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凤,覃诗琦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2.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2019 年4 月30 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扩招100 万,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平民化时代,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成为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实施“开放入学”后,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背景多元化,如何保证办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一项难题。扩招并不是单纯地降低招生门槛和毕业标准,而是要结合多元化的生源,如何在立足未来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角度,以质量优先,面向市场,提前对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挑战进行因应,对于高职院校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生源多元化将成为常态。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传统生源主要以高中学校生源为主体,所占比例较高。而高职扩招100 万后,意味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非传统生源比例增加,如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中,成为学习主体。高职教育面向普通大众开放,在终身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影响下,未来将有相当数量的非传统生源进入高校,各种年龄段结构和学历背景结构的生源将出现在大学校园中,与传统生源一起接受高等教育。与以往单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生源结构不同,未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特点将会变得更加多元,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非传统生源的数量和占比都会有明显的提升,生源呈多元化是必然趋势。[1]
2.学生发展需求差异化趋于明显。传统高职教育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较为重视知识的应用价值,更加侧重高职教育的实用价值。对于他们来说,接受高职教育的基本发展需求就是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进入高职扩招发展时期,非传统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发展意识、意愿和能力,因而他们的发展需求更为明确具体,他们可能是某个部队退伍的军人,希望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学习到更加实用实际的技能,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他们可能是某个企业的工人,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掌握前沿的理念、技术和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观念问题、技术和管理难题;他们可能是某个乡村的农民,希望学习深造,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实现更加体面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随着扩招发展,多元化生源催生不同的发展需求,迫使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以适应趋势需要。
3.对传统办学模式产生冲击。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00 万人就意味规模扩张30%,属于“跨越式”扩张,加上时间比较仓促,这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要面临师资、资源投入,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挑战。近些年高职院校的评估结果显示,很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达标率不高,有些学校甚至达标率在50%以下,因此,大规模扩张势必给办学带来压力,还极有可能会推动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的变革。
4.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挑战。在高职扩招的背景下,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趋于差异化,扩招专业生源不均衡造成专业细化办学成本过高等问题,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是一种挑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扩招生源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资源情况,采用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扩招生源高质量地完成职业教育。[2]
在百万扩招背景下,将“现代学徒制”和“特色培养”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生源教育需求不同归类到相应专业群,根据生源社会实践背景和就业需求不同分配到专业群不同培养模式班级,构建专业群通识课程体系,按大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素养,有效解决扩招后专业多、专业生源不均衡带来的资源不足问题,按专业群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有效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和“特色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效帮助有就业背景或有提前就业意愿的学生实现不脱岗学习,在规范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进一步提升自己技术技能,实现岗位层级跳跃,提前实现自我价值目标。
1.开展“现代学徒制”和“特色培养”的混合培养人才研究与实践。将商贸类专业扩招学生按教育需求分配到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和“市场营销专业群”,对提前有就业需求的学生,安排到“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学徒制班,对有实践需求的学生安排到校内特色班,通过分层分类教学实践,了解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收获。
2.构建专业群通识课程体系。目前的生源包括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他们具有更多元的发展目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拓展面不够宽,扩招专业生源不均衡造成专业细化办学成本过高,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专业群通识课程体系,按大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素养,既优化教学资源,又拓宽学生就业面。
3.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多元化的生源现状,课程考核实施“积分制”,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考核,每个模块设定积分范围,专业群通识课程模块可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选修完成,非通识课程模块可以采取社会实践成果互换积分制,由“双导师”共同评价,可以用完成校内生产性基地真实项目结果、“学徒制”或“特色培养”师傅提出完成的(工作)项目结果作为评价成果;专业群内引入多个“1+X”证书,推进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相互衔接,制定学习成果认定与积分转换的标准与方法。评价过程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点突出以实践、技能考核代替课程考核,发挥扩招生源具备一定实践经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帮助他们顺利毕业,保证了高职扩招后的教学质量。
4.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地方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索,通过“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通过企业投入、提供技术等多种形式,在校内、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技术、人力资源优势,把生产车间建到学校,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建立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混合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在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变传统生源培养方式,以产业定人才,按专业群培养,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引入“学徒制”和“特色培养”混合培养,既符合扩招生源需求,又可以拓宽特殊生源的技能提高途径,实现不脱岗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各类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分层分类教学,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结合生源需求进行专业群分类,开展通识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教育资源;根据生源的社会实践背景和提前就业意愿等进行二次分类教学,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3.以技能作评价,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针对扩招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特点,制定用校内生产性基地真实项目结果、校外“学徒制”或“特色培养”师傅提出完成的(工作)项目结果作为评价成果代替课程考核的评价方法,或以“1+X”证书互换积分办法,有效发挥学生优势,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更接地气。
4.协同育人创新,受益面广。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和“特色培养”,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真正实现“学生、企业、教师”多赢。首先,高职业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不脱岗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既可以实现自己的基本发展需求,又可以获得岗位拓展技能,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其次,教师,本课题引入“学徒制”和“特色培养”混合培养,实施“双导师”全程育人,倒逼教师深入了解企业,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第三,学校,本课题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优化了教育资源,培养了校内师资;开展校企全过程育人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校竞争力。第四,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可通过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获得高技能人才,反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3]
1.鼓励企业加入职业教育,推动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城市。由相关部门出台产教融合型城市评选政策,引导各地区政府部门重视地方产教融合,引导地方政府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重点申报与培育机制。积极培育本地规模大、教学条件好的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支持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合作,协同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目标)。积极研究和创造条件,支持条件成熟的市建设成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试点城市建设开放型、共享型、智慧型实训基地”)。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指导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2.地方政府参与职业教育,政策上支持地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高职扩招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平民化时代,由于生源的多元化,学生发展需求趋于差异化,扩招专业生源不均衡造成专业细化办学成本过高等问题,对传统高职教育带来挑战,高职教育面临转型升级,这需要地方政府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上支持地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地方政府应针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相应的支持配套政策,引导各界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把部分资源投入到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联合育人。[4]第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力度,设立高等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及时足额拨付和其他建设项目支出,对多承担扩招培养任务的高职院校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第三,地方政府应落实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向高职院校购买更多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间接支持高职教育。第四,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地方职教联盟平台,鼓励校企之间、校社(社区)之间、校区(开发园区)之间合力面向员工开展高端教育培训,实现招生、培养与就业的一体化;制定政校企联动合作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正规化、常态化发展。第五,地方政府应结合地方产业布局,通过条件筛选的办法选择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成立各产业学院(基地),联手承担当地产业人才培养任务。根据企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通过购买服务和产学研项目奖补倾斜、税收减免等方式反哺这些企业。第六,地方政府应对企业办学和民营资本的投入办学,在用地、用人、招生、等政策上给与倾斜,并在办学经费融资和教育经费奖励上给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