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治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实践

2022-12-21 15:58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段晓莉
亚太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管理者校园文化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 段晓莉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治理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探索文化育人路径,“立足学校实际和文化积淀,结合区域特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的学校文化,发展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标准的出台,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文化建设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现代学校治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

一、学校治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事实上,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文化竞争激烈的当代,校际的竞争也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治理是学校对本校的人、事、物进行统筹管理的活动,是实现学校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双减”的全面落地,学校治理不再是简单重复的事务处理,如何以有效的学校管理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成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学校层面来说,文化建设也是学校治理的一个方面,是对学校软实力的构建。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校治理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以借助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发展人。一般来说,学校管理水平越高,文化建设效果往往也越出色。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将文化熏陶指导作用贯穿到学校治理的各个方面,发挥文化育人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完善学校治理的基础上确保文化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加强小学学校管理,在小学学校管理中融入文化建设活动,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对推动学校管理活动、净化校园环境、深化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小学学校治理中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者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教师文化建设觉悟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文化建设硬件支持不够等。

(一)学校管理者理认识不足,文化建设未形成长效机制

随着“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实施,我国的小学学校治面临的任务越发艰巨。新形势下,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不断适应教学发展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方式。但是,就现状来看,仍有很多学校管理人员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以传统的管理手段、陈旧的管理经验来治理学校。他们片面地认为,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校能够一如既往地“运行”下去,将传统的“运行”与现代意义上的“发展”画等号,完全忽视文化建设对学校治理的促进作用。再加上部分学校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现代的管理理论支撑,不注重创新,仍以过去的管理经验来管理现代学校事务,以单纯的管理手段来维持学校运行,而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在育人、理事方面的积极作用,致使文化建设在校园氛围内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教师队伍觉悟不高,文化建设未深入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多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文化建设,认为学校就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学生只要学好文化课程,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本身的水平与觉悟参差不齐,很多教师只注重自己所授科目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不高,何谈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文化素养?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够,且缺乏制度约束,其在贯彻学校文化方面执行力不强,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管理者的事,教师只要教授知识就行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就文化建设相关内容进行渗透,课堂教学缺乏文化氛围,无法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养成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创建提供环境支持。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未形成全员文化建设氛围

在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上,大多是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各项活动,班主任教师负责具体执行,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服从安排,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对于小学来说,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普遍认为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动手能力也有限,出于安全等因素,不让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动策划及具体实施,认为学生只需要享受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即可。在这样的“保护”下,学生对于学校的各种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并不了解,即便后期参与了各种活动,也是机械地跟着流程走,所谓的“参与”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走位。学校文化建设在得不到学生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无法体现文化建设中各个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硬件支持不够,未实现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利用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由于师生普遍对文化建设缺乏认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多用于学校事务通知、公告,并没有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条件差的学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播放设备,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时间、空间、资源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新时代社会对于人们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由于网络、电子设备等对学生视力的损害,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个别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一些学校片面地认为这些新设备弊大于益,进而“一刀切”地杜绝学生上网、看电子屏幕等,致使一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无法送达学生。

三、学校治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实践思路

学校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文化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以校园文化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文化建设能够为学校治理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有效的学校治理又能在制度上保证文化建设的实施。具体来说,在学校治理中加强文化建设实践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更新管理层观念,明确文化建设目标

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其对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校来说,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来自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文化建设的掌舵者,其所具备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成果。因此,管理者必须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深化对文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向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管理者必须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化建的内涵,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一些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更不只是在校园张贴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而应该是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点,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突出办学特色,并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总结经验,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完整而规范的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学校的管理提高到文化的层次,为广大师生遵循共同的规则、实现共同的目标奠定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注重文化建设课堂渗透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其中“育人”重于“教书”。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整个学校范围内形成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和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

与管理者相比,教师就是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并积极配合管理者,主动投入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要注意将学校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及教室的各种精心布置、社会文化热点、古今中外优秀伟人事迹等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教学课本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渗透,特别是语文、道德与法治这类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更是要担负起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洗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激活学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形成文化建设核心力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文化建设的活动虽然大多是由领导层、教师牵头,但最终的参与者或者说是作用对象一定是学生,只有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激活学生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学校相关文化建设活动的主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校园文化,才能激发学生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为此,必须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更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形式主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激励、肯定、评价等各种手段,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四)巧用现代化设备,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渗透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多媒体已进入学校的各个角落,校园内的各种电子屏幕、广播音响,以及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都影响着学生的一日学习。基于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可以在电子屏幕、广播、教室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等,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为民族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也可以介绍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情、名人事迹等,以此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成果。对于学校来说,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校治理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持,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学校是“以文化人”的主阵地,加强文化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学校责无旁贷。学校治理与文化建设一体两面,密不可分。学校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成果也对学校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以文化建设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小学学校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国家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化建设已经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但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文化建设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平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深入,致使文化建设未深入学生主体。为此,必须在提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文化建设的观念重塑,让他们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学生发展,以及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理念创新,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学生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突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并努力形成常抓不懈的机制。

猜你喜欢
管理者校园文化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