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视阈下高校舞蹈教学中联觉能力的培养

2022-12-21 13:35:24郑亚楠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联觉通感感官

郑亚楠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在国家大力倡导新文科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先进的发展方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理念为舞蹈专业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以往的“经验式教学法”已无法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于舞蹈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舞蹈教师亟待寻求一种舞蹈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积极地从授课形式、内容及方法中发掘出适应学生及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联觉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则对此做出了有益探索。首先,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联觉能力的培养,激发出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联觉能力的培养,优化多元智力向创新型人才精进。联觉能力“一体两面”教学方法的实验与试行,不仅以实际出发,拓展了舞蹈教学更多可能性,更以人才培养出发,将有效促进舞蹈专业跨学科多元建设。

一、联觉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一)联觉能力的内涵

“联觉”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心理学上意为同时感受,是指人在外部环境刺激下某一个感官以及感官区域的身体反应,同时引发其他感官或感觉区域的连锁反应,它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形成的不同感觉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体本能的条件反射现象。在我们人类生命本体自然感官机能中,由眼看、耳听、鼻闻、嘴尝、手触等这些官能感觉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并呈现出不间断的联觉体验,从而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完整的联觉体验,因此,“联觉”也是人体各感官之间相应的应激反应。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古希腊时期便提出了“联觉”的启蒙认知,他指出:“我们人类的心脏内存在着一个‘共同感觉’,而人的五种感觉则是通过这一心脏的‘共同感觉’而维系在一起的”;达·芬奇在15 世纪时,通过大量的科学与解剖学试验后,较为理性的总结出:“人们的各种感觉都在一个共同机制的观念当中相生共存”;近代以来,“联觉”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常以抽象的描述来表达这一感觉体验:“由身体的一种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当下感觉体验唤醒了另一种过去的感觉经验。” 直至1883 年时,由弗朗西斯·高尔顿率先提出了“联觉者”这一概念,他将这种具有多觉互联能力的人称之为“通灵者”,也就是指这样一类感觉官能之间联系异常显著的人;现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联觉”有了更为科学与整体性认知,逐渐形成了“联觉”作为人类感觉的自然形式,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感觉现象这一客观定义。总结“联觉”特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两种感觉的相互影响;另一种是多感觉的联系和影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联觉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同一事物,在每个人的意识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映像,所以由五种感觉形成的联觉体验也相应地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

(二)联觉能力的外延

1.联觉能力与艺术通感

联觉能力作为人体机能的一部分,通过人体本能感官知觉的交叉、互通、转换和挪移,从而形成联觉体验,并作用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多被开发与运用于各类艺术教育、创作以及审美中,并外延成为一种整体的联觉通感,即“艺术通感”。此概念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艺术中,他指出:“声音有‘尖锐’和‘钝重’之分,这是因为听觉和触觉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艺术通感”也多被释意为“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朱智贤曾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互相感应的心理现象,叫做通感。”金开诚则将“艺术通感”具体放置于艺术创作当中进行更为具体的阐发,他指出:“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虽然由不同的器官分别感受,并由不同的神经分别传送,但在神经中枢却可以发生这样的‘暂时联系’”。其实这一“暂时联系”,即我们所熟知的“感觉转移”,由一种感觉产生对另一种感觉的关联与通感。而文艺工作者则将视、听、味、嗅、触中的不同感觉沟通互动起来,从而恰切地表现于作品之中,并根据所要创作内容的限定,将表象、知觉、感觉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让它们产生沟通联系、借移等心理活动。这种知觉借移的显著特征便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使作品的意境悠远、意蕴深厚,形象更加活灵活现,同时也可开拓作品对艺术美的广阔视野。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钱钟书早在20世纪60 年代《通感》一文中展开过对“艺术通感”的探讨,学者阮学永则对此作出评价:“在钱先生撰文的年代,神经科学因为研究手段的局限,还处在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提供较为直观的研究参照。因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无法科学、合理解释通感现象,致使钱先生的论说不免沾染上一些神秘色彩,间或也有错讹之处。”张寿康则在《关于移觉修辞格》一文中将“‘感觉变换’和表现‘感觉变换’的修辞格分开。”并给这种修辞格命名为“移觉”,以避免定义与概念上的不恰,它一般借助比喻、比拟、夸张、移就、描摹等方式来表达。

总结各感官之间彼此联系、互相呼应、相互渗透,甚至迁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将不同艺术门类间的相同审美特征与共同规律所激起的通感,即前文所述的“艺术通感”;其二是由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对以往特殊生活现象的感悟,激发起对艺术规律的通感;其三是借助刺激单一感官的感觉、知觉,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知觉的兴奋和整体感受,也称“感觉挪移”或“感觉他涉”。以上三种类型的艺术通感体验便是人类共同对于艺术感知力、创造力的潜在基础能力。

2.联觉能力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虽然联觉能力作为“艺术通感”被运用于各类艺术实践当中,但舞蹈教学专门针对联觉能力的训练仍处于薄弱且未被开发的状态。往往教师的口传身授多注重于学生表象共性的关照,忽略了个性移觉到移情的升华。由于联觉能力积累的不够全面与夯实,学生在面临表演、教学或编创时,总会陷入死板的套路化,缺乏由自我本真感知而出发的创新意识,即使技术过硬,但也仍存在表现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力则是每个独立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与情感体验,由于我们过往教学中少有对身体联觉能力的开发培养,所以导致学生对艺术通感、艺术直觉、艺术创造等能力不能够及时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而限制了自身潜力的最大化开发。出于笔者教学经验的总结,其本质原因便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的设置、对因材施教的关注等只辐射于整体性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层化的个性化培养。因此舞蹈教师需要以开发联觉能力与艺术通感为途径,以启发、开发、引导为手段,实现自我驱动精神的自省与多元智力的培养。

二、舞蹈教学中联觉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对生活“觉而后联”的观察与体味

正如金开诚曾指出:“艺术通感,是指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际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左右逢源促进创作。”联觉能力的培养,首要便是对我们生活中所忽视的微小感官知觉经验引起重视,而后在恰当的时刻将其调动与使用,产生“关联”。这一“关联”过程不仅来自于大脑的思维功能,更依赖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联觉体验积淀,除了对我们自身机能天然五感官能的关注,还应从事物的形态、结构、外部特征中产生从表象到想象再到创造想象的积累,将每一次的切身体验付诸于多感的联觉与互动当中,从而积累丰富的联觉经验。还可以通过如张继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隐藏美的舞蹈编创观念,以及为什么人可以笑着哭?可以喜怒不形于色……这些生活中不可名状的“抽象感知”进行体味,并经过分析、整理,从而将层次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生动的“先觉后联”体验运用于现今全国正值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热潮当中,借由艺术通感的捕捉刻画人物形象,表达难以言表的抽象情感,以及通过“觉而后联”的感知构筑舞蹈结构,为舞蹈教学、表演、编创实践提供多方面、多维度的辩证思考,使所积累的联觉体验能够运用于舞蹈作品的表达与创作中。

(二)由各艺术门类激发的“联觉互通”

基于生活联觉经验的积累,我们还要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学生的艺术通感进行全方位的积淀与开发。比如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感官有效打开知觉通道,从而将联觉的官能发挥到最大化,然后进行提炼,达成“艺术通感”。其一,需要个体结合自身独一的生命体验,将其运用于不同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比如将美术作品中的视觉感官通过舞蹈的思维构图体现出来,再比如将音乐中激动人心的旋律同化为可视的肢体语言。而这样的艺术通感需要长线性的不断积累,而不是停留在阶段性的功利之用的随用随丢,唯有此才能够形成“联觉互通”的烂熟于心,从而灵活运用。其二,需鼓励与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当中,如环境编舞、舞蹈影像、AR 互动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形式体验,并将不同的感官刺激形成联觉互通体验,完全打开感官,形成由情绪——情感——情操等递进式多种艺术门类的“联觉互通”,并由点及面地不断强化,从而循序渐进的固化成为一种联觉惯性刺激,达成如同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肌肉记忆”,并能够得心应手、随取随用。

(三)实行“多觉互联”的组合编排

以往的组合编排多是从训练目的出发,着重对学生肢体的功能性及技术性进行训练,偶有关注情感表达以及肢体感觉训练,但也缺乏连贯性与特应性,因此大多数的组合呈现出肢体解决有余,而情感表达表现不足的问题。采用“多觉互联”的组合编排法,需要教师充分调用外部的感觉刺激与本体感觉的动觉与静觉,能够秉持灵与肉、情与思、艺与技、意与形高度的和谐与交融,从而结合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运用动作语言(动作表象)、舞蹈形象语言(试听表象),以及舞蹈抽象语言(舞蹈概念有关符号),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能力。其一,我们应在学生的训练当中强调“性格色彩”的注入,以人为本、以性格为主、以个性为辅,对事物进行针对性的感知与提纯,比如设置林黛玉的角色特征,编排到基本功的控制组合,赋予“黛玉葬花”环境,并结合“嗅觉”——闻花,“触觉”——殓花,以及“视觉”——蓝色,运用怜惜忧郁的联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共情表达,训练出具有“色彩”的肌肉能力,并在联觉共通的审美中不断审视自我,激发个人独到理解的个性化表达。其二,在民族民间舞当中多会出现模仿动、植物形态的动作,我们便可借用“多觉互联”,将动、植物的特有知觉与形态放大化,从而产生通感,并转移到组合编排当中,赋予组合色彩、声音、气味等多个维度,从而把握学习内容。同时,“多觉互联”不仅适应于基本功、民间舞组合的编排,也可用于编导专业课的小品训练等内容当中。

(四)进行翻转课堂的“觉而导联”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原理来自于费曼学习法,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教授,不仅将教授与接受翻转,更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对于联觉能力体悟心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步骤如下:一是学习:能够掌握学习普遍性基础知识,并进行深度理解;二是复述:对所学习内容的重点进行复述,提纯重要内容(也可以潜意识的形式复述);三是纠错反馈:如果在复述阶段有无法理解的问题,需重新学习对应知识点,直到领会到可以复述为止;四是讲授:用自己的方式方法重构与解释概念;五是深度学习:对所要理解的观点进行纵横的深度拓展,强调知识体系纵横连贯的建构。教师可根据“费曼学习法”原理,对学生已掌握的联觉能力进行“反刍”,从而达到加强巩固的目的。例如,将简单的课堂组合编排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分发给学生,利用学生自身已然成型的专业知识设置不同的情感色彩,突出某一种感觉官能,从而训练学生的联觉敏感度;再以“复述”的形式将编排好的组合进行课堂展示,而教师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纠错反馈”,再由学生“讲授”给其他同学,最后完成“深度学习”的闭环。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训练内容的理解能力、肢体运用及情感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打破以往“被动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固有模式,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认知层次的同时,“觉而导联”,达成由简入繁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目标。

(五)在舞蹈即兴中对“联觉互用”的检视

如果联觉能力的培养只是停留在开放式的吸收,而没有精准化的提取与运用,那么联觉能力培养则是无效且不完整的。通过前期对于联觉能力的积淀,使其成为能够在外部刺激下具有敏感反应的“艺术直觉”,从而实现“联觉互用”才是教学目标之所在。“即兴舞蹈” 作为一种向外而通内的真实表达与释放,不受时间、空间、主题、意义等限制的自由舞蹈,无时无地释放心灵、创造真实的身体艺术。然而这一“自由舞蹈” 的能力却在专业舞蹈教学当中多被忽视,只在“艺考”或舞蹈编导教学的课程训练中带有”功利性”的偶有提及。而“联觉互用”则通过即兴舞蹈对联觉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检视,从而及时反馈,再做后续完善,最终完成教学闭环。

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进行命题即兴,比如通过风格显著的音乐、特定的故事情境、典型人物形象的内心外化,逐一有针对性地结合某一特定的知觉进行训练,以对社会群像的个性化再造为目标——生活中的军嫂;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贤妻良母的形象,听觉感知的引导——悠扬的大提琴弦乐,视觉感知限定——温暖的橘色,从而运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实现既调用知觉神经又调动生命经验的启发与引导,使其通过外部的刺激转换为瞬间艺术直觉,作用于舞蹈即兴当中,并需要多次且多变的对其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巩固,建立起身理与心理稳固的神经联系,从而产生“联觉动力定型”。

三、培养联觉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法”与“悟”的及时优化

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美,是因为我们具备了认识美的前提,联觉能力的培养亦复如是。一味地只对知觉感知进行积淀,忽略了将其联结进行归纳总结,是无法将经验转化为教学之“法”的。教师在研究和探索瞬息万变的感觉互联中,可在不同的感觉官能间进行切换训练,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进行组合,味觉、触觉、嗅觉进行组合,及时将不同序列的配合进行规律与经验总结,既可避免重复乏味以及多余的试错,同时又有助于知觉迁移。在发掘联觉能力独特性、直觉性、通道性、联结性的同时,强调“情商”培育,这里的情商是指学生对于情感的共情能力,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激活情感、认知之间动态联结,形成有效的思维路径。

“悟”是指将以上经验之“法”适当运用于“舞蹈感觉”训练中,对以往教学中总是强调的“舞蹈感觉”进行审视,我们发现仅仅是止于“口传”的表象,却从未对其中的“动觉”与“静觉”进行“身授”的深挖与阐释,反而苛责学生不具备舞蹈的“感觉”天赋,而其实这一“感觉天赋”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通过联觉同构,即知觉——联觉——统觉,归纳总结为情感和意识的积累,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从而通过对问题思考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培养学生对于舞蹈所需的联觉“顿悟”,使他们能够形成对周围事物更为完善的看法,完成自我不足的审视,达到知识体系的充实与完善。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能够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使联觉能力更好地在“顿悟”中以情娱己、以美养德、以觉启智。

(二)“觉”与“联”的互为同构

“觉”与“联”之所以互为同构,一方面由于我们生理机能正常的神经知觉,即“觉”,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人本体对于外部刺激的敏感捕捉,而内化为一种感知经验的过程,即“联”。只有两者互为联结,才能达成完整的联觉体验过程。我们应秉承有所侧重但又同步发展的态度,避免孤立或封闭某一感观,而使其产生联觉能力互不和谐的错误运用。从舞蹈教学角度来看,“觉”与“联”是教师能够对学生状态进行细致准确的把握,从而联系到自身课堂内容、教学方法,进而适时调整与完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联觉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的我们,视野不能只停留在对所授学生单向联觉能力的培养,而应审时度势的优化自我联觉体验系统,从而避免陷入单向固化的思维模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联觉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在舞蹈教学自身超越与发展的积极探索中具有深刻意义,它不仅激励着舞蹈教师从自身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审视与精进,更以“采他山之石以攻玉”博采众长的广阔视角,为舞蹈教学发展寻得更为多元的改革途径。我们也由此从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转向“多元智力”的关注,在觉而互联、情通智敏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中“践行渐远”。

猜你喜欢
联觉通感感官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你是联觉人吗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
联觉的大脑网络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