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梁栋富,陈旭军
(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 福州350004;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 福州 35000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3‰[1],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具有强遗传易感性的炎症性关节炎[2]。该病在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疼痛,到后期则会逐渐出现骨融合、新骨形成,病人常常伴随长期慢性疼痛、活动能力下降等症状[3]。AS尚无治愈手段,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控制疼痛为主。使用生物抑制剂可以有效延缓脊柱结构改变,但可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风险[4,5],且此类药物价格高昂,患者的经济负担重。
陈旭军主任医师师从梁栋富主任医师和吴炳煌教授等资深针灸专家,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之一,在针灸临床钻研20余载,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经验颇丰。笔者有幸拜入陈师门下,对此颇有感悟,现总结其经验并附病案一则。
强直性脊柱炎在祖国医学中隶属“竹节风”、“大偻”等范畴,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相关[6]。本病尚无统一分型,有研究[7,8]指出肾虚督寒型属于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常以腰背冷痛、形寒肢冷、少气乏力、转体受限等为主要表现。陈师认为此类患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化髓无能,无以充养筋骨,则骨不坚筋节不用,表现为转体受限;肾虚督寒,温煦功能减退,气血不充,故见形寒肢冷、少气乏力;而素体阳气虚弱,无法濡养气血,加之寒邪侵体,气血凝滞,脉道不畅,故见腰背疼痛;阳气虚衰,无以化生卫气,卫气开阖汗孔功能失司,卫外不固,易受寒邪侵袭,进一步耗损阳气,加重病情。陈师认为此病的病位在骨,与肾、督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肾虚督寒,寒气从之,因而治疗本病时需重视肾督、温阳健骨,辅以顾护卫外,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督脉、膀胱经的经穴为主[9]。督脉循行部位与脊柱重合,是以“病随经所在”;而《难经》中提到督脉病表现为“脊强而厥”,可见强直性脊柱炎与督脉关系密切,故选穴以督脉为主。“足太阳膀胱之脉……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指出腰背疼痛也属于膀胱经病,且其背俞穴为五脏六腑经气之荟聚,包含八会穴之一的“骨会”大杼,能够调脏腑、筋骨功能。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并于脊里”;足太阳膀胱经是阳经之最,别称“巨阳”,“夹脊抵腰中”。两经与脊柱密切相连,阳气互通,合用能够温补阳气,通督强骨。
陈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病因病机,拟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主穴为:腰阳关、命门、大椎、大杼。前三穴均为督脉阳气最盛之穴,通补阳气亦有其强项[10]:腰阳关强于祛腰腿之寒,命门偏补肾阳,而大椎善于解表散寒。腰阳关横平髂脊,又名脊阳关,是督脉经气出入的部位,还是腰部运动的机关,协调腰部和下肢运动,具有强腰补脊,补阳通督之功效;命门是元气的根本,是全身精气汇聚之处,此穴具有益精补肾温阳之功,《医宗金鉴》中也有关于命门穴主治肾虚腰疼的记载;大椎是手足三阳与督脉相会之处,还是一身阳气出入的穴位,在内可通行督脉,壮全身之阳气,于外可祛风散寒,固卫安营。“……大杼……故骨之气,皆会于此。”大杼是八会穴中的“骨会”,骨的精气汇聚于此,具有强筋健骨的功效;大杼隶属于膀胱经,膀胱经与肾相表里,又与脊柱毗邻,体现“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上四穴配伍沟通上下,直指病所,共奏温肾壮阳、通督强骨之功。
《扁鹊心书》中记载艾灸为扶阳三大法中的第一大法。隔姜灸将灸法与生姜相结合,临床常用于阳虚寒凝类病证[11],其中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的功效,生姜性辛,能散能行,辅助艾绒的温热之气散行,鼓邪外出。陈师选用主方2穴进行隔姜灸,壮数随证加减,灸时最长可达2时余,这是因为陈师认为久病缠身,阳气为之耗损,寒邪侵体难以抵御,常规的灸量已无法有效恢复、补充其耗损之阳,对这类患者应保证灸量足够,才能助阳御邪。南宋大医窦材也曾说若灸量不足,“祛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12]。运用隔姜灸的同时,其余穴位亦针刺之。隔姜灸操作:选取5cm×5cm左右大小的老姜,切成2cm-2.5cm厚的姜片两个,在中间穿刺数孔,并制作数个直径3cm-4cm、高约4cm艾炷,将其放在姜片上点燃,将两个姜片分别放置在大椎、腰阳关穴,其余主穴采用常规针刺,艾灸壮数随证加减。
排刺法是一种密集而排列成行的针刺方法,具有刺激量大、针感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起到疏通经络、引邪外出、缓解疼痛的作用[13]。陈师认为,此病的病机虽为肾督虚寒,但亦不可忽视“瘀而作痛”。由于此病病程长,呈慢性进展趋势,因而病邪袭体后不仅会消耗本就有缺损的精气,还会因为经气运行无力而聚集在经络中,导致经气运行晦涩、不畅。在治疗时选用排刺法,能够引导经气循行,引邪外出,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督脉排刺操作:第七颈椎棘突下至第5腰椎棘突下每一棘突下各直刺一针,进针0.5-0.8寸。
陈师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时,常常采用隔姜灸与督脉排刺交替的方式,一是考虑到长时间运用同种刺激手段、刺激同一部位易产生耐受;再则是灸时长,加之地处福建,气候湿热,连续使用易耗伤津液,患者容易出现口干、心烦等燥热之象,扶阳不成反而可能加重病情。而排刺虽然具有刺激量大、针感强的特点,但由于针刺穴位较多,长期运用可能引起患者的恐惧心理,影响疗效。而两种方法的侧重有所不同,隔姜灸重于扶阳,督脉排刺重于通经,亦可根据治疗时节的不同改变治疗方法的主次,体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灵枢·经筋》中有关肾、膀胱、督脉的经筋病记载如下:足少阴经筋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足太阳经筋病“脊反折……”;督脉之别“实则脊强”,由此可以看出肾、督、膀胱经筋循行均与脊柱密不可分。经筋分布于筋肉关节、贯穿脊柱,在体内则联系胸腹,而卫气循行于皮肤、肌肉之中、散于胸腹,两者的分布之处高度重合,故而经筋也依赖卫气的充养[14]。筋针疗法[15]具有疏调经筋、宣导卫气的作用,该法的治则为“以痛为腧”,浅刺皮下,针身直刺结节、贯穿“条索”,从而疏导气机、疏散结节。筋针操作:根据触及筋结的大小选用0.30-0.40mm粗细的针灸针,若触及“条索物”则顺着条索方向透刺,若触及“结节物”则使针尖贯穿结节。
陈师认为此病本在先天不足,标在外邪侵袭,而皮部是防御外邪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门户,“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在治疗时也不可忽视其作用。梅花针叩刺属于浅刺,直接对皮部进行刺激,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在针灸治疗结束后使用梅花针重叩督脉,一则加强通督脉经气之功,二则加强十二皮部御邪之能,手法强调从下至上顺应督脉循行方向重叩,体现补督强骨之功。梅花针操作:用砂纸磨平梅花针针尖后,以腰阳关至大椎穴的方向顺督脉循行路线叩刺3-5遍,以皮肤潮红为度。
患者,女,58岁。主诉:骶髂疼痛10余年,加重1月余。现病史:缘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骶髂疼痛,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10余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期间规律口服西药抗炎止痛、抑制免疫治疗,骶髂疼痛仍持续缓慢加重。1月余前,因活动减少后上述症状加重,无法直立行走,伴项背部疼痛,为求中医针灸治疗,故就诊陈师门诊。辰下:骶髂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与天气变化、劳累相关,项背部疼痛,伴畏风、畏寒,大便质稀,日行4-5次,小便调。家族史:父系多名亲属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史。查体:脊柱生理屈度存在,因疼痛无法完成“4”字试验、腰椎活动度测试,颈椎活动度轻度受限,双侧髋关节叩击痛(+),C7-T2横突周围、L2-L4周围压痛明显。舌淡胖苔白润,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细。辅助检查:骶髂关节CT: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ESR:51mm/h,C反应蛋白:10.98mmol/L。诊断:“中医:大偻(肾虚督寒型);西医:强直性脊柱炎”。
2020年2月4日初诊治疗:①隔姜灸:大椎、腰阳关,灸时约90min;②针刺:命门、大杼、脾俞、胃俞、阿是穴,灸毕起针;③梅花针:针灸结束后,从下至上重叩督脉腰阳关至大椎穴3遍,皮肤潮红为度。嘱患者每周治疗2次。
3月余来患者遵嘱就诊,上述症状时有反复,2020年5月27日复诊时患者诉近期骶髂疼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日行大便次数较前减少,但时有口干、心烦等症状,遂调整方案如下:①针刺:大椎、腰阳关、大杼、风门、肺俞、阿是穴;②督脉排刺;③梅花针:同前。
2020年9月复诊时,患者诉目前疼痛症状控制良好,且复查相关炎症指标恢复正常,自行减少药量。至2021年1月患者停用所有西药,单纯依靠针灸治疗改善症状。目前患者仍坚持每周2次针灸治疗,2022年4月13日复诊时患者诉近期天气骤变时骶髂仅有轻微疼痛,畏寒、怕风等症状有所改善,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明显。查体: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复查骶髂关节CT较前相仿,ESR、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疗效满意。
按:本例患者为中老年女性,有相关家族病史,先天禀赋不足,发病时40余岁,肾精已逐渐亏虚,身体机能衰退,如《内经》中所言“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肾精亏虚,无法濡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肾阳虚弱,火不生土,则脾运化功能失司,故见腹泻,水谷精微化生卫气不能,卫表无以为固。且肺为肾之母,肺主皮毛,有卫外之能,肾病及肺,致肺卫抵御外邪不能,易于感冒,发病时恰逢大寒时节,寒邪侵体,则见畏寒、畏风,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经络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腰骶部疼痛。寒邪凝滞,伏于经脉,易受风寒邪气引动,故疼痛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在治疗时不仅需要通督强骨,温阳补肾,更因重视顾护卫外、补益肺脾,因而本案在主方的基础上配以脾俞、胃俞、肺俞、风门。脾胃俞是脾胃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能够协调脾胃运化功能,改善腹泻症状,运化水谷精微而充养卫气。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疾病受风寒之邪诱发,运用隔姜灸驱寒的同时,亦加上肺俞、风门,增强祛风散邪之功,并且加强肺脏的御邪能力,防止外邪入肺,导致感冒。
陈旭军主任医师认为此病为肾虚督寒、卫外不固、寒邪侵体所致,病在骨、肾、督,病性以阳虚为主,在治疗上应重视肾督以治根,针灸结合以扶阳,重视灸量,温阳而不伤阴,联合督脉排刺协助经期循行,重视经筋、皮部以顾护卫外,针灸结合共奏温阳强骨,通督补肾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