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景观水体水质维护中的应用

2022-12-21 12:13李屹昆潘红忠吴佐京通习文祥王家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菌剂藻类原位

李屹昆 潘红忠*,3 吴佐京通 习文祥 王家明

[1. 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2. 长江大学国际水生态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100;3. 清水华明(武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00]

1 引言

景观水体常见的治理方式大多针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如截污纳管、曝气增氧、生化药剂、换水等[1]。在这些常见方法中,有的能对景观水体起到较好效果,有的反而会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在修复景观水体的过程中,人们主要关注治理后的效果,后期维护往往被忽视。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景观水体在治理初期水质较好,但是持续一段时间后,各类水质指标迅速下降,水质逐步恶化。因此,水质维护才是水体长期保持良好的关键。

2 景观水体主要污染

由于景观水体的封闭性,无稳定水源,因此需要给水体定时进行生态补水。一般水源包括再生水补水和地表径流,而这两种补水方式容易给水体带来更多的污染物质。

2.1 再生水补水污染

根据GB/T 18921—20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的要求,景观补水水质见表1。

表1 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质

如表1 所示,补水水质各项指标并未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在补水的同时,大量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给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从而使得藻类爆发,其水体携带的病原体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以北京圆明园为例,自2007 年起以北京清河再生水厂的再生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其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在水体内部繁殖,其中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浓度与入水时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

2.2 地表径流污染

降尘和降水是将大气污染物转移到地面的主要过程,城市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都会对大气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地表径流[3]。马学琳等[4]指出城市景观水体地表径流物理污染物以悬浮颗粒物为主,主要过程为降雨后水体携带路面颗粒污染物质流入水体。陈玉成等[5]指出城市地表径流中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杀虫剂、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主要来源于城市绿化施用农药、机动车辆排放尾气等。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给藻类繁殖提供基础物质条件。绿化植物凋零后被带入水体,腐烂时会持续消耗水体溶解氧,给厌氧生物提供繁殖环境,进而导致水体黑臭。

3 景观水体主要问题

3.1 藻类泛滥

根据研究发现[6-7],Ⅱ类或优于Ⅱ类水质的水体也有爆发藻华的可能,水体富营养化并不是导致藻华现象的根本原因,水中的营养物质往往是为藻华的爆发提供营养基础。景观水体补水时为了节约水资源,往往使用大量的再生水,而再生水本身就含有较高的总氮、总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给藻类繁殖提供了营养基础,而地表径流所带入的有机物质,又因为景观水体的封闭性无法释放出去,使得景观水体进一步富营养化,最终导致藻类泛滥。

3.2 生态系统不健全

景观水体通常是由人工建造或人工改造自然水体形成,食物链过于单一,生态系统容易崩溃[8]。例如水中的浮游生物对绿藻的滤食,抑制了绿藻的生长,蓝藻在水体中逐渐占据主导优势,从而导致蓝藻成为优势种群,在其死亡时释放出藻毒素,对饲养在景观水体中的水生动物造成威胁,从而导致水体感官效果急剧下降。水中微生物在分解死亡藻类和水生动物时,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加剧水体恶化,从而导致水体黑臭。

3.3 水体自净能力不足

通常水体受污染后,在一段时间内能够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的方式,使水体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9]。然而由于景观水体的封闭性,加上缺乏稳定且干净的水源,污染物质无法得到稀释,使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远高于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较弱的水动力导致景观水体自然复氧不足,无法为水中微生物提供足够氧气,好氧微生物活性较低,厌氧微生物活跃,而景观水体中原有微生物未经过驯化,生物降解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从而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10]。

4 对策研究

4.1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流程

景观水体相对于自然水体而言存在面积较小、过于封闭、结构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水体易富营养化等问题[11]。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将多个单一技术进行集成,对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与维护,在满足观赏性的前提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水体长时间处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流程

4.2 原位闭环生态修复技术集成

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在治理景观水体时,某一项单一技术的应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通过实验模拟,将多个技术进行集成,从多个角度综合修复景观水体,能较好地达到期望值。首先,使用絮凝技术将水中藻类和悬浮有机物絮凝沉降至水底;其次,在水底安装曝气盘和投放微生物,对絮体进行降解;最后,种植水生植物,在提高观赏效果的同时消耗水中营养物质[12]。

4.2.1 改性原位土絮凝技术

市面常见的絮凝剂通过架桥作用与藻细胞形成网状的絮体,从而沉淀,因此对藻华现象有着较强的处理效果,可以作为应急处理手段[13]。周庆等[14]利用聚合氯化铝(PAC)改性原位黏土对蓝藻水华进行处理,发现PAC 改性原位黏土对水体蓝藻细胞的去除率为96%,表明PAC 改性黏土的施用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蓝藻浓度。

本研究将水体附近黏土用壳聚糖+PAC 进行改性处理,增加黏土吸附能力,而黏土的自重加快絮体的沉降速度,使藻类快速絮凝沉降,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叶绿素a 的数值。这一技术在提高絮凝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了对水体的二次污染,能够起到较好的应急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将改性原位土均匀投入景观水体沉降120 min 后,即可絮凝沉降90%以上藻类,水体透明度大大提高,这说明用壳聚糖+PAC 改性原位黏土能有效地絮凝除藻。

4.2.2 复合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技术对氨氮、总氮有着较强的处理效果。李延等[15]在北京小龙河排口处设置实验装置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氨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36.7%、总磷的去除率达到32.5%、总氮的去除率达到20.1%,还能有效对水中类蛋白有机质进行降解。

因此,微生物菌剂[16-17]是治理水体的常用手段,复合微生物菌剂是将多种微生物复合在一起形成菌群,从而高效降解水体污染物质。因此,在水体的治理与维护中微生物必不可少。目前,市面上使用的菌群一般有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在自然界中某一特定环境下筛选出的高效菌种,另一种是通过人工诱变得到的菌株。

4.2.3 层流曝气复氧

曝气技术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迟娟等[18]对福创溪—大排沟黑臭水体进行治理,通过曝气增氧等技术手段,8 个月后水体断面溶解氧浓度均大于2 mg/L,氨氮浓度小于8 mg/L,透明度大于25 cm,达到消除黑臭的目的。

水体中的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表明[19],溶解氧可以为好氧微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氧气,使水中污染物由厌氧消化转变成好氧反硝化,从而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加快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实践证明,曝气对氨氮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消除水体异味。长江大学水生态研究院在常州藻港河黑臭河道治理案例[20]中开发层流曝气富氧装置,运行时产生小气泡带动底部水体向上移动,使得水体上下循环,增加了自然富氧率,提高了水体溶解氧含量,较好地解决了水体黑臭问题。

4.2.4 水生植物种植

水生植物的种植可以吸收水中各类营养物质,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同时起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常宝亮等[21]对比了6 种沉水植物对3 种不同氮磷浓度的净化效果,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元素,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其中苦草综合治理效率最高。

在景观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植物的生长会消耗水体的营养物质和抑制藻类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22]。水生植物系统能够有效抑制景观水体中藻类的滋生,使水质得到改善,而大型植物的化感作用可以抑制有害浮游植物的生长。长江大学国际生态研究所研发的“旋转式浮法湿地”下挂生物膜,上种优选水生植物,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抑制有害藻类过度增长,控制内源污染物质的释放,为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5 某景观水池项目

5.1 项目简介

本文研究的项目为某景观水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其宽15.6 m,长25 m,面积约为390 m2,蓄水深度约为1 m。水池中生物以乌龟为主,最高峰时乌龟数量接近千只,水体散发异味,有轻微黑臭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景区环境和游客观赏体验。

5.2 修复与维护

经过调查,该项目主要污染源来自水生动物的生理排泄和地表径流污染,导致水体黑臭。对这一现象主要采用层流曝气技术、复合微生物菌剂,增加水中溶解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观赏效果,给水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5.2.1 层流曝气装置布置

曝气技术相比其他技术而言,在维持水体透明度、消除水体异味方面有成本低与效果好等优点。针对该景观水池情况,于2021 年6 月29 日开始对其进行施工治理,构建层流曝气系统,见图2。该系统设置1 台空压机,在池内均匀布置25 个曝气190盘,使用外径8 mm 的软管连接,24 h 不间断曝气,带动底部水体向上循环,增加自然富氧效率,提高水体含氧量,消除水体异味。

图2 曝气盘布置

5.2.2 复合微生物菌剂投放

由于大量游客向水中乌龟投喂各种食物,以及动物排泄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因此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针对此现象,采用清水华明(武汉)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清水一号”复合微生物菌剂。投放复合微生物前,使用0.3 m3的塑料桶加入2 kg 复合微生物菌剂,抽取景观池水倒入桶中,使得最后总体积达到0.3 m3,搅拌均匀在阳光下活化1 h 后,投入该景观水池内。

曝气3 d 后,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上升,于2021年7 月2 日将活化好的微生物菌剂撒入曝气盘四周,通过水体循环带入水底,使得微生物在水中均匀扩散。

治理过程中每天撒入2 kg“清水一号”,持续一周。曝气装置持续曝气,定期取样分析,观察水质指标变化。

5.3 水质检测与分析

水质指标测定均使用国标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23];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24];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25]。使用SPSS 进行数据分析,使用Origin2019进行绘图。

5.4 结果与讨论

图3 为维护期间该景观水池中氨氮、总磷、总氮的变化情况。

图3 维护期间水质指标的变化

由图3 可知,治理工程实施后,氨氮、总氮、总磷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到88.67%,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76.69%,总磷去除率最高达到53.23%。施工后2 个月水质指标处于稳定,水体无异味,水中动物生存环境改善,景观效果逐渐改善,维护工程效果较好。

6 结论

采用长江大学集成修复技术中的“层流曝气系统+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武汉市某景观水池进行修复,可以快速降低水体异味,恢复水体观赏效果,降解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氨氮去除率达到88.67%,总氮去除率达到76.69%,总磷去除率达到53.23%,使景观水体水质指标维护在可控范围内波动,给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该项目对于景观水体维护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工程案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菌剂藻类原位
藻类水华控制技术及应用
细菌和藻类先移民火星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新型液体菌剂研制成功
吃蔬菜有个“321模式” 三两叶菜类,二两其他类,一两菌藻类
未培养微生物原位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浮游藻类在水体PAHs富集与降解中的研究
“播可润”微生物菌剂在甜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SA508-3 钢夹杂物诱导贝氏体形成的原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