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辉 (副教授) 曾丽 谢紫文 (湖南工商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财会审专业作为对诚信品质要求极高的专业,加强商业伦理、诚实守信、社会责任、规章制度和伦理道德教育,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概述商业伦理理论基础上,探究将商业伦理嵌入财会审专业(含本科、MPAcc和MAud)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优化路径,旨在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学伦理决策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商业伦理学科之父”曼纽尔·贝拉斯克斯(Manuel Velasquez,2013)认为: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是关于道德对错的专门研究,关注商业制度、组织和活动。商业伦理研究道德标准及这些标准如何应用于现代社会生产,如何应用于分配产品、服务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如何应用于这些组织的员工活动。成中英(2017)认为,商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团体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营利时,所应遵守的伦理规则,这个界定提出了商业伦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即企业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施国强等(2019)提出商业伦理可以简单概述为个人或组织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与准则。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业伦理的概念外延不断扩展,从狭义的“商业”(仅指贸易行为),拓展为广义的“商业”,即从原材料采购到商品交付及客户服务等企业所有的行为。商业伦理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研究商业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伦理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本次调查是在湖南省内部分高校财会审专业学生中采取线上调查的形式,回收了有效问卷共241 份。所调查的对象涉及本科生、会计硕士(MPAcc)和审计硕士(MAud),具体分布情况如下:(1)年级。大二49 人(占比20.33%)、大三73 人(占比30.29%)、会计硕士(MPAcc)98 人(占比40.67%)、审计硕士(MAud)21 人(占比8.71%)。(2)专业类别。会计学49 人(占比20.34%)、审计学40 人(占比16.6%)、财务管理22 人(占比9.12%)、会计学(ACCA)11人(占比4.56%)、会计/审计专硕119 人(占比49.38%)。
1.学生对“商业伦理”内容的知晓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只有21.3%的财会审专业学生对商业伦理内容比较熟悉,38.21%的学生表示对商业伦理有着一定的了解,而占比达40.49%的学生对商业伦理不太知晓,这说明部分财会审专业学生的商业伦理知识需要加强教育,伦理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
2.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堂专注程度。45.17%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师讲授课程思政内容时,感觉自己的课堂专注度不够。13.1%左右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不难,表示自己了解相关内容,应该会自觉遵守相应规则,但是在课堂上不太专注。之所以专注度不够,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思政知识时只是简单地讲解,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鉴于此,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堂专注程度
3.商业伦理嵌入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分析。在调查“商业伦理嵌入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问题”时发现:39.9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人数较多,多数情况下是大班教学,将商业伦理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活动嵌入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近期出现的资本市场负面新闻,所有学生都认为对于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应该重点学习,并学习运用这些理论,原则和框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商业活动、会计和审计实务中复杂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问题。所以在问及“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了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更好”时,83.96%的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剖析经典财经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87.09%的学生认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组织形式及教师专业素养。如表2所示。
表2 商业伦理嵌入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汇总分析
综上,虽然财会审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也在传授思政知识,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内容作为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主线,并对师资培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案等进行配套优化与改革,以推动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创新。
当前,部分高校的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相继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部分专业课程也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会计/审计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已成规模,这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成果,也是创建“一流”高校的新起点。建设一流财会审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研究型财会审专业类人才,理想信念、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对诚信体系、科技伦理和财会人才道德水平有了更高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伦理与会计诚信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既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财会审专业教师队伍是财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财会审课程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专业教师应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发掘财会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伦理与道德元素,利用商业伦理判断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进行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并将“美德伦理”原则嵌入到教学、科研、育人和管理等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财务和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应注重商业伦理、严谨职业规范和良好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基础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或“会计职业道德”是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因此,高校在“一流”财会审本科专业会计专硕/审计专硕建设培养中,开设上述课程(或类似课程)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商业伦理理论、核心领域、会计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概念框架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具体内容,增强学生商业伦理决策和专业胜任能力,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前期知识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会计行业诚信与道德建设,提升商业伦理与道德水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优秀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国际视野和双创意识的高层次财会人才。
财会审专业课程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要明晰“为谁教”“怎么教”,教会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么做”和“不能做”。如在理论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商业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理论和中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从而把握商业伦理观、规范商业伦理决策流程。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嵌入,阐述会计领域的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对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帮助学生明晰本职岗位道德规范需求,达到推动社会和行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高校应优化商业伦理与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路径,这对于高校实现“三全育人”、提升学生商业伦理素质、促进全社会商业伦理水平、建设“一流”专业课程和培养德才兼备的财会人才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与实践效果。
专业教师是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其课程讲授中涉及思政知识的专业程度需进一步提升融合水平。由此可见,为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一是自己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深入理解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与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机理和融合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理论和伦理风险防范思维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平。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多参加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课程思政培训交流、伦理决策技能培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和教案设计比赛,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技能水平。三是在科研和教研教改项目申报工作中,学校内部应增加课程思政类科研管理育人项目比重,积极引导教师申报政府各类思政研究项目,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成果,提高教师将课程思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育人的应用水平。
高校在财会审专业中开设“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或“会计职业道德”等类似课程专业必修课后,教师应改变将“理想信念”“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简单抽象讲授的方式,要构建从抽象观念到具体实践的教育体系,强调基本原则与概念框架的商业伦理与道德教育,寻求职业道德原则与财务实务的最佳平衡,洞察数字时代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大变革教育。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教师采取了隐性嵌入的方式,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商业伦理思维相结合。在授课中,教师一般于课前抛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辅以案例情景给予正面引导,以帮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和思想熏陶,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期中测试环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渠道搜集资料,采取情景剧模拟拍摄、新闻采访拍摄、小组辩论、典型财务案例分析与答辩、伦理或道德缺失漫画创作分析等方法进行课程案例汇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抬头率”和学习兴趣。在最后总结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是什么驱使商家在明知法律后果的前提下仍然铤而走险”的动机或原因,这样才能锻炼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明晰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守正今后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品质。
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师要常勉励青年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担当精神,自觉提高自控与自学能力,为今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夯实理想信念基础。
高校课程考核一般通过考查和考试方式,形式是开卷、闭卷或课程论文等。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或形式,目的都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确保思想政治素质达标。课程考核基本上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和期末考核组成;平时成绩视学生出勤情况、上课互动情况和学习通资源利用情况等综合确定,期中测试可采取统一考试、案例分析、辩论赛、伦理与道德缺失漫画创作分析与课程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期末考试可采取开卷、闭卷或课程论文等形式。所有科目和环节既考核基础理论知识,又综合考核知识的具体应用、商业伦理决策和职业判断。当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设置以上考核环节的比重,增加平时考核和伦理实践环节考核比重,但期末考核有最低权重要求。学生对于平时作业可参与互评,增强考评环节的开放性和客观性,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有争议性的伦理判断问题,激励学生参与互动,充分发表个人见解,明辨是非,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伦理抉择。
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反馈。高校通过对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得到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的直观反馈。通过整理反馈,教务部门可以吸取经验,总结不足,明确下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计划,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评价方法上尽量多样化,例如随机采访、网络评审、电子问卷和学生座谈等,以保证公平公开性;在评价内容上,将学生知识获得和情感获得指标相结合,并把商业伦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智育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纳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互评等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展现商业伦理视角下财会审专业“课程思政”真实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夯实伦理技能基础。
课程思政实践教育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党建引领下,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单位、行业组织、政府部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实训和就业基地、红色教育场馆,建立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开拓商业伦理教育新思路和新视野。如一些高校按照“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原则,与企业(政府)共建思政育人基地,合力搭建课程思政与伦理教育场所,定期开展交流、考察和培训活动,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也可助力企业文化育人建设。湖南工商大学通过专业课程引入就业与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工业园区等)移动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剖析资本市场违规造假案例,探究会计领域的伦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能力。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应邀请企业(政府)专家来校讲座授课,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行业经验,现身说教,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真正面临的商业伦理与职业判断决策问题。通过校友企业实践活动和校友母校回访活动的开展,可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客观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教师可借助“课程思政”相关项目支持和协同育人机制,把“课程思政”从学校课堂移动到企业(政府)现场,又把实务专家从企业(政府)请到学校课堂,实现双方思政文化资源教育共享,并开展有效性评价,聚力提升学生伦理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
青年学子在校学习,不仅要掌握科技文化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和做事;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青年学子修身守正、立心铸魂和道德情操塑造并发展的重要过程。实践证明:高校将“商业伦理”思维嵌入到财会审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含MPAcc/MAud)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对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切实提高课程育人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三全育人”效果和培养复合型德才兼备高级会计人才均有很好的助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