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伟,徐克瑾,张胜健
(太原工业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西太原 030008)
镁合金材料由于具有比强度高、密度小、生物相 容性好等性能[1],在交通运输、电子和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耐蚀性差却成为其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提升镁合金的耐蚀性成为镁合金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2]。
表面处理是提升镁合金其耐蚀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有电镀[3]、化学镀[4]、有机涂层、阳极氧化、表面转化膜等。表面转化膜具有工艺简单和处理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工业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面处理方式。但是上世纪最常用的铬系转化膜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5],现已被多数国家禁止使用,环保型的转化膜更适合当今社会。磷化膜被认为是替代铬化膜的最有潜力的表面转化膜。常见的磷化有锌系、稀土系、钙系等[6-8],钙系磷化层成分与骨骼成分相近,不存在生物毒性离子[9],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相对于铬转化膜,磷化层的耐蚀性相对较差[10]。如何进一步提升磷化层的耐蚀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据文献报道[11-14],稀土元素的添加能细化结晶,促进磷化层的形成,从而提升磷化膜的耐蚀性。Zeng R C等[15]向Ca-Zn磷化液中添加1.0 g/L的硝酸铈,发现铈离子能够促进Ca的均匀分布,所形成的的磷化层的更加致密,磷化层中含有CePO4和CeF3化合物。而其他研究表明,少量的铈离子添加不影响磷化层的成分却能够提升磷化层的致密性[16-17]。由此可见,铈的添加量不仅会影响磷化层的致密性,且对磷化层的成分会产生影响。能否通过控制铈的添加量,在提升钙系磷化层耐蚀性的同时不影响其成分,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提升镁合金钙系磷化耐蚀性为目的,通过向磷化液中添加少量硝酸铈,以获得具有更加致密结构的磷化层。并对磷化层的结构和耐蚀性做了进一步研究。能够为镁合金的进一步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镁合金AZ31B→打磨→冷水洗→碱洗→冷水洗→酸洗→冷水洗→磷化
实验材料为AZ31B,切成20 mm×30 mm的长方形,用砂纸(600#,1200#)依次进行打磨,去除表面氧化层。
碱洗液主要成分为NaCO3和Na3PO4,碱洗温度70℃,去除表面油污。
酸洗液主要成分为磷酸和硝酸,在室温下酸洗10 s,进一步去除表面新形成的氧化层,暴露镁合金基底。
基础磷化液 的 成分为20 g·L-1Ca(NO3)2和25 g·L-1(NH3)2HPO4,磷化温度55℃,pH值3,磷化时间20 min,所得的试样记为基础磷化层。为了研究硝酸铈的添加量,分别向磷化液中加入50 mg·L-1,100 mg·L-1,150 mg·L-1,200 mg·L-1,250 mg·L-1的硝酸铈。
1.3.1 形貌及结构表征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Smart1ab(9 kW),日本理学株式会社)对磷化层的物相组成进行分析,阳极靶材为铜(λ=0.15405 nm),扫描速率为0.33°·s-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7200F,日本捷欧路)和能量色散谱仪对磷化层的微观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
1.3.2 耐蚀性测定
采用PARSTAT MC电化学工作站(Princeton,美国)对涂层的耐蚀性进行测定。电解液为3.5%的氯化钠溶液,对电极为铂片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试样为研究电极,暴露面积为1 cm2。待开路电位稳定后测定极化曲线,极化范围±400 mV(相对于开路电位),扫描速率为1 mV·s-1。
采用析氢实验进一步确定试样的耐蚀性,腐蚀液为3.5 %氯化钠溶液,将试样浸入到500 mL的电解液中,收集所产生的的氢气。
图1为不同硝酸铈添加量时,磷化层的表面形貌图。从图1(a)中可以看出,基础磷化层结晶粗大,磷化层由形核点开始发散状长大,但是由于初始形核点较少,表面存在未完全覆盖区域。添加硝酸铈与基础磷化层相比,整体晶体尺寸减小。随着添加量从50 mg·L-1逐步增加到250 mg·L-1,晶粒呈现增大的趋势。当添加量为50 mg·L-1时,晶体尺寸最小,但是堆叠较为松散;添加量增大到100~150 mg·L-1时,堆叠更为紧密,其中100 mg·L-1时结晶更细;添加量到200~250 mg·L-1时,结晶进一步粗大,且出现未覆盖区域,在250 mg·L-1时,未覆盖区域内出现更为细小的菊花瓣状结晶。
图1不同硝酸铈添加量制备的磷化层形貌Fig.1 Morphology of phosphating layer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addition amount of cerium nitrate
图2 为磷化层的XRD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与基础磷化层的衍射峰位置基本一致,偏移角度低于0.2°,说明硝酸铈的添加对磷化层的组成影响较小。衍射峰与标准卡片(PDF#72-1240)峰位置相一致,磷化层的主要成分为CaHPO4·2H2O。相对于基础磷化层,在10.5°左右(002)晶面的衍射峰强度在不同添加量时有明显的改变,衍射峰强度先减弱后增强,说明涂层的结晶程度先减小后增加,当添加量为150 mg·L-1时结晶度最差,涂层无序性增加。说明添加硝酸铈会影响磷化层的结晶状态,对晶体的生长方向有影响。
图2磷化层XRD图谱Fig.2 XRD pattern of phosphating layers
图3 (a)为磷化层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极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极化曲线形状相似,与基础磷化层相比,阳极区呈现钝化特征。图3(b)为拟合所得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与添加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腐蚀电位差异不大。相对于未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添加后腐蚀电流密度都有所降低,其中当添加量为100 mg·L-1时,对应的腐蚀电流密度最低,约为1.4×10-6A∙cm-2,降低为基础磷化层的1/3左右,说明所得的磷化层耐蚀性最佳。
图3 磷化层在3.5%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及拟合数据Fig.3 Polarization curve and fitting data of phosphide layers in 3.5%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涂层的耐蚀性与涂层的厚度和孔隙率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了基础磷化层和添加100 mg·L-1硝酸铈的磷化层的截面形貌和成分,结果见图4。图4(a)为基础磷化层截面形貌,可以看出:基础磷化层不同位置厚度不均一,厚度分布从14 μm到20 μm。图4(b)为添加100 mg·L-1硝酸铈的磷化层的截面形貌,可以看出,添加硝酸铈后,磷化层的厚度增厚至26 μm,且厚度分布相对均一,说明添加硝酸铈后磷化层的生长速度更快。更厚且结晶更细的磷化层能够为基底提供更好的保护,该结果与极化曲线结果一致。
图4磷化层截面形貌及成分Fig.4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phosphating layers
图5(a)和5(b)为磷化层EDS谱和元素相对含量图,从图5(a)中可以看出,添加硝酸铈和基础磷化层的主要成分均为C、O、P和Ca四种元素,未出现Ce的特征峰。从图5(b)可以看出,相对于未添加的磷化层,添加之后Ca和P的含量增加,氧的含量有所降低,说明磷化层中Ca盐比重增大,磷化层厚度增加。
图5磷化层成分及各元素含量Fig.5 Composition of phosphating layers and content of each element
图6为极化后未添加和添加100 mg·L-1硝酸铈的磷化层表面形貌图。从图6(a)中可以看出,未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在极化后表面出现明显的腐蚀坑,腐蚀发生在磷化层未覆盖的位置。而添加100 mg·L-1硝酸铈的磷化层极化后未看到有腐蚀点出现。
图6 极化后磷化层表面形貌Fig.5 Surface morphology phosphating layers after polarization
采用EDS对磷化层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7(a)和7(b)。从图中可以看出,基础磷化层的成分中含有Mg和Na元素,说明腐蚀溶液穿过磷化层与基底接触,使基底发生腐蚀。而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成分不含Mg和Na,说明基底未发生腐蚀。也进一步说明添加硝酸铈后磷化层的耐蚀性有所提升。
图7极化后磷化层表面形貌及成分Fig.7 Composition of phosphating layers after polarization and content of each element
图8为不同试样在3.5 %氯化钠溶液中浸泡所得的析氢曲线。可以看出,基底镁合金的析氢量与浸泡时间呈线性关系,当浸泡时间为165 h时,析氢量约为23 mL·cm-2。基础磷化层和添加100 mg·L-1硝酸铈的磷化层在浸泡时间低于50 h时,析氢量相同,约为0.25 mL·cm-2。浸泡时间长于50 h,析氢量出现明显差异。当浸泡时间为165 h时,基础磷化层的析氢量约为2.1 mL·cm-2,而添加硝酸铈的磷化层的析氢量仅为0.6 mL·cm-2,进一步说明加入硝酸铈后能够提升磷化层的耐蚀性。
图8 试样在3.5%氯化钠溶液中的析氢量随时间变化曲线Fig.8 The dependence of evolved hydrogen for samples in 3.5%NaCl solution on immersion time
从上述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适量的硝酸铈添加能够加快磷化层的形成,同时细化结晶,使磷化层致密,从而提升磷化层的耐蚀性,但是基本不会影响磷化层的成分,这与文献结论一致。当镁合金放入基础磷化液中时,镁合金表面会发生溶解[18],发生反应(1)和(2)。
镁合金表面碱性增高,溶液中的H2PO4-与表面的OH-反应生成HPO42-,见(3),Ca2+与HPO42-反应沉积在镁合金表面[19],最终形成磷化层,见(4)。
添加少量硝酸铈之后,由于稀土的特性,使稀土元素价态稳定在3价或4价,见反应(5)和(6)。促进氧的传递从而促进阴极反应[20-21],使镁合金表面pH值上升,初始形核数增多,从而细化结晶并加快磷化层的沉积。由于硝酸铈的添加量很小,只在初始形核过程中起到作用,不参与磷化层的后续成膜反应,所以在磷化层中未检测到,XRD和EDS结果证明了这一点,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10]。
当硝酸铈添加量过多时,会与溶液中的磷酸根反应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大量的沉积物CePO4,该沉积物会抑制阳极过程[16-17],从而抑制成核数量,导致试样表面出现未覆盖磷化层的区域。
(1)适量硝酸铈添加能够细化结晶,加快磷化层的沉积。过量的硝酸铈不利于磷化层沉积。
(2)硝酸铈的添加影响磷化层的结晶状态,不影响磷化层的化学组成。
(2)当硝酸铈的添加量为100 mg·L-1时,所得磷化层结晶细致,表面孔隙少,磷化层厚度均一,约为26 μm。相对于基底和基础磷化层,在氯化钠溶液中,添加后的磷化层具有更小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更少的析氢量,具有更好的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