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 高秀萍
大概念是指以知识型、学习型为主导,是素质教育的总概括,是“双减”政策下国家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和综合学习水平的教学锚点。而实现大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式。所以,基于大概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育部的基本教育方针,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教学目标,启动教学意图,发挥实践课程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将基础教育内容趋于完善,不断探索前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通过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开展活动的基础性条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际,充分体现出学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一项学习活动。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且持续性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取得丰富的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与服务技能;培养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综合实践课程面对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动的是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它的整个教学内容面对的是学生的完整生活世界,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综合实践课程以预设性和成果性之间为彼此协调,注重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态活动参与能力,能够完好地处理好课程的预设和成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该课程超越了封闭式的知识体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和被动性,扭转了教学的时空局限性,通过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具备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以实践为基础,促进理论的深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四个教学目标:第一是为学生构建符合自己思维能力的知识价值体系;第二个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责任感;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是培养学生创意具体化的能力,教师要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主要实践活动目标应当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即四个层次的有效推进,实现学生在实践课堂中综合素质的养成。在这四个目标的推动下,实践课程活动没有具体的规范化内容,需要教师自己根据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虽然部分学校在开展这一门课程时,结合当地的学生特色进行课程活动设计,但是很多教师却偏离了教学总体化目标,缺乏对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缺乏具象化思维,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根据四个教学目标来促进实践课程的落实,不能让实践课程成为“口号式”的课程,也不能让教学目标无的放矢,没有具体的规范化内容支撑。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进行活动课程设计的时候,应针对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结合目标来进行具体活动的开展。在缺乏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不同教师个人对活动的不同观点,以及教师个人的能力与实践经验等情况的差异,其实施活动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按照广泛的教学目标对活动进行指导,将教学目标进行概括,主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而不是将提出具有针对性意义且具体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活动指导,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设计之前,教师应先对大概念进行明确,并且确立实施课程的目标。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针对这一项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大概念的具体内涵,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建立教学指导纲要,给出活动课程方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将其作为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课程目标进行确定。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学段及其对应的指导纲要和课程实施标准,对课程的重要学习点以及学习任务进行确定,从中找到具有针对性及连贯性的课程目标。对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进行确立,能够突出课程的中心内容以及核心概念。由此,教师可以根据确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效地定位关键问题以及核心概念,从而有效明确大概念。
大概念不能通过单向线性教学进行传授,只有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对大概念进行确立后,及时有效地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对整体的课程框架进行组建,并且形成主题化单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形成主体化单元,将学生的阶段性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进行串联,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性及整体性,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断层现象,通过主题化单元展开实践活动课程,将整个单元的主体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例如,在开展“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讲解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共存的重要作用等知识,让学生有效地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及重要性。同时,引发出实施环境保护作用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了解,自主地思考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对人类生存以及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等。最终提出在实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学生,能够采取哪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并且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效地从中获得体验感,以及获得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实践综合课程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化经验出发,通过社会化的应用场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建立探究式的科学思维,使理论课程能够得到具体化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思考及探索。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关键要素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从中体验并且学会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学生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校园中等情况,提出“学生带手机到校园中的利弊”主题,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及讨论;然后提出“电子游戏对学习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问题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对自身学习带来的好处与坏处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展开辩论赛,让学生拥有自主思考意识,结合自身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促进学生对手机以及电子游戏等的利害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或者是通过开展“家庭小助手”等家庭生活体验活动,将家庭生活服务作为体验岗位,同时实时地动手感受在家打扫卫生、洗衣服、洗菜、洗碗以及和父母一起去超市或者市场买菜及生活用品等,体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家务活。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及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同时也能通过此类活动体现出学生的理财能力及动手能力,通过以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作为课程主题,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重在提倡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来参与实践内容,通过实践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监督和指导,提供活动需要、解答疑难,适时的时候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为了在社区中进行有效的宣传,学生可以按照小组的形式,围绕着活动的中心主题制作出相应的展板。为了保障活动的宣传效果,学生可以提前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同时可以将展板放置在校园门口,并且留置意见区域,让来往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家长给出建议及个人看法。学生通过预先展示的情况从中分析出问题所在,对展板的内容及时地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发现,展板需要占据的位置过大,不利于宣传。经过讨论分析后,决定将放置展板进行宣传的方式改为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宣传手册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且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对活动的开展及实施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效果,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内容,制定出针对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的有效建立,可以真实地反映出综合实践课堂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化的评价模式,那么前期的实践综合课程效果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就不能促进后续实践课程的有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教学独特性,其评价模式不能完全使用常规学科的评价模式,不能只是通过评分的方式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估,还要增加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要培养关键点,明确出评估的标准以及评估的方式,进而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在课堂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属于理论外的一门教学内容,它通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能够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转化,实现理论知识向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转化。这一课程的开展,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形成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和对本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