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机制保障

2022-12-22 03:13何歆怡傅得臻曹建国徐亚倩
开放学习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教师

杨 阳 何歆怡 傅得臻 曹建国 徐亚倩

(1.北京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浙江省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0;3.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教育体育局,河南 信阳 465200 )

一、引言

面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政策命题,更是实践命题。在实践探索中,不同区域因经济水平与资源配置差异,在不同阶段往往因时制宜遵循不同的创新理念与问题解决思路,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解决方案与极具价值的实践经验。然而在教育改革的发展过程中,通常基于政策推动创新举措,大量已经涌现的实践经验难以由此共享体现。基于此,cMOOC“‘互联网+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课程主题一“‘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原理”尤为关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重要话题,以一种群策群力、智慧共享共创的机制(王东华,张翼然,肖建军,王小凯,徐亚倩,2022),汇聚了长期深耕基础教育领域改革与创新的一批研究者与实践者,他们作为拥有不同经验背景的学习者针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主动交流困惑与经验,贡献了大量所在地区的优质实践案例和解决方案,以群智汇聚的方式产出了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模式。这种源于实践的、鲜活的创新模式往往更具有可参考性和借鉴性。

本文特基于在主题一的学习过程中众学习者发布的内容与交互数据,通过文本挖掘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聚类形成了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理念、新空间、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挑战五个主要话题。在此基础上,将五类话题作为框架维度形成访谈提纲,对学习者贡献的典型实践案例进行深度访谈与分析。最终通过对原有聚类维度的进一步整理与合并,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模式机制、保障体系、问题挑战五个方面,形成了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机制保障。

二、研究方法

(一)基于群体智慧的话题聚类分析

开放网络社区是自由表达、相互共享、协同创造智慧成果的重要场所(Chen, Y. J., & Chen, Y. M.,2012; 王怀波,郑勤华,2022)。为了深入挖掘与呈现cMOOC主题一中形成的群体智慧汇聚成果,本文着重基于课程平台文本交互数据与微信群聊文本进行主题建模,开展话题聚类分析。语料来源包括课程平台生成的40篇博客文章、39条评论内容、600条微信群聊内容。为解决内容评论数据与微信群聊数据文本较短的问题,对同一条话题帖下的评论进行合并,并对微信群聊中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聊天文本进行合并。此后,参考并修订已有研究领域的专家词典与停用词表,利用Jieba分词工具进行分词,采用LDA模型通过困惑度确定模型的最优主题数为五,并对五类话题进行提炼总结,最终得到新理念、新空间、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挑战五类话题,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一的话题、关键词及对应词频

其中,新理念指引领与指导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的思想基础;新空间指以平台与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网络学习空间;新模式指基于网络空间的创新实践模式,如教与学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等;新机制指支持新理念与新模式,适应教育创新的新型结构功能与组织关系;新挑战指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涌现的新问题。

为进一步呈现核心话题及其与重要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笔者构建了“话题—关键词”共现网络,如下页图1所示。网络中节点大小表示话题与关键词的词频大小,连边粗细表示该关键词在不同话题下的分布概率,颜色用于区分不同话题。由图1可知,五类话题彼此关联,表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一讨论命题具有综合性。其中,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机制受关注度最高,尤其是基础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如创新协同管理与组织机制、教学组织模式、推进机制等。其次,新空间和新挑战成为热议焦点,如网络学习空间为教育发展带来的创新优势及教育变革对创新人才需求、教育需求变化对教育供给提出的挑战等。

图1 主题一的话题与关键词共现网络

(二)基于聚类结果的访谈与内容分析

为了深度理解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模式,笔者将聚类形成的五类话题作为访谈的五个维度形成访谈提纲(见表2),经过对话题下属文章的回溯分析确定了两个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并对两个案例的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案例选取遵循两项标准:一是案例本身引发的关注度与热议程度。经回溯,题为《“三个课堂”在浙江的实践》与《政企合作,因陋就简——三个课堂的固始做法》的两个案例文章受到学习者的高度关注,期间浏览量达到296次与121次。二是案例本身体现的创新实践的综合性与示范性。表现为,两个案例分别来源于浙江省金华市和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从市域和县域层面展现了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践区域在开展“三个课堂”、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创新经验,差异化地展现了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智慧。同时两个案例的实践探索均涉及了上述五类话题要点,能够从不同维度综合展现创新程度与经验。

表2 访谈提纲(部分示例)

访谈以在线形式开展,平均每位访谈者的受访次数为3~4次,每位访谈者形成的文本资料约1万字。在围绕原聚类维度对访谈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实践案例的背景信息、具体模式与保障机制等进行挖掘提炼,据此对原维度进行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最终在结合前期聚类与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模式机制、保障体系和问题挑战五个方面,总结提炼了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机制保障。

三、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引领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优质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互联网作为颠覆型新动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同地区往往依据不同区域优势与发展阶段选择并采取不同的理念,本文仅重点对联通融合、开放共享和多元协同三种理念作具体阐述。

(一)联通融合

互联网创设了全新的信息空间(陈丽,逯行,郑勤华,2019),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的制约,大大拓展了个体和组织联通的能力与范围,知识属性及生产传播规律发生改变,教育开始呈现“联通”的新本质(王志军,陈丽,2019)。联通融合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宏观组织、教与学以及微观个体三个层面。一是宏观组织层面,基于一体化平台实现教育系统内部组织间的联通融合。如固始县以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形成的一体化网络云服务模式,通过汇聚“教育专网”“教师管理”“精准教学+名师课堂”等服务模块,并向上联通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形式,打破系统层级壁垒,有效实现从区域到学校的多层级数据汇聚和资源融通。二是教与学层面,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融合。如上述两个案例均通过“远程专递课堂”“城乡同步课堂”等方式打造空中课堂,实现线下物理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的联通融合,实现区域校际班级重组教学并促进混合式学习的开展。三是微观个体层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人联通与发展。以“三个课堂”中教师发展为例,两个案例中基于网络社区探索的教师同伴互助模式,正是遵循了创建社区平台,搭建学习者个体联通网络,在与其他优秀群体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的理念。

(二)开放共享

开放共享是引领教育走向更加公平且有质量的基本理念。以开放的思想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的理念促进教育公平(袁晶,张珏,2017)。两个案例中开放共享理念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内部,即区域校际间的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主要资源类型包括含课程资源在内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两类。具体开放共享的形式表现为三种:一是区域城乡结对校间的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如金华市遵循城乡结对帮扶思路,通过区域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以强带弱,促进优质资源向薄弱校的开放共享。二是基于网络云平台的优质师资开放共享,如金华市在构建“名师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基于省级网络云平台汇聚省域内优质师资资源,并以允许多终端接入云平台的方式,实现城区、城乡共享全省优质师资的目的。三是城区校际间组建网络教学联盟,带动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如固始县通过以优质学校为主体,以城区内各具优势学科、各有教学特点的学校组建的网络教学联盟为单元,既实现了单元内优质资源配置与深度融合,又向区域内其他学校辐射并共享了联盟内的优质资源。

(三)多元协同

在利用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单靠某一行为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均可以以不同的优势、遵循不同的协同模式共同参与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多元协同理念体现在协同主体类型多样化、协同模式多元化等方面。其中,综合两案例来看,协同主体涉及政府、学校、教育企业三类,政府负责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如固始县在推进“三个课堂”的过程中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并分级成立工作推进小组,同期在各小组间建立工作研判和定期会商机制,从政府层面形成系统推进保障;学校是落地“三个课堂”、实现跨区域校际间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主体,校校间协同发展的模式体现为如金华市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固始县校际网络教学联盟形式等;教育科技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如固始县以政企合作的方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的协同模式与机制,通过引入企业的技术力量,搭建区域大数据中心、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为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空间,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从底层应用基础与重要实践场域两方面来看,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优化物理学习空间以及发挥云端优势、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两大方面。

(一)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优化物理学习空间

完善学校基础设施配置,优化物理学习空间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之一,能够为加强与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融合、优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基础硬件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曾指出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硬件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选用性能适切且成本优惠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实践层面配置硬件设施,优化物理空间的思路主要包含两种:一是在资金保障的基础上统一配置。如金华市遵循市县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的五统一原则,围绕视频、音频、传输、控制和平台应用五个方面,从实现录播教室及设备全覆盖、解决直播通讯技术难题等方面着力,在各结对学校搭建基础学习环境。二是在资金有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引入社会力量,由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如固始县采用以市场换服务的形式,由政府与教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在通讯传输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综合制定面向“三个课堂”的技术服务方案,低成本解决平台与设备配置问题。

(二)发挥云端优势,构建网络学习空间

网络空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载体和支撑环境(陈丽,郑勤华,徐亚倩,2022),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使跨组织、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基础数据融通成为可能。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重点在于虚实融合的分布式学习环境和基于一体化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首先,在虚实融合的分布式学习环境方面,典型代表如固始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的集人工智能教室、AI学习系统和大数据应用中心为一体的闭环学习场景,将学校教育空间和个人学习空间联通融合,形成虚实融合、时空融合的智能学习环境。其次,在基于一体化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方面,典型代表如金华市以“一空间两平台三大应用系统”为核心思路建成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将名师网络课堂、远程专递课堂等统一集成到网络空间中,为开展跨区域跨校际资源共享与自下而上数据融通奠定了基础;同时,固始县基于“管理+应用”一体化的思路构建的数字教育云平台,将教学管理决策、教学环节、学习过程支持等多模块集为一体,打破壁垒,为资源供给和教育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机制

互联网正推动教育从两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支撑迈向三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支撑的全新生态体系,原有的组织模式、体制机制等均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重塑。在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典型的模式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于政府统筹的多元协同组织机制

1. 基于区域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校际协同组织机制

学校是教育资源供给的重要主体之一,跨区域校际协同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针对因经济水平与文化发展差异造成的地区之间优质资源配置不均、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形成跨校际协同模式,以较发达地区学校带动落后区域学校成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重要思路(陈丽,李波,郭玉娟,彭棣,2017)。校际协同模式强调组建城乡结对帮扶或区域教育共同体,发挥协作型共同体中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实现共同体单元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此同时推动薄弱学校管理方式与机制的改革。这就意味着,基于区域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校际协同涉及校校间资源共建共享和组织单元下的学校协同管理两方面的机制创新。

涌现出的典型校际协同模式主要表现为融合型教共体和共建型教共体两类,两类模式具有不同的组织单元与管理机制。以金华市的实践为例,在融合型教共体模式方面,遵循城乡学校全面重组的思路,通过构建“一校N区”的组织单元,将一所城镇学校与一两所乡镇学校全面重组,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开展校际同步化办学。具体管理机制为,城乡各校区合并为同一法人单位,实现人事、财务、教学、管理全面统一,各校区实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师训同频、文化同系、评价一体”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教共体各校区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共体校园文化共商共建机制、各校区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等实现组织单元内城乡学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共建型教共体模式方面,采用“一校牵头、共结集团”的组织方式,将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学校管理,或城乡若干所学校结为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具体管理机制为,由一所城镇核心校牵头,各成员校在保有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实行“资源共享、管理共进、教学共研、文化共生、评价共出”的“五共一体”管理模式,突破统一办学管理体制,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实现共生发展。

2. 以政府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的政企合作机制

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教育系统内部以外,还可以通过联动教育系统外部的其他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系统间的协同组织模式与机制,共同破解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创新企业作为社会层面上具有技术运维与个性化服务优势的教育服务新型供给主体,可以在教育资源的灵活配置与针对性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对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政企合作机制是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新思路。以固始县政企合作模式为例,为实现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固始县在政府统筹的基础上,从搭建区域大数据中心、深化应用空中课堂平台、引入优质师资资源开设双师课堂三方面的需求出发,以市场换服务的形式与不同类型的教育科技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由企业方承担制定综合技术方案与针对性运维服务的职能,而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统筹与监管的职能。

(二)线上线下混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

互联网正在发挥新空间、新动能优势,变革传统学校和班级服务模式(陈丽 等,2017),形成时空灵活的新型教育组织方式(高欣峰,白蕴琦,陈丽,郑勤华,2022),服务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三个课堂”作为典型的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催生了以结对校、联盟校为单位的跨校组班、网络联校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针对跨校组班模式,典型代表为“远程专递课堂”,如金华市在专递课堂实践过程中基于网络云平台开展结对校间同步教学或共享录播课程,支援校根据受援学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步调,打破传统时空局限下的组班模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的城乡异地同步或异步教学。针对网络联校模式,典型代表为“名校网络课堂”,如固始县以直播教室为基础,以多所各具学科优势与教学特色的学校为主体,组建网络教学联盟,以联校的形式互助互学,带动区域学校共同发展。

(三)基于网络社区的教师同伴互助模式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旨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其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郑勤华,陈丽,郭玉娟,谢雷,2022),其专业水平对高质量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发展与培养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利用互联网灵活共享的特性,开展基于网络社区的教师同伴互助成为主要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核心,基于统一的网络平台搭建交流社区、组建教师教研共同体,形成城乡间、学区间、校际间的教师多元对话机制,助力教师协同发展。例如:在固始县的“名师课堂”实践中,依托统一的名师网络空间,通过“强校+弱校”“一校+多校”的形式,组建以学科为单位且含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在内的网络研修共同体,以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成长,通过统一开展备课、听课、评课等云端协同教学教研活动,形成跨校际的教师同伴互助模式,为教师发展搭建学习生态。

六、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

构建与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保障体系,既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驱动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张宁娟,武向荣,2021)。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韩民,2012),典型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级成立工作推进小组

“统一部署、分级实施、特色发展”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路(郭玉娟,陈丽,郑勤华,2022)。统一部署是系统深入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前提,涉及对多个横向与纵向部门之间、多个系统之间的统一协调与部署,而分级成立工作推进小组则是在统一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各级部门职能与区域特点进行针对性工作协调与推进,是保障统筹工作切实有效落地并可考核、可推广的重要推动力。分级成立工作小组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分管业务工作的推进组与成立考核研判工作组。例如:金华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遵循“自上而下逐级部署—自下而上调研反馈”的思路,逐级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市、区级工作推进小组,并专门成立“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组负责乡镇学校实地调研与成效反馈。固始县则建立形成“县政府统筹规划—教体局分管指导—各学校研判实施与定期会商”的三级管理机制。

(二)多元动态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体系

建立多元动态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是保障资源有效供给,破解资源建设与应用矛盾的关键。资源建设往往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然而教育仍面临着资源配置矛盾:一方面经政府和社会力量建设的教育资源过剩,另一方面满足师生学习与发展的资源匮乏(陈丽 等,2017)。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标准化资源供给难以匹配学习者灵活多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此,摆脱资源统一标准化配置的龃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类型,形成政府、学校、教师、企业等多主体协同供给新模式,建立资源动态配置与优化机制成为重要思路。例如:固始县通过构建政企长效合作机制,由教育科技企业根据自身科技优势,建设并提供平台资源与持续性技术服务,缩短贫困地区平台资源建设周期并有效减轻薄弱学校平台建设与运维负担。金华市通过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以共同体为单元实现城乡校区间资源灵活调配与共建。

(三)科学灵活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保障(郭玉娟 等,2022),科学灵活的教育经费保障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办公厅(2018)《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指出,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经费支出和科学管理三个方面。首先,经费投入机制方面,除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补贴投入外,引入社会投入也是一项有效保障,可增强经费保障的灵活性。如金华市实践遵循“政府引导、社会提供、学校选择”的原则,引入含企事业单位等在内的多类社会机构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增大学校购买、应用社会服务的自主权,建立按用付费机制,为校内的有限资源提供有益补充。其次,经费支出方面,教师绩效激励是重要一项,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是促进教师长期积极参与智力流转共享的重要保障。在金华市的案例中,为建立符合结对校间教师岗位职责特点的激励制度,当地率先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改革,形成了学分转换机制,将教师自发的网络研修与非正式学习等获取的学分纳入绩效考核,以此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际帮扶与协同研训。最后,在科学管理方面,建立含资金分配、预算管理、经费审查等在内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是保障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如固始县基于发展现状,形成了集中有限财政资金解决核心问题并引导社会投入增大经费来源的资金分配与管理机制,同时遵循“省级通报—地市互查—市县自查”三级基础教育经费审查机制,强化经费审计监督。

七、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和挑战

(一)实践成效

基于新理念、新空间、新模式、新机制、新挑战五方面开展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例如:以固始县为代表的县域层面,不仅打破了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实现了县域内“三个课堂”应用全覆盖,“名师空中课堂”开课2万余节,录制公益课7 000余节,为超10万学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同时当地高中依托“名师空中课堂”平台,开展“精准教学+清北培优”,在解决资源短缺与培养人才方面颇具成效。在以金华市为代表的市区域层面,不仅实现了市区内优质资源汇聚与融通,更基于成熟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全域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有效推动了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过跨区域校际优势互补,制定形成了符合地区、学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培养方案,合力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问题和挑战

不同区域存在的经济水平差异,学区、校际之间存在的教育水平差异,乃至个体层面的学习需求差异都决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基于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且一帆风顺的,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标准规范问题。支撑开展“三个课堂”的网络平台与音视频设备多种多样、分布广泛,设备生产厂家、配置时间、不同品牌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难以打破藩篱、实现跨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造成了视频不畅、音频不同步等学习体验方面的问题。此外,通过加装转换设备解决底层视频流互通问题的方式,进一步带来了经费投入增加且操作门槛提高等问题。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挑战。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刘婷,2022),其自身专业素养与信息化水平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推进“三个课堂”的关键。当前“三个课堂”落地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类问题。其一,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在以结对校为单元、以同步开展网络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网络研修中,研修资源多来源于优秀骨干教师的经验总结,与乡村薄弱校教师的实际需求不符。其二,教师协同研修过程中的互动性与互动质量不高,来自不同城乡区域的教师工作交集较少,且研修重心往往因关注优质师资教研成果与经验的共享,而忽视教师彼此间的互动反馈,导致研修过程中难以高效聚焦并实时解决实际问题,不利于支援校与受支援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公办和新建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现实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刘婷,2022)。

第三,专项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问题。受地方财政影响,以“三个课堂”为典型代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举措仍缺乏专项保障经费的持续支持,短期内以少量经费补贴支撑的方式难以为继,且当前教师激励机制尚缺乏对跨地区跨校际参与教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教师综合绩效的系统考量,难以为教师长期高质量投入提供保障。对此,须建立专门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并综合教师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多方面制定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更多教师持续积极参与。

第四,教育理论创新不足。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落实成效取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能否相辅相成(徐亚倩,陈丽,郑勤华,高欣峰,2022)。从当前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问题可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即理论研究难以指导鲜活的一线实践,而实践创新仅停留在个案层面,难以提炼升华到理论(陈丽 等,2022)。对此,教育研究应树立实践观,关注互联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真问题(陈丽 等,2022),与时俱进采用新的范式对教育实践场景下的规律、模式、机制等进行研究,致力于科学本土的教育理论创新并进一步服务于互联网教育实践发展。

八、结语

基于互联网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命题。面对这一命题,大量各具区域特色的创新实践纷纷涌现。然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通常基于政策推动创新举措,承载实践智慧的多样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案模式难以由此共享体现。为此,本文基于cMOOC“‘互联网+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课程主题一学习期间学习者贡献的群体智慧与鲜活的实践经验,以群智汇聚的思路,通过主题聚类与典型案例深度访谈的方式,重点围绕理念引领、技术支撑、模式机制、保障体系、问题挑战五个方面,自下而上总结凝练出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机制保障,为后续实践中立足创新土壤、因地制宜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模式参考和经验启示。同时,文章采用的基于群体智慧、总结提炼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将为后续开展互联网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提供启迪。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