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理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

2022-12-21 16:08琳,张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课堂教学

赵 琳,张 瑾

(武昌首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4)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即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导向和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帕蒂(William G.Spady)在1981 年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首次提出,其发展经历过传统型、过渡型、转化定型三个阶段,后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于课程发展模式、学习成效实证以及教育认证与评估等方面。自21 世纪以来,OBE 理念逐步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2018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标准正遵循于OBE 理念的三大原则——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同年武昌首义学院有序推进基于OBE 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关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组基于OBE 理念进行课程教学模式重塑,提出依据培养目标与学生能力反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定量测评与教学反馈进行持续改进措施,形成一个周密的“闭合回路”,有利于从整体视域合力推动该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聚焦“成果导向”提升师生获得感

成果导向,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驱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学习成果不是实际分数和相应学分的单纯计算,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最终成果。通过反向设计原则,真正将学习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指引、外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持久影响。作为我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德法”课始终坚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课程目标,2020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2]授课教师要根据《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与具体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方面细化分解指标,并融入“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

第一,注重知识传授。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3]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渠道,教师要通过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创造性转化,特别是聚焦主题主线,切实做到融会贯通,增加教学内容的有效供给,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在师生双向互动中促进知识传承与创新,从而增强师生获得感。同时还要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做传授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的“大先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能力,增强授课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理论,掌握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多元高效的知识传授,协同架构能力培养、价值引导一体化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而教学。

第二,侧重能力培养。巧妙搭配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制定符合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教学设计,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稳步提升综合能力。“德法”课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体系结构,重新整合多个教学环节构建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以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实践活动为例,通过学生自建小组、拟定活动主题、组织实施活动、拍摄图片或短视频、撰写实践报告、进行课堂展示等活动流程,不仅从宏观层面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从微观层面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着重价值塑造。科学组织授课内容是聚焦价值塑造的枢纽,“大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多样多变要求思政课解疑释惑、析理明道。我们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围绕中心,培根铸魂。”[4]寓价值观引导融汇于知识传授之中,推动“德法”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构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特色课堂教学,由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地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立足“学生中心”增强学生幸福感

学生中心,即站在学生角度组织课堂教学,整理学生各阶段学习痛点,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期待。“德法”课始终坚持“学生中心”理念,教师明确角色认知与自我定位,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多措并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德法”课的幸福感。

第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好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得到充分运用,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德法”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三个部分,为新时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创造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课程教学充分立足于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加强对知识概念的深度挖掘,拓展教学内容和活动载体,绪论部分设置“寻访过来人共探未来路”的人物寻访纪实。通过“宿舍风云录”、“理想应该远大还是现实”、“各个时期中国青年的爱国表现”、“我身边的敬业模范”、“舌尖上的浪费”五个专题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过程中,自觉强化正确的自我身份意识和价值意识,增强“德法”课教学实效性与参与性的目标定位,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实思考相结合、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体系。

第二,开展线上为辅线下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设备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以其传输交流信息的即时性和数据信息储存的海量性给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为更好地迎合被称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不断探索“德法”课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了线上为辅线下为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符合学生行为方式网络化趋势。“德法”课充分利用超星直播、学习通、QQ 群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文本、图像、音频、影像等相关教学资源均通过线上教学工具实施定向推送,有利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与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坎里,实施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通过坐班听课、主题班会、宿舍查寝等形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让线下实体工作成为各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做到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衔接,用师责与担当助力学生成长,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教师、让教师重新认识教育。

第三,布置难易适中、类型多样的课程任务,细化考核机制。依据“德法”课的教学模式,学生成绩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共包括两大模块(考勤及作业、课堂表现)满分100 分,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为30%。考勤及作业分配在学生课堂签到和完成课外作业两个环节,共计50 分;课堂表现分配在课堂互动、即时讨论和小组展示三个环节,共计50 分。第二部分是学习报告,包括三大模块(大学规划、道德实践、法治素养),满分100 分,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为30%。该报告书采用开卷、手写的方式独立完成,学生在任课教师的辅导下,利用课外学时完成。第三部分是期末成绩,满分100 分,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为40%。通过细化课程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落细落地,在调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

三、坚持“持续改进”优化教学体验感

持续改进,即教学主体连续改进某一或某些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体验感的方法。“德法”课始终坚持“持续改进”,通过抓好反馈问题闭环整改,乘势加快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效果增强学生满意度。

第一,利用大数据为教学诊断与改进精准施策,提升教学质量。大数据以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等应用优势,能更好地为教学监测与诊断提供系统化服务,以此作为教学优化改进的重要参考,确保学生学得好、跟得上、吃得透。一方面,大数据可精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平时成绩为例,考勤、作业、课堂互动、讨论、课堂展示等学生学习情况均可通过建立相应的系统或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收集、整理、分析,以实时信息反馈功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精准评价,提高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切实为成绩评定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大数据可分析课程教学结果性评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同行互评、领导评价等课程教学结果性评价,采用大数据统计、分类、分析,进而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意义而形成教学教法建议分析报告。凭借现代化方式持续改进课程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间交流、教师间交流、管理者与教师间交流,而且能够借力大数据实现课程精耕细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第二,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助教团队,规范教学服务。“德法”课章节教学采取助教配合管理制,教师负责理论讲授,助教负责分配小组实施课堂展示、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每个自然班分为4 组,每组配备1 名助教,有序支持线上线下教学服务工作,这4 名助教是班级学生干部或优秀学生代表。助教团队成员的共性特点是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奉献精神,个性特点则是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以及脱颖而出的能力,比如写作、采编、摄影、视频剪辑等。“德法”课的教学环节较多、工作量较大,通过组建课程助教团队,在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精准及时地回应学生需求,从而以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助力课程教学。

第三,探索传统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情景化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实践教学是“德法”课重要教学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限制,推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展现多维融合创新实践教学,“德法”课力图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和场景化教学设计,实现现代网络技术与实体教育基地呈现的教学内容融合共进,在补齐传统实践教学短板的同时,锻造现代网络信息时代“德法”课实践教学创新长板,从而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课程课堂教学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