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雨 童 波 邵武豪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11)
我国是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70%以上,其中鱼类养殖产量90%以上来自以池塘养殖为主的内陆淡水养殖,而广阔的海洋却未被充分利用,故海水鱼养殖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随着内陆和近岸养殖水域水体恶化、养殖空间受限和水产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深远海养殖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越来越多,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正在不断探索中构建和发展[1]。发展深远海养殖拓展养殖新空间,关键是安全可靠的设施装备,前提是养殖品种与生产系统的经济性,途径是规模化生产与工业化管理[1-2]。安全、经济、可靠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必定是现代化、工业化养殖技术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需要渔业领域和装备领域跨学科深入合作,开展不同路线的深远海养殖装备研究,对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针对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大型养殖工船技术路线,分析总结船型总体设计思路,并对船型设计中的关键点(如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深水取水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将来该种船型设计开发提供借鉴。
水产养殖领域在深远海的定义与海上油气领域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主要受到装备发展经济性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根据水产养殖行业的认识,深远海养殖定义的主要特点为:离大陆岸线3 km 以上,处于开放水域;水深20 m 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规模化设施,具有一定的自动投喂、远程监控和系统管理等能力。相比遮蔽水域和近岸养殖,深远海养殖面临离岸距离远、环境恶劣以及前期投入大等挑战。
目前国内外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深远海养殖网箱,二是养殖工船。深远海养殖网箱与传统近岸网箱不同,一般是指采用大型浮体和/或桁架组成的框架式结构以及网衣系统组成的养殖设施,采用漂浮或坐底等作业方式,网箱内部养殖水体和外部自然海域可自由交换。养殖工船是指具有船型、排水型的结构型式,依托船体结构构建养殖水舱,具备自航能力,在漂浮状态下采用定位系统进行养殖作业的渔业养殖设施。不同的技术路线下又发展出不同的装备型式[3]。
深远海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对网箱养殖的安全性提出了高要求。最初试水深远海的是HDPE 框架重力式网箱,后经不断改良,可满足20 m 水深养殖需求。此种网箱单位造价成本较低,但抗风浪性能较差,单个网箱养殖产量相对较小。
挪威是发展深远海大型网箱的代表。为鼓励大型养殖企业走向深海,挪威政府推行“发展许可证”,鼓励养殖企业采用新型养殖装备走出峡湾;当这些养殖装备投产并达到预定养殖产量后,可免费获得该养殖海域使用权,这对养殖企业极具吸引力。2017年,挪威SalMar 海洋集团投资的全球首个半潜式养殖网箱“Ocean Fram 1”(见图1)投产,养殖水体达25 万m3,预计年产量8 000 t。该网箱于2020年通过了挪威渔业局的验收,发展许可证成功转换为永久养殖许可证。目前,SalMar 海洋集团“Ocean Fram 2”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2021年,挪威Nordlaks 公司投资的“Havfram 1” 船形网箱交付,该装备包含6 座深水网箱,采用外转塔单点系泊系统进行定位,养殖水体超过40 万m3,可实现鱼苗自动输送、饲料自动投喂、水下监测、水下增氧以及死鱼回收和成鱼自动搜捕等功能[4]。
图1 “Ocean Fram 1”养殖网箱
图2 “Havfram 1”养殖网箱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深远海大型养殖网箱装备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建造经验,但从单个装备的养殖体量上看,与挪威仍有一定差距。国内建成投产的典型装备代表包括“深蓝1 号”桁架式坐底网箱,养殖水体5 万m3,经过多年的实践,成功验证了黄海冷水团鲑科鱼类养殖技术路线[5];“德海1 号”船形半潜桁架网箱,养殖水体5 万m3,养殖大黄鱼、军曹鱼等;“长鲸 1 号”坐底式网箱,养殖水体6 万m3,养殖黑鱼、黄鱼;“振渔1 号”橄榄球形桁架网箱,养殖水体 1.3 万m3,网箱可绕旋转轴转动,可有效解决网衣海生物附着问题;“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网箱,养殖水体1.5 万m3,利用海洋波浪能和风能为养殖生产提供必需的电力。2021年,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首座网箱“经海001号”在山东长岛海域安装。该网箱为坐底式网箱,养殖水体约7万m3,养殖黑鲪。国内目前发展的深远海网箱多以3 万至10 万m3养殖水体的经济型网箱为主,部分省份(如山东、福建等)都制定了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的规划。
养殖网箱内部水体完全与外部相通,依托天然的海水资源养殖当地适养的鱼种,根据装备的实际需求配置自动化投饲设备、增氧设备、网衣清洗设备与水下监控等设备,总体来讲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但网箱养殖面临海洋水温、水质等变化导致的养殖失败、海洋哺乳动物破损网衣导致鱼类逃跑等风险、网衣与桁架结构连接处在海流作用下产生疲劳损害且海上安装施工要求较高,这些相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上世纪80 至9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发展大型养殖工船的理念并进行实践,但始终未形成主体产业,生产规模有限。我国在养殖工船装备技术路线上进行了非常多研究。上世纪70年代末,雷霁霖院士绘制了“未来海洋农牧场”建设蓝图,展示了建造养殖工船的初步设想;2017年国内首艘养殖工船试验船“鲁岚渔养 61699”的开航标志着我国发展养殖工船的设想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6]。近几年,国内对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和深入,就船载养殖系统技术来划分,目前养殖工船装备大致形成船体舷侧开孔、封闭式全流水技术养殖工船以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船三种技术方向。
1.2.1 船体舷侧开孔
该方案将养殖舱与海水直接连通,典型代表为“明德号”养殖工船 (见下页图3)。该船于2020年由散货船改装而成,养殖水体约 6 200 m3,以养殖黄条为主。该种方案养殖舱内外水位高度相同,考虑到船型养殖装备航行和作业干舷,养殖舱上部空间利用率较低;由于船体舷侧开孔面积有限,完全依靠水体自然交换导致其养殖水体交换能力相对较差。该种船型虽然初始投资相对较低,但在养殖效率和防止病害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不具备装备大型化和单个装备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基础。
图3 “明德号”通海型养殖工船
1.2.2 封闭式全流水技术养殖工船
该船型采用封闭式养殖舱结构,使用舱内水泵不断从一定深度抽取海水注入养殖舱内,并通过舷外排孔排出,使得养殖舱内水体具有适合养殖的流场和水体环境。该种方案养殖水体交换量大,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养殖海域水温水质条件的影响。典型代表为“国信1 号”(见图4)。该船由青岛国信发展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造,2022年5月交付,设有15 个养殖舱,养殖水体接近9 万m3,主要开展大黄鱼养殖,设计年产量约3 700 t。
图4 “国信1 号”养殖工船
国信集团在发展以养殖工船为核心的深远海养殖船队方面展示了不小的雄心,计划在未来5至10年陆续投资建造50 艘养殖工船,配以13 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超过1 000 万t 的12 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
1.2.3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船
该船型采用封闭式养殖舱结构,利用船载循环水处理系统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杂质并增氧,保证最适宜的养殖水体水质;配置变水层取水系统,根据需求抽取适宜温度的海水并注入养殖水舱,维持养殖需要的水体温度。该方案系统复杂、耗能较大,但能够营造最适宜的养殖水体环境,且所需注入的外界海水量相对小,养殖产量高,可适用广泛的海域,并可养殖不适合当地养殖的高附加值鱼种(如大西洋鲑)。
本文结合某型养殖工船(下文简称“目标船”)开发情况,就采用循环水技术的养殖工船总体设计进行探讨。该船以大西洋鲑为养殖对象,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配备深水变水层取水设备,有效养殖水体达8 万m3,设计年产成鱼6 000 t。
养殖工船是一种新兴的海上工程装备,由于其首要目标是保证海上养殖鱼类的成长,其设计理念和方法与常规工程船和海上油气装备不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尤其注重装备的经济性。采用循环水技术的养殖工船相比其他养殖工船系统更加复杂,对船体和辅助系统的要求更高,对总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循环水养殖系统是海上养殖大西洋鲑最直接的保障,也是养殖工船的核心,船型总体设计需要紧紧围绕该系统和功能需求展开,参见图5。
图5 以循环水养殖系统为核心的养殖工船总体设计思路
首先,根据大西洋鲑人工养殖的特性,制定海上养殖流程,包括循环水养殖、船载加工、鱼苗补给、饲料补给存储投喂、油水补给与成品鱼转运等,梳理养殖工船不同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联系。
然后,制定海上循环水养殖工艺,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明确养殖系统对于船舶及系统设计的各项需求。大西洋鲑为冷水性鱼类,最适宜养殖水温为12~15 ℃,水温若超过18 ℃就有可能发生死亡。我国尚无天然的长年满足大西洋鲑生长的自然海域,故养殖工船从深层抽取冷海水维持封闭养殖舱内水温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其他主要设计需求如下:
(1)养殖舱容量和数量需求,需要结合养殖密度和产量确定;
(2)养殖舱舱型需求,便于形成稳定的环形流场,进出水量设计保证流场流速适宜鱼类生长;
(3)养殖舱结构设计需求,内部尽量不能有突出的结构物、便于集污、人员巡检通道等;
(4)循环水系统设备和管路重量、养殖舱及循环水处理系统内部水体重量等对排水量的需求;
(5)各养殖水舱、循环水处理系统、管路、通风以及赶鱼通道等对总体布置的需求;
(6)包含养殖水舱进出水管、溢流管及循环水管等的循环水管路设计需求;
(7)循环水养殖系统在不同养殖阶段和工况下对电力的需求;
(8)为维持养殖舱水温和水量,进行取水补水水量的需求;
(9)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滤池曝气、二氧化碳除气等对大量新风的需求。
针对上述需求,结合用于保障养殖系统的取水系统、动力系统、推进系统、系泊系统与投饲系统管控系统设计,以及用于成鱼收获后的加工系统、存储系统、冷藏系统与转运系统设计,论证养殖工船船型尺度参数,开展功能区划分及总体布置,使得各系统设计相互协调匹配。最后,以养殖可靠性和经济性为目标,对养殖工船总体布置、结构设计以及系统配置等进行综合优化,得到可靠的船型总体方案。
养殖工船既属于排水型船舶,又属于布置型船舶。从船舶载重量角度讲,养殖水体质量占绝大部分。为保证8 万m3养殖水体,结合循环水处理系统及管路等水体、成鱼暂养舱水体等需求,总的养殖水需求不小于9 万t;再考虑满足海上养殖需求的燃油、淡水、饲料、加工产品、取水管及压载水等质量,目标船载质量需求约为10.2 万t。从船舶布置角度来讲,循环水养殖系统对布置空间的需求也占了主船体内部的大部分空间,不仅满足养殖舱水体空间需求,还需要满足养殖舱巡检及设备维护空间要求。船型主尺度的确定还需要满足干舷、快速性、稳性、耐波性等性能,综合考虑布置、浮态、总体性能等因素,确定目标船船长约250 m、船宽约44 m、型深23.8 m、满载吃水14 m。
养殖工船总体布置需要满足船载养殖、加工、存储、补给和转运等各系统功能的实现,同时也需要保证船舶浮态和稳性。根据大西洋鲑船上养殖流程,实现养殖过程的流程化和自动化,规划主船体内养殖从后向前,从养殖舱至暂养舱,再至主甲板上的加工车间,然后向后至船中的存储和转运。目标船功能区划分如图6所示。
图6 养殖工船总体功能区及总布置概况
主船体内艉部为动力功能区,包含发电机组、推进器、舵系、燃油舱压载舱以及大功率的制氧设备等;主船体中部为养殖功能区,设置养殖舱、循环水处理设备间、暂养舱和压载舱等;艏部为压载舱等。主甲板以上自艉部向艏部为生活功能区、变水层取水装置、加工存储转运功能区、锚泊设备区。
船舯养殖功能区设置两列共16 个养殖舱,每个养殖舱配置一套循环水处理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水养殖单元。两列养殖舱之间设置人行通道和赶鱼通道,可实现人员和鱼、水在不同养殖舱之间的移动;前端设置2 个暂养舱,成鱼在收获之前先在暂养舱养殖一周左右,以去除鱼体的腥味。取水装置抽取的深层冷海水通过总管输送到每个养殖舱和暂养舱内,通过智能养殖控制系统计算所需水量并进行调节。
生活楼设在艉部能增加艉部受风面积,在艏部单锚定位时能充分利用风标效应保持船位;同时,将取水装置设在靠艉部区域,避免取水管在水下与锚链发生碰撞。船舯两舷露天甲板上各设置1 台海工型转运吊机,覆盖鱼品存储冷藏货舱范围,主要用于冷藏集装箱和饲料等货物的海上转运作业;船中心线上布置3 台甲板吊机,联合转运吊机覆盖露天甲板上的作业区域,以实现船上普通货物吊运。
2.3.1 稳 性
养殖工船既具备海上定点养殖的功能,又具备航行调遣的功能,因此需要满足海上移动平台和自航船舶对于稳性的具体要求[7]。根据中国船级社《海上渔业养殖设施检验指南》[8]的要求,航行工况下需要满足《钢制海船入级规范》对于航行船舶的要求,非国际航行船完整和破舱稳性还需满足主管机关的要求。漂浮定位养殖工况下,完整稳性和破舱稳性需要满足《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规范》对水面式平台的相关规定。
目标船许用GM曲线如图7所示,可知稳性的主要限制条件为航行工况破舱稳性。养殖工船航行工况采用三吃水概率法校核破舱稳性,需要将养殖舱当作货舱设定随吃水变化的渗透率;由于大量循环水管路设置在双层底内,需要按照规范要求校核非规则双层底破损,这也是导致目标船破舱稳性较为紧张的原因。实际上,对于载重主要为海水的养殖工船,养殖舱内部水位一般高于海平面,既使养殖舱发生破损,也不会导致养殖舱内再度进水而使船舶下沉。
图7 养殖工船稳性许用GM 曲线
2.3.2 作业定位能力
作业定位能力是指养殖工船在零航速漂浮养殖工况下,保证工船限定在一定养殖作业范围内的能力,需由作业定位系统实现。不同与常规海上油气定位系统,养殖工船的定位系统需要能够快速解脱和安装,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系统造价和运营成本应尽量低。目前国内发展的养殖工船均采用单锚定位的方式,台风来临前可自行快速起锚航行避台[9]。目标船配置经济型单锚作业定位系统,可在100 m 作业水深、最大5.8 m 有义波高、风速 20.7 m/s、流速1.5 m/s 的海况条件下实现作业定位。
根据船级社对此种定位方式的要求,系泊索安全系数按照动力分析方法或静力分析方法选择比常规海洋工程装备要求更高的数值,而且目标船配置了作业过程中船位和姿态监控等措施,保证工船在定位失效前启动推进系统以确保船舶的安全。为有效评估目标船在风、流变换过程中锚链与取水管发生缠绕和碰撞的风险,采用模型试验在海洋工程水池中进行模拟验证,结果显示发生上述风险的概率极低,但在实船操作中仍然需要随时关注船舶位置和锚链的状态。
2.3.3 运动性能
不同于油船和LNG 等液货船,养殖工船内部有多个非连续的自由液面,养殖舱内水体与船体会发生耦合晃荡,在某些情况下会加剧船舶的运动响应。此外,在正常养殖作业工况下,养殖工船艏部采用单锚定位的方式,船舶运动响应分析还需要考虑单锚定位和风标效应的影响。养殖工船开发中不仅需要关注养殖水舱的晃荡,也需要尽量抑制船舶的运动。目标船在养殖舱内部靠近水面的位置可设置晃荡抑制平台,也可作为巡检通道;船舶应设置尽可能大的舭龙骨,以增加船舶横摇阻尼。
2.3.4 机动航行性能
养殖工船具备自航能力是有别于网箱类非自航装备的一种显著特征。具备机动自航能力不仅可使船舶寻找最佳的养殖水源,也可使其能够航行避台,这对该种养殖装备安全性至关重要。较高的避台航速对装备安全性有利,但对装备经济性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根据台风路径预测情况,合理规划避台路线的前提下,养殖工船避台航速一般达到 10~12 kn 即可满足需求。鉴于长时间在海上漂浮作业,船体外板增加的污物会导致船体阻力增加,并增加波浪中的航行阻力,因此目标船的推进功率应留有一定裕度。
此外,由于目标船养殖过程中需要不间断抽取冷海水,在避台航行时取水管的阻力又非常大,同时全速航行取水管受到的载荷也非常大。经过计算分析,目标船可低速带取水管航行避台(提前撤离);或者不带取水管全速航行避台,在避台前通过抽取更冷的海水预先降低养殖舱内水体温度,待工船航行至安全区域后再下放取水管抽取冷海水。
养殖工船结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船舶总强度的要求,还需要满足船体适渔性设计需求,如特殊的养殖舱舱型设计、特殊结构节点的设计、养殖舱走道平台设计等,且需要不断优化结构型式和尺寸,尽量优化船体结构重量。目标船中段设计为双底、双壳、双层中纵壁、双层横舱壁,养殖舱和暂养舱内部无结构件,避免损伤鱼类;养殖舱、暂养舱的四角均设置斜封板,平面呈八角形,利于营造水循环环境;养殖舱、暂养舱的底部(即内底板),做成向心漏斗状结构,便于清污;双层中纵壁内设置结构赶鱼通道,养殖舱、暂养舱的上部设置舱内走道平台,便于日常观察;舱内走道平台下面设置倾斜封板,避免平台构件损伤鱼类,还利于减小养殖舱晃荡。
如何在有限的船体空间内构建经济高效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养殖工船开发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同的养殖工艺构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是有较大差异,而系统的构建也受到船体结构型式的约束。养殖工船设置多个养殖水舱,每个养殖水舱与其配套的循环水处理设备等组成一个循环水养殖单元,即一套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水、气的循环与平衡,系统设备多且管路复杂。典型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包含了内壁光滑的养殖舱、循环水处理系统、制氧系统、应急氧系统和取水系统等,其中循环水处理系统包含转鼓式微滤机、紫外线消毒器/臭氧消毒装置、CO2除气器、生物滤池、变频循环泵和氧气锥等。目标船循环水养殖系统构成如图8所示。
图8 循环水养殖系统
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养殖工船的“能耗大户”,最大运行工况下系统耗电可占全船电力消耗的80%以上,且为维持养殖需要的水体环境,循环水系统需不间断运行,并根据不同养殖阶段、养殖密度以及避台航行工况调整系统的用电负荷。目标船采用变频循环泵既能满足循环水量灵活调节的需求,又能达到节能的效果。此外,循环水处理过程中的CO2除气和生物滤池曝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界空气与养殖水体接触,如外界空气与内部海水温差较大,会导致热量/冷量的大量损失,因此可考虑热回收装置对其进、排风进行全热热回收。目标船采用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回收一部分冷能,转轮在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的综合总热回收温度效率大于80%。
阶段分级养殖是根据大西洋鲑生长特性曲线,将不同养殖阶段在对应的不同养殖舱内实现,本质上是充分利用水体的容积,是提高循环水大西洋鲑养殖经济性的有效手段,理论上年产量较传统单舱养殖可提高30%以上。阶段分级养殖还可以实现单船“阶段”出渔,较常规单级养殖可有效分散出渔季,避免大批渔获集中上市冲击市场。图9为目标船大西洋鲑船上分级养殖流程。
图9 大西洋鲑船上养殖流程
阶段分级养殖需要将养殖的鱼体从一个养殖舱中调拨到其他养殖舱,因此目标船设置了鱼群调拨装置,在调拨的过程中需要防止鱼种发生机械损伤。此外,鱼群调拨装置应当充分利用船体结构,且能够实现鱼体自主游动调拨;通过在养殖舱调拨进出口设置计鱼器,实时监控进出舱的鱼体数量。
采用循环水技术的养殖工船通过从深层取冷海水维持养殖舱内水温,取水系统是保证养殖舱水温的关键。取水深度越深、取水量越大,系统设计越复杂。目前还未有用于养殖工船深层取水系统的实践,但疏浚船、浮式液化天然气船(FLNG)可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如:取水深度不深时可考虑舷侧采用钢丝绳绞车下放取水管,配合舱内泵和舷外吸口进行取水;考虑甲板面设置软管绞车配合水下泵方式取水;考虑桁架式提升塔配合水下泵的型式取水等。
养殖工船取水系统要求能够快速收放,以便应对台风来临前的快速撤离以及台风过后的迅速就位作业。取水系统的组成大致包含取水泵系统(舱内/水下)和取水管(软管/硬管)、取水管收放装置和取水管存储装置等,还需考虑取水管管端防海生物装置,并应保证所取海水温度、盐度保持相对稳定。取水深度的考虑应当在调研所需作业的海域后确定,保证所取深层冷海水能够满足养殖舱温度控制的需求。
目标船在养殖功能区靠后位置左右舷各设置一套取水收放装置,一用一备。采用分节的硬质取水管,通过快速连接接头将其连接,然后穿过甲板和船底上的结构开孔下放至指定深度,最后下放的管段上设有多个开孔,固定在船体内部的取水缓存舱。取水泵设置在船体机舱内,通过管路抽取缓存舱内的海水,使得舱内海水与外部海水产生较大的压力差,从而将深层冷海水通过取水管压入缓存舱内。
养殖综合管控系统是养殖工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管控系统,具备工船自主航行、综合监控、能效管理、船舶及养殖设备管理和养殖生产管控等功能,该系统主要包括船端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系统、船舶监控管理系统、养殖集中控制系统、船岸通讯系统和岸端数据接收处理系统[10]。
其中,养殖集中控制系统是核心,该系统针对养殖工船的生产和养殖工艺流程,需要监测多个养殖舱内的包括水温、水质、溶解氧、氨氮,以及养殖鱼体数量和状态等参数,实现水质调节、溶氧控制和自动投喂等功能。该系统监控参数多、逻辑复杂,在工船开发中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不断积累数据,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升级。
采用循环水技术的大型养殖工船是目前国内养殖工船发展的技术路线之一。采用工厂化养殖技术与海上浮动装备有机融合,可提升养殖装备的适用范围和工业化水平。循环水养殖系统是本文探讨船型的核心,船型总体设计必须厘清目标养殖鱼种的海上养殖需求,制定明确的海上养殖流程,以循环水养殖系统为核心开展总体布置、系统设计、结构设计和总体性能分析等工作。循环水养殖系统为养殖鱼种提供必需的水环境,能够实现系统中水、气的循环与平衡,在系统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船体结构布置、节能设计等。取水系统是采用循环水技术养殖冷水性鱼类的重要保障,系统设计应有适当冗余,取水管能够快速安全可靠地收放,系统能够在设计海况下长期安全运行。
考虑到我国居民水产品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情况,采用循环水技术的养殖工船可以养殖国内自然水域难以大规模养殖的高附加值鱼种,未来船型需求前景广阔,而对于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节能高效的船载循环水处理系统实现应用,从而显著降低养殖工船运营成本,推动船型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