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模式与实践探索

2022-12-22 03:13王新洁蒋广宇李欣茹
开放学习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育学分成果

王新洁 蒋广宇 李欣茹

(1.北京开放大学 人文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开放大学 城市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一、研究背景

2020年国家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衔接,畅通转换渠道”。《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中也对开放大学提出了“为学习者学习成果转换提供便利服务,推进相互之间学习成果的互认,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转换”等要求。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是,开放大学的在职成人学生拥有一定的先前学习经历与工作、生活经验,这些经历与经验是成人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隐性知识与能力,与正规教育学习成果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开放大学应关注学生的先前经验,并尝试对其进行认定,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转换。

先前学习认定作为一种推进终身学习的教育策略,能够对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进行评价和认可,进而赋予其相应的学分或证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均已尝试采用先前学习认定对学习者在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经验与能力进行评估与认定,从而让学习者获得学分或免修相关课程。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已经从终身学习思想、经验学习理论、认同哲学思想、能力本位理论等理论层面论证了先前学习认定存在的价值意义(朱敏,2014;王海东,2017a),也从实际操作层面,对先前学习认定的内涵界定、操作模式、认定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与阐述(李令群,向艺芬,孙静怡,2013;李令群,向艺芬,靳嵩,2014)。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北京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2017年进行了小范围的实践探索,尤其对如何通过综合评量法对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成果予以量化进行了说明(蒋广宇,张琳琳,2019;张琳琳,王小兰,2019)。以上研究虽然能在理论与经验层面对其他研究者给予一定的启示,但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脱节的现象,即缺少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探索的融合性研究。尽管有学者进一步尝试用经验学习理论解释了先前学习认定的内涵概念、本质核心及价值意义(蒋广宇,2021),但如何将经验学习理论落实在具体的认定工作中,尤其是对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研究说明。因此,本研究力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经验学习理论构建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模式,并尝试将其应用在具体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活动中,以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为日后继续探索先前学习认定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转换,完善开放教育体系学分银行建设与推动终身学习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综述

(一)经验学习理论概述

经验学习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杜威(John Dewey)作为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在审视教育问题时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过程”“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意在阐明知识不是一种独立于个体的理性客观存在,而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积累、验证和系统组织的“种族经验”(约翰·杜威,2005)。经验源于生活,在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中产生,在实践检验中得到发展,以“知识”的形式得以呈现。因此,经验的获得伴随着学习的发生,即经验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进一步描述了经验学习的发生机制:从具体经验的获得,到通过反思观察寻找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再到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最后通过实际行动进行检验并再次回归新的具体经验(Kolb, 1984)。这四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由此可见,零散的、分散的个人经验通过反思、领悟可以转化提炼成为系统的、逻辑化的聚合性知识概念,从而使个体能力得到发展。

经验学习理论强调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即经验的获得即学习的发生,因此不可忽视经验对学习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对于成人学习者,他们在开展正规学习前,就拥有着大量的经验,说明学习早已发生,因此对其进行先前学习认定,就包含了对其先前经验进行认定。这些经验从个体角度来看是其个人的“智慧锦囊”,但可以通过反思与领悟,提取成为系统性的“知识”与“能力”,由此使认定对象变得更加具体化、结构化与可操作化。

(二)国内外先前学习认定的相关经验

先前学习认定是当前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采用的基于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早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已开展了相关实践探索,虽然不同国家对其名称及内涵的表述略有差异,但综合而言,先前学习认定是指对学习者在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和认定,并予以学分证明。其中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指发生在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场所及社区活动中的无意识学习,在有些情况下,会用经验学习来指代非正式学习,以强调其来自于经验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2012)。

在认定标准上,欧盟成员国及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大多都已建立了国家资历框架,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各类教育形式和学习成果(王海东,2017a)。资历框架包含了不同级别和不同资历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形成一个连续的、易于被认可的资历阶梯。在认定流程方面,各国具体的操作模式虽不完全相同,但关键环节都包含了认定前对学习成果的描述、赋予分值、开发评价标准和设计流程;认定中要识别、记录、评价、授予证明;认定后需公布结果、接受申诉等(岑建,楼世洲,2020)。认定的方法与工具则包括了早期依据反思性写作文本评估学生的隐性经验,基于能力的电子档案袋评估,以及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支撑下进行的文本挖掘个人简历与专业能力模型自动匹配的智能化评估方式(Brinke, Sluijsmans, &Jochems, 2009; Brown, 2011; Fahrenbach, Revoredo, &Santoro, 2020)。

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逐步厘清了本土化先前学习认定的范围、标准、过程与方法。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先前学习认定包涵了对学习者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及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其中非正式学习成果一般是指学习者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通过积累和转化可以形成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蒋广宇,2021;张琳琳,王小兰,2019)。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国家或区域层面的资历框架、职业能力等级标准等,因此认定标准大多是由认定机构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和制定的,一般而言主要基于两大类:职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王海东,2017b)。认定流程基本包括4个参与主体与21个行为动作(蒋广宇,张琳琳,2019)。对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学者提出可以参考正式学习的目标评价标准,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目标进行测量(王迎,2012)。也有学者提出利用综合评量法,即通过学习者所提交的认定材料与答辩情况评定其是否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张琳琳,王小兰,2019)。因此,对此类学习成果的认定方式是一种“个体认定模式”,即基于能力的个人简历评估并辅以面试进行补充说明(李令群 等,2014)。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均认为先前学习认定的范围包含了对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因此,本研究中的先前学习成果,也特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学习成果,即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认定标准上,资历框架所描述的就是能够形成能力的学习成果,在缺乏国家资历框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各学校人才专业培养目标与实践环节能力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通过综合评量法来实现。

三、基于经验学习理论构建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模式

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经验的获取是学习的过程,无形的、零散的“经验”可以通过反思与转化,提炼成为有形的、系统的“知识”,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因此在对学习者开展先前经验认定前,需要明确认定原则、确定认定范围、研制认定标准、规范认定流程,以此确保学习成果质量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一)认定原则

先前学习认定的原则是其重要的政策依据,也是学校开展认定程序的指导参考,我国台湾著名学者黄富顺教授(2009)提出的10条认证原则,比较全面清晰,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此,开放大学对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原则可以综合归纳为以下几条。

第一,学习成果的认定,要具有同等正规教育相同的内容与水平,即要与学校相关课程的内容标准相一致,使二者得以平行互转、相互衔接。

第二,具有认可学习成果资格的人,应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可成立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以确保质量及维护公平。

第三,对于要认定的学习成果,宜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确保时间、内容、质量及师资、设备等均符合学术规范要求。

第四,对于要认定的学习成果,在范围上应广泛与多元,宜涵盖各类学习领域,且成果获取的渠道宜多元化。

第五,一项学习成果只能申请认定一次,被授予一次学分。高学分可以兑换低学分课程,反之则不行。由此确保先前学习认定的严肃性。

(二)认定范围

本文所指的先前学习认定特指对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因此认定范围也将锁定在非正式学习领域。非正式学习成果是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社区服务等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经验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途径获取。由于非正式学习是个体在无意识中开展的偶发式学习,因此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些个别化的、分散性的、多样化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梳理提炼出显性的例子与证据,并通过书面语言形成文本报告。因此,对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就是对学生所提供的书面材料进行认定,并结合学生的面试表现辅以支撑证明。

(三)认定标准

先前学习认定的标准可细分为三大类:以课程学习目标为参考的标准、职业能力标准以及资历框架标准(王海东,2017a)。开放大学作为一所面向在职成人开展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较为注重对成人学习者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大多遵从了“能力为本”的原则。资历框架也是通过划分不同领域中一系列的能力,描述了不同层级之间的渐进发展。因此,能力可以作为先前学习认定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衔接。在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获得经验—观察反思—抽象概念—实践检验”四个阶段体现了经验学习过程中不同能力层级的螺旋上升态势,在参考开放大学“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框架中的学生八个能力发展标准(谭璐,王晓霞,韩世梅,2016),以及加拿大汤姆逊河大学基于八种能力的档案袋评估标准(李令群等,2014),可以将经验学习中的能力依据其四个发展阶段由低至高简单归纳为:“知道与理解—评价与反思—分析与综合、沟通与合作—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并在全过程中渗透着“自主学习、信息素养、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见图1)。这八个不同能力既能体现学生先前经验学习成果的不同水平,也对应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成果与正规学习成果之间的认定桥梁。而对于每一个能力应赋予的分值,以及对应免修的课程,则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具体可交由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审定。

图1 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标准

(四)认定流程

先前学习认定的流程通常是指根据相关标准,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鉴定、审核、评估和发放结果的具体过程。开放大学的先前学习认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申请报名

先前学习认定通常以学生自愿提交申请为开端。在申请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当前认定的内容与要求,并依据要求识别自己是否具备相关经验,如果愿意参与认定活动,则可以通过所在开放大学的学习点进行报名,不设额外条件。

2. 准备材料

在提出申请报名后,学生需要依据认定主题收集、准备相应的材料,用以作为学习成果的证据。通常情况下,对于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需要学习者建立包含个人简历、职业经历及能够体现其专业工作能力的“实践工作报告”等相关文本,材料内容要尽可能充分证明其学习获得的成果。

由于学生个人所撰写的“实践工作报告”是其先前经验学习成果的重要证据,虽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报告”内容与形式可以自行拟定,但目前仍缺少一套通用范式,使“报告”在内容结构、经验描述和学术表达等方面都能达到学术规范要求。经验学习理论描述了从“经验”到“知识”的提炼与转化过程,因此可以为“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提供科学的参考框架,使学生的先前经验学习成果更加理论化与标准化。

经验学习主要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实践检验四个阶段,首先在具体经验阶段,即经验的获取阶段,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开放大学的学生在申请参与先前学习认定之前,就已身处具体的工作场所、日常生活等情境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需要在此阶段呈现学习发生的背景以及具体的经验内容,描述“我在哪里获得了哪些经验”。第二阶段,学生需要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与反思,描述学习的总体过程,即“我是怎么学习的”。第三阶段,学生需要将与学习相关的经验抽象出理论化的概念,阐明“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行检验,阐明“我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哪些新的实践问题”。这份完整的“工作报告”将作为学生先前经验学习的成果证据进行提交。

3. 评审检验

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能够通过认定,则需要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专家与行业专家对其材料进行审核评定。我国一般采用“材料审核+现场答辩”的评价方式,用以评判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整体可信性。在材料审核的过程中,专家组需要对照认定标准,将学生书面材料中隐性知识、技能与能力进行挖掘,并进行价值判断,以确认学生达到的能力层级。在答辩的过程中,一方面考察学习者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需考察学习者真实的能力水平。

4. 授予学分

授予学生相应的学分,代表着认定最终的价值体现。评审委员会若认为学生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能够体现出相关专业能力,且现场答辩情况能够证明其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则给予“认定合格”的意见,进而授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学生可以将学分与相关课程学分进行兑换,从而获得免修资格。

四、基于经验学习理论开展先前学习认定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背景

基于上述先前学习认定模式的构建,北京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于2021年秋季学期举办了“家园共育案例大赛”,尝试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先前学习认定工作,即通过案例大赛为学生提供先前经验学习证据以支持其积极参与认定申请。在此过程中,通过明确认定原则、指明认定范围、研制认定标准、规范认定流程来开展实践工作。

(二)实践过程

1. 明确认定原则

本次案例大赛是基于学生工作实践所开展的竞赛活动,学生对自己的先前学习经验和参与过的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反思与提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日常工作中的职业能力通过鲜活的教育案例得以呈现,并将其作为先前学习的证据进行认定申请。因此,本次竞赛活动的认定原则有以下几点:

① 学生通过案例大赛所形成的学习成果,可以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进行互认与转换。

② 由学前教育领域的学科专家与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教育案例”与“答辩”表现进行认定与评判。

③ 学生的教育案例需符合学术成果规范要求,确保能够围绕评价标准进行撰写。

④ 学生在案例大赛中形成的学习成果只能申请认定一次,被授予一次学分,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与同等或低于该学分的实践类课程进行兑换。

2. 指明认定范围

由于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国家最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还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均强调了家园共育对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次先前学习认定的范围主要是指学生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的家园共育领域的经验,学生需要将这些经验梳理整合成家园共育主题的教育案例,由此作为认定的证据,并辅以答辩补充说明。

3. 研制认定标准

本次认定标准将基于学校上位的八种能力标准,即“知道与理解、评价与反思、分析与综合、沟通与合作、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自主学习、信息素养、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并结合教育部颁布出台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21〕2号)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2021〕1号)等文件,抽取出家园共育领域能力目标,形成具体技能层面的认定标准框架。具体包括了解家园共育领域内容、反思与改进家园共育中的问题、分析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主动交流合作、实施家园共育教育活动并遵守职业道德、主动探索与实践、具备信息素养、具有自主发展意识与职业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对这八个技能进行分解,形成可测量的行为表现。由于学分的概念包含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有质量的学习,因此较难确认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发展不同能力分别花费的时间,不便对能力单独赋予分值。基于此,学分认定委员会通过比对学前教育专业中与家园共育具有相关性的实践类课程,发现“学前教育管理事务”在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上与该认定标准框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该课程具有3学分,因此最终赋予家园共育领域中的八个能力与“学前教育管理事务”课程同等学分值。

4. 规范认定流程

1)发布通知动员学生报名

发布“家园共育案例大赛”活动通知,明确活动背景、评选范围、评选内容以及评选程序等。各分校和学习点的导学教师将活动内容传达给学生,并鼓励、动员学生报名参与。学生自行决定是否报名,如果选择报名,则需要按照通知要求准备相应的参赛材料。

2)撰写教育案例材料

学生参与“家园共育案例大赛”需要围绕创新家园共育方式、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撰写一次完整的实践案例,以案例作为学生先前经验学习成果的形式与材料证据,学生一方面要围绕认定标准的八个具体能力,归纳、总结提炼出自己在工作经历与经验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例子与证据,并以书面文字系统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需要规范案例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依据“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实践检验”进行逐步表述,具体包括:

第一,描述案例发生的背景和具体事件,阐明经验学习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具体的学习内容。

第二,描述案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阐明经验学习的全过程。

第三,描述案例解决方法的理论依据与科学性,阐明学习到的具体知识概念。

第四,描述案例解决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价值,阐明学习到的实践技能。

以上内容反映了学生先前经验学习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学习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文字与视频资源作为学生撰写案例的参考与模板,由此支持学生对其潜在经验进行挖掘。此外,教师也可以协助学生完善和修改案例,以确保学习成果质量的有效性。

3)组织评审与答辩

通过聘请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学科专家与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学生提交的案例质量与后续参与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审。案例评审主要依据家园共育领域的八个能力标准框架下具体的行为表现量表进行打分与评价(见表1),即通过对案例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对应到评分量表中(见表2),合格者即可参与答辩。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需要论述自己案例的主要内容及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和依据。答辩委员会成员将针对学生提交的案例以及现场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若认为学生所提交的案例是其个人的原创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且学生能够对专家提问进行正确的解释说明,体现出其具备的应有能力,则认定其通过答辩,具体评审过程如表2所示。

表1 能力目标分解表

表2 教育案例评审过程示意

4)给予学生认定结果

对于案例成绩高于60分且答辩成绩显示合格的学生,评审委员会将评定学生通过认定,由此,学生将被通知认定结果,即获得3学分。学生可以将3学分与“学前教育管理实务”课程学分进行兑换,从而获得免修资格。

(三)实践效果

北京开放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举办“家园共育案例大赛”共有8家分校,32名学生积极参与了报名,最终通过学分认定的学生有16名,并成功兑换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实现了非正式学习成果与正规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转换。参与先前学习认定对学生们来说,既获得了免修相关课程的资格,避免了重复学习,又在提供和准备材料证据的过程中,进行了反思,获得了帮助与支持,心智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先前学习认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教育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经验学习理论为先前学习认定,尤其是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提供了较为科学、专业、可信的模式框架:通过明确认定主题聚焦认定范围;通过研制认定标准形成不同类型成果之间的认定桥梁;通过规范认定流程保障成果质量。在开展先前学习认定的过程中学习者提升了个人能力,也实现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转换,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为了日后能够更好地推动先前学习认定的开展,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与完善。

首先,积极探索挖掘学生潜在的先前学习认定领域,扩大申请范围。由于经验的获得不仅仅发生在工作场所,家庭生活、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中也涵盖着不同经验的产生。因此在后续的活动中,组织者应当深度挖掘学生在不同学习空间中获得的隐性经验,并将经验内容引入先前学习认定的范围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确保申请资料的完整性与价值意义。

其次,加快建立专业认定标准体系,确保不同类型成果之间互认与转换的科学性。从社会角度,可以通过资历框架将行业标准与教育标准进行对接,形成不同行业多层级的能力标准。从学校角度,可以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框架,形成学校上位的“学生能力发展标准”。从专业角度,可以基于学校总体的人才培养框架和学生能力发展标准,构建专业能力标准,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先前学习认定标准的依据。

最后,规范成果形式及要求,保障成果质量。国内外相关研究已表明,建立标准体系的关键在于对教育内容的界定和标准的规范。因此对于先前学习认定,则需要搞清楚其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收获。申请材料是先前学习认定最关键和基础的内容之一,这些材料需要说明学生先前学习的水平和表现,因此认定机构要严格、明确规定申请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提前公布认定标准,以确保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共育学分成果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验收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大成果
学分美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