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基于福建省本科专业调整实践视角

2022-12-19 10:26
教育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布点福建省设置

●刘 健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队伍,高校是关键,更具体地说专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1]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性和适应性、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内最早以文件形式确定专业分类始于1921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大学令》。文件明确提出大学办学宗旨由忠孝为本转变为学术为本,并从政府层面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学习苏联模式。1954年高等教育部启动专业目录制定工作,同年颁布《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明确指出这一学科专业目录是参考苏联大学的专业目录制定的,目录具有典型的中央集权特征[3]。1987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部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的条件、审批权限、审批程序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4],高校专业设置由集中管理向分级分类管理过度,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在逐步放开。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部门按照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对设置目录内的专业需报教育部备案(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由教育部审批),对设置目录外专业需报教育部审批。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改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除了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高校自主设置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高校专业设置由集权式的“审批式管理”向分权式的“监管式治理”转变。

一、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调整情况

(一)福建省本科专业结构状况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底福建省39所本科高校共有本科专业布点1805个(校均专业46.3个),其中,特设专业21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144个,职业本科专业1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6个。从全省现设本科专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专业门类设置齐全(详见表1)。

该表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全部12个学科门类,涉及87个二级门类,占当前专业目录二级门类总数的97.8%;全省本科专业共有336种,占当前专业目录专业种数的47.8%,布点数较多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32个、电子信息工程31个、财务管理2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8个、英语27个。从各校现设本科专业的具体情况来看,专业设置数量最多的是厦门大学(有101个),最少的是福建警察学院(有13个)。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厦门大学,专业覆盖了农学外的11个学科门类,最少的福建警察学院专业覆盖法学、管理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厦门医学院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

表1 福建省本科专业布点情况表

(二)“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专业调整情况

“十三五”期间福建调整本科专业461个,其中新增本科专业401个(涉及国控的审批专业25个)、撤销专业60个。总体来看,各校专业调整较为稳定没有专业数大幅增加或减少的情况。除福建技术师范学院(30个)、福建商学院(26个)、福州理工学院(21个)、泉州信息工程学院(18个)等2014年后升格或分设的学校增设专业较多,其他学校每年增设新专业基本都在1-2个左右。高等教育专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专业,推动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进入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革命4.0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和多领域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本科教育围绕着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传统主导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详见表2)。

表2 2016-2020年福建省各产业年均增长值及需求专业新增数量情况表

新设置专业中服务互联网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相关的专业得到快速增加,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新增24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增11个、人工智能专业10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增8个、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增8个、物联网工程6个、智能智造工程6个,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撤销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长线专业或与学校发展定位不相适应的传统专业,如信息与计算科学、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哲学、财政学等专业。

二、福建省本科专业调整的成效测算

专业结构是高校设置各种学科专业的组合比例,影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而产业结构反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各行业之间的组合比例,是构成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评价高校专业调整是否合理可以考察其与产业结构是否匹配。

为此,下文将以福建省传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从产业层面分析其相关专业设置的总体匹配情况。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性分析

利用eveiws软件,运用相关度分析方法,从行业产值增长率与专业设置布点增加值等两个角度进行相关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反应两个变量的相关密切程度,二者相关系数越接近1,反映两个变量关系越密切。一般认为相关系数大于0.8,相关性较为密切。

对2016-2020年产业及其专业设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大致看出近5年间产业变动情况与专业总体设置变动情况的关系,相关系数越高,表示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专业设置的变动步调越一致(详见表3、表4)。

表3 2016-2020年福建省传统主导产业产值增长率与对应专业设置布点增加数的相关度

以传统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通过相关度分析可以看出,2016-2020年期间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较为一致。其中,传统主导产业各分行业与其对应专业设置的相关度平均高达0.9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分行业与其对应专业设置的相关度平均约为0.79。较传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还有调整的空间,尤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所对应的专业设置调整力度还有待提高。另外,传统主导产业中服务业与对应的专业设置相关度为0.826,相较于其他传统主导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相关度较低,这说明服务行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可能存在略微不合理之处。

表4 2016-2020年福建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长率与对应专业设置布点增加数的相关度

相关度分析只能从整体上大概分析专业设置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匹配程度,以上行业的专业设置是否存在偏离,偏离大小及偏离方向将在下文进一步测算。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度测算

以产业产值及专业设置布点数为主要变量,运用结构偏离度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间的契合程度。偏离度等于历年产业产值占比与专业设置结构占比的比值的均值减去1,偏离度越接近0,表示越匹配,偏离度大于0表示人才培养不足,偏离度小于0表示人才培养过剩。

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Gi表示第i类产业的产值,Zi表示第i类产业所对应专业的布点数,Mi表示第i类产业的相对偏离度。一般偏离度绝对值在1以内算正常浮动水平。

同样以福建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测算其相关专业设置的匹配度,结果如表5、表6。

表5 2016-2020年福建省传统主导产业结构与其主要对应专业设置的偏离度情况

2016-2020年,福建省传统主导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匹配度为-0.683,说明该类产业的人才培养略微过剩,但总体在合理浮动水平,这可能是由于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服务业所对应专业的设置成本较低,近年来较多高校重复设置,导致总体上人才略微过剩。从细分来看,机械装备产业及石油化工产业与其相应专业设置匹配度为正值,说明在该类行业中人才培养存在缺口,尤其是石油化工产业,偏离度为2.721,大于1。电子信息与服务业其相应专业设置偏离度为负值,说明在该类行业人才培养可能存在过剩。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专业一直较为热门,以2020年为例,电子信息产业所对应6个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信息工程)的布点数就接近100个,这也是该行业人才培养略微过剩的原因。另外,服务业人才培养过剩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偏离度为-0.809,主要由于服务业涉及的专业布点多非常多,且培养成本较低。

表6 2016-2020年福建省战略新兴产业结构与其主要专业设置的偏离度情况

2016-2020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偏离度大约为1.013左右,这说明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大缺口。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负,且数值较小,说明该类行业对应的专业设置虽略有过剩,但匹配度较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延续传统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专业布点的基础,其专业设置快速发展起来,2016-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应的专业设置迅猛增加,专业布点新增数量达50多个,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新增24个,人工智能新增10个,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增8个。新材料和生物医药行业涉及的专业布点数较多,近年来一直保持增加。相反,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海洋高新等产业结构与对应专业设置间的偏离度较高,分别为5.463、1.25、1.371,均高于1,这说明该类产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缺口,尤其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偏离度高达5.463,原因在于专业的设置滞后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其原有相关专业基础布点较少。

三、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分析

高校专业调整要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更要有着眼未来发展的超前意识,站在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专业服务引领经济发展。专业调整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教育行政部门将专业设置作为高校办学自主权交还给学校,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随意调整专业,而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下自主设置,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学校内局部有序而整体混乱的局面。

(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论路径

其一,开展专业供需预警,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重要目标。由于高校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敏锐性较差,加上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不够完善[5],学校在新专业申报时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哪些专业人才培养供过于求较为迷惑,不可避免的造成部分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不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牵头适时发布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名单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预警,在专业设置之初就把好入口关,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本着跳出教育办教育的思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联合市场监管、人社、发改等省级政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深入调研产业发展情况,全面了解产业发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人才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省级政府部门的协同,形成产业发展对应人才需求的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全省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情况,并进行专业布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度、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构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可以科学确定全省需求饱和专业和紧缺专业,提升专业设置正负面清单的科学性,为高校本科专业申报提供预警和依据;二是可以指导高校合理调整已设专业的办学规模和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引导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以需求定发展、以条件定规模,加强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实现高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其二,加强专业常态化监测,确保专业办学条件达标。新专业设置通过且开始招生后,要加强对专业办学情况的监测,及时了解专业的异常情况,可有效防止专业办学不达标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情况的出现。为此,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省级专业建设发展常态化监测平台,平台以专业师资、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经费相关指标为重点,定期采集专业办学数据,形成各专业发展的实时数据和全省同类专业发展的常模数据,强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常态化监测能及时掌握专业的办学基本情况和动态,可为政府部门和高校制定专业调整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对出现相关数据不达标的专业,学校应及时进行整改,整改期后仍不达标的,专业应予以撤销;对出现办学条件不达标专业数量较多的学校,政府部门可在新专业申报、招生指标下达、财政经费拨款等资本配置上进行调控,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

其三,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在专业设置自主权下放的同时,要加强专业建设的管控,防止高校办学专业增加后专业办学条件不足或低水平建设。因此,要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专业质量评估。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与政府部门或高校内部主导的评估相比,第三方评估具有客观中立的特点。专业评估工作中第三方机构能有效吸纳政府、学校、企业、用人单位、教师、毕业生等利益相关方参与,既不具有政府部门的强制性,也不持有维护某一方的倾向性,在实施过程中独立于各利益相关方之外,以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这种公正中立的专业评估能客观评价专业质量,客观反映高校专业结构现状和问题,为高校和政府部门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专业调整除了政府部门自上而下进行宏观调控,学校自下而上的自我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在专业调整工作中,应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调整机制,通过对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专业转出率、就业率、专业教师素质、满意度评价等专业口碑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全面分析专业办学情况,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有重点、分梯次地对建设水平持续低迷、招生就业情况欠佳、社会口碑不高的专业进行调整,而对具有重要文化传承意义、基础研究重要支撑作用但学生报考率低、市场需求较小的冷门、绝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予以支持。

(二)福建省本科专业调整的实践探索

其一,严格专业设置条件。严守新专业申报的基本条件把好专业设置的入口关,是规范高校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在高校新专业设置申报时,福建省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兜住新申报专业的底线,确保专业条件达到合格水平,为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专业带头人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在审核高校专业设置申报材料时,对同一教师在本省高校担任第一专业带头人的专业点超过2个(含2个),不得再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新专业点,对出现此类情况的专业坚决不予受理。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严格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的数量,能在根本上杜绝个别学校在不具备师资力量的情况下东拼西凑蒙混过关,确保新设专业规范发展。

其二,突出专业设置引导。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培养是否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要经过4年培养后才能发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部分高校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不够敏锐,可能造成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脱节。因此,政府部门应发布相关信息,引导高校专业合理调整结构,推动专业良性发展。如:积极引导高校围绕福建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及“数字福建”“海上福建”、闽台融合发展实际,自主设置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不断增强高校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度。为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审核实行分类管理,在充分分析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综合全省本科专业布点、在校生规模、就业状况等因素,公布新增专业正负面清单,结合“双一流”和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任务,优先增设正面清单中的急需紧缺专业,限制增设布点过多、就业前景欠佳的负面清单专业,对负面清单中的专业,只允许文科单科性高校和艺术体育类高校申报,其他高校不得申报。

其三,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坚持需求导向,推动高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以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为基准,对接科技前沿和民生急需,加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是近年来福建省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在办学过程中,省内部分高校在降低办学成本的趋动下举办一些成本较低的传统专业和“短平快”的社会热门专业,而这部分专业往往市场需求量小,导致出现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不对称的供需结构失衡。与此同时,福建省绝大多数部门新建本科院校由师专升格而来,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传统专业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造升级。“十三五”以来,福建省加大对高校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力度,按照“四新”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交叉融合、突出专业特色的建设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专业优化、课程提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应用型专业集群,将传统专业改造成服务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其四,强化省级统筹审核。按照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法规,高校享有自主设置专业的办学自主权,但这种自主权并不是绝对无边界的,单个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于全省本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总体布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中的审核功能,强化省级统筹协调。2020年,福建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8%,高于全国3.44个百分点。福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时代,省内大部分高校的现有本科专业数量已基本趋于饱和。为此,福建省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突出总量控制和省级统筹。在总量控制方面,专业调整工作遵循“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总体原则,对高校每年申请新增专业数实行总量控制,部分专业已基本饱和的学校,申报一个新专业必须退出一个老专业,以确保学校的专业数量和办学条件保持一致。在省级统筹方面,全面分析全省本科专业布点情况,对艺术类和布点数超过全省普通本科高校50%的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控,以避免全省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

猜你喜欢
布点福建省设置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甘肃高校商科专业布点问题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