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忠,刘晓峰
1.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广东 广州 511300;
2.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新疆 伊犁 835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较大的问题[1]。在绝经女性中,X线片证明至少有一节椎体骨折的人数占到了25%左右,在一些国家,65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已高达39%[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指由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骨密度及骨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使椎体在轻微外伤或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出现压缩骨折现象,常伴有胸及腰背部疼痛或下肢神经症状等一系列临床表现[3]。OVCF使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多发性椎体骨折可导致出现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可出现身高缩短、驼背或顽固性背痛。脊柱后凸畸形影响患者肺功能,可能出现肺炎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胃肠紊乱等情况[4]。疼痛导致患者长期卧床,缺乏活动,使其出现骨量丢失加之后凸畸形致使身体重心前移,加大了再骨折的发生可能,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常使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术后卧床时间也直接影响了术后在骨折的发生率[5]。本文探讨OVCF椎体成形术后对患者再骨折的相关因素,旨在研究卧床时间对再骨折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6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85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7.43±3.51)岁。(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6],所选患者年龄大于60岁,所有患者锥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2.5 SD,患者自愿参与本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椎体严重压缩无法放置导针,椎体中柱破坏或脊髓受压,心肝肾不全者。
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MRI磁共振成像或核素骨扫描检查,在受伤的T2节段上出现骨髓水肿的高信号,且确认骨折未愈合。所有患者手术均为同一名医生实施,在“C”型臀线机透视引导局部麻醉下操作,若单侧入路无法达到满意程度可双侧入路,对骨折椎体依次进行椎体式形术,纪录每个椎体使用的骨水泥用量。患者术后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并遵医嘱服用鲑鱼降钙素类药物治疗患者骨质疏松。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出现胸背部等处发生疼痛患者进行X线或MRI进行影像资料分析是再发生骨折。
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注入体积、骨水泥注入路(单侧、双侧)、夹心椎体位于胸腰段、卧床时间、锥体BMP(X线骨密度仪器)、I型前胶原N端 前 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type I collagen carboxyl end peptideβspecial sequence,β-CTX)(所有患者均与晨起空腹抽取上臂静脉血3 mL,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骨质疏松病程、骨折部位,术后随访6个月后,若患者出现脊椎等部位疼痛时,使用骨扫描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椎体再骨折。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卧床时间与椎体BMD、P1NP、β-CTX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多元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6例OVCF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有24例再骨折,其再骨折的发生率为22.64%。根据患者术后骨折情况分为骨折组(24例)及非骨折组(82例)。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与术后患者发生再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而性别、强化椎体数、骨水泥注入体积、骨水泥注入路、夹心间隙骨水泥渗漏、骨质疏松病程及骨折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术后患者发生再骨折的单因素分析
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为术后患者再骨折独立影响因素(OR=3.50、3.91、4.29、3.39、9.14,P<0.05),见表2。
表2 术后患者发生再骨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相关性显示术后患者卧床时间与β-CTX呈正相关,与椎体BMD及P1NP呈负相关(t=0.695、-0.486、-0.641,P<0.05)。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是常见的问题。骨质疏松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成分和骨基质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升高的一种全骨代谢障碍疾病[7]。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原发性骨质疏松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伤则可导致骨折。当外力作用于脊柱时,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椎体内部形成应力,一旦应力超过小梁骨能承受的强度时,小梁骨的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稳定性,局部的裂隙会进一步发张为椎体骨折[8]。据报道每年有140万左右的人发生OVCF[9]。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而OVCF较为常见,患者会出现后凸畸形,脊柱矢状面失去平衡。其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背痛及身高下降,背部肌肉的痉挛及抽搐、活动较少、生活无法自理、肺部呼吸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社会及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目前,椎体成形术是治疗OVCF的常用治疗方式,可有效的恢复骨折椎体的形成,从而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恢复椎体功能。但术后由于患者骨质疏松的现象仍然存在,易导致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发生。
本文研究中发现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为术后患者再骨折独立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抗氧化能力均呈下降趋势,术后机体的恢复能力受到相应的影响,当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会破坏机体骨细胞的功能,从而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据研究报道,当骨缺乏机械力,使力学—能量密度率的传递减少,外界对骨细胞的刺激被削弱,使骨细胞的传导至骨表面的距离衰退,引起骨微结构和骨密度急剧下降[10]。长期的卧床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常见的一种状态,本研究中使用骨转换代谢标志物对术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进行诊断。PINP可有效反映骨细胞活动、骨形成及I型胶原合成速率等情况;β-CTX是胶原降解标志物,作为评估吸收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发现,骨折组的临卧床时间及β-CTX高于非骨折组,椎体BMD及PINP则低于非骨折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卧床时间与β-CTX呈正相关,与椎体BMD及P1NP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卧床时间长会使患者骨转换出现紊乱,导致BMD下降,这可能与患者卧床缺乏机械外力,使骨细胞受到的外力刺激强度下降,引起的骨转换代谢紊乱,出现骨成形较少(PINP较低)和骨吸收较多(β-CTX较高)。所以,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加强对患者活动指导,协助患者下床做恢复性锻炼,以加强外力对椎体部位骨细胞刺激的强度。
综上所述,年龄、卧床时间、椎体BMD、P1NP及β-CTX对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卧床时间长可能会引起患者骨转换紊乱导致BMD下降,引起骨折的再发生。在术后应告知患者减少卧床时间,引导其进行合理的运动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