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2022-12-21 15:58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附属幼儿园曹月榕
亚太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数感幼小幼儿园

福建省南平市水东学校附属幼儿园 曹月榕

简单来说,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其中,区别微小数量变化、比较数的大小、辨识数型、数量估计、数数以及简单的数量运算是幼儿数感的主要成分。从认知发展规律来看,数感是幼儿开始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逻辑的基础,也是认识现实生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方法。幼儿数感的培养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加工的过程,所以培养数感的过程有利于推动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数感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从而推动幼儿逐步向小学学习过渡。顾名思义,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开展的入学准备教育与小学教育开展的入学适应教育的过程,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间的过渡阶段,其目的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由于数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素养,所以培养数感的过程无疑是落实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准确把握数感的内涵以及幼儿的认知特点,并从教学现状出发设计恰当的教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优化教育过程,从而有效推动幼儿数感的发展。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数感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尽管“数感”概念已经出现了较长的时间,但部分教师对其概念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没有建立起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课后阶段仍然以巩固知识的基础训练为主。这种情况导致数感的培养方向出现偏差,容易使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这无疑会对幼儿数感的形成造成一定的阻碍。

第二,情境的移植比较机械,缺乏实际的意义。数感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从幼儿数感培养现状来看,教学情境的创设存在机械化的问题。比如教师有时会将一些现成的案例移植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尽管教师认识到了构建情境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但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时距离幼儿熟悉的生活仍然比较远,导致其难以在情境中真正挖掘数感培养的内容。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数感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学习过程被动,认知体验浅显。数感的培养不同于简单的数学技能训练,并非一味被动思考和训练就可以实现发展,而是需要使幼儿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在现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当中,并且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影响,幼儿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并且难以真正实现所学内容的自我内化。

二、幼小衔接视域下数感培养的特征

分析事物的特征有利于促进幼儿对该事物的理解,所以在数感的培养中首先需要了解数学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数感培养过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默会性。与其他显性的知识相比,数感很难直接用图表、语言等形式进行准确的表述,所以默会性无疑是数感这种缄默知识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特征意味着数感很难形成清晰的结构。但与此同时,数感与显性数学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并且数感的培养需要以显性数学知识为载体。

第二,个体性。由于幼儿的知识结构、体验程度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对数感的理解也会不同,从而表现出一种个体性的特征。此外,个体性特征强调要关注学习者的认知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活动,而是要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深入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数感培养过程的个体性特征。

第三,层次性。幼儿数感的形成通常是在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一过程通常要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与层次。最初的阶段是“感”,即通过感官对数学对象进行感知,这是缄默知识中无意识的一部分内容;之后的阶段是“觉”,即感官体验传递到大脑对已有的知识加以刺激,从而形成新的知觉与感受;最后阶段是“悟”,即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当中,从而形成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并实现自我内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推进以及循环,可以逐步促进幼儿数感的发展。

第四,情境性。数感通常是以静态与内隐的形式在大脑中存储的,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可以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使主体迅速抽取头脑中的数感,从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根据这一特点,在数感培养过程中需要突出情境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刺激数感的形成,并且动态、持续地对整个思考过程产生影响。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数感培养策略

(一)加强自我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在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所以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能力与素养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育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发展,利用恰当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幼儿数感的形成与发展。

通常来讲,幼儿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加强文献研读。教师要深入研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教育文件,全面整理和分析与“幼儿数感”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有借鉴意义的内容。第二,主动参与联合教研活动。每个月开展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分析与研讨“数感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价语言等方面的衔接点。第三,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具体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等,让教学更高效。实现不同学段在“数感培养”教学环节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四,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教育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教育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

(二)注重目标衔接,明确发展方向

有效衔接教育需要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全面衔接与过渡。其中,目标衔接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两个学段都有自己的阶段目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组成一个整体,后一个学段的目标是对前一个学段目标的传承与深化。从整体来讲,数感的形成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幼儿园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不同阶段的数感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目标的衔接,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指明方向。

从整体来看,在幼儿阶段的数感培养中,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摆弄卡片、小棒、糖果等具体事物以及观察真实场景的方式认识一些数字符号,通过语言表达数数获得数感。在小学阶段,需要在幼儿数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导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将显性的符号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和感觉。由此可见,幼儿教育阶段更加偏向从具体事物中获得数感。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设计恰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给小学数感的培养奠定知识基础。总之,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明确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三)创设真实情境,优化幼儿体验

正如前文所述,数感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根据数感培养目标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真实情境。生活化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这样的情境当中,更有利于使幼儿对数感产生感知。

如,针对“简单的数学运算”这一数感进行培养时,笔者没有直接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运算知识,而是联系一个生活场景创设了情境:一个小朋友拿了5元钱去商店买文具,最后挑选了一支2元的签字笔,他最后还剩下多少钱呢?尽管幼儿不知道怎样列算式,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可以比较准确地说出这个具体场景中的数量运算结果,从而使幼儿对数量运算初步产生感性认识。除了联系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情境之外,还要着眼于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具体事件。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盥洗活动时,教师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教师想办法,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让幼儿有了排序的意识。在就餐活动中,数一数筷子有几支、碗里有几道菜等。安置数学角,在数学角中多放置操作性的材料,如几何积木,用来进行配对、接龙等,可以让幼儿知道事物的排序。这些活动对培养幼儿数感都是很有益处的。

(四)尊重幼儿主体,启发自主思考

幼儿数感培养中的个体性特征强调要将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同时,要调整“灌输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出幼儿的能动性。为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并且要利用问题的形式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在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幼儿数感的发展效率。

如,在“数数”“比较数的大小”等数感培养过程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一幅图,图中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图形。根据这幅图,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1)哪种颜色的图形是最多的?哪种颜色的图形是最少的?(2)哪种颜色的图形第二多?哪种颜色的图形第二少?(3)颜色最多的图形比颜色最少的图形多几个?(4)颜色最少的图形比颜色最多的图形少几个?幼儿需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幼儿对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

(五)设计游戏活动,调整幼儿学法

学法衔接同样是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幼儿园阶段,幼小衔接中的学法转变应避免完全超出幼儿的认知能力,而是要减缓学法转变的坡度。其中,游戏作为一种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均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无疑是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化的数感培养活动,从而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数感的发展。

如,针对“数和数量”的认识,可以设计一个“数字纸杯”游戏。在本次游戏中,幼儿需要准备两个纸杯,其中一个纸杯要用铅笔画圆,并用刀掏空;接着,要把两个纸杯重叠起来,把掏空的纸杯放在外层;之后,要用彩笔画上对应的数字与图形,比如有幼儿用红色圆点与数字对应。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转动内层的纸杯,然后要正确地读出数字以及对应的点数。利用这个游戏,营造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而且使幼儿更加高效地了解了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这对于幼儿数感的培养无疑会产生推动作用。

(六)尊重幼儿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幼儿数感培养中的个体性特征还要求关注幼儿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知识结构、体验程度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对数感的理解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过于追求幼儿的同步发展,而是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活动更加契合幼儿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幼儿的数感均实现一定的发展。

一方面,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全面的了解。通常来讲,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幼儿数感的发展情况,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综合这些因素将幼儿划分为多个不同特征的群体。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特点的幼儿,要采用差异化的指导策略。具体来讲,要在学习的难度、任务量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对于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侧重于小学低年级的培养目标;而对于综合能力暂时薄弱的幼儿,则要适当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

(七)强化家园合作,拓宽教育范围

数感的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这样就需要很好的家校互动。因此,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幼儿数感时要强化家园合作,以此来拓宽教育活动的范围,从而逐步推动幼儿数感的发展。

家园合作中,教师首先要主动和家长构建密切的联系。在不断的沟通中,要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培养幼儿数感的重要性。其次,由于家长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幼儿园教育的优势,针对数感的培养对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如,教师可以帮助家长设计一些培养幼儿数感的亲子游戏。最后,家长要及时向教师反映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而且能够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数感的发展情况。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家园合作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使幼儿园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在双方的协同配合中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八)开展生活实践,强化幼儿数感

数感作为一种数学元素,与现实生活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幼儿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避免将数感的培养局限在幼儿园中,而是要通过一些简单的任务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生活实践。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数感的认识。

如,家长买水果回家之后,幼儿可以数一数买了几种水果、每一种水果有多少个,还可以向家长询问买每种水果花了多少钱。之后,幼儿要记录下这些数字,并且要思考这些数字代表的实际意义。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数量,所以幼儿应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从而加深对数量的认识。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推动幼儿数感的形成。

(九)完善评价方式,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恰当的评价是了解幼儿数感发展情况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调整后续教学活动的依据。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对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一方面,要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自我反思以及相互评价;另一方面,重视家长的意见,听取家长在幼儿数感培养中的想法。此外,还要和小学低年级教师进行一定的沟通。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避免过于重视某一次活动的结果,而是要以发展性的眼光全面评价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最后,要注意教学活动的动态。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阶段性变化,并据此对数感培养活动做出调整。

综上,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幼儿数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对数感的基本要求,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从而逐步推动幼儿数感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数感幼小幼儿园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