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目标,逐渐开始了对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改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大量涌现、网络主播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如何通过课程思政达到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已成为各方关注的课题。文章从当前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情况入手,结合课程思政的经验,对立德树人视角下该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帮助各大高校积极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培养出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好、具有较高社会适应性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關键词:立德树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97-03
在传统的社会认知当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培养从事新闻、传媒、播音主持等专业人才的专业,他们未来将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行业出现并冲击着传统行业,其中网络主播、自媒体撰稿人、短视频UP主等的出现,对传统认知当中的播音主持等发起了挑战,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力。其职业范围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衍生发展,逐步扩展到了零售、网络购物、精神传播等范畴,影响力之广泛不容小觑。所以高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当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重新考虑新时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育人任务,探究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路径,注重“人”的多维度、多渠道发展与成长,强调将高校作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阵地,同时拓展多渠道、多课程、多元化课程思政途径,打造全员参与、全链条联动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当前各大高校基本能够做到对所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与课程思政联动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这种工作的开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思政的整体价值教育不够细化,内涵不够丰富。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虽然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施,但是由于前无模板借鉴,现又缺乏实证,因此各大高校的实施情况参差不齐。高校是社会人才的主要输送渠道和培养渠道,高校毕业生终有走上社会进行检验的一天,因此毕业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如何结合、如何体现,都是高校育人应当提前考虑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重视思想教育,却忽略了价值体现,即便是当前开展的课程思政工作,也常出现教育方向与专业发展偏离,教育目的难以与毕业生未来发展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契合的问题。
正是如此,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一问题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当中更是十分常见。造成这一窘境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性与教育价值体现的脱节,品德修习与社会实践如何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
第二,当前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围绕各个专业课程进行,各科教师也尝试将专业课程当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挂钩的内容提炼出来,试图以此来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当然,这种初心是好的,但这种做法的实际价值并不大,与其从课程当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如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与知识点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将这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当中。“提炼”与“融入”,看似都是教学的手段,但是从其顺序来看,应当先有“融入”,后有“提炼”,这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为了开展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而改变这个规律,或许有本末倒置之嫌,容易适得其反。教育应当是通过方法来实现目的,而不是为了实现目的盲目地进行尝试。
第三,教学成果转化并不乐观。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最终应当体现在学生身上,抛开结果只谈过程和方法是不科学的。当前,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体反应平淡,对于各专业课进行的课程思政融合教育也尚在适应阶段,本质上的教与学倒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变。
在教学关系当中,想要教学成果转化到位,学生必须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亦然。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心思活络,技能较多,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比一般专业的学生更为广泛,这就要求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别出心裁。
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需要,只是一味地开展课程思政的命题研究和路径探索,这终归无法实现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因为这种教育从根源上没有从被教育者的需要出发,所以结果必然难以保障,难免走入“流程”教育和“表面”教育的死胡同。
第四,师资力量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对于教师队伍的要求较高,要求有对应的专业资格,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敏锐洞察社会需求变化,挖掘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的能力。当前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负责教授知识,传授道德,还要善于发掘市场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热点,把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未来的专业细分与多元化从业方向。这对于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各大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要么缺乏洞察力,要么不能与时俱进,要么实践能力稍逊,总之,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有待提高,否则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更难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面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和任务,围绕解决问题,构建科学化、全员参与、多维度开展的育人思路。具体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路径探索。
(一)丰富专业课价值内涵
高校教育强调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既要求人才有知识支撑,又要求他们有实践能力,还要有好的思想基础。于是出现了课程思政这样的教育思路,要将专业知识教授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将实践能力与思想建设结合起来。顶层的思路越来越明朗,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立体化。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未来的社会岗位日益紧俏,行业分支逐步细化,需要掌握的技能不断增多,因此对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未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应当注重专业课知识传授的价值体现,要在教会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为他们打开就业的更多可能,并在这些可能性的基础上,引导、教育学生端正个人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肩负起维护行业风清气正的责任,不忘初心,用新的思维模式就业,用对的行业理念从业。
当前,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取代,社会提供给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进入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都无法如愿进入这些传统行业从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失业。新媒体的从业机会逐步增多,包括自媒体、短视频UP主、网络直播等都是新型的从业渠道,许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从业并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这种从业思维在于个人兴趣的开发[2],也在于高校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懂得启发学生放開眼界,打开思路,不要将眼光局限在传统就业模式当中。
此外,教师还要从立德树人出发,在专业当中融入思政课程,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告诫学生端正行业心态和思想,不能以赚取金钱为唯一目标,忽略了传媒人对于行业底线的坚守,更不能触犯法律的红线,践踏道德的高地。
网络法治逐步健全的环境下,网络亦不是法外之地,作为科班出身的毕业生,必须肩负起捍卫行业风气的使命,端正态度,肩负起新时期的道德责任。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从宏观出发,关注微观层面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定位,结合专业课教学需要,表达出时代所需的课程教学理念,做到素质教育与素养教育并轨。
(二)理顺先后顺序,尊重客观规律
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中,应当理顺先后顺序,尊重“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做好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首先应当做的不是想方设法从本学科当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知识点,而是应当摸清楚学生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将“立德”摆在首位,说明现阶段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还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成长规律,拥有良好的品德,成为正直善良的人是第一位的。而“立德”的任务绝不是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就能够实现的,更应当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3]。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大多数都善于表达,勇于探究,热衷思考,这是他们的优势,但他们毕竟还处于从青年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易受错误思潮影响,缺乏分辨能力,甚至不分是非良莠,思想可能出现偏差。
所以,专业课教师应摸清学生的所想所需、所思所虑,并从这些需要出发,结合专业科目教育与社会热点案例展开剖析教育,开导并解决学生担忧的问题,使他们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进行人生规划,才能进一步寻找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流程,避免为了完成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思路的结合而生拉硬拽,这样只会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专业课教学也难以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动员学生谈一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解和疑惑,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谈话与疏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并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工作。
(三)注重成果转化,将课程思政成果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什么往往给人以“表面化”“流程化”的印象?关键在于最终成果转化没有落到实处,如今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结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时候,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都是跟着上级安排的政策行动,甚少考虑最终达成的效果是否满意,这就从根源上无法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和实现影响力的转化,揭示了为什么所有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到了社会生活当中仍然出现了颇多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道德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目标没有与成果转化清晰、紧密地结合起来。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一定接受过价值观引导,但是人们仍然能够听到这样的社会新闻,如“某某平台的主播,一小时销售A商品获利20万元,经查证,该主播销售商品为假冒伪劣商品,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某自媒体撰稿人恶意抹黑某艺人,在缺少事实依据的前提下,跟风蹭热度,对该艺人及团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名誉伤害,被索赔100万元”等。这些都是当前极为常见的新媒体人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做出的恶劣行为。
究其根源,并不是高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行业教育或者没有开展价值引导,而是这种引导和教育浮于表面,并没有契合当下的社会环境,也没有从学生未来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出发,导致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的,难以落到实处[4]。
因此,高校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时,应当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内容挂钩的前提下,多与社会实践和真实案例相结合,并注重接收学生对于教学的成果反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当中,甚至可以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建立社会适应档案,在毕业后的三年时间内年建立从业素质测评跟踪体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道德规范,从业清白,坚守职业底线,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走上正轨。教育应当是延伸的,而不是断层的,更不是浮于表面的,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立德树人的阶段性成果沉淀。
(四)完善教师团队建设,理顺教学主次关系
解决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问题是老生常谈,更是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当中的“卡脖子”问题,必须解决。对此,高校可以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扩充教师团队,同时要对现有教师团队展开系统培训,理顺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思路,完善他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关系当中的主导人群,了解他们对于课程思政的看法和需要,积极调整课程思政的路径,提高教育的成果转化率。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程,而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思政课程的紧密配合,为高校育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思路。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育人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此视角下,课程思政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联动育人机制,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植入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帮助高校形成一个全息育人的新格局。然而,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这种联动教育的方式应当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不仅取决于各个学校的专业课设置,而且关系到不同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方向与社会服务性质。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2] 刘阳.自媒体终极秘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81-135.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作者简介 王朕囡,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