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控现状与防控对策探讨

2022-12-22 12:11:02
新农民 2022年32期
关键词:猪群猪瘟养殖场

杜 江

(阜阳市颍东区农业农村局,安徽 阜阳 236000)

在实行猪瘟疫病防控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首先要对猪瘟防控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猪瘟疫病传播的基本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控手段。并借助有效的猪瘟疫苗接种加强防控效果,提高猪瘟病毒的防控水平。并通过完善猪群的群体免疫系统等措施解决猪瘟防控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1 猪瘟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饲养管理不规范不科学

养殖场在生猪饲养期间,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定量投喂免疫药物及抗生素,可是在实际生产中,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使用比较随意,经常超剂量用药,并且不能够严格执行休药制度。很多证据表明,在畜牧养殖业中,如果滥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出现细菌的耐药性或耐药基因的传播。抗生素滥用会损害生猪的机体免疫细胞、抑制生猪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降低生猪机体的抗病能力,诱发各种疾病。同时还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使免疫功能失败。不仅达不到提高猪群免疫力的作用,反而还会因为过度使用药物产生抗药性,影响养殖场猪群的生长质量。养殖场在生猪饲喂的过程中,饲料质量也直接决定生猪的健康程度,特别是夏季外界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若长期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其摄入的毒素霉菌会极大损伤生猪体内的免疫器官,将大大降低生猪抗病能力,造成该猪群免疫能力低下。对于质量控制手段单一,管理粗放的饲料厂,由于原材料选择受限,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要求低,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随意调整饲料配方,造成配合饲料质量不稳定,用这样的配合饲料喂猪,会对猪群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养殖场在进行猪群的饲养管理时,养殖人员需明确知悉饲料中各项物质的含量,当饲料内部的矿物质含量较多时,将会抑制猪群的免疫能力,给生猪健康带去严重损害,猪群的免疫能力还与饲料中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含量息息相关,若饲养人员不能够对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科学配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也会极大降低猪群机体抵抗疫病的能力。

1.2 多种因素影响生猪抗病能力

养殖场在仔猪生长1个月后,养殖人员需对该群仔猪实行断奶饲养,通常多采取一次断奶法,使仔猪原来以母体为中心、同胞间共居、稳定舒适的生活条件突然发生了改变而难以适应。不科学的断奶过程,极大地增加该类猪群的患病几率,有研究表明,制约猪生长性能的因素中,有20%~30%取决于生长环境,生长环境包括饲养密度、湿度、温度、通风、光照、有害气体含量等,而其中饲养密度的大小,对温度、湿度、有害气体含量都有直接影响,可见,在养猪生产中,饲养密度会大大影响猪群的健康状况如果饲养过程中存在通风不良、饲养密度不合理、饲养环境潮湿或运输时间较长等因素,都会对猪群的健康生长形成极大影响,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不同形式的应激反应,产生应激反应的生猪大多难以通过疫苗免疫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养殖人员要进行有效的猪瘟防控,首先应该降低影响猪群机体抗病能力的各种因素,只有把影响生猪抗病能力的因素控制到最低限度,才能真正促进猪群的身体健康,然而在现实的猪瘟防控中,由于影响抗病能力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养殖人员通常很难拿出适宜的防控对策。

1.3 原有病变造成免疫反应呈现抑制现象

养殖场在开展猪瘟免疫工作时,若猪群本身就带有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疫病,生猪的免疫器官已经遭到破坏,从而大大降低其机体免疫能力,呈现出免疫抑制现象。因此会给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降低了猪瘟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功率,无形中增加了猪瘟疫病发生的概率。

1.4 疫苗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猪瘟疫苗的免疫注射,是猪瘟防控的主要手段。若想增强猪瘟疫苗免疫效果,首先应保障生猪所注射的猪瘟疫苗合格有效,疫苗质量则会严重影响猪瘟防控工作的成效,当疫苗生产工艺存在问题,致使疫苗质量不佳造成免疫失败时,会让养殖场更多的生猪感染猪瘟。合格的猪瘟疫苗内应含有一定量的抗原,当疫苗抗原含量存在严重不足,或储存运输不当,冷链设备出现问题,疫苗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对抗原和疫苗剂型的破坏,都会严重影响疫苗质量,甚至造成疫苗失效,造成猪群免疫失败。

1.5 病毒的遗传性特点给免疫带来不利影响

在进行生猪养殖的过程中,生猪体内的部分病毒会带有遗传性特点,带有病毒的母猪在生产仔猪后,该类仔猪就很难从猪瘟疫苗注射中获取抗体,一般情况下,虽然生产后的仔猪不会全部感染猪瘟,但在遗传的影响下会无形中增加其患病概率。当养殖人员不能全面掌握生猪个体的健康状况时,会使用健康猪的饲养方式来完成仔猪饲养,并会将病毒带给健康猪群,给猪群的健康生长带去较大影响。

2 解决猪瘟防控问题的有效性对策

2.1 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水平

养殖场在进行生猪饲养时,养殖人员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准。生猪饲养期间首先要降低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频率,在不同的饲养阶段根据药物的不同用途合理施用,严禁超剂量施用。坚决杜绝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而对生猪采取中长期使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等药物,养殖场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兽药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禁止把抗生素直接添加到生猪饲料及饮水中,禁止人用抗生素直接用于动物治疗,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抗生素使用制度;加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开展常发病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此基础上做到科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的病猪,除病情严重者外,不宜轻易采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影响正确诊断而延误治疗。其次养殖人员在进行饲养管理时,如果养殖场无条件自行生产全价配合饲料,那么就坚定不移选择有品牌、重品质、讲信誉的中大型饲料生产供应厂商,且尽量不要随意更改。生猪具有超强的嗅觉,对饲料适口性和口味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原料及饲料配方发生变化时,即使是质量好,也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猪的采食量。要选择质量可靠、货源稳定的饲料原料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并且签订合同,约定违约责任。饲料入库前在感官鉴定合格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养殖场要进一步进行理化检验。应对饲料检测粗蛋白含量,检测钙、磷等矿物质含量,而且每批原料都要留样。要严格遵照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根据其身体发育的具体需要来选择对应的配方饲料,充分保障生猪各阶段身体健康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在提升生猪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其免疫系统的发展。养殖场在生猪的日常饲养管理中,养殖人员应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投喂相应的配方饲料,在进行正式喂食前必须详细了解该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明确各类营养物质的搭配。另外饲料入库时要及时做好登记,标明品种、数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通风良好、防雨防湿是储存饲料的基本要求。在高湿度的雨季,尽可能在仓库内存放适量生石灰控制湿度,将空气湿度控制在 75%的上限以内。饲料仓库内应垫木板和防潮性能良好的物品,保持空气的流通,防止饲料因结块和水分过高发霉变质。

一般保存环境相对湿度在 65%以下,饲料水分低于 14%,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按照 “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饲料,保证先购进的饲料优先使用。饲料中最好添加防霉剂和抗氧化剂,如未添加,饲料应尽快于变质前使用完。不可将发霉或变质的饲料投喂给猪群,通过加强饲料管理增强猪群的免疫力。此外,应实行分隔饲养,优势在于可有效控制病猪数量,基于猪瘟带有极大的传染性,若猪群感染该疾病后,该疫病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到整个猪群内,降低其整体健康状况,在运用分隔饲养管理方式后,养殖人员需定期检查猪群的身体状态,若发现其存有疑似病症后,要利用隔离形式来控制病猪数量,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手段达到猪瘟防控的目的。

2.2 排除各种影响生猪抵抗力的外界因素

养殖场在进行生猪的养殖管理时,为更好地防控猪瘟,要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排除各种不利生猪健康生长的因素,这样做可使猪群注射猪瘟疫苗时,降低其应激性反应。养殖场要做好猪瘟防控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疫苗注射,若在开展疫苗注射时,猪群由于各种外界因素产生过多的应激性反应,则会严重降低疫苗的效果。养殖人员必须在养殖过程中消除减少应激性反应,合理控制生猪养殖过程中各种不利于生猪生长的因素。比如,仔猪在生长到一段时间会采取断奶喂养法,养殖人员若对其执行突然断奶,仔猪大多会出现应激反应,从而降低仔猪的免疫力,此时接种疫苗无法达到最佳免疫效果,因而在开展断奶喂养工作前,养殖人员应逐步缩减母猪哺乳次数及喂养的时间,直至完全断奶,有效提升仔猪对断奶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养殖期间的猪舍环境也会极大影响猪群健康状况,饲养人员要制定适宜的卫生消毒措施来保障猪舍环境,在饲养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利于生猪生长的因素,提升养殖场猪群的抗病能力。

2.3 妥善解决因其他疫病造成的免疫抑制问题

养殖场在防控猪瘟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免疫抑制问题。通常来讲,受生长环境影响,除了猪瘟病外,养殖场猪群体内还可能存有其他疾病,而这些疾病诱发出的症状会严重损伤猪群体内的免疫系统,因而在防治猪瘟的同时,还需合理防控其他疾病。养殖人员需定期对养殖场的内部疫病情况实行监测,做出精准评估,准确掌握养殖场内部猪群的健康状况,避免出现因其他疾病造成生猪免疫力低下诱发猪瘟疫病的情况。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采用抗原检测法,利用抗体筛查的形式来了解不同猪群的身体状况,当发现其体内的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后需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合适有效的解决方案,保障猪群整体健康状况。对于已经出现免疫抑制的猪群,可以应用天然药物进行调理。具体方法为芪黄素400g/t+金美康1000g/t拌料,连续使用3个月,每月连用15d。针对产生免疫系统抑制的问题,当猪群患有猪瘟后,养殖人员需及时调查养殖场猪群产生该疾病的原因,并适时监测养殖场内其他疾病发生的可能,对不同症状的猪瘟病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达到有效控制猪瘟疫病发生的目的,保障猪群整体的身体健康。

2.4 严格执行疫苗的各项管理制度

养殖场为更好地改善猪瘟防疫效果,养殖人员应合理控制疫苗的使用频率与范围,若想达到疫苗防控效果就要提高疫苗使用的规范性。养殖场在实际工作中需合理控制疫苗的采购渠道及质量,规范疫苗的运输、储存条件。即从质量有保证、资质较齐全的厂家来完成疫苗引进工作,其免疫剂量也应严格按标准执行,防止产生因免疫剂量问题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实行疫苗运输与储存时,也需严格控制疫苗的存储温度与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在实行疫苗接种的过程中,由于猪群的生长阶段不同,要根据其具体的生长情况来为其制定出适宜的疫苗接种计划,提升该项接种工作的规范度。比如,在疫苗接种前,工作人员需检查疫苗生产厂家和保质期,若疫苗颜色、性状发生改变应立即更换疫苗。针对母猪、仔猪等猪群采用对应的疫苗接种方案,在完成接种工作后需及时观察其身体反应,观察该疫苗是否具有较大副作用,在确保疫苗具有正向反馈后,可按照时间来完成后续疫苗的接种,全面提升猪群的身体健康,强化猪瘟防控效果。

2.5 定期进行猪群健康监测,解决遗传性特点给生猪免疫带来的影响

养殖场在开展配种工作前,养殖人员应检查了解种猪与母猪的身体状况,观察其体内是否存有疾病隐患,外来种猪也要实行严格的病理检测,防止出现因体内带有遗传病毒而增加患病率。在完成配种检查后,若该猪体内存在疾病风险,且该类疾病带有遗传性,还要首先控制该疾病,以免后期其对控制猪瘟产生不利影响。养殖场在猪群的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定期对猪群实行必要的身体检查,了解与掌握其免疫系统的各项变化,及时调整饲养管理的方法。此外,良好的饲养环境也较为重要,养殖人员需定期打理饲养环境,及时控制影响猪群身体状况的温度与湿度,更好地切断猪瘟病毒的传播目标与感染源,使猪群整体得到更好的保护。在进行猪群身体检测时,养殖人员应精准记录不同猪群身体的各项数据指标,并通过科学分析合理确认各猪群的身体状况,针对其产生的问题采取对应的防护措施,达到有效防控猪瘟疫病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缩减猪瘟发病几率,养殖人员应根据养殖场内部的实际状况,及时排查影响免疫效果的各类因素,在确认免疫操作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猪瘟免疫流程,减低该类疾病的流行率与发病率,高效实现相关部门制定的猪瘟净化目标。

猜你喜欢
猪群猪瘟养殖场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湖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7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猪群亚健康
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