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创新探索

2022-12-19 05:00颜晓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师德专业课程思政

颜晓燕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担负国家“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专业,具有高职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双重特性。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思政是专业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具有导向、引领和助推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应以幼师生为本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在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同融入课堂教学环节[1],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融合[2]。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促进“育人育师”两代师表协同共育,引导幼师生成长成才,要激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驱力,以价值目标为引领,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

一、多维价值引领专业课程思政方向

价值导向是指引学前专业课程实现传播科学理念、培育优良师德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方向。立足学前专业课程、专业师资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改革的内在需求,激活课程思政的内驱力,朝着实现课程载道、师德铸魂和协同育人等多维价值导向,将深入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提升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载道价值——以课程为支点夯实思政载体

实施课程思政应以专业课程为支点,不断扎实思政载体,深入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有效实现课程载道价值。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也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3]。“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课程思政”同时也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校课程组所作的教师问卷调查表1显示,83.21%认同课程思政观和实践观。

表1 学前专业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教师卷)

通过紧抓课程思政,以课程为支点深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具体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学前儿童课程论、学前儿童游戏论”等专业基础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组织与指导、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等专业主干课程,“声乐、器乐、美术、舞蹈、戏剧、口语”等专业技能课程,以及“见习、实习、顶岗实践、专题调查、微课题研究”等教育实践课程的“职业模块化教学”系列改革。改变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把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倾向”[4],改变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分离的“两张皮”现象,需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改革学前专业基础、主干、技能、实践等“四大类”课程设置、资源开发、组织实施与评价工作,充分挖掘与赋予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功能,夯实课程思政载体,构建立体式课程思政载体和多元化范式,实现专业课程所承载的“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特有教育价值。

(二)师德铸魂价值——以师德为核心丰富思政内涵

实施课程思政应以师德培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思政内涵,深入推进专业师资培养改革,有效实现师德铸魂价值。学前教育专业所具有的高职和师范教育双重性质,始终以“人”为教育对象和工作对象,具有两代师表协同共育的职业要求和师范要义。今日所培养的幼师生即是明日的幼教老师,他们需要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素质和胜任幼教职业规范的品质,师德为首,置于核心地位,将铸就幼师生思政之魂,统领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工作。如学校课程组所作的学生问卷调查表2显示,88.83%认同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表2 学前专业课程思政问卷调查(学生卷)

为此,以师德为核心丰富思政内涵,不仅通过课程思政带动师资建设改革,促使教学创新团队的专业教师深入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中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思想政治和师德素养,打造“双师型”教师,具备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行动指南的能力,有效引导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和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实现“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课程思政”目标。同时,通过课程思政要突显学前教育规律和特点,培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师生的师德风范,提高幼师生师德素质,达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政教育目标[1],筑牢专业思想,锻造“热爱幼教、以德立教、树己树人、爱心育幼”的职业品格,促使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现“师之魂”的独到育人价值。

(三)协同育人价值——以成才为目标拓宽思政路径

实施课程思政应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不断拓宽思政的路径,深入推进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有效实现协同育人价值。根据学校课程组所作的学生问卷调查,图1表明:100%认同课程思政对自己良好品行的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平均分值达4.27分以上(总分5分)。

图1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分(总分5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集中表现在思政教育对课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是教育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突破。旨在引领学习什么知识技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6]。《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指出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课程思政将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进一步拓宽课内外、校内外思政路径,实现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锻炼、顶岗就业等多渠道协同培养专业人才的价值。一方面要研究校内教育资源协同,要使“课程思政”在事关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始终与“思政课程”同在一个频道上[7],使课程全程、全方位、全员协同育人。另一方面要研究学校与幼儿园深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和胜任幼教岗位的合格教师,实现协同育人的应有教育价值。如图2所示。

图2 三维价值引领

二、点面融合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载体

载体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承载与依托,与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紧密相关。在课程载道、师德铸魂和协同育人等课程思政价值的践行中,扎实思政与课程目标、内容的“点面”融合载体,如图3所示,将强化教师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为目标,增强幼师生的师德涵养、爱心培育、学识丰富和品行规范,引导学生朝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灵魂工程师发展[8]。

图3 点面融合载体

(一)目标融合——课程思政聚焦点

目标是导向,将思政与专业课程目标融合一体,作为课程思政活动的靶点和方向标。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指明要对受教育者求真精神的综合培育、至善行为的精准引导和臻美品格的持续养成[9]。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遵循“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等块面确立目标,围绕幼师生“师德践行能力、保育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10],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目标融合为载体,引导课程思政。

一是学前专业价值塑造融合。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第一要务。要在价值塑造过程中彰显真的吸引力,推进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真道、求真理、做真人,从而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效能[9]。 在专业课程目标预设与达成中,促成学生“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美育观和社会价值观、法治观、师德观”的紧密融合,突显师范、高职和专科“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师德为首位、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强化幼教情怀滋养和美育熏陶,自然渗透师德教育,融合专业信念培育,指引学生感受幼儿纯真诗意,热爱幼儿和学前专业,朝着神圣幼教的诗和远方开启专业学习与发展之旅[8]。

二是学前专业知识传授融合。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体现善的感召力。将善的价值标尺嵌入知识传授过程之中是满足课程思政教学价值效用的逻辑必然[10]。 为此,在设置知识目标与达成中将专业知识技能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衔接、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政知识的双融合目标,既丰富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艺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教育教学设计、组织指导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奠定学生良好的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理论基础,厚实幼教专业底蕴和艺术涵养;又扎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法治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知识等。

三是学前专业能力培养融合。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凸显美的感染力。要在能力培养中按照美的尺度进行教学设计,呈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致力于追求的人的应然样态[9]。为此,在专业实践能力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中同步融合及提升价值判断力、法治践行力和师德规范执行力。实现既锻炼学生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际能力,掌握设计和组织幼儿园区域、游戏、领域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组织与指导保教工作的实践能力和美育能力;又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发展、反思与评价能力等目标。

在价值、知识与能力目标融合的达成中,促进幼师生内化自身的思政观念与专业知识,增强热爱儿童、热爱幼教之情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法治观、师德观和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等,成为政治合格、师德优良、专业素质良好的幼教生力军。如图4所示。

图4 目标融合聚焦点

(二)内容融合——课程思政承载面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要善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文明禀赋。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涉及人文情怀的涵育,是培养真、善、美之心的课程[11]。 为此,专业内容是专业课程思政的实体,也是课程思政的内涵所在。在目标融合点的引领下,要以内容融合为载体,深化课程思政。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要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大学习领域中承载思政内容[12],结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从“基础理论、领域教法、综合艺术和教育实践”等课程模块中融合思政内容,形成专业课程思政的多维承载面。如图5所示。

图5 专业思政的多维承载面

一是依托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夯实教育原理和职业根基。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幼儿认知与学习;教育诊断与幼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与教学理论;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基础理论课程中自然承载思政内容,既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内容,又赋予各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导学生发展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价值理念、法治观念和师德品质,奠定课程思政的基础内容。

二是依托领域教法课程,为学生增强保教认知和专业素养。在“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等主干课程内容中承载思政观念和专业知识的整合。

三是依托综合艺术课程,为学生涵养美育品质和红色精神。在“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等课程内容中承载“真善美”“德艺双馨”和艺术技能的整合,促进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陶冶情操、涵养学问、提高素养,以美育人,成为幼儿美育启蒙的引路人。

四是依托教育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和创业阵地。通过循序渐进的大二学期的教育见习、大三上学期的集中实习和大三下学期的顶岗工作实践等,整合课程思政内容,承载师德实践体验与践行、引领学生在幼教机构等职业现场,去接触教育对象,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学会观察解读幼儿,能够尊重幼儿个性特征,遵循幼儿学习发展规律,感悟幼儿教育的真谛。

三、四重模式创新专业课程思政途径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13]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始终要贯穿“教育性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性”功能,应用相嵌、融合与深化的思路及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认知、吸纳与内化”原理,创立多通道的活动途径,创新以“相嵌—认知、融合—吸纳、深化—内化、示范—带动”为特点的四大活动模式,将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如图6所示。

图6 四重模式创新

(一) “相嵌—认知”的挖掘与联结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据知识的性质与类别采取嵌入式机制和迁移式机制。从嵌入式机制探索,“相嵌—认知”模式是课程与思政相互嵌合联结,促进感知和认识。即专门安排思政环节,使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相互连接,增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思政观念的树立与形成。此模式需要挖掘、提取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师德规范和儿童观教学观等思政内容,在课程教学各内容中有机地嵌入、联结一起,达成“内容相嵌、增进认知”的目的。如,《幼儿园游戏》课程,在每次教学中专门安排课前3分钟游戏评析或试教评议作为“思政时光”。9月份结合教师节主题,在课前嵌入歌表演“老师的眼睛”,带领学生以幼儿的视角在表演中感受幼儿教师的美和大爱,激发对教师的热爱和崇敬。此方式即为“相嵌—认知”模式;同时,在学习各类游戏组织方法之后,开展片段试教和小组讨论,嵌入师德、儿童观念、教育政策等内容评析,也是有意挖掘和嵌入思政内容,引发学生联结相关知识经验,体会其中的幼儿游戏特点、师幼互动与游戏观念等,在专门嵌入、联结的环节中促进学生对价值观、教育法规、教学观等的学习认知,增强思政教育。

(二) “融合—吸纳”的归并与整合模式

此模式也是嵌入式机制的深化实践,是将课程与思政的内容实施融为一体,促进吸收接受。即随机渗透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与课程内容学习浑然一体,增进学生的吸收与接受,并与已有认知融为一体。此模式需要教师提前做好知识和观点的归并与整合,并力图通过融合与吸纳,促进学生思政观念的归并与整合,达成“实施融合、增进理解”的目的。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课程的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等各类型教学中,归并出“儿童立场、游戏形式、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的主元素,将之与各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相整合,呈现立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的谈话、富有爱国情感的讲述、充满游戏趣味的听说、快乐积极昂扬的文学、优秀文化传承的阅读”等语言教育内容,自然融合科学观念和爱国情怀的教育,促进学生的理解吸纳。

(三) “深化—内化”的专项与系列模式

从迁移式机制的角度探索,此模式是深化课程与思政的渗透结合,促进消化内化。即通过专项的和系列化的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环节中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观的内涵理解,逐步深入细化内化思政教育。此模式需要形成主题式的专项思政和系列化的思政活动,达成“深入理解、内化于心”的目的。如,《学前儿童教育概论》课程设置“环境育人润心、保育工匠精神、教育科学态度、家长合作共育、名家幼教情怀”等模块的专项思政和实习实践中“适岗期了解幼儿—乐岗期解读幼儿—爱岗期尊重幼儿”等主题的系列化思政,通过“访谈、调查、读书会、名师拜访、与幼儿交朋友、师德故事、见实习报告”等形式,不断深化思政内涵和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产生内化,增强专业素养和师德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先进的保育教育观和儿童观。

(四) “示范—带动”的分享与激励模式

此模式是迁移式机制的深化实践,是以优秀典范作为示范,辐射带动更多同学共同提升。即通过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示范作引领,促进学生在言行中体现良好的政治面貌和价值观念,热爱幼教工作,以身作则展现幼师生的良好素质,以良好品行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学习分享、共同激励进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师范生。此模式需要为学生提供分享学习与相互激励的契机与平台,达成“榜样示范、带动群体”的目的。如,教育实践中开展优质课汇报活动,推选学生组织教学观摩,不仅展示科学教学理念、融洽师幼互动和良好教学效果,同时展示执教中的饱满精神风貌、良好师德言行和综合教学素质,为广大学生树立优秀典范和学习榜样,促进科学教学观、高尚师德的弘扬和传播,获得分享与激励的良好效果[14]。

为此,要多引导学生分享优质课例、经典作品、教学案例、网络精品课程、实习心得、师德故事等,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相互学习借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发展机遇[15]。在专业课程思政中要充分利用优质课程网络资源渗透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直接学习范例,借鉴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加深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综合素养的认识。此外,还需经常提供现场示范,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不仅教师自身以身示范,现场教学提供示范,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请学生试教模拟提供示范,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身感受和想法,引发共鸣增强共情,在课程学习中自然感受国家政策、教育价值,感受社会的尊师重教,坚定从事幼教工作的专业信念。

四、五步环节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育人观,也是专业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要渗透于专业课程建设的各方面、落实于课程教学的各环节[16]。课程实施是课程内容展开和深入实践的过程,实施过程涵盖教学组织安排、方法选择、教学情境设计和课程评价等[17],每一部分都应与思政活动同向并轨、同频共振,全程贯穿思政教育。聚焦思政融合目标、依托课程模块内容,在每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做好课程思政的“背景资料—经典作品—课堂教学—实践故事—反思评价”等五步环节,使课程与思政实施同向并轨,充分承载课程思政内容,形成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如图7所示。

图7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五步实施环节

(一)挖掘背景资料、聚焦思政要义

梳理与提炼每门每节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背景资料,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步。包括充分挖掘与赋予基础理论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政策法规、职业准则及教育理念;领域教法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观及儿童观;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文化观及美育观;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本位、社会风气及家长观念等的思政背景资料,为课程思政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核心要义和清晰思路。也包括领域教学法课程中涉及的“幼教法规政策、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五大领域教育新理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背景资料,聚焦着思政要义,承载着思政内容。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的背景资料为:以“师范·高职·专科”三位一体课程理念为指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面向幼儿园保教工作岗位,锤炼师德蕴育“爱心、热心、细心、信心和童心”;立足幼儿语言学习支持,言传身教传颂“亲情、友情、校情、乡情和国情”;培养反思型高素质人才,语润童年展现“词美、句美、文美、意美和阅美”。

(二)精选经典作品、展现思政重点

通过选择富有思政内涵的经典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赏析与学习,自然而然展现思政重点,落实思政任务。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中有关教育家的教育经历、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心理测试;领域教法课程中有关传统优秀作品、红色文化作品等教材;综合艺术课程中反映社会热点、革命题材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作品等;教育实践中名园名师的教学事例等。经典作品也是实施每节课程思政的具体教材。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的经典作品为:创设语境蕴爱心、日常谈话蕴热心、专题谈话蕴细心、播报讲述蕴信心、情景讲述蕴童心;游戏分享传亲情、语词游戏传友情、句式描述传校情、诗歌听赏传乡情、故事听赏传国情;散文听赏展词美、诗歌编演展句美、故事编演展文美、图书阅读展意美、阅读区活动展阅美”等15项内容。

(三)展开课堂教学,呈现思政过程

课程思政需要借助每一课堂的组织实施而得以落实,从而形成教学案例,呈现课堂中思政的导入、展开、推进与结束的教学过程。尤其在高职教育中学前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中承载思政任务,形成优质的教学案例,并通过教学案例的观摩分享和学习交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的课堂教学为:组织课前导学、课中启学、课后助学等三段式教学。贯穿“锤炼师德蕴五心、言传身教传五情、语润童年展五美”的课程思政主线,开展看案例、思做法、写教案、做试教、评成效等教学,呈现思政过程。

(四)编写实践故事,延伸思政教育

高职学前专业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凸显师范教育特质,增强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园见实习的实践分量,完成不低于40%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试教、下园见实习,采访、编写名师教学故事,撰写见习报告、实习故事、师德故事等,使之承载专业理想、专业素养与职业情感,也增进并延伸着思政教育。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的实践故事为:在课外见实习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撰写“蕴育爱心、热心、细心、信心和童心,传颂亲情、友情、校情、乡情和国情,展现词美、句美、文美、意美和阅美。”等主题的师德践行故事,不断延续扩展思政教育。

(五)跟进反思评价,提升思政品质

运用自评与他评、量化与质性、过程与结果等方式[18],对教学和实践的目标达成度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查找问题与不足,探讨解决与改进的策略。从中增进对教学观念、儿童立场、组织指导方法与师幼关系等的认识,自然融合相关专业理念、专业素质与专业认同、专业信念等思政品质的提升。如,表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及反思评价。

表3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语言)》课程目标达成度

在教学效果方面,要追求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赋予专业课程以更开阔的育人格局、更广泛的价值关照、更深沉的人文情怀[16]。在实施“背景资料—经典作品—课堂教学—实践故事—反思评价”这一主轴线中,可以是闭环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每一环节都可以是轴线的起点、中介点或终点,呈现单轴线、多轴线、螺旋轴线或辐射轴线等不同的组织形态,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课程思政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多重价值。如图8所示。

图8 多维度五步环节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意义重大,是高职教育与师范教育双重属性的应有之义,是培育幼师生政治思想素养与师德品质的重要使命。基于幼师生的成才需要和学习特点,需要不断探究与创新专业课程思政的立体式载体和多元化途径(图9),完善凸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质的实施范式,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师生“两代师表”协同共育,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图9 实践创新模式

猜你喜欢
师德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