宁荣锁
(安徽省广德市教师发展中心,安徽 宣城 24220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知识至上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教什么”到关注“学什么”。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将从“知识核心时代”真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发展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当中来,才能有效形成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逐渐养成科学态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头很重要,尤其是物理课往往安排在上午第四节或下午居多,相对来说这是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到教学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有趣的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更好的代入感。学生就会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1:在学习“平面镜”这节课时,教师首先表演了一个魔术:“弹指神功”,在一个固定的平板上放置了两支蜡烛,中间放一块平面镜,平面镜正对学生,老师点燃两支蜡烛,然后用手指对着平面镜前面的蜡烛弹了一下,结果平面镜两边的蜡烛都熄灭了,学生惊叹不已。接着,教师继续卖关子:学完这节课内容后,你们也能学会“弹指神功”绝技。
案例2:在“磁现象 磁场”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漂亮的地球仪,然后把地球仪放在一个通电的底座上,这时可以看见地球仪悬在空中缓缓旋转,教师用一本书在地球仪和底座之间移动,表明它们并无接触,让一位学生上前用手轻压地球仪,结果学生松开手后地球仪又弹起来悬空旋转。接着教师将底座的电源断开,地球仪马上和底座吸在一起,教师转身板书时不经意间又把地球仪吸在了手臂下面。通过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很快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3: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安排了一个游戏:比赛捉泥鳅,在一个水槽中放一些泥鳅,然后挑选两名同学上来进行比赛,宣布比赛开始后,两名同学展开角逐,伴随着“捉泥鳅”的音乐,两名同学忙个不停,然后教师宣布比赛结束。接着教师让输的一方戴上一副特殊的手套,再一次进行比赛,输的一方反败为胜。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同学戴上手套后就能获胜呢?很自然地引入“摩擦力”的课题。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解决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并且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案,通过方案论证、实验过程的不断完善,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4:在学习“大气压”这节内容时,给学生提供的器材有:注射器、钩码、玻璃板、水槽、吸盘等,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如何根据现有器材测出大气压?
学生回答:用注射器,用吸盘。
学生活动:分别用以上器材测量大气压。
问题2:用这两种方案测出来的大气压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请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用这两种实验方案都不能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大小,原因是:(1) 注射器和吸盘内的空气没有排尽;(2) 活塞与注射器内壁存在摩擦;(3)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不够大,无法完成实验。
问题3:怎样才能找到准确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案呢?
学生回答:将试管注满水,用硬纸片盖住试管口后倒置,用刻度尺测量试管内水柱的高度,根据p=ρgh算出水柱对硬纸片的压强。因为水柱静止不动,大气对硬纸片的压强等于水柱对硬纸片的压强。
问题4:这个高度的水柱产生的压强是否等于大气压强?大气压能托起多高的水柱?
学生活动:用教师提供的长度不同的试管进行实验。
问题5:到底哪根水柱的高度产生的压强才等于大气压产生的压强呢?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压可以托起10米高的水柱。
问题6:水柱高达10米,无法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能不能想出办法,使这个实验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了降低液柱高度,可以通过增大液体密度来实现,引出用水银代替水进行实验,进而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物理是一门同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相较于课本,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生活现象更有亲近与熟悉之感。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身边的事物、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案例5:在“电能 电功”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先闭上眼睛听一种“滴滴”的声音,然后让他们猜是什么声音,由于这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声音,学生很容易说出这是共享单车扫码时开锁的声音。教师投影展示共享单车开锁的视频,问学生:共享单车开锁需要能量吗?需要什么能量?学生答:需要电能,教师又说:不仅开锁需要能量,它的定位系统也需要能量。你知道这些能量从哪里来的吗?很快引入新课内容。
案例6:在“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红枣、鸡蛋、牙膏皮、玻璃瓶(盖上盖子)、用气球包裹的铁块等,引导学生做实验,将以上物品分别放入水里,要求学生观察哪些物体上浮,哪些物体下沉。学生完成实验后发现:红枣、玻璃瓶漂浮在水面上,鸡蛋、牙膏皮、用气球包裹的铁块下沉到了水底。接着,教师布置任务:如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使漂浮的物体下沉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创设情境,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度设置悬念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期待,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热情,正如说书人常说:“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欲罢不能。
案例7: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新课结束后,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悬念: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但要善于发现美的东西,还要学会探索自然的奥秘。请看大屏幕,当我们用两块镜子观察物体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这种现象有哪些实际应用呢?如果我们把两块平面镜平行放置,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我们把两块平面镜互成45°角放置,又有什么样的效果和应用呢?请大家在课后继续探索。
案例8: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夏天海边的风光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哪些同学夏天去过海边游玩?你是否发现沙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完本节课后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引入新课时设置悬念,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水的比热容较大,说明水的吸热本领较大。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所以,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比沙子的温度升高要小得多,解释了导入新课时设置的悬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让知识问题化,让问题情境化,并思考情境创设的策略,努力让情境新奇化、生活化、悬念化,在新课导入、教学重点内容学习等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真实的教学情境,可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