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古镇水岸空间形态研究*以西兴古镇为例

2022-12-20 02:33黄韵吕微露
新美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埠头运河古镇

黄韵 吕微露

人生活在环境中,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质量。运河古镇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运河上生活的人们,千百年来依水而生,以水为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大,大量的河道被道路所取代,许多河道的功能开始衰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失控排放,使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因此,注重环境的审美,传承文化的基因,营造空间的意境,有机更新运河水岸空间,提升人们生存与生活中的审美能力,使运河古镇居民诗意地栖居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 西兴古镇的空间形态

浙东运河古镇聚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宁绍平原的历史文化浸染和其生长的时空条件,更离不开地域性的社会环境。在浙东运河长达二百多公里的航线中,下图为纳入浙江省省级规划的八个古镇分布图:红色的点分别是西兴古镇、衙前古镇、柯桥古镇、东浦古镇、丰惠古镇、丈亭古镇、驿亭古镇、慈城古镇。黑色的线为浙东运河的流向,西起钱塘江,东至宁波入海口(图1)。1参见吕微露,《浙东运河古镇:散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年。其中,西兴古镇是笔者考察的重点,本文将就其历史文脉、现存古迹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梳理、讨论。

图 1 西兴、衙前、柯桥、东浦、丰惠、驿亭、丈亭、慈城古镇坐落图(作者自绘)

西兴古镇位于萧山西十里,是京杭运河的终点,浙东运河的起点,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水经注》载:“浙江东经古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春秋时期,越王大夫范蠡巩固陵城抵御吴军,当时的固陵就是现在的西兴,如今还能见到遗址上的几段城墙墙基和立柱,是这座城池的关隘——铁陵关。《绍兴府志》记载:“西兴驿在西兴镇运河南岸,唐之庄亭也。”传说,春秋末年,越女西施在这里整妆,待诏入吴。固陵有设置固陵驿,说明当时在保持军事性质的同时,也是一座交通型城镇。西晋以后,军事要塞向中转码头转变,驿站功能转为以水驿为主,发展成为一处繁荣的商业市镇,成为沟通江海的必经之路。唐朝时期,官员升迁贬谪,文人寻幽漫游,商客南北往返,无不频频出入西陵,形成了繁盛的山水文化,在此留下不少极富感情诗作。五代时,吴越武肃王以陵非吉语,改曰西兴,陆游有《西兴泊舟》诗,诗题用的就是“西兴”。明代万历年间到清末民国,西兴一直是重要的中转码头,而“过塘行”更是西兴镇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

西兴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要地,也是交通型城镇,同时承担着物流的中转站作用。作为浙东运河起点,它是重要渡口亦是观潮胜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如今的西兴古镇保存了传统运河街市的格局风貌,保留了码头,铁陵关、西兴闸、城隍庙、西兴驿、古桥、牌坊等遗址遗迹,是我们研究浙东运河古镇空间形态的珍贵遗产(图2)。

图2 西兴古镇平面图(作者自绘)

西兴古镇主要沿官河呈带状发展,“房-河-街-房”“房-街-房”空间结构强化了古镇的带状走势,强调了运河空间轴线走向。在官河南北形成上大街、下大街两条主要道路,在唐朝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东山诗道。西兴老街自板桥至铁岭关,总长一千米左右,无数名家曾走过这里,并留下了诗篇,唐李绅曾在《欲到西陵寄王行周》一诗中写道:“西陵沙岸回流急,船底粘沙去岸遥。驿吏递呼催下缆,棹郎闲立道齐桡。犹瞻伍相青山庙,未见双童白鹤桥。欲责舟人无次第,自知贪酒过春潮。”字里行间透露出当年运河及两岸的景致。

不过,在唐宋诗人的文句中,其内容多是描写秋风,夕气,苍雾,日暮,寒烟,帆影,落日,蝉鸣,马蹄声,潮声,真正描写西兴古镇空间形态及建筑风貌的诗句甚少,可以推测,在唐宋时期,古镇尚未形成完整的都邑聚落形态。但在诗句中,我们却能深切感受到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美学意境。结合今日城市化建设的新理念,我们可以对以上信息重新加以钩沉、探索,为当下的古城空间改造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相关思路,试列举如下:

1. 水岸空间

西兴古镇的主河道浙东运河又名官河,两岸曲折的水道边线,变化的光影,起伏的桥梁,使水岸空间产生丰富的层次,并加强了水岸边界场所空间的渗透性。设计师可以通过水岸空间的虚实变化,引导游人视觉行为,延伸观赏路线,进而带来连绵不尽的深远感受。

沿官河水面自西向东游走,两岸的空间序列呈现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北岸建筑不直接临河,有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约两米的老街,青石板地面,水泥栏杆,街道上分布了零散的商店和大量的一层排门民居,形成前店后宅的格局。官河南岸建筑直接临水,水岸面相对曲折,房屋、树木、驳岸等串联成连续的、有层次的景观序列,沿岸景物的空间层次重重不尽(图3)。

图3 屋子桥上往西看官河水岸(作者自摄)

水岸线、树冠以及它们在水面投射的倒影,消解了原本明确的视觉边界,构成含混错位的透视关系;水面的延伸,被建筑、驳岸和树木以及它们的倒影所构成的横向空间遮掩、打断,这些视觉效果与水空间发生相互渗透,弱化了纵深的透视关系。这种借助水面倒影的“镜借”手法,使得沿岸景物与水面倒影之间发生视觉重叠,模糊景物真实的透视距离,从而模糊沿岸的边界,增强了水岸边界场所的空间渗透性。

此外,河岸与水面的高差也带来了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房-河-街-房”的形态结构又让古镇产生不一样的节奏感。南岸临河的墙裙为大块东湖石砌筑,既起到防潮作用,又使黑白明确的立面上有了色彩变化。墙面上的开窗极富构成感,高低错落中却与内部的实用功能一一对应。水陆高差相近处,河埠、平台入水,增加了亲水性:水陆高差较大处,台阶踏步逐级递增,延伸至屋后,高抬的河埠使人在心理上与水产生距离,营造出了层次感,增加了趣味性,获得不同的景观感受。

2. 边界与场所

西兴古镇河道成为古镇最具特色的线型空间。其中,沿河空间是商户往来和运输装卸之处,预留了充裕的公共、私人的活动空间,进而形成最初的边界、场所,如河岸、水埠、桥头、临水平台等。在边界空间与人的关系上起着过渡和连接的作用,形成古镇空间的气口。

陈从周在《说园》中提道:“水曲因岸,水隔因堤。”运河古镇中的水在不同的空间中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它们之间又通过码头、古桥、河埠、驳岸等形式联系贯通,水的连通给人们带来完整的古镇体验。西兴古镇西北角为过塘行码头,是古镇目前幸存最大的公共码头,码头宽约21 米,是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衔接点。古镇中部的屋子桥横跨浙东运河,桥长约16.7 米,宽约2.8 米,是现存最完整的古桥,是西兴街的重要水陆节点,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原桥桥顶筑亭,内供菩萨。西侧两旁有3 米左右的石板铺设的石板长条,中间有木板铺成戏台,供坐在船上的人看社戏。遗憾的是这个戏台在20 世纪60 年代被毁,如今屋子桥只起到交通作用。运河两侧街道与运河形成2.5 米左右高差,官河路北岸新建了驳坎,每隔40 米设置单向公共河埠,方便居民洗衣、洗菜、打水等日常生活使用。南岸枕河民居的驳坎和埠头保留了原来的形态,多是私人河埠头。河埠建于民居后门打开处,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河埠旁的驳坎,叠砌规整,其间嵌有牛鼻状石孔的块石,用于系缆船只。西兴古镇作为一个贸易中转站,河埠空间的功能除了洗涤、取水外,还是物流登记转换,上下船及船只停泊的休闲和贸易之处,是西兴古镇极具特色的多功能公共场所。

西兴古镇的水,不仅有小桥流水的涓涓细流,亦有浪涛拍岸奔腾汹涌的潮水,历史上,它还是观潮胜地。西晋苏彦《西陵观涛》就描写了钱江大潮的浩瀚磅礴的气势:惊涛骇浪凌驾于邱山之上,涛声震撼宇宙,潮头直击云霄。不过,在运河改道后已看不到此类景致,也很少被纳入设计师的改造方案。

3. 驿道与古亭

西兴的驿道与官河呈平行结构,建筑群体沿官河、老街连续展开,仅在上大街南部形成一系列与官河垂直的街巷。西兴驿唐宋时期固陵驿的遗址,是西兴老街、官河两个空间序列中最重要的节点。白居易《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诗曰:“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知是台边望不见,暮潮空送渡船回。”遗憾的是,我们今日已体会不到浙东运河的浩瀚宽阔的意境,只能感受到老街的江南古风。于此品味千年古镇的沧桑旧貌,寻找理想的表现方式。

二 西兴古镇水岸空间有机更新

西兴古镇斑驳的古道,长满苍苔的埠头,沧桑的石拱桥,粉墙黛瓦的民居,残存的遗址……无不充满岁月的痕迹,在运河水的环抱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笔者的设计方案中,其重点是更新带有较强历史意义的建筑,从整体上复兴西兴的馆驿文化、民俗文化,建设码头文化,通过对边界场所巧妙设计,优化河埠头空间,实现诗意地栖居。

“西兴驿”是古镇空间的重要节点,是运河馆驿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幸存的樟亭是驿馆的一部分,目前西兴驿故址是一处公园,周围古树参天。此处可增设一些公共活动场所,例如恢复街台,增加人与空间的互动性。

西兴古镇原有城隍庙两处,是城隍和潮神祭祀的重要场所,是萧绍运河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对古镇空间意义非凡。目前只有地基尚存,设计师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延续民俗文化,恢复古镇活力的方案。

码头文化也是水岸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此类设计可以加强古镇空间的框架感,疏通水运气脉,增加空间体验带来的乐趣。西兴目前公用码头只有石狮子北侧的大埠头,已经不再是码头的功能,只是供人们聚集,洗涤之用。在未来的设计规划中,我们可重塑西兴驿码头,恢复码头的船只停泊功能,成为人们驻足观光的新场所。

此外,结合前文对西兴古镇历史文脉的梳理,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边界、场所进行观察和设计。柯水南岸的私人河埠头不同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有的河埠与建筑间有停留平台,在这类河埠头平台空间处可经过景观设计,增加垂直立面的层次,提升居住的品质;有的河埠单落或双落砌出石阶伸入水中,河埠台面由岸边伸出,宽1.5—2 米不等,台阶入水较深,无碍船只靠岸或通行,这类河埠头只需稍加修整,隐藏暴露在外的排水管,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边界空间的虚实变化;有的河埠与驳岸齐平,不占用河道,这种河埠可直接砌筑在屋内,开方形或拱形门洞引水入户,水面石阶直接通入建筑内部,这一类是西兴古镇特有的埠头形态。

通过对西兴古镇水岸空间、边界场所、驿道与古亭这些场所进行空间意境分析与研究,本文提出了运河古镇水岸空间有机更新的模式,旨在重拾运河文化的记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通过复兴馆驿文化、民俗文化,建设码头文化,巧妙设计边界场所,优化河埠头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唤醒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情,如同热爱生命般,感受自然,体会与自然交往的心灵满足,达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使山水之境成为灵魂的栖居之所,为运河古镇的有机更新提供一种审美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埠头运河古镇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古镇之旅
远去的河埠头(散文)
古镇——镇远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