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旺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加快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打破专科教育层次的天花板、打通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是关键,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顺畅衔接的重要基础。随着2019年5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确立,我国职业本科学校作为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由于在探索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文件指导,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导致这些学校在发展中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须对试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及时解决职业本科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经验,为稳步发展职业教育本科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15所职业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本科专业为对象,对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及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分析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问题,提出推进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举措,以期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后的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专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最基本单元。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学科建设相比,职业本科教育更强调专业建设,按照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抓好专业建设是保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行稳致远的基础,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导。首批15所职业技术大学均为民办高校,按所在区域分共涉及10个省市(自治区),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专业分类,这些学校共举办925个专业,其中职业本科专业236个(占比25.5%),校均15.7个,共涉及14个专业大类、35个二级专业类、68个专业点。
从首批职业本科院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的分布情况(见表1)来看,专业大类中设置最多的为电子信息大类52个、占比22%,其次是财经商贸大类46个、占比19.4%,居第三的是文化艺术大类40个、占比16.9%。专业布点超过半数以上学校的专业大类分别有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文化艺术、装备制造、教育与体育、交通运输、土木建筑7个大类,共有专业214个,占15所学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总数的90.7%,专业设置较为集中。从具体专业面点来看,部分办学投入较低、学生报考意愿较强的长线专业仍然是各校办学的热点,263个职业本科专业中布点最多的是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11个(含校企合作专业2个),其次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10个,排第三的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环境艺术专业分别是9个。总体来看,各校专业设置与“十四五”期间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总体规划一致,能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及时举办社会亟需专业。如: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结合泉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需求设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根据南昌市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业链的需求,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充分依托沿边城市的优势分别举办应用韩语、应用泰语专业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表1 首批职业本科院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的分布情况
教育部职成司陈子季司长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时提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坚持“三个高、两个衔接、三个不变”的总体思路,“三个高”即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职业本科专业。按照专业设置政策文件,职业本科专业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具体而言,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必须瞄注区域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相匹配的专业。[2]从试点院校开设的职业本科专业情况来看,部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某职业大学所在地“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产业集群行动和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做大做强铜锰稀土新材料及循环经济、糖及食品加工、高端家居、新型建材等四大产业集群。结合区域“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学校在新材料、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等方面专业设置还存在空白。虽然学校所在地有7所高校,但本科只有2所,另一所是师范院校,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需加强。从职业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看,职业本科院校只有先在专业设置上与产业发展匹配,才能有后续的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能力。
首批职业本科院校于201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23年学生即将毕业,毕业之前学生面临授予学位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要求,授权专业基本条件不得低于教育部颁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标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职业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学位占比不低于50%,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占比不低于15%,“双师型”教师不低于50%。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院校教师的社保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不够稳定,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培养成熟后的优秀教师会考编到公办院校从教[3],民办院校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办学院的师资培训基地。
表2 15所职业技术大学师资队伍情况
从各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见表2)来看,不少学校高层次师资建设水平不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个别学校现有博士教师总数低于开设本科专业数,这就有可能出现有不少专业没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情况。此外,个别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不到50%的标准,这将给后续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带来较大隐患。
办学定位,是职业本科院校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活动都应围绕办学定位、服务办学定位。因此,学校在办学中要有定力,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资源禀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对15所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专业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学校办学定位不尽吻合,如“对接产业、智能制造、优势突出”以工科见长的某校,在设置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同时,设置了1个学前教育专业。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这唯一的教育类专业显得有点突兀,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其他专业为社区康复、家政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与这些专业不相关,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也不相符。又如,某艺术类学校设置工程造价专业,某语言类学校设置软件工程技术专业,这些专业设置游离于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不利于有限办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其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商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集群效应越发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业态,形成新行业、新工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综合化,这要求职业院校由原来发展某一专业,转变为发展某一专业群,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4]在实际办学中,个别学校基于招生、师资、办学经费等众多因素的考量,在专业建设中不时会出现无法集群发展的情况。如,某校设置的环境艺术专业,行政隶属于设计与艺术学院,但该学院仅有2个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容易造成专业孤岛,形成不了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对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增强资源建设效益、扩大专业边界、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单打独斗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厘清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抓好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关键。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除了具有共同的“高等属性”,还有其自身特有的“职业属性”;与职业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具有更多的“高等性”和“创造性”,或者说职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承接新型技术的应用与传播,还能进行研发创新。具体而言,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是适应企业发展要求,跟跑企业,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适应跟跑专产发展上升到并跑,进而引领产业发展。[5]《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本科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均明确提出,职业本科教育要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各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从职业本科院校官方网站专业介绍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对比分析发现,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有的专业提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有的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某校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健康精准管理与设计的需要,培养高端具有健康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人才,掌握健康管理的学科体系和运行规律,科学的从事健康管理与服务事业,适应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模糊,不符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推进。有的职业本科院校同时举办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同一专业,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岗位面向上区别不大,这说明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对职业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及职业专科教育的根本区别认识不清,可能导致职业本科成为应用型本科的翻版,或高职教育的简单延长,按照这样的模式,职业本科教育可能会跑偏。
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职业本科教育呈现由民办高职升格、高水平“双高校”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几种类型,职业本科学校举办多头并进的态势,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扰。但是,职业本科教育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各校在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时,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毕业生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标准的落实程度。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文件只有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把住了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入口关,对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的条件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说明,但专业专业如何建设、建设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如何、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如何,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为此,需要加快出台涉及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一体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6]部分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之所以出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完全体现职业本科教育要求的问题,与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缺失有一定的关系。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要对接行业人才标准,根据产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培养要求转化为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7],形成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此外,要对接职业教育体系,在中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与之相贯通的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8]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的衔接,真正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切实发挥职业本科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职业本科学校32所,职业本科教育招生4.14万人,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仅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0.74%[9],按照到2025年至少达到10%的要求,要适当加快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节奏。在确定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步伐之前,亟须对之前开展的试点进行试点验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试点成果,为后续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少走弯路奠定基础,也为职业本科教育政策完善提供参考依据。自2019年职业技术大学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试点以来,各试点学校围绕自身职业教育试点改革实施方案和相应行动计划,开展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与企业共建卫生用品产业学院、华为ICT学院、安踏产业学院、区块链学院,探索与职业本科教育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新途径、新模式;[10]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外语+职业、专业+外语、学校+企业”培养模式,围绕“外语+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外语熟练、技术精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1]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深入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平台,打造中小企业家摇篮。[12]这些学校的做法,能为其他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不少职业本科教育的举办院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原有的办学惯性较大[13],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办学条件难以支撑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问题。特别是,首批职业技术大学均为民办院校,是在职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和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文件出台之前就设置的,因此,大部分学校的专业办学条件达不到《本科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要求。如果不加强监控,对标改进,这些学校在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工作中将无法通过,这将直接对学生学位授予造成影响,可能影响到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推进,还可能造成社会问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本科院校的监控,提前掌握学校的办学情况,特别是各校普遍存在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低于15%的问题,要及时预警。由于师资能力培养有自身规律和周期,加上公办院校在大量引进博士学位教师,民办职业本科院校在职业本科专业举办较多的情况下,短期内让每个专业都达标有一定难度,需要提前谋划。从职业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要加强对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监控,及时建立退出机制,对于长期办学条件不达标、人才培养质量过低的学校或专业,采用停止新专业申报、调减招生计划、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等方式,督促学校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