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妍
(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新中国初期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百花齐放”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汪立三的《小奏鸣曲》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1]。现如今,随着民族音乐的兴起,民族钢琴音乐逐步被重视,汪立三先生的钢琴创作,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多元的曲式结构,以及复杂的演奏手法,在现当代音乐作品发展中受到广泛关注。《小奏鸣曲》有着浓郁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该作品的旋律音调是采用与中国民歌相似的手法创作而成的,在乐章结构以及演奏要点上,也不同程度带有民族音乐风格,是西方乐器与民族音乐的有机结合。基于此,以不同乐章为切入点探析曲式结构,以踏板、触键、连线三个重要元素为切入点进行演奏要点探究,以期为钢琴创作者在创作和演奏上提供理论借鉴。
汪立三(1933—2013),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原籍四川省犍为县人,1933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汪立三在少年时期对文艺等方面有广泛的爱好,受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及西方近现代音乐及文化的影响,于1948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专业,1951年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从1963年起,汪立三先生在哈尔滨师范学院任教,后又担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同时担任黑龙江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2006年荣获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汪立三先生的代表性作品有《小奏鸣曲》《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兰花花》等。
《小奏鸣曲》分别由《在阳光下》《新雨后》《山里人之舞》三个乐章组成。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钢琴的发展开始逐步走向繁荣,推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呼声四起。萧友梅先生提出“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民族音乐作品”的观点后,以汪立三先生为首的一众钢琴家开始勇于创作民族作品,备受老师和学生的关注和喜爱[2]。1957年,上海音乐学院在为其附小教材征集钢琴作品时,汪立三先生创作的《小奏鸣曲》获得大量好评,并受人们广泛推广传播。但因《小奏鸣曲》内容繁复且具有一定难度,其并未被收入附小教材。此后,汪立三先生为该作品的三个乐章分别加上了标题,即第一乐章《在阳光下》、第二乐章《新雨后》、第三乐章《山里人之舞》,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演奏《小奏鸣曲》。
一方面,《小奏鸣曲》整首曲子在和声布局上面都大量的运用到了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的叠加,整首曲子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调式特征[3]。《小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在阳光下》的主题部分的旋律较为单一,在右手的主题部分进行时左手的伴奏也一直用纯五度和大三度进行,整首乐章在长时间的持续重复,形成独有的色彩层次。然而整首乐章最具有特色的是在第17—21小节的二度音程,从而突出了较有特色的音效,使得该乐章更有韵味。第二乐章《新雨后》的主题旋律是由四度、五度的和声音程组成的,以这种常用的音程形式呈现。第三乐章《山里人之舞》 开始以弱起小节出现,第1—6小节和前两个乐章的出现则不同,是以和弦的形式出现,从第六小节开始左手的和声进行都是以二度、三度音程为走向,创作手法极具特色。
另一方面,在调式的具体运用上,《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运用了多调式、多调性的处理方式,调式使用具有多样性[4]。第一乐章《在阳光下》分别用到了A羽调式、F宫调式和升F宫调式、G羽调式。第二个乐章《新雨后》以降B羽调式开始,一直到该乐章的第二部分结束。三个乐章《山里人之舞》的第一部分则运用了G同宫系统调式,使得该作品从听觉上更具民族特色。
汪立三《小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小奏鸣曲》第一乐章《在阳光下》为奏鸣曲式结构,整个乐章的节奏比较快,又附有跳跃性;第二乐章《新雨后》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三乐章《山里人之舞》为复合再现三部曲式,主题旋律则与第一乐章的主题相呼应。
第一乐章《在阳光下》为奏鸣曲式,拍子为 3/4、5/8、2/4的混合拍子。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
首先,第一乐章《在阳光下》的呈示部为1—76小节,其中分为1—43小节的主部主题,44—59小节的副部主题,以及60—76小节的连接部分。1—43小节的主部主题音乐的整体比较欢快活泼,节奏则以3/4拍为主要拍,5/8和2/4拍子相呼应。44—59小节的副部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由第一个主题的欢快活泼变为比较抒情,节奏还是混合拍子,但相比第一部分的主题不再那么频繁,调性也转到了F宫调式。60—76小节则为连接过渡部分。
其次,77—107小节是《在阳光下》奏鸣曲式结构的展开部,其由第一主部展开发展而出现,截取主题中的部分片段加以变化进行重复,以3+3的形式组成一个乐句,调性在升F羽、A羽和G羽中变化,以2/4拍子为整个音乐部分的节拍,以音乐律动的形式再回到第一个部分[5]。
最后,108—148小节为再现部,其中,121—127小节与主部主题重复,仅以左手的伴奏加以变化;128—148小节将副部主题进行转调,转到降B宫调式中进行重复再现;149—164小节为尾声,由主体部分旋律引出发展而来,再到A宫调式。
第二乐章《新雨后》为带有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式主要为降B羽调式。单三部曲式也被称作三段式曲式结构,其由三个规模相近但又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运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后,整首曲子旋律比较温柔,旋律想表达的场景正是题目所示《新雨后》的感觉[6]。该章节的开始部分(1—27小节),利用曲式中复调的对位手法进行创作,整首作品以复调的形式贯穿其中。章节的第二部分是从开始(28—44小节)一直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呈现的是比较单一的雨后场景的主题,左手则是以三度、四度、五度的和声音程进行。第三部分(45—63)也就是第二部分结束到曲末。第三部分的结构跟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不一样,这个部分的主题旋律由高音区转到低音区,左右手则交替进行演奏。
本乐章以复三部曲式呈现,拍子以3/8和3/4拍为主要拍子,本乐章为多调性曲式。复三部曲式,即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该乐章作为整首《小奏鸣曲》的结束乐章,在整个结构和音效方面都是缓缓地进入高潮,因此,在音色方面比较明快、清脆,与上两个乐章相同的是整首曲子绝大多数地方需要保持颗粒感。该乐章开始部分(1—5小节)为引子部分。第一部分为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二部分为该乐章的呈示部,较明快的主题和动感,在这个部分出现了平时少见的2/8拍子,在这里主要起的作用是乐句结束的需要。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的重复再现和变化再现,随后出现第三部分的新主题;在第三部分结束时汪立三先生运用了几个小节的和弦来发展,最后过渡进入尾声部分。尾声部分则用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对第一部分进行变化性的回顾,之后再现本乐章的引子部分,最后结束全曲。
本乐章为整首《小奏鸣曲》的结束乐章,在曲子中出现各种记号以表达情绪变化。升降记号,在第三乐章中有很多地方出现了升音记号和还原记号,强弱记号,乐章情绪变化丰富[7]。在尾声部出现时汪立三先生用到了和弦式的进行,而且在该部分出现了ff的强音记号,以达到结尾的辉煌之感。
钢琴踏板在整首钢琴作品中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钢琴的右踏板,通常在作品中有连音线或延音线的地方。在不同的曲子上踏板的运用也有所不同。常见的踏板运用有两种:第一种是配合手指技术的运用;第二种是配合钢琴的左踏板使用。在演奏第一乐章《在阳光下》时所需要用到的只是右踏板,在曲子一开始时第一乐章的主题就出现,而且连音线的后面紧跟跳音和保持音,所以,在演奏连音时踏板一定要踩得果断,放的时候也要放得干净。在第二乐章《新雨后》中踏板的运用则发生变化,在第一乐章演奏时踩踏板是果断干净,而在第二乐章单音旋律出现时演奏需要运用手指和踏板的配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快速演奏时,应采用切分踏板,以达到快速、激烈的效果,从而呼应键盘旋律,充分的体现音乐的旋律之美。到了第三乐章时,踏板演奏依旧用到的是延音踏板,需要注意的是引子部分和尾声部分的和弦,在演奏和弦时踏板则需要用到切分踏板技术。
在《小奏鸣曲》中,汪立三先生以和弦为织体结构,以具有歌唱性的声部相配合,不仅准确描绘出了曲子的故事情景,还使得音乐的基本色彩更加丰富,充满画面感,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之美[8]。在演奏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旋律使用不同的触键方式。例如,第一乐章《在阳光下》有很多地方的音符之间都标注了小连线,这时需要用到“落滚”的技巧,“落”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抬至大约谱架的高度,这时整个手臂放松做自由落体运动,注意手落下去时保持良好的手型;“滚”是在“落”的基础上进行。八分音符的节奏需要非常均匀,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手指要尽可能在有连线的地方贴键,指尖直接在琴键之下2/3位置的地方用力触键发音,整体的力度要求都是在“p”与“f”之间,演奏时难以控制,因此,触键需要果断、干净。
演奏《新雨后》时,注意要控制好演奏时的速度和力度变化,从而做到整首作品的连贯性。此外,为突出复调音乐的特征,左手部分的要求与右手略有不同,左手伴奏部分是以音程及和弦的形式呈现,演奏时左手需要配合右手弹奏得非常饱满。
第三乐章《山里人之舞》触键问题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旋律为单音的触键,在单音触键上要求和第一、二乐章的要求相同;第二种是和弦的触键。该乐章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和弦形式的走向,所以,在演奏和弦时触键与单音旋律的触键在技巧上有很大区别,在和弦触键中不仅需要大臂带动整个手肘,最为重要的则是整个手腕的发力,在出现和弦时手指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手指的一关节和二关节绷紧,触键要求速度快而清晰。
在《小奏鸣曲》的大连线部分,演奏时要保持连贯性,左手伴奏部分保持连贯,右手的中音部分连贯,但重点需要突出高音部的旋律。而在小连线部分,演奏时需要强有力的移动,第一个音要先将整个手臂掉下去,大部分重量是需要手指的一关节和二关节来支撑[9]。“落”的第二个音则是需要手指抬起,但落下去时需要的是轻落,只需用手腕的力量带过,把第一个音的力量转移过来即可,“提”声音要轻巧且连贯。《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均为大小连线,演奏时需要格外注意大连线和小连线过渡时的自然度和连贯性。值得注意的是《小奏鸣曲》中快速的演奏连线。在快速演奏连线时,整个手臂及手腕需要自然放松,手型需要保持好,每个手指的各个关节做好准备,快速敏捷地触键,用手臂带动手腕,再用手腕控制好指尖快速地演奏。
《小奏鸣曲》三个乐章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及演奏要点。《在阳光下》曲式结构简单、明快、跳跃的旋律和不同的拍子融合到一起,有着别具一格的创意。《新雨后》则运用了曲式中的复调手法,织体疏密相间,简单中带有复杂,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复调音乐,又具有民族特色。《山里人之舞》则运用了多种调式及和声的变化,以求营造一个欢快热闹的舞蹈场面。整首作品主要以欢快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欢快的节奏中又呈现出叙事情节。在踏板、触键、连线演奏要点中,注重钢琴演奏的连贯性,演奏要点以小见大,在每个乐章中都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