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陈小曼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学目标共分为五个领域,其中数学知识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强化幼儿数学意识,能做好早期学习准备,开发幼儿的智力,促使他们在游戏、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对身心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区域活动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课程、游戏的开发,将建立幼儿数学思维的任务放在首位,为幼儿创设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活动。接下来,笔者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行讨论,简述数学知识对幼儿的成长意义,结合区域游戏特征,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案例及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教育策略,以期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对幼儿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学习数学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特点,在区域游戏中学习数学课程,能为幼儿未来的小学、中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具有良好数学思维的幼儿,在学习习惯、语言发展、品德行为等方面中具有极强的学习优势。除此之外,数学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逻辑。如在学习自然数时,幼儿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感知身边的数学知识,如3个皮球、2只小鸡、5盆花、1棵大树等,都能有效拓展并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此外,3~6岁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区域游戏是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学习技能、感知外界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数学、学习数学,促使幼儿在玩中逐渐形成“数”的概念,能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幼儿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个体,也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在区域游戏构建中,教师应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角度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更好地满足幼儿对生活的需求,让他们在玩中感受数学,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
以小班幼儿为例,幼儿经常询问教师一些问题,如“这里有多少玩具?”“我们班有多少图书?”“幼儿园有多少小朋友?”等。除此之外,幼儿对话也暗藏了数学知识,如“我家有三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还有我”“我有许多玩具,都是妈妈买给我的”“爸爸说,我家住在幼儿园的右边”等。这些隐藏的数学话语,都是幼儿对生活数学的初步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构建区域活动,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
以小班数学区域活动“数学农场”为例。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对幼儿讲道:“小朋友们好,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数学农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农场中有哪些不同?”教师引导幼儿走进数学区域中,带领他们观察区域中的元素,并问道:“农场中有几栋小房子呢?”幼儿听闻教师的问题,纷纷用手指数墙壁上的贴画,并讨论出“有四栋”“不对,是3栋”“明明有5栋”等结果,教师听着幼儿叽叽喳喳的讨论,讲道:“看来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数数的时候,我们要从头开始,一个一个数过去,就不会数丢小房子了。”说完,教师和幼儿一起数数,嘴里说着:“1、2、3、4……一共有5栋小房子。”教师接着讲道:“对了,农场中一共有5栋小房子。那你们再数一数,农场中有几头奶牛、几只小鸡、几只花猫呢?”幼儿听闻教师的问题,纷纷使用正确的手指点数方式观察农场,说道:“有3只花猫、2头奶牛、4只小鸡。”
上述案例以小班幼儿平日的生活状态为主,创设了区域活动“数学农场”。幼儿在平日游戏、对话、交流中经常无意间讲到有关数量的知识,但是并未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出主题“数学农场”,随后抛出了问题“有几栋小房子?”,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在幼儿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向幼儿讲述了正确的手指点数方法,和幼儿一起“从头到尾、有序点数”。最后,教师抛出多个问题,鼓励幼儿强化点数能力,达成课程活动目标。总之,幼儿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多的学习机会。身为教师,应当注重分析幼儿的发展阶段,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获得生活经验、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数学区域活动的构建,能满足幼儿个体对游戏的需求。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使用材料、分析素材、交流探讨等途径,锻炼了数学逻辑思维,提升了对数学知识兴趣。
以中班幼儿为例,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幼儿经常聊到“我的玩具比你的玩具多”“我比你长得高”“爸爸是我们家最高、最重的人”等话题,不难看出此时幼儿已具备了基本的比较意识。除此之外,幼儿还会讨论“我需要1块正方形的积木”“我可以用你的2块积木吗?”“老师,我用许多积木搭建了一个城堡”等。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阶段,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区域游戏提升幼儿数学认知,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进一步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以中班数学区域活动“我需要……”为例,在区域游戏开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数学道具,有球筒、硬纸板、乒乓球、不同形状的积木。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对幼儿说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一个球筒和一块硬纸板,请你们仔细观察,看一看都有哪些图案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道具,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观察到的东西,如“球筒的筒口是圆圆的”“在硬纸板中有三角形”“还有正方形”等。教师顺应幼儿的回答出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及乒乓球,并对幼儿讲道:“现在每个小朋友的面前都有一个玩具托盘,请你们帮助玩具找到自己的家。如把乒乓球放在球筒中、把三角积木放在三角区域中,看一看谁最先完成。”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比较图形,找到了对应的位置,但是每一个幼儿的球筒、卡片中都残留了几个空白的位置。教师见状对幼儿说:“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道具中还需要哪些积木呢?”幼儿叽叽喳喳地说出“我还需要3个乒乓球”“我需要1块正方形的积木”“我需要3块三角形积木”等回答,教师根据幼儿表述的答案,给他们提供了多种材料,完成了“积木回家”的游戏。
上述案例围绕着中班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在数学区域活动的构建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已经具备了“比较”意识,便创设了“图形比较”活动。在课程活动初期,教师先带领幼儿熟悉“活动道具”,让他们自主说出看到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玩具,让幼儿“送积木回家”;在幼儿找到积木对应位置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需要的玩具,通过数量及形状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认知,在游戏的过程中丰富数学素养,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
蒙台梭利教育法需要丰富的学具,它以培养儿童学习探究意识、分析能力为主,教师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数学区域活动中,能丰富幼儿的数学素养,以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因此,在创设数学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具展开教学,提升幼儿的物品操纵能力,在探索、分析的过程中达成数学区域活动的目的。
以大班幼儿为例,大班幼儿学习能力强,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个人学习意识,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如在游戏中,幼儿经常说出“不对,这里应该放xxx,这样才可以和后面的连接上”“应该先把里面的物品排好序,然后再整理外面的物品,这样就不会被打乱了”等想法。因此,大班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并不强,但在构建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尽量让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创造。
以大班数学区域活动“神奇的二项式”为例,二项式是蒙台梭利教具中难度较高的学具,它要求幼儿通过分析形状,按摆放物品的颜色分类排序,将多个小立体图形装到盒子中。在活动刚刚开展时,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讲解基本的操作方式,如:“今天数学王国来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有些奇怪,叫作‘二项式’,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吧!”随后教师出示教具,并询问幼儿:“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出“这是一个正方体”“他的身上有好多不一样的颜色”“有红色的、长方形的图案”“还有黄色、正方形的图案”等结果。接着教师说道:“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让我们继续看一看,‘二项式’的肚子里都有哪些小秘密呢?”随后教师打开盒子,展示出其中不同颜色的小方块。幼儿见状说出“他有好多‘小宝宝’,都是小一点的积木块”“这些积木块也有不同的颜色”“它们和盒子上的积木块一个颜色”等结论。教师听闻幼儿的讲述,顺应他们的思维说:“你们说得真棒,二项式中有很多小积木块,这些小积木块拼凑出来的图形,就是盒子外面的图案。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尝试还原二项式吧。”随后幼儿开展了自主学习活动。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大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只是出示了“新玩具”,让幼儿自主说出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幼儿讲述完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多种主动分析数学知识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意识和思维能力。二项式的应用能培养幼儿辨别大小、颜色、形状等的视觉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立体的组合、分解概念,发展了潜在的数学思考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幼儿自主尝试、拼接,通过幼儿的发现与学习,强化逻辑思维、观察、记忆等多种能力,这对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数学区域活动不能只局限于室内,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讲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户外自然环境中,让幼儿通过感知、观察等方式,学会主动构建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能力,达成课程教育的目标。
以数学综合性活动“1和许多”为例。在户外活动时间中,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内的花园与树木,教师对幼儿说道:“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大自然的怀抱,现在花园中有一名老师和许多小朋友,你们知道‘1’和‘许多’的区别吗?”以此引导幼儿展开“我知道,‘1’就是只有一个的意思”“那许多一定要比‘1’多很多”“‘许多’到底有多少呢?”的讨论。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开展了探究。教师仔细聆听幼儿的疑问后解答:“你们说得很对,‘1’说明只有一个,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一个小朋友一样。而‘许多’就是要比‘1’多,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小朋友,但是只有一名小朋友叫淘淘。”幼儿思索片刻讲道:“原来只要比‘1’多,就可以用‘许多’来表示。”教师根据幼儿的讨论,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可以用‘1’和‘许多’来比较呢?”幼儿争先恐后地答出“我知道,这里有一棵树和许多花”“花园里有一只小猫咪和许多蝴蝶”“树上有一只小鸟和许多树叶”等。幼儿在积极探讨下逐渐强化了对“1和许多”概念的理解。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区域活动“1和许多”,并打破了室内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带领幼儿走进户外环境中,进一步感知自然环境中蕴涵的数学,提升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讲述了“一名教师与许多小朋友”,引出了区域活动主题,引导幼儿开展思考。随后,在幼儿提出问题“许多有多少”的问题时,教师利用幼儿的“独一无二”举例,帮助他们了解“许多”的概念。最后,教师结合自然环境与学习主题,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幼儿的自主讲述,强化了他们对“1和许多”的认知,慢慢地达成了课程教学目的,促使幼儿感知到自然界中蕴涵的数学因素,慢慢地丰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强化数学区域活动教育质量,对幼儿身心成长、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对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有效开展进行探讨,结合小、中、大班幼儿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发展规律等因素,简述数学区域活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利用生活元素、游戏互动、合作学习、户外感知、蒙氏教具等途径,提出了几点教育意见。作为幼儿教师,要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创新学习内容,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游戏锻炼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性、变通性、灵活性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及社会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