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中华
作文中特别能显示功底的莫过于用文字恰当地形容各种生活现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看你能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捕捉素材的触角,同时还要从自己的文字库中寻找、斟酌,选择恰当、生动的文字来形容,说出心中最想表达的意思、感觉、判断、情感……以达到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目的。我国自古就有韩愈、贾岛为“推敲”二字切磋商榷,王安石为一“绿”字几度换字的佳话。那么如何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推敲文字的能力呢?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都有许多运用准确传神的文字,在阅读课中就要多比较,多体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了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而对文字进行选择、锤炼的功夫。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香味的浓郁。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浸”有“泡”的意思,“泡”本来是指泡在液体里,这里是泡在花香里,可见桂花香味的浓郁。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比较“浸”可不可以换成“泡”,通过组词,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浸”虽然有“泡”的意思,同时还有“沉浸”的意思,一种专注的享受状态,而“泡”则没有,当然用“泡”就没有“浸”好了。
许多词语往往因一字之差,词义则相去甚远。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并运用词语,教师可设计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去选词填空,体会词语的差异,从而达到对词义的辨析训练。如下一组词语:热烈、激烈、猛烈。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选择:(1)他的发言非常精彩,礼堂里响起了( )的掌声。(2)一阵( )的炮火过后,敌军阵地被夷为平地。(3)在这里,我军曾和日军进行过( )的战斗。学生通过对比语境,自然能分析出三个词的不同含义,从而正确地运用。再如春联填字练习:“风拂天条柳,雨( )万朵花。”可出示“润、打、洒、浇、湿”几个字让学生比较选择,找出最适合的一个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文字辨析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生活细节,如果能经常指导学生留心,并用恰当的文字来形容,不仅增强了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更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校里举行读书节的淘书活动,操场上的人特别多,我启发学生用什么文字来形容,学生纷纷说出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等词语。操场上的书特别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纷纷说出了“种类繁多、各种各样、一排排、一堆堆、书海、书山”等词语。卖书的学生招徕顾客时卖力的样子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说“大声叫卖、竭尽全力、扯破嗓门”等。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词语的推敲、斟酌,找到了恰当的文字来形容读书节上的一些细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神经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个人观点、情感的载体。每次作文过后,作文中会涌现出许多用得精、用得美、用得准的文字,也可能由于观察不仔细、语言匮乏出现用词不当、不精的现象。所以在作文评讲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评点。如一个学生在写一位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时这样写道:“老师前俯着身子,胳膊肘放在一摞本子上,正吃力地给同学们讲课。”老师启发学生,为了体现老师生病疲惫的样子,哪些词用得还不够“累”,有学生就提出“放”字感觉很轻松。为了让学生找出更好的动词来形容老师的这一动作,我在讲台前现场表演给学生看。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身体累了时,用“压、抵、撑”等更为恰当,更能体现老师当时身体很沉重、很吃力的样子和老师工作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文字运用是有温度的、有感情的,自然增强了学生自主推敲文字的意识。
咬文嚼字,推敲斟酌,是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功。如果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表达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生想要灵活准确地运用文字,首先必须要胸中有词。胸中的词哪里来?除了生活实践中、语文教材中的词语积累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在名家名篇中积累文字,如在课外书中进行圈画,将用得好的字词用着重号圈上,还可以写批注理解,也可以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作摘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用词的意图和奥妙,这样才能训练自己对词语的敏感性。如一个学生看完一篇写景文章后,圈出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等词语,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写出了花的多、美,像这样的词还有‘五彩缤纷’‘五光十色’。”这样的文字评点,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积累大量丰富的文字材料,为语言文字的推敲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