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养,“用”是必由路径

2022-12-21 11:44王祥连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言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并强调“丰富的语言实践”。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必须认识到,离开“用”的实践过程,离开“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无从谈起。提升素养,“用”是必由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运用”列为语文核心素养,并强调“丰富的语言实践”。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离开“用”的实践过程,离开“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无从谈起。提升素养,“用”是必由路径。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真实的语用情境,重在引导学生“用中学”,在“用”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下面就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白鹭》的教学予以例说。

一、 在“用”中促进理解

理解,除了依靠教师的讲解、剖析、说明,以及自己的思考、分析、判断,学生还可以在“应用”中理解。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白鹭外形的精巧美与不同活动场景中的韵味美,揭示了平凡事物中蕴藏的由于常见而被人忽视的惊人之美,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课文第8自然段中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一句,其中的“清澄的形象化”是理解的一个难点,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处妙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并掌握这一语言表达方式?

常规的教学步骤是:第一步,出示“清澄”一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步,讲解“形象化”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形象化”一词很难理解);第三步,出示白鹭低飞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想象,进一步感受“清澄的形象化”的具体情景,增强感性认识;第四步,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背一背。

至此,学习效果只能由学生自主感受与领悟的程度决定,教师无法予以有效的检测评价与进一步的深入指导。学生此时的理解,止步于初步了解字面意思及初步感受“清澄的形象化”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表层理解,会逐渐被淡忘,学生极少能在今后的语言表达中主动地、积极地迁移运用。

在上述常规动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又向前走了一步,出示一组填空:

(1)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那是清澄的形象化。

(2) 摇篮里婴儿恬静的笑脸……那是____的形象化。

(3)____ ,那是____的形象化。

学生基于之前的感性理解,在文中例句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联想、体验,在第(2)句填写“可爱”“天真无邪”“纯洁无瑕”等词。在第(3)句中,他们创作出了“在我做错事时,妈妈来安慰我,那是母爱的形象化”“小鱼儿跃出水面,在水中玩耍,那是愉快的形象化”等语句。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调动学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时获得的理解,调用生活经验储备,在应用中巩固、内化、深化之前感性的浅表理解,同时加深了对“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这一语言表达的认识。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今后看到“白鹭的低飞”,不只会联想到“白鹭的低飞”这一场景与画面之美,脑海中还会浮现出“清澄的形象化”“轻盈的形象化”“优雅的形象化”等表达。在“用”中理解,是学生语言积累与创造表达的基础。

二、 在“用”中获得积累

在“用”中积累,更能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语言材料,辨析、理解语言材料的特点与情感,实现文本语言的真正内化。

《白鹭》第一课时教学之后,我留下一个“用”的学习任务:读一读课文第1—5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联系生活仿写一句或一段话。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积累课文的表达,化“他言”为“我言”。一位学生的仿写如下:

蒲公英是一把白色的小伞。交错的细毛,轻盈的种子,一切都很漂亮。红牡丹太大而嫌蓬松,即使如深红艳丽的玫瑰或洁白的百合,也觉得大了一些。然而,蒲公英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学生选择仿写的是课文第1—4自然段。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白鹭的精巧之美,表现出平凡事物不易发现的惊人之美,给人以深刻的生命启迪。学生在仿写中,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方法,将毫不起眼的蒲公英同红牡丹、深红艳丽的玫瑰或纯洁的百合作比,恰切地写出了蒲公英这类平凡事物因为常见而被人忽视、忘却的独特之美。

一般的积累,只是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重在将语言表达储备在大脑中。而通过“用”语言来积累语言,则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段,实现理解性积累、长久性积累。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仿照使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表达方法(如对比)、结构与语言材料特质,而且实现了情感的迁移、升华与审美的拓展、提升、创造。在“用”的过程中,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实现了相互融通。

三、 在“用”中生发创造

学生的创造力虽然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唤醒、点燃,但最终不可能在“听讲”中被“教会”,一定是在“用”中生发的。

《白鹭》第5自然段写道:“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段精妙的文字之后,我进一步启发他们创造性运用:迁移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描写自己喜爱的某个人或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情感体验与积累进行表达:

那如玉的白头,那似黑墨般的大翅,那金蓝的喙,青之一忽则嫌乌,金之一忽则嫌亮,长之一分则嫌重,短之一分则嫌轻。

——这位学生突破了仿写,创造性地将形式与内容均迁移运用于对“鹰”的个性化表达。

那深幽而活泼的双瞳,那灵活而健壮的四肢,那稚嫩而稳重的性格,那小小的樱桃嘴,增之一厘则嫌长,减之一厘则嫌短,成熟一分则嫌太老成,幼稚一分则嫌太稚嫩。此乃余家“神犬”——吾弟刘安翊是也。

——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更为突出,将描写对象由物“白鹭外形之美”迁移运用于人“弟弟的外形与性格特征”。其遣词造句也更丰富而个性,如“深幽而活泼的双瞳”“灵活而健壮的四肢”“稚嫩而稳重的性格”。

这样的“用”,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调动积累,依循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迁移、综合创新的过程。“用”生发创造,就是基于“用”的综合性与创造性而言的。这样的“用”,恰是以理解、积累为基础的综合性创造过程。

(王祥连,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优秀导师,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南京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用中学:小学语文‘用学课堂构建”(编号:BB/2018/02/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