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琼 长春市宽城区文化馆
所谓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为歌词创作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其不仅融合了古诗词中高雅和清新脱俗的魅力,还通过现代艺术歌曲向大众展现了我国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及内容,这种形式不仅实现了艺术歌曲与古典文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也通过运用现代化音乐表现手法,完美展现出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不难发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新型的表现方式,是一个“双箭头”,不仅能促进当下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加强人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得古诗词和艺术歌曲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指将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和现代艺术歌曲的表演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艺术表演形式,用当代艺术歌曲的表现方式赋予古代诗词文化全新的生命力。也正是这种古代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独具特点,是否能准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成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表演和赏析的基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填词技法。所谓填词技法就是将古诗词原本的句子和传统的五声调式结合起来,通常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是在古诗词原有的基础上展开谱曲。创作者需要充分把握古诗词其中包含的独特韵味,以及其所表达的意境,然后进行针对性创作,保留每字每句中所传递的内容和精神。
第二,作曲技法。古诗词的形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要根据诗词的特点进行创作,如歌曲的旋律应该是慷慨激昂还是宛转悠扬。如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关雎》《静夜思》中,调式和调性就是根据歌词特点创作的,用独特的作曲技法完美展现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诗词是在漫长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创作者所处时期的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题材涉猎广泛,表现形式各异。古诗词艺术歌曲多是根据词文谱曲的,我国第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根据苏轼于北宋年间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谱曲而成。随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作品,如《我住长江头》(取材于李之仪《卜算子》)、《红豆词》《枫桥夜泊》等。目前古诗词艺术歌曲多采用原本古诗词进行谱曲而成,只有小部分根据当时民间歌曲和古诗词结合后流传至今,通过二度创作再放异彩的作品,如《关山越》《阳关三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在于展现古代文学艺术的同时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例如旋律展现手法和乐曲的结构编排技巧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古诗词配合钢琴伴奏进行表演,使得歌曲具备中国特色的同时多了几分西式美感。例如马思聪创作的歌曲《长相思》,其就是采用了现代的多声部写作技巧与宋朝的词调音乐相结合创作而成。首先该乐曲曲式结构为并列三段式结构,由引子加上ABC 不同的三段以及尾声构成,三个部分无论是从长度、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构成的情况上看都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整首乐曲在最后尾声部分简短再现主题以及调式回归,都体现出了西方创作技法所具备的特征,也是这样的细节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完整统一。
声、词、曲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有着重要作用。从声音的角度来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采用古代诗词中所运用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通过四种不同音调的结合,体现出不同诗词所具备的不同的美;从词句的角度分析,通常古诗词的篇幅较为短小,使得古诗词在艺术歌曲中的每一个词句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无论是作曲家还是表演者,都会在有限的文字以及表演时间中尽可能地保留古诗词的核心精神,通过自己的方式呈现歌曲,从而传达出作品的意境和韵味;从曲调的角度分析,古人在创作古诗词的时候非常注重词句之间的曲调和谐,一方面是重视曲调是否与词句韵律和谐;另一方面,只有曲调和词句之间高度和谐才能完美发挥出二者之间音乐的魅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以古诗词为基底谱曲而成的,所以其本身就具备古诗词中包含的音韵美、典雅美、意境美,除此之外,古诗词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作为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表现手法多样,如合辙押韵、赋比兴等手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想法,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正是通过现代化的音乐创作技巧与古诗词的有机结合,既展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文学艺术特色,又通过现代手段发扬和传承了古诗词文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也让人们体会到了不同于现代直接明了的情感表达方式,且同样的古诗词搭配不同的曲调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使听众产生不同的感悟,从而使得原本古诗词的精神及内蕴显得更为多样。通过演唱的方式呈现古诗词,也为传递古代文学艺术特色提供了平台。
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将古代诗词文学和现代化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为大众提供了新的美学赏析。从古诗词本身来看,古诗词作为某个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文化背景交织情况下形成的文学作品,其自身就已经具备别具一格的美学特性,能将诗词的欣赏者通过文字这种载体,带入到那个专属时代,从而体验作者想要传递的美学思想。而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全新的现代音乐表现手法,在发扬和传承这种美学思想的同时,为欣赏者增添了多样的美学欣赏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价值,大众通过音乐这种载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词中的美学精神和意境。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既是“基石”,又是“绳索”。作为一名声音表演者,其需要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方法和有效的呼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出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其歌词来源于古代唐诗宋词,本身就带有特定的节奏和韵律,通常会出现“一字多音”的情况,就是指一个字需要由多个音符组成的小乐节或乐句才能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拥有高超的气息控制能力,能在长时间音乐连续进行的过程中灵活调整自己的呼吸,保证每一音的气息无论是需要渐强还是渐弱都是均匀的,这些不仅需要演唱者拥有极强的呼吸控制能力,同时还需要演唱者准确把握诗词本身的韵律节奏。只有同时具备这两项技能,演唱者才能根据不同的作品调整自己的气息,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使自己充分融入作品之中,情绪、气息、节奏都能跟随作品的需求进行变化,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灵动性,将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意境准确传递给大众。比如《西洲曲》曲目以抒情叙事的风格为主,整首乐曲旋律宛转悠扬。其中短短两句歌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休止符就出现了六次,这种情况要求演唱者保持气息不间断,可以在演唱前进行深呼吸延长气息。另一句歌词“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就没有休止符的出现,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长长短短的气息需求时,演唱者需要提前了解歌词以及音乐走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气息,实现作品情感的精准传达。
无论是古诗词的朗诵,还是作为艺术歌曲的表演过程,字正腔圆都是一项重要的准则。所谓的“字正” 是指在字与字的表达过程中咬字和吐字是否准确清晰;而“腔圆”则是指通过控制发声腔体的方式,做到字的归韵,以及腔调圆润流畅。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其是以古代诗词为基底谱曲而成的,歌词几乎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每一个字的发音都显得格外重要。表演时演唱者需要严格注意每一个字的咬字吐字和发音轻重,真正做到干净利落的字头、圆润发音的字腹、轻快收尾的字尾,将“字头、字腹、字尾”的需求完整呈现出来,实现字与字之间利落衔接,最终完美展示歌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歌词开头有这样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明”字作为歌曲开始的第一个字,咬字发音显得格外重要,涉及到整首歌曲的走向,所以在“明”字发音时,一定要将字头表现出来,保证字的清晰度,然后是字腹,最后是字尾,都需要准确按照发声方式进行。同理可得,每个字都需要正确的发声方式,无论是开口音还是闭口音都要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能够清楚地理解演唱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润腔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唱腔进行润色的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所谓的润腔是指装饰音、收尾音和语气助词,其中的装饰音是指滑音、前后倚音、颤音、波音等。表演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民族音乐以及传统戏曲中润腔的练习,熟练掌握演唱方法,最终能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表演中熟练运用这项技能。歌曲《枫桥夜泊》中使用了装饰性润腔(倚音、滑音、颤音、摇音等)和唱法性润腔(如拖腔)两种。以歌词“月落乌啼霜满天”为例,句中“落”和“啼”两个字就是采用的颤音手法。“霜”字采用了“强音直唱”的润腔方法,结尾部分的“天”则运用了“下滑音”技巧,之后的拖腔部分则运用“摇音”技巧,在这简短的一句歌词中就采用了多种润腔技巧,充分展示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惆怅的个人情怀。
共鸣是歌曲演唱的“精髓”。人类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小的“音响”,它可以通过各种器官的振动引起共鸣,最终使得声音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共鸣腔体包括很多种,如头腔、鼻腔、胸腔及咽腔等,其中头腔和胸腔共鸣使用较为广泛。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中,通常音区的跨度较为广泛,所以需要演唱者有较强的腔体控制能力,能够根据音区的不同随时变化腔体发声的位置。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歌曲主要描写了下雨的夜晚作者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全曲的旋律走向较为平稳,重点在于音色的明亮以及清丽。其中歌词“明月别枝”要保持其音色质感,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腔体来保持气息的连贯性,把歌曲的意境完整展现出来。而歌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作为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最高音落在“天外”二字上,这时演唱者就需要在最高音来临之前放松肌肉,将气息下沉至横膈膜,也就是丹田位置,直到最后“忽见”二字,这时由于情绪需要,从焦急到惊喜开始转变,所以腔体也需要跟着情绪的起伏变化做到张弛有度,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头腔和胸腔结合进行表演。
节奏也就是歌曲的强弱变化,作为演唱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存在,需要表演者能够准确掌握,除去歌词韵律的正确表达之外,还要结合歌曲节奏的律动性,处理好歌曲的强弱走向,这样才能完整传递出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歌曲以慢板为主,采用四四拍的节奏,歌曲表达整体较为舒缓柔和,采用古诗吟诵的演唱方式。在歌曲进行过程中,有一个八拍的间奏,这是一种“留白”方法,听众可以在这八拍中极尽想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歌词中采用了附点切分、休止等节奏,这些节奏型的出现生动描绘了暴雨之前人们焦急的情绪,歌曲以散拍的节奏结尾,整个歌曲松紧有序、张弛有度,为观众带来完美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代诗词文化和现代艺术歌曲有机结合的产物,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时代文化内涵,整个作品都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古诗词本身就具备了汉语言文学中的音韵美,又通过现代艺术歌曲为载体,结合中国民歌的音乐线条和西方多声部技法,实现古代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完美融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仅需要表演者拥有良好的演唱技巧,还需要表演者本身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灵动的展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这在演唱中主要体现为对作品意境与情感处理两方面。
第一,重视作品意境营造。唐诗宋词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者对于自己遭遇的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悲喜凝练成简短的语言,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将古代唐诗宋词与现代艺术歌曲相结合,为大众呈现出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演唱者表演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上进行二度创作,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精神思想准确展现出来,让大众身临其境地进入作者所描绘出的场景,通过二者的结合,为大众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实景。
第二,重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当属其中所包含的真情,情为艺术本源。从古至今,无论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将诗”“声”“曲”三者以情感为纽带,融合在一起,为大众造就了一个古典幽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表演者在演唱之前需要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其中包括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境遇、作者本身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掌握“曲情”,创设“声情”,抓住歌曲的“情感脉络”,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做到“诗”“声”“曲”“情”的完美融合。例如张继创作的《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核心为一个“愁”字。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别具一格的视角,以及深厚的文学表达能力,通过简短有力的文字,为众人生动展现出客船夜泊者眼中夜幕下江南深秋景色。基于此,表演者在演唱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这样才能在表演时做到准确的传递信息。
古诗词作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学,以其文字短小精炼却又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古代的文学作品通常以隐晦暗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常见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因此如果只看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所以演唱者在表演古诗词艺术歌曲之前需要对其充分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是指熟悉歌词,更重要的是要对歌词背后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索。例如,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来看,可能会认为该作品是对风景以及缅怀过去英雄的描写,但是事实上深入词句背后,结合当时作者境遇来看,不难发现作者因为当时仕途的不得志,暗讽朝廷不认人才,在追忆过去英雄的同时感叹自己悲凉的命运。通过对壮丽山河以及风云人物的描写,不仅用景还用人作为载体,感叹命运不公,抒发了个人的情怀,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的深入思考。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以古诗宋词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谱曲的音乐体裁,本身就具备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要求表演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同时还要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扎实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功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并不只是给大众展现音乐的魅力,更多的是让人们熟知其中包含的文化以及意境内核,这就导致表演者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展现的不仅是自己高超的声乐技巧,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于歌曲的理解以及传递能力。古诗词艺术歌词中包含着典雅幽深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特色,缺乏文学功底的表演者难以诠释。因为这并不是通过练习就能解决的,缺乏深厚的文学功底就难以拥有足够的领悟能力,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准确展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和韵味。文学素养的修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进行积累,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之前的古诗词文化又有全新的诠释,这其中的内容和意境也会随着时代思潮的进步而改变。这就要求表演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时代理解方式,赋予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同的表达。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句词从字面意思看,是描写了梅花凋零之后的场景,实际上是作者陆游借由梅花凋零的景象来比喻自己敢于斗争的崇高个性,将这首词放在现代,我们同样可以比喻某人高洁的品质特点。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表演,需要演唱者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要向大众展现音乐的魅力,还要展现出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