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道喜 哈尔滨音乐学院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产生了许多民族音乐,为我国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竹笛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通过演奏竹笛来助兴,可见竹笛使用的广泛性,其演奏技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竹笛,又称笛子,是一种由竹子制作而成的吹奏乐器。竹笛起源于黄帝时期,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乐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长满了竹子,因此,黄帝时期的百姓选取竹子作为制作笛子的材料,《史记》 中也曾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竹子具有很强的韧性,有利于制作乐器,采用竹子所作的乐器,其音色浑厚柔和、清新圆润,使听者如沐春风,用竹笛演奏的乐曲如同绸缎般丝滑,使人流连忘返。历代文人墨客为其写下无数篇美妙的诗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竹笛的演奏就能将吹笛人满腔的情感融入其中,这也是竹笛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不同的地区所偏爱的竹笛类型不同,不同地域所制作出的竹笛也有所不同。南方的曲笛音色悠扬婉转,较为悦耳,多用来演奏江南的丝竹音乐,例如昆曲,曲风多以抒情为主。北方的梆笛以梆子戏为主,强调笛声的雄健有力,旋律的跌宕起伏乐曲粗犷豪爽,多为演奏活泼轻快的曲目,热烈奔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笛演奏艺术得到创新性发展,大批竹笛演奏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竹笛曲,这些被创作出来的曲子一直流传至今,成了一代又一代人耳熟能详的旋律。竹笛的演奏技巧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气”“指”“口舌”,这三大技巧决定了竹笛的演奏效果。
“气”是指演奏时的呼吸技巧,气息的控制关系到竹笛演奏的音高、音色、音准等,因此,许多教竹笛的老师在授课时都会强调“气”的重要性,因此,“气”也成了竹笛演奏的基础技术了。想要吹好竹笛,首先就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气息的运用不当不利于竹笛的演奏,也会对自身的呼吸功能产生危害,因此,要将“气”作为练习竹笛的关键。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胸腹式呼吸法的初学者越来越多。顾名思义,胸腹式就是将胸腔呼吸法与腹部呼吸法相结合。胸腹式呼吸法利用了两者的优点,能够为气息存储提供较大的容量,当严重者进行演奏时,气息能够更为稳定,并且还能改善竹笛的音色、音高、音准等因素。在20 世纪60 年代,赵松庭先生还首次将唢呐的呼吸技巧融入到竹笛的“气”中,创作出了经典曲目《早安》,由此可见,竹笛的“气”之技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指”类技巧是指竹笛演奏时手指的操作技巧。竹笛演奏光靠气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手指进行辅佐,通过手指的按压来控制气息进入竹笛后的强弱程度,竹笛演奏时,指类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初学者学习竹笛时,需要熟练地掌握指类技巧,通过指类技巧来控制竹笛演奏的流畅性。指类技巧中最为常见的便是颤音。颤音是竹笛演奏的指类技巧中最基本的技巧,种类多,用途也很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指类演奏技巧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许多音乐演奏者致力于创作新式技巧,从而为竹笛演奏增添新技巧,也为大众带来了更多优美的曲子。比如南派演奏家陆春龄先生,他的作品指法风格多变,灵活飘逸,代表作《鹧鸪飞》里引子与中段的连接十分巧妙。而指法大师刘森,更是凭借着高超的演奏技巧与指法技术,展现了出色的半孔、弹跳音、叠滑音等,使南北风格得到融合。
除“气”“指”类技巧外,还有“口舌技巧”。口舌技巧主要是指竹笛演奏时的吐音技巧。吐音主要是指竹笛演奏时的吐气送音,这个强调的是竹笛演奏时的吐音技巧,在演奏时,演奏者在吐音过程中,应轻吐送出,这样才能够使得竹笛演奏轻快、跳跃。吐音技巧是需要长期进行练习的,同时也需要演奏者控制住自己的气息,用稳定的气息进行演奏,这样才能够提高竹笛演奏的质量。“口舌”技巧还包括“花舌”。“花舌”是北方竹笛演奏中常见的手法,常表现于欢快、热闹的曲子当中,例如《五梆子》这一作品就是“花舌”技巧应用的典范。
竹笛演奏的技巧主要就是以上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操作,就能完成竹笛的演奏。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竹笛演奏是运用传统的演奏手法演奏传统的作品,而现如今的竹笛演奏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将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与其他的新式乐曲相结合,从而推动了竹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笛也将不断与时代相融合,将民族特色与时代元素结合,从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乐曲,这既保留了竹笛原有的民族特色,又为其增添了新元素,竹笛的创新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竹笛的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每个时代的竹笛都有着属于其时代独特的风格,而结合着每一代人对竹笛不同认识,其演奏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留下独特的演奏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的发展速度变得非常迅速。
20 世纪60 年代,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音乐事业停滞不前,许多演奏民族音乐的音乐家受到伤害,而许多民族乐器也被批判,因此,竹笛的发展是停滞不前的。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我国的民族乐器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更多人愿意投入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中,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创作出许多广为人知的音乐作品,例如马迪的《秦川抒怀》,吸收了陕北戏曲音乐的特点,加入到竹笛作品中,呈现出来了独特的风格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一时期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破冰,一些西方的艺术文化传播到了国内,与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受到了西方外来音乐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尝试对我国的竹笛进行创新与发展,使得竹笛的发展更加多元,这也推动了竹笛的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了更多的竹笛音乐作品。
20 世纪70 年代是竹笛音乐的苏醒阶段,这一阶段的竹笛演奏打破了传统的演奏形式。以往的竹笛演奏多为独奏,演奏的题材也相对固定,而这一时期打破了竹笛传统的演奏题材与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人文元素,这都是竹笛音乐的创新之处。20 世纪70年代的音乐家接受了中式音乐与西式音乐的教育,因此,创造出来的音乐多以中式音乐与西式音乐结合,中西合璧的音乐为这一年代的群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一时期竹笛的演奏形式也是有所变革的,其音乐形式大多是将竹笛与西方的乐器融合,形成大合奏,创作出来的音乐既保留了中式的典雅婉转,又融合和了西洋音乐的活泼,大合奏的形式让听众在两种不同风格的融合中感受到音乐的双重性,从而为听众带来新鲜感,这也是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不仅如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竹笛的演奏中逐渐加入了更多的故事性与戏剧性,这种新的音乐形式被更多听众所欣赏,得到了更多民众的认可。
竹笛的复苏时期展现了竹笛演奏技术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竹笛演奏题材丰富,我国以往的竹笛演奏题材较为局限,主要是分为南方与北方两个派别,这两派别的风格与题材有较大的区别。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前后,南方的竹笛多为婉转悠扬的曲目,其曲目多为清丽,而北方的曲目则是雄健,有气魄,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曲目源自于地域的不同,南北两地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也造就了两地的音乐的不同。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末的竹笛演奏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经历了“文革”的萧条,也经历了70 年代后的创新发展。竹笛是我国传统的乐器,其蕴藏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也承载着我国音乐文明,竹笛见证了我国的发展,也在我国时代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更新发展。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的竹笛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竹笛从以往的单一化演奏到多样化演奏,这是演奏形式上的一大改变。与不同民族乐器合奏,将竹笛的音色与其他乐器结合,从而突出了竹笛婉转、独特的音乐形式。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的竹笛演奏,更加注重突出竹笛的音色,古时候的竹笛演奏强调曲目的优美动听,而这一时期的竹笛演奏强调竹笛的本音,将竹笛的音色得以发展创新,这样的竹笛才是音乐者所期待的竹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创新了竹笛的演奏,如马迪、詹永明等音乐家,通过对竹笛的音色、竹笛的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竹笛演奏的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詹永明改编的《兰花花》。竹笛演奏为听众带来的感受是独特的、风情化的。因此,竹笛的演奏是独具特色的,当竹笛与其他乐器结合,就将竹笛的独特性充分展现了出来。竹笛的演奏吸收了西方音乐的演奏手法,保留了其民族特色,但又带有浓郁的西方特色,这时期的竹笛演奏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实现了中式音乐与西式音乐的结合,这是以全新的形式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术。
首先,竹笛乐曲的创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改革开放以前,竹笛乐曲一般都取材于当地的戏曲与民歌,而作者进行创编作曲并进行演奏。而这种竹笛乐曲的作者通常都不是专业的作曲人,因此曲风保留了浓厚的当地特色文化。比如简广易的《牧民新歌》,就是作者在内蒙古时,以当地的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进行加工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以其独具“雄而雌、强而弱、刚而柔、狂而雅、神而洁”的神韵,成为了一代经典。而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一批专业的作曲家,这些专业的作曲家加入到竹笛乐曲的创作中来,使竹笛乐曲的模式与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之前较为单一的曲调风格不同,竹笛演奏家与专业作曲家合作创作出的竹笛乐曲,风格各异,形式新颖,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除此之外,还包括乐器制作模式的改变以及乐器本身的改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竹笛的制作模式逐渐改变了,从以往的个人、小工坊制作,变成了工厂集中生产。这种改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规模化生产使竹笛的音色更为标准,这有利于演奏者挑选到适合自己的演奏乐器,而国家检测中心的认证则减少了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并且,这种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竹笛的生产成本,因此价格也降低了,更能让消费者接受,更平民的价格也促进了竹笛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制作模式的改变,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竹笛的本身也有了一定的改良,改良出了不同形制、适应不同演奏需要的品种多样的竹笛,为适应演奏方法的变革、增加半音而进行的改良主要有加孔和加键的改良。竹笛乐器本身的改良,使得竹笛的演奏技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更适应现代音乐的演奏。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国外的作曲风格、音乐风格逐渐影响到了国内的作曲家与音乐作品。当中西音乐风格融合后,对传统的竹笛乐曲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竹笛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协奏曲。这些作曲家不仅要熟悉主奏乐器,比如竹笛,还要精通协奏乐器。这种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就如同那个年代,呈现出了新的活力。
进入21 世纪后,音乐的发展呈现高速化、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于乐曲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竹笛的演奏技术也应不断发展。21 世纪的竹笛演奏沿用了传统的竹笛演奏技术,仍强调竹笛演奏中演奏姿势、气息技法、手指技法这三部分内容。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三部分竹笛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发展。演奏姿势是最为基础的演奏技法,表演的姿势会直接影响观众观看演出的效果,现如今,我国的竹笛演奏常与其他民族乐器进行合作,实现协同演奏,因此,在进行竹笛演奏时,对于竹笛演奏者的演奏姿势有较高的要求。演奏的姿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姿,另一种是站姿,这两种姿势都需要根据演出演奏的形式与演奏者所演奏的音乐节奏来确定,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需要保持身体的重心,将重心放于中线上,并且还需要保持头部、肩膀的端正与平直。现如今的演奏姿势较以前的演奏姿势而言,要求更高,并且还需要根据音乐会演奏的形式进行姿势的选择。气息技法则会影响竹笛演奏的音色、音准。现如今的气息技法主要重视演奏者对竹笛气息的把控,在演奏曲目时,演奏者需要根据曲目的节奏、表达的情感对气息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气息来传达曲目所蕴含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曲目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就是手指技法的创新。手指技法对竹笛演奏的流畅度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的竹笛演奏指法根据地域的分为了南派指法与北派指法,南派指法主要是“叠、震、打、颤”等手法,而北方的指法主要是“吐、花、剁、滑”,这两类指法均需要根据演奏的曲目进行选择,需要结合曲目的情感表达来选择。
时代在发展,竹笛的演奏技术也需要得到发展。但是随着西方乐器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学习西方的乐器,例如钢琴、小提琴、尤克里里等乐器,这导致我国的民族乐器停滞不前,这是不利于我国乐器文化发展的,因此,对于民族乐器的宣传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竹笛演奏进校园活动。竹笛艺术得以发展,需要靠年轻一代,因此,政府可以在各大中小学校举办相应的民族乐器演奏会,通过让学生欣赏民乐,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方式,是最直接的,通过近距离感受民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从而使得竹笛等民族乐器得以延续。
其次,开设网络信息宣传平台。网络平台是宣传竹笛音乐艺术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可以开设相关的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对竹笛艺术进行宣传,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通过网络来了解竹笛,也能够学习到我国的民族乐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乐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对于竹笛的关注度在逐渐减少,这是不利于我国竹笛艺术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民族乐器的宣传,让更多人去了解竹笛,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
最后,创新竹笛的演奏方式。竹笛乐曲的演奏可以融入时代元素,通过这些元素来进行创新,这样也是有利于我国竹笛艺术的发展的。传统的竹笛演奏多为独奏,并且演奏的曲目较为单一,因此,应将竹笛与其他乐器一起进行合作演奏,这是一种新颖别致创新方式,能充分彰显竹笛演奏的多种可能性,也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竹笛,并且推动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除此之外,还可以更新竹笛演奏题材等,这些都是竹笛演奏进行创新的途径。
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承载着我国的音乐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演奏技术不断提升,也得到不断发展。竹笛演奏技术随着我国的发展不断更新。而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化的进展,各个国家的艺术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融合。竹笛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竹笛音乐作品,在音乐风格、演奏技巧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竹笛的演奏离不开“气”“指”“口舌”等技巧,这些技巧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够获得。从以往传统的竹笛演奏到如今具有时代特色的竹笛演奏,我国的竹笛演奏技术在不断提高,这都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家们的贡献。竹笛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艺术之一,我们应该要加大宣传力度,将竹笛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竹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