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世界民族音乐探究

2022-12-21 13:35吴欢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评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欣赏课民族音乐民族

吴欢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胡德在民族音乐学视野下,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双重乐感”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的重要性,旨在要求研究者在以局外人的身份研究他者的音乐时,必须要亲自演奏、演唱或是参与到他者的音乐表演中。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要想领悟世界音乐民族的魅力,有必要将其纳入到专业课或者通识课中。

音乐欣赏课程从传统的“二元”走向“多元”,正是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倡导下实施的,其中,世界民族音乐作为传递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多重乐感的使命。基于担任高师音乐专业欣赏课教师的经历,笔者认识到,从学生的兴趣点和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出发,将世界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欣赏课程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重乐感和多元文化观念。

一、学科视阈下增加世界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作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音乐史课相辅相成,共同承载着传递中、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使命。然而,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欣赏课仅仅止步于中、西方专业艺术音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从“欧洲音乐中心论”被打破,进而引来“文化价值相对论”,世界各地区的音乐已经逐步进入了大众的视线,诚然,要使得大众真正以包容、客观、理解的眼光看待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教育是最好的途径,而欣赏课又是这种途径中最有效的连接点。高师学生,尤其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的职业去向一般都是各乡镇小学,这些乡镇小学是多元文化理念较容易忽视的偏远地区,通过高师学生作为媒介,进而将文化价值相对论渗透到每一处,不失为该学科的重要价值体现。

(二)教材设定的思考

国内世界民族音乐引进课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在一些早期学者的带领下,其已具备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按照著作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综合性教材如:小泉文夫的《民族音乐》,陈自明的《世界民族音乐地图》,陈自明、俞人豪的《东方音乐文化》、王耀华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王耀华、王州的《世界民族音乐》等,以及一些其他的专题类著作。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和音乐欣赏课程的特点来看,选择综合性的教材较为恰当。其一,这类教材知识的覆盖面较广,基本按照地理文化区域划分了民族音乐的区域,囊括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其二,这类著作几乎对每个音乐文化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文化以及宗教信仰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中,陈自明的《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不仅富有哲理性,还以趣味性见长,穿插的图片和代表性曲目为世界民族音乐欣赏增添了多样性。教师可以鉴于欣赏课的课程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还可根据学情,对多种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汇编成更适合当地学生的教材。

二、世界民族音乐

共性,指的是事物的共同性质结构。几乎所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事物都存在着某些共性,音乐艺术更不例外。从音乐的自律性而言,音乐具有自然科学属性,音乐的本体构造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范式,同时,音乐的缔造者终究是人类,人在保持各自的特征之外,还存在着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可以直接传递给赋予他们精神力量的艺术之中,民族音乐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民族音乐最完整的体现了音乐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与音乐形态方面的自然和物理属性是迥然不同的。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整体、宏观把握,有利于欣赏课中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理解。

(一)口头传授之意境

民族音乐生生不息,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个共同的渠道,即口头传授的方式对本民族的音乐进行了传承。纵览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区域,无论是以竹文化和铜锣文化为特色的东南亚合奏乐、以装饰精巧的旋律见长的南亚音乐、以盛产琉特类乐器的西亚、中亚乐,还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安第斯高原排箫,无不展现出了头口传授在特定音乐中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音乐迥异的是,世界大多民族音乐的产生与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仪式是部落或族群共同进行的集体性活动。人类在这样的形式下互相认同,确立身份,并以口头的形式唱诵着属于他们自己文化的赞歌。口头传授得以应用的另一个因素是,相对封闭的环境构成了亲属、族群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音乐艺术自然成为了联系的纽带,同时,封闭的环境必然会造成早期地方经济的相对落后,口头传授相较而言更具有及时性、实惠性和可得性。综上所述,各民族人民在有限的条件下的努力,显示出了世界民族音乐的无限魅丽。

音乐的欣赏需要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鉴赏的过程,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感性层面的体验是欣赏课中的首要目的,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中追求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精巧的和声布局不同,这种具有典型他律论特征的音乐种类在一定程度上更契合审美、欣赏中的感性指向,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模仿、创编等,身临其境地体验各民族的音乐。

(二)即兴之魅力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曾在1988 年举行的“中国音乐观摩与研讨会”上所作的《保存传统,发挥传统》的学术报告中提出:即兴是民族音乐的精髓。此言本是基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发出的声音,但纵览世界各地民族音乐风貌,即兴创作的范围可覆盖几乎所有民族音乐,尤其以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和美洲的黑人音乐为代表,这些都是即兴创作的典型。从地理划分来看,即兴主要集中于亚洲和美洲地区。由此,在欣赏过程中以即兴为主要集中点,将学生从先前接受的固定西方艺术音乐观念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地图,有利于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建立良好的文化价值相对观念,进而对学生的多重乐感的提升起到直接的作用,通过体验各民族的即兴音乐并进行比较,探索不同地区音乐的即兴程度和范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并及时做出必要的反馈,实现欣赏的目的。

(三)音乐与文化之互通性

作为一门综合类课程,音乐欣赏旨在通过聆听感知各类音乐,以达到个人音乐素养的提高,进而具备良好的感知、品鉴能力。由此试看音乐的基本属性可知,音乐具有自然和社会等多重属性,正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类的感官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上的文化属性,将世界民族音乐置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便是开启感官体验文化属性的过程。纵览世界各民族音乐,其创生条件和形成因素,是音乐在社会属性上的典型体现。世界民族音乐同时兼具多元性、边缘性和互文性特征,互文性之语境因其开拓性的历史语境和富有弹性的囊括潜力,将历史、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收录到了其对话中,成为了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范式。回看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概念,将音乐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研究,成为了民族音乐学家们探索他者音乐的向导,他们竭力阐释音乐与周遭环境的互文,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世界各地区音乐的重要指向。我们应在音乐欣赏范畴下依托审美理念,选择典型个案,如:拉丁美洲是多元音乐文化的典型区域,融汇了欧洲文化、印第安原住民文化和黑人文化。在这种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与碰撞的背景下,他们的音乐发展必然会经历冲突、对抗、融合、共生等过程,最终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拉美音乐和拉美文化。我们要从微观视角切入欣赏视线,秉持欣赏中客体付诸于主体认知的观念,达到欣赏的稳定状态。

三、世界民族音乐之欣赏路径和感知途径

世界民族音乐的赏析不同于传统的中西方艺术音乐的赏析,它囊括了更加丰富、多元、纷繁复杂而又具有一定规律的内容,依托课程这样的媒介,可以为学生展现出世界各地的音乐面貌。

(一)基于地理视阈的世界民族音乐概貌

我国音乐理论家乔建中曾说:“音乐行为作为人的时间活动之一,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比其它文化更为密切的关系。”从人类居住的范围看,从斯瓦尔巴群岛到南端的乌斯怀亚,世界上共分布了2000 多个民族,70 多亿人口,在浩瀚如烟的多种文化中,人类一方面趋于认同与自身文化类似的种类,同时也对遥远的他者和异域文化有着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结合欣赏的心理特质和在欣赏过程中催生的一系列内心感悟,从地理学视角由近及远的欣赏途径来研究可以看出:东方侧重于旋律的审美趣味和西方强调纵向和声织体的审美内涵迥然不同,我们应该率先进行亚洲片区的民族音乐赏析,体会当地文化产生的熟悉之感;之后再将目光投向东欧,因为斯拉夫民族音乐和我国音乐一样,同样也是采用五声音阶来创作的,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然后步入西欧、北欧;最后跨过大西洋直至美洲地区。此外,澳洲远离亚欧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保存着较为原始和完整的土著文化,其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页。另则,母语文化背景的音乐欣赏课以本国音乐为核心向周遭扩散,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向跨界族群进行音乐延伸,建立世界格局,最终也会反哺本国音乐,形成良性循环,完成音乐欣赏课融入世界民族音乐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跨界族群已成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关键词,在民族认同机制的建构下,跨界族群间的音乐文化同样是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微观视角点。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音乐的渊源颇深,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和中亚、西亚音乐关联密切。在欣赏层面,将审美心理与文化内容贯通,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熟悉到陌生,由咫尺至千里,试图从地理区域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内涵,亦是音乐欣赏的最终旨趣。

(二)从体裁层面理清世界民族音乐之面貌

在世界范围内,音乐的种类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综合性艺术形式则囊括了二者并包含了其它艺术形式。语言伴随着人类自古以来的发展足迹,是交流的重要载体,歌唱艺术是在人们对语言的深化、加工、艺术化应运的过程中出现的。反之,器乐音乐因需要乐器这样的物质层面的载体,相较于取用便捷的歌唱艺术,显现出了一定的工艺性特征。声乐艺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足迹,从原始狩猎文化直至今天的科技时代,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欣赏课应该以声乐为中心圈向其它音乐体裁进行延伸,这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民族的音乐种类。

器乐因其制作材料的特质更能直观地展现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物质生产水平。远古时期,人们就地取材,选用动物骨头制作乐器,奏响了距今八千多年的贾湖骨笛;环顾周遭,从亚洲向外探索,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因此我们听到了安格隆、竹排琴等空灵纯净的音色;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创造了马背上的音乐;两河流域的辽阔沙漠催生了便携的琉特类乐器。各民族利用独特环境和地理优势展开了丰富的世界民族音乐画卷。欣赏,始于欣,立于赏。欣赏中的联觉机制将声音与其它事物进行了结合。世界民族音乐正吻合了欣赏的要领,通过声音“看到”画面,通过声音感受文化。世界民族音乐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才使得欣赏视角变得更加多元立体化了起来。

(三)立足母语文化探索多元音乐文化

母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语言体系,也是我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有机载体。将自己民族的音乐置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予以客观看待,基于主位,放眼客位,探寻我国音乐发展之路,转变学生长久以来因为学习乐理、和声、曲式等西方音乐创作技能而形成的“欧洲音乐中心论”观念,通过欣赏课向学生系统化地输入我国的代表性音乐,能够以此建立学生更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可以避免局限于眼前而孤立、盲从的以主位意识学习本国音乐的弊端。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横向视野看,56 个民族在地大物博的广阔天地间各展魅力。从纵向视阈而言,远古时代的乐舞、器乐深深地刻印在了民族文化中。了解、学习他民族音乐,能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提供更多借鉴意识和发展途径,在取长补短的同时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今全球化的背景要求我们要在保存优良传统文化之际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新的可能性,亦或是将他者音乐文化引入本国,结合自身需要,基于本土文化环境,创立另一种新的音乐形象。如南亚印度的小提琴音乐文化,他们将欧洲小提琴引入了本国,但并没有因此全盘挪用他国音乐,而是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最终产生了属于印度的、特有的印度提琴,演奏出了富有浓郁的宗教轮回理念的拉格音乐。由此,依托音乐欣赏视阈,基于本土文化,是探索世界民族音乐之导向。

(四)习赏—体悟—体认的三重认知路径

世界各地民族音乐的浮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二元观念,逐步打破了西方音乐中心论,进而开始将世界各地区的音乐置于眼前,以欣赏的姿态聆听遥远的民族传来的声音。这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的十六字箴言不谋而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围绕这一理念,世界音乐在国内的研究已经开出了艳丽的花朵,无论从研究层面还是教育教学层面来看,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应该从欣赏角度探究世界民族音乐,以介绍性和研究性的双维度促进多元文化理念的渗透。

常规的音乐欣赏必然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路径,即:从浅显表现的层面向深层次的理性认知过渡。世界民族音乐因其各地不同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民族文化间最终应循序渐进地达到互赏互惠的境界。在欣赏层面,欣赏者应该带着兴趣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刺激感官。科普兰曾说:“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初次倾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而到了体悟层面,则需要从简单的感官上升到内心的思考。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感悟世界民族风情和文化,从文化中感受音乐,从音乐中体验文化。

四、结语

世界民族音乐根植于本土,贯穿文化、地理、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也存在着众多非音乐元素。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从最初的介绍性的研究范式开始向专题性研究转变,这两个研究维度正验证了世界音乐的“博中有专,专而有深”的学科特色。音乐欣赏课程从传统的“二元”走向了“多元”,正是在多元文化理念的倡导下实施的。世界民族音乐作为传递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多重乐感的使命。借用音乐欣赏之媒介,将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为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为音乐欣赏课注入了更多血液。在多元文化已然渗透的情况下,我们还应将世界其它民族的音乐也纳入此范围中,响应当今人类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建构多元化的文化理念。

猜你喜欢
欣赏课民族音乐民族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浅探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MINORITY REPORT
音乐教学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一堂戏曲欣赏课所想到的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