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蓬 李莉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赫哲族人口稀少,总人口约4200 人左右,他们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勤劳智慧等优秀品质的赫哲族人民创造出了本民族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但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发展速度的加快,学校教育日趋规范化,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类型较为单一,如能将赫哲族独特的音乐类型很好地融入到学校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当中,不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有利于丰富和扩展学校音乐教育的类型,使其更具民族气息和独特性。
赫哲族民族音乐创作从赫哲人民的实际和日常生活中诞生,音乐是最能表达人们生活的重要形式,赫哲族人民世代以打渔为生,大量本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也随之产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是《乌苏里船歌》和《我们家乡多美好》。由于赫哲族具有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特殊性,因此传承其本民族文化便显得尤为困难,经过不断探索,近代采用了汉语谐音的方式来编辑赫哲族民族语言教材,传承其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赫哲族世代生活在松花江下游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而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赫哲族成为了北方现存的唯一一个渔猎民族。大马哈鱼节被赫哲族人视为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民族节日,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借大马哈鱼节表达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意,和对大马哈鱼的感恩。不仅如此,在三月三开江节仪式中,赫哲族少男少女会载着一叶渔舟乘风破浪驶向江中心,使用赫哲族神圣的杯具汲取寒冬过后冰雪融化而成的第一缕江水,在萨满的带领下继而返回江岸,将第一缕江水放到祭祀台上供奉。萨满将神鼓敲响,赫哲族的渔民把他们手中的湛满美酒的碗高高举起,面对养育了世代赫哲人民的神圣江水行跪拜礼,祈福河神保佑赫哲人生活平安吉祥,幸福美满,尽显赫哲人民真诚勤劳的精神品质。
乌日贡是赫哲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举行,伊玛堪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表演。赫哲族的伊玛堪文化是赫哲族的一种曲艺说书表现形式,伊玛堪文化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伊玛堪唱出了赫哲族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赫哲人民用伊玛堪的方式,向大众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赫哲族的伊玛堪既是赫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审美类型和娱乐手段,还具有传承并发扬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和意义重大。
赫哲人对待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这也是他们具有勇敢勤劳的精神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渔猎生活中产生和发展,“嫁令阔”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篇,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之中触景生情,进行即兴创作。“嫁令阔”包括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少女调等主要曲调,它是一种真情实感、轻柔悠扬、在赫哲族人民之中广为流传的抒情歌曲,赫哲人大多凭借此种形式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表达对自己家乡大好山河和无限风光的热爱之情。
赫哲族传统的舞蹈中存在大量模拟捕鱼、狩猎和战斗的真实生活的画面。萨满舞源自赫哲族人狩猎时的动作,寓意简单而直接。在表演时排头的萨满带着族人在森林里捕捉迅猛有力的猎物,赫哲族的祭祀活动也颇有讲究,族里的青壮汉子和年轻姑娘会被挑选出来,代表赫哲族人的传承和兴继。
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悠久,音乐开放时间早。在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史上,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例如:商朝的学校“瞽宗”就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周朝专门创设了一种名为“春宫”的音乐教育机构;乐府存在于秦代和汉代;三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主要在铜雀台;唐朝的太常寺和教坊等为人熟知;宋代则有大乐署和东西班等。历代音乐教育与时代社会历史脉络密不可分,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统治者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借助仪式和音乐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教育和熏陶。除贵族子弟外,教授民乐不仅可以对爱好音乐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乐观地看待生活,平静而和谐地生活,也可以让漫长的信息传递过程变得更有趣。总的来说,在其历史背景下,音乐教育已成为保持和加强统治者地位的有力武器。
20 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在各个时代的发展都与相应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1912 年,蔡元培先生制定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方针。此次拟议的教育政策首次将审美教育添加到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中,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在1919 年到19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三十余年内,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发和实施,学校音乐教材编写进程逐渐完善。建国初期,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方针主要是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综合发展,美育占有的重要地位尽显在学校教育中。文革十年期间,由于政治活动的需要和学校文化课程的减少,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学校也有了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空前的繁荣。
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期间,躬身实践,支持领导北大的音乐教育。率先实施美育教育方针策略,并基于此确立了“中西兼容,西为中用”的音乐教育体制,开创了中国近代专业音乐事业,在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以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感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是正确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在美育的实施中,学校特别重视艺术教育。早期音乐教育最早是在大学里开展的,且符合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蔡元培美育思想具体体现为以音乐为途径,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最佳教育效果。与此同时,他认为音乐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共同合力,以便音乐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为了正确引进西方音乐文化,他提倡将优秀的精神和观念融入西方音乐文化,寻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蔡元培非常重视人才,深知办学的关键是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聘任的教授多为中国音乐大师,是当时音乐界最高水平的代表,包括西洋和民乐大师,充分体现了他将中西方音乐相结合的教育愿景。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变革顺利,逐渐形成了“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一批音乐教育标准和指导方针的制定也随即应运而生。学校音乐课程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强调音乐的特殊性,专注于整合学科。加大力度推广流行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觉和想象力,注重学生发展自身的情感,充盈自身精神世界。通过美育,可以增强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促进个体因素的平衡协调发展,强化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基于生态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其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诞生了类型丰富的民族音乐,充盈了我国音乐资源的种类。民族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弘扬民族音乐,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赫哲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其民族音乐文化与赫哲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域特点鲜明独特,反映出了赫哲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赫哲族人口基数小,民族文化正处于濒临危亡之际,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正在不断升级,为此,让大众了解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宣传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新一代青年正处于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让青年对赫哲族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诠释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功能,让学生发现音乐引人入胜、令人愉悦和令人陶醉的美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赫哲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让新一代青年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他们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底蕴,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宣传。目前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民族音乐在音乐课堂上的比重不足,导致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将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地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十分具有必要性,学校需要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对少数民族赫哲族的介绍,加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输入,以民族音乐为主要基调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拓宽音乐文化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文化艺术音乐表现形式之一,是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赫哲族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堪称一部全面反映赫哲族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将此种艺术形式加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利于传承濒危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赫哲族伊玛堪作品主要包括萨满英雄故事、民间传奇故事和平凡的日常生活故事三种类型,描绘了赫哲族人民除暴安良、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现了赫哲百姓对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伊玛堪”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真实景象,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伊玛堪”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伊玛堪”的艺术世界,切身的体会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不仅如此,“伊玛堪”是一种以说唱为主,无乐器伴奏的特殊艺术类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受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有利于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审美水平的转变,大众传媒形式的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民族音乐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加之网络的广泛传播和媒体的大肆宣传,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说唱等新音乐风格。现如今社会包容度大幅提高,为满足不同个体的欣赏口味和喜爱偏好,音乐类型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多元化,而且相对于民族音乐来说,通俗流行音乐更易被学生接受。学校作为教授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急需使民族音乐回归到学校音乐教育的轨道上,以增强民族音乐的发展活力。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明确其意义和目的。音乐教育学教育目标的发展必须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和联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起人们对方法和过程的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并展示可以成功实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唱歌、演奏、分类、创作等具有包容性的艺术表演的活动,确保学生有听音乐、唱歌、演奏乐器和使用乐谱的权利,使他们具备丰富的音乐实践经验。此外,有效利用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教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它增加了学生的意志、思维方式和练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如今学校只关心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而忽略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是知识与审美的统一,陈旧普通的音乐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特殊性,学生可能认为民族音乐距离他们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所以,创新民间音乐教学法是目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意力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与音乐保持联系,管理音乐信息。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需要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地处赫哲族聚居区的众多赫哲族学校拥有独特的音乐教育风格与方式,学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学校参观活动,也可以建议一些交换生和赫哲族的同学一起学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邀请民间艺人给学生做讲座,定期邀请赫哲族民间艺人表演本民族音乐文化,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赫哲族本土风情习俗,学习少数民族的歌唱表演技巧,在更大程度上了解赫哲族民歌,发现赫哲族的艺术魅力,感受赫哲族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的特殊性,学校课程的主要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形成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长期兴趣和热情。以创新而又具有特色的形式教导学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求选择不同的丰富的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可以从必修课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模块,从选修课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模块,选修课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对学生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模块的选择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发现、了解自身情况和培养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民族音乐的版块并对民族音乐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增加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使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选择学习,从而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长期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赫哲族人民生活在沿江流域附近,几代人以来,他们以捕鱼和狩猎为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人民的家园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赫哲族音乐文化只能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这导致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存在缺口,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教育应以我国鲜明的传统音乐和反映现当代社会的优秀音乐作品为重点。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作为国家之栋梁的青年一代,应主动了解和热爱本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并将其作为学校阶段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具有跨时代的伟大意义。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殊性,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因此具有引导改革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影响,在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理论指导实践”的马克思哲学理论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音乐观念对学生的行为和言语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指导和导向作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碍于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可能不会得以顺利实施,大多数只传达肤浅的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事物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创新是第一发展引擎,是国家和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最能代表青年的重要群体,因此,激发学生在音乐和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教育过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赫哲族民族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本文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媒介对赫哲族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一些观点。要将民族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基调,不仅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更需要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以达到完善教学实践的任务。建立以民族音乐为主线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我国音乐教育界迈向创造性发展的重要一大步,这条极具挑战的探索之路甚至需要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来促进现代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