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水稻种植技术的规约

2022-12-22 12:11邹永亮
新农民 2022年32期
关键词:排水口杂草水稻

邹永亮

(湖南省衡阳县曲兰镇综合执法大队,湖南 衡阳 421238)

良好的水稻种植技术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坏,达到种植、收获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也是水稻种植方式得以延续的最主要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种植技术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也正是遵循了生态环境的规约作用,以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性,施行不同的种植技术,是减少环境危害的主要基础。因此,探究不同生态环境背景下的水稻种植技术十分必要,对提升水稻产量,保留优良的种植技术十分有利。

1 我国传统的多样化水稻种植方式分析

水稻属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南极洲以外都有水稻的种植,我国的水稻种植范围分布较广,各个省份都有种植,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也有种植。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从野生的水稻驯化而来。根据记载,九州时期,除了雍州和冀州以外,其余七个大洲都有水稻的种植,也逐渐成为各个部落民众的主要餐饮来源。现在的种植水稻是从野生水稻驯化而来,但是野生水稻是以无性繁殖为主,没有结果实,但是,原始人类发现,当水稻受到较强的外界刺激之后,会改变原先的物种属性,由无性繁殖改为有性繁殖,结出能够繁殖下一代的种子,从而保证当前物种的延续。外界的刺激来源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经过火烧、水淹、干旱、动物对水稻枝干的过度采食,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水稻可以正常结出人类所需要的果实。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水稻的种植和栽培。

当前的水稻种植原理也是采用了水稻受到一定刺激从而结出果实的原理,因此,为了避免水稻出现野生水稻无性繁殖的特性,往往会对水稻施加一定的外界刺激,从而保证水稻的产量。例如,在水稻的育种过程中,通过将水稻移植到较为干旱的场地中,远离较为合理的生长条件,会对水稻产生一定的外界刺激;在贵州的糯稻移栽种植中,会对水稻本体进行一定的刮苗,从而强化刺激,保证水稻的产量。因此,可以看出,现代的种植中同样是利用了水稻的生长特性进行合理调控,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水稻的内在基因特点出发,保证水稻种植技术的稳健和高度适应性。

2 不同生态环境中的水稻种植技术分析

2.1 “海耕”种植技术

海耕技术是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用的一种种植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海水的涨潮作用与淡水入海所带来的冲击作用所形成的海边耕地,利用这一块田地,进行稻田耕种。在“海耕”种植技术中,利用海水中的涨潮和落潮,可以对水稻进行水淹的天然外界刺激,利用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保证了水稻种植的结实率,同时,淡水入海时也会携带一定的肥料,沉积在水稻种植区域,进而保证了水稻可以获得充足的养分,是适应生态环境条件所形成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

2.2 “火耕水耨”的水稻种植方式

根据古籍记载,在古代人们种植水稻时,为了解决肥料和杂草问题,往往会采用火烧和水淹的方式进行。在人烟较为稀少的地区,施行火烧,对当地的杂草烧死,然后施行水淹,去除稻田中的杂草,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去除一定量的旱生杂草,无法去除水生杂草;那么有人研究出利用刀割的形式,然后再放水将杂草淹死。这种种植方式和背景一般不是在永久性的湿地中进行,而是利用从山区流向低洼地带的河水开展种植活动。冬季时,土层较为干燥,容易施行火烧策略,在河流增长后,再利用“水耨”的方式进行种植。在湖南省发现的水稻耕作遗址中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生态环境下的水稻种植技术。火烧的原料采用干燥的牛粪,在遇火后很容易就可以燃烧充分,然后在雨水的冲刷下,将其中的旱生杂草种子进行筛选、过滤,减少杂草的生长竞争,水稻则在火、水的极端生态条件刺激下结出果实,达到水稻的一个高产出。

2.3 架田种植技术分析

架田——也被称为浮田种植,是我国古代曾经采用过的水稻种植技术,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种植方式,被称为水上田园。主要种植方法就是农民制作大量的木排,漂浮在水面之上,在木排上边铺满泥巴,进而种植水稻。这种种植方式也不仅限于水稻,也可以种植药物、花卉、蔬菜等多种作物。这种种植方式主要是符合湖水或者河水面较深的地域进行,这种种植方式所根据的生态环境与海种有所不同,海种主要是利用涨潮和落潮之间的一个差值,这个差值较为稳定,可以从中找寻一定的规律,从而确保水稻种植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湖泊、河流等地不适合这种种植方式的开展,因为湖泊与河流的水位差距变化较大,不容易控制其中的水稻种植区域,可能导致水稻的淹死和旱死情况的发生。而架田的水稻种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水排可以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避免了出现枯水、涨潮情况所产生的问题,在特定生态背景下保证了水稻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在天气可能出现干旱情况的地区,对于极端的自然生态环境,浮排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上下浮动或者随着水流漂浮到其他含有水源的地方,这样即使在较为严重的干旱地区,同样可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实现水稻的正常收获。

在水稻的历史种植过程中,架田种植技术在生态环境变化中遇到一段时期的弃用。虽然,架田技术可以很好地在平静、宽阔的水域中生长,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部分原因,居住者一般与水稻的架田种植区域距离较远,不利于水稻的生产管理,同时,加大了政府对于水稻面积的测量成本与难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元朝末年,大量的逃难者躲进架田中,是一段非自然生态环境引起的水稻种植规约的改变。

2.4 湖区“圩田”的种稻技术

圩田,也被称为围田种植技术,是南方特有自然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一种水稻种植技术。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当地的一些浅水地区或者是沼泽地区,先围出一块可以种植水稻的区域,然后将水挡到田地外边,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如地向田地中增加水源。这种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南方多雨天气所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利用田地中保留的水源为基础,联通外界的主要水域,保证水稻种植区的正常运转。另外,在手动放水灌溉中,一方面是保证水稻受到一定的外来刺激,同时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这种方式还可以保证水稻的灌溉次数,有着多种优势。

有关圩田的起源,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楚国,共两处史料明确提及此事。一是“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而在枯水季节,又能将江、湖之水引入圩田。如此操作,能使稻田水位处于可控范围,水既不至于长期淹没稻田,也不至于缺水成旱。围湖成田的关键技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如何防范土地的崩塌。圩田的土堤和江河的防洪堤的性质有所不同。圩田的土地常年浸泡在水中,修筑得再紧,夯得再实,也会因为长期浸泡,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时间一久,肯定会自然崩塌,因而光凭简单的筑堤手段还不行。关键是要种植喜水性的植物,特别是在堤的两侧交错种植柳树、桑树、芦苇、茭草等,其技术原理是,利用植物根系的生长,抵消土地的下坐,同时又能固土,进而确保圩堤稳固。

其二是防范排水口溯源切割。修筑圩田必然的配修排水口,以便将围内多余的水排出。但一旦修筑排水口,在排水时就必然出现流水的溯源切割现象,排水口以下的排水道会切割得越来越深,引发堤防的自然崩塌。其应对的技术措施是将排水口修成多级的梯坎状,让排水时的流水分级而下,从而在座收排水功效的同时,将排水口受损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出现溯源切割空洞时也很容易发现,从而得以及时修复。

3 绿色水稻的育苗和移栽技术的应用

育苗技术用旱育秧技术进行育苗。这种技术在应用时秧龄比较短,秧苗比较壮,种植效率比较高。要将苗床设置在背风向阳的环境中,使用微酸性土壤,可以加入适量的速效养分,例如过磷酸钙。对苗床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要对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出苗之后要做好通风的管理,并且进行炼苗,如果天气干旱要多浇水。移栽技术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要想提高种植的效率,可以选用机械插秧的种植方法。为了做好秧苗的移栽,插秧的深度可以在2cm左右,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倒苗的情况,而且植株的发根数量会增多,还能增强分蘖的能力。在进行绿色种植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移栽密度。

4 绿色水稻田间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水分的管理在对水稻进行移栽之后,为了促进水稻的健康生长发育,必须保证稻田内部的水分充足。如果秧苗已经进入了分蘖期,可以采用浅水和勤灌等浇水方法。水位的高度要控制在3cm左右。同时还要根据水稻的分蘖数量进行排水和晒田,从而减少无效的分蘖。

4.1 适时进行追肥

在返青期进行秧苗的首次追肥,保证分蘖的数量。可以选择尿素进行追肥。在追肥之后的3d时间内不能进行排水和灌溉,要保证田间的水深符合追肥的要求。在水稻进入穗期之后,进行第2次追肥,拔节期进行第3次追肥。

4.2 病虫害的防治

做好病虫害防治,尽可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避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以对氮磷钾肥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科学施肥,并且增加有机肥的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黑卵蜂、赤焰蜂等害虫的天敌对害虫进行消灭。如果必须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就要对药剂的浓度和使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5 结论

我国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创新,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是受到环境的规约作用。例如,梯田、围田、架田、海耕种植技术等都是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种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是充分利用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以环境的制约开展种植活动,是提升水稻产量、保证良好种植方式的前提基础。

猜你喜欢
排水口杂草水稻
拔杂草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一季水稻
滴水兽
水稻花
排水口工程对京杭运河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
拔掉心中的杂草
可裁剪地漏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