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李盈, 韩拓, 惠静, 王怡雯, 王聪霞, 张岩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04)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稳居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首位[1]。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2-3]。全球约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我国累及约2.45亿的成人患有高血压[4]。在过去10年中,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上升了56.1%,高血压仍然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5]。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分别是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主要载脂蛋白,循环中apoA1反映了HDL-C颗粒水平,而apoB则反映了以LDL-C为代表的致动脉粥样硬化颗粒数水平,二者是参与脂质代谢的两种主要血脂成分,其水平异常反映了机体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6]。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非常常见,脂代谢紊乱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报道,apoB/apoA1比值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研究中较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LDL-C及HDL-C等更具有优势,与疾病进展和临床结局关系更为密切。然而,有关apoB/apoA1比值与BPV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脂质代谢指标apoB/apoA1比值与BPV的关系,旨在阐明血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为高危患者更好地综合管理血压血脂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53例,年龄(56.8±10.4)岁,男性41例(26.8%)。
纳入标准:(1)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2)30岁≤年龄<80岁,性别不限。
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2)合并心肌病或瓣膜异常病史;(3)终末期肝肾功能障碍;(4)甲状腺功能异常;(5)感染及恶性肿瘤;(6)合并自身免疫病;(7)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本研究已通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2234)。
1.2 实验室指标测定 入院第2天留取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血肌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TC、TG、LDL-C、HDL-C、apoA1、apoB。根据apoB/apoA1比值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低apoB/apoA1组(apoB/apoA1<0.72)和高apoB/apoA1组(apoB/apoA1≥0.72)。
1.3 24 h动态血压监测 患者入院后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由专业人员佩戴无创便携式血压仪。白天监测时间6:00至22:00,每30 min测1次,夜间22:00至6:00,每小时测1次。记录24 h收缩压(24hSBP)、24 h舒张压(24hDBP)、白天收缩压(dS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以及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非杓型血压的定义:根据1990年柏林自动血压监测会议提出的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程度<日间平均血压的10%为非杓型血压,≥10%为杓型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满足正态性时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血脂指标与BPV间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 高apoB/apoA1组年龄较低apoB/apoA1组较低(P=0.003),而男性、吸烟及饮酒者比例较高(P<0.05)。高apoB/apoA1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尿酸均较低apoB/apoA1组高(P<0.05),但都在正常范围内。与低apoB/apoA1组相比,高apoB/apoA1组TC、TG、LDL-C、apoB、apoB/apoA1水平较高(P<0.001),apoA1水平较低(P<0.001)。两组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空腹血糖、HbA1C水平、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受体拮抗剂(CCB)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间动态血压结果的比较 高apoB/apoA1组24hDBP、dSBP、dDBP、24hSSD、24hDSD、dDSD、nDSD较低apoB/apoA1组高(P<0.05),但高apoB/apoA1组非杓型血压比例较低(P=0.001),见表2。
表2 两组间动态血压结果的比较
2.3 不同年龄段、性别分组的血压变异性比较 不同年龄段组间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与男性相比,女性24hDSD较小(P=0.003),24hSSD、dDSD、nDSD女性均较男性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不同年龄段分组的BPV
表4 不同性别分组的BPV
2.4 apoB/apoA1与BPV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poB/apoA1与24hDSD(r=0.310,P<0.001)、dDSD(r=0.177,P=0.028)、nDSD(r=0.220,P=0.006)呈正相关,见图1。
图1 apoB/apoA1与BPV的相关性分析
2.5 BPV与各项血脂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24hSSD、24hDSD、dSSD、dDSD、nSSD、nDSD为因变量,TC、TG、HDL-C、LDL-C、apoB/apoA1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史、血尿酸及TC、TG等水平后,24hDSD、dDSD、nDSD与apoB/apoA1比值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5。
表5 BPV与各项血脂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BPV增加可使心血管风险升高和卒中风险增大[7-8];晨峰血压和夜间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预后更差[9-10]。血压变异性独立于血压水平参与心血管事件的各个病理过程,如导致血管压力或剪切力异常、内皮损伤增加、动脉硬化以及血管顺应性减低等[11-12]。影响BPV的因素很多,其确切机制目前制尚不明确。生理状态下,短时BPV可能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对环境和情绪等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这种血压的波动往往是一过性的[13]。 病理情况下,BPV持续增大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血压调节机制的异常有关,其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压力反射调节功能受损或复杂的神经功能紊乱[14-16]。近年来BPV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其影响因素可为高危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
有研究证实,与传统的血脂指标相比,apoB/apoA1比值能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17-18]。apo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部分,参与外周胆固醇逆向转运到肝脏的过程, apoB参与乳糜微粒、中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形成,负责将胆固醇运输到外周细胞,apoB/apoA1比值可反映体内脂质代谢情况[6]。TG、TC及aopB/apoA1水平升高表明机体存在脂代谢紊乱,这会刺激体内瘦素升高,进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重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紊乱情况,致使血压变异性升高[19]。同时,存在血脂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易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严重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血压的变异性增大[20]。临床上可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必要时给予降脂药物,改善血脂代紊乱,以降低BVP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本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分组后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不同[21-22]。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且易发生血压变异,可能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受损有关,血压水平越高越易出现异常血压波动[23]。本研究中出现的这种差异,可能与入选人群年龄段无高龄(<80岁)和青年患者较少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 apoB/apoA1与BPV指标24hDSD、dDSD、nDSD呈正相关,调整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apoB/apoA1比值与BPV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说明血脂水平升高可使BPV增大。这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脂的综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不能明确apoB/apoA1比值与 BPV的因果关系;第二,虽然调整了年龄、性别对BVP的影响,但没有调整血压水平和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可选用累积血压负荷、血压变化时率等指标进行相关研究。
利益相关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说明:王丽霞是本研究的设计者和执行人,完成数据分析,论文初稿的写作;李盈和韩拓参与研究设计和结果分析;王怡雯和惠静参与初稿的修改;王聪霞和张岩是项目的构思者及负责人,指导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修改。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