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毓文中学 陈 静
在学校德育背景下,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引导和积极的指引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甄别意识和信息判断能力,有效抵御外界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和行为诉求,用多样的理论概述、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指导,让学生能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下,养成积极的心理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挫折,可以更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主要研究学校德育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从广义的角度讲,德育是指对社会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其中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以及社会德育等。从狭义的角度讲,德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中教育者按照阶级要求和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且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习者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育需要让学习者基于自身和社会的角度,完善个人的品德思想,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健全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规律、运用恰当的心理学教育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分支,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以及培养高端人才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环节。因此全面且有效地落实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伟大理想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各有差异。对中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内生动力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使教育能帮助学生增强能力、启迪智慧、愉悦身心。
德育的概念和内容范围十分丰富,包括对学习者开展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等,在这样浓厚的德育氛围下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内心的矛盾。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同班同学差异明显,因此出现自卑的心理;还有些学生因为个人创新能力不高、理解能力较差,总是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学习态度不积极。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和情绪现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基于价值观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正确面对问题,重新审视自己,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让他们不攀比、不盲从。在良好德育氛围的引导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被逐渐消解,而且还增加了对教师的信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与小学相比,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严峻,每天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还需要基于能力提升、课外练习以及兴趣培养的角度,强化个人语言文化的修养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生活压力。而且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学习能力快、接受能力强,但是多数学生生性敏感,好奇心和自尊心都相对较强,面对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或同伴的不理解,很容易在心里出现矛盾,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尽量用鼓励性语言指导学生迎面挑战、积极面对压力,可以帮助中学生放松心情。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中大量的案例和社会新闻,也可以让学生从正面或反面的视角有效判断个人问题,如和同伴发生矛盾要主动解决、珍惜友谊;面对家长的不理解要主动提出质疑,获取原谅。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学生逐渐开朗,能进一步解决学习生活以及交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缓解压力。
德育中的关键一环就是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品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因此,在中学阶段,依照德育的根本目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和情感诉求,设计针对性强的心理教育方案和案例,让学生可以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反思自己、升华情感。尤其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或不良行为的引导触发一些过激事件,影响个人的思想判断和价值选择。教师通过正能量的引导和发挥榜样的力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正面的例子,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例如,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考试中作弊需要承担的代价;通过社会新闻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对长辈出言不逊甚至拳打脚踢需要承担的社会指责。这些反面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这对学生日后的成长甚至就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和家长直接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认为学习成绩好而且不惹事的“乖学生”便是心理健康没有问题的好学生,而那些成绩较差而且经常处于问题中心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则认为他们的性格态度有问题,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不合理的心理健康评判标准对学生存在不公平性,这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够全面和具体。例如,教师对学生怯懦、嫉妒、攀比等心理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开展是为考试和学习服务的,这种想法带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虽然部分学生信赖教师,想要就心理问题与教师讨论,但教师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利益,站在他们的视角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心理问题,依然要求学生一切以学习为重,不要考虑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种片面且不负责任的心理辅导方式和交流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甚至消极地面对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是以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开展平等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沟通,让他们在正确且积极的德育氛围中释放压力,缓解消极情绪。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干预,没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当前心理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上课总是干无关紧要的事情,没有首先与学生细致沟通,了解原因,通过请家长或给这些学生讲大道理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直接将这些学生定义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谈特谈,树为典型的反面案例。这种忽视学生自尊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仅无法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会加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还有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学校内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咨询室内却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甚至并不向学生开放,形同虚设。
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并没有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联动性不足,最终难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前部分中学生由于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引导,会发生作弊、撒谎甚至盗窃的行为,这使家长和教师忧心忡忡。面对这样的心理问题,一些教师只是让学生认识到撒谎、作弊等行为的弊端,告诉他们不应该这样做,用口头批评、大声谩骂甚至体罚的方式惩戒学生,并没有通过循循善诱或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这种单一、片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不能让学生在心里信服和认可,甚至影响了最终的教育成效。
中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自信、富有责任感的,这时他们生活充实且精神境界丰富,个人潜能能被极大地开发出来。基于此,在德育视角下,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以以上评判标准为依据,明确心理健康指导的方向,尤其在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时候,不能用成绩直接衡量。教师应该切实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内心,观察他们一段时间的情绪起伏变化、学习态度变化等,建立有效且积极的沟通渠道,发现问题要直接帮助学生解决,不能因为学生的自我逃避和不主动沟通,教师就弃之不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为主导,避免一味说教,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开导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例如,班级中平时调皮捣蛋的几名学生忽然变得安静不爱说话,在课堂上也变得认真学习、积极表现。这样的变化虽然在外界看来是积极且正能量的,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行为变化背后蕴藏的心理问题。教师通过了解发现,这几名学生家长在与教师沟通后,结合孩子的表现对他们予以了严厉的批评,甚至用偏激的手段实施了惩罚,导致几名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损,而且出现了心理阴影。面对这种情绪变化,教师首先应该单独约谈这几名学生,先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态度对他们的转变予以表扬,然后通过设身处地的开导让学生不要怨恨父母,更不要抑制自己的天性,需要在转变学习态度、认识错误的基础上做回自己。
其次,教师要与几名学生的家长沟通,使他们认识到体罚孩子或者一味谩骂是对孩子意志和情绪的错误引导,让他们能用鼓励且正确的语言和态度让孩子认识错误并积极转变。几经沟通后,教师发现这几名学生又重新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而且学习态度也明显更积极,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种正确的引导以及有效的心理健康评判手段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有利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也应该摆脱传统的说教方法,基于线上指导让学生通过热门视频或社会新闻了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拓宽心理教育形式,使心理干预和心理疾病预防能协同推进,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避免消极情绪,有效渡过难关。例如,如今网游和直播业务的异常火爆使不少青少年沉迷其中,形成了一些极端地错误思想,甚至走向歧途。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寻到相关的新闻,让学生通过观看或评价这类新闻认识到沉迷于网络的危害,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尊重长辈,关心父母,学会如何正确与父母对话和交流,帮助学生预防沟通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时,使心理干预起到积极、正能量的作用,并培养学生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
学校在落实德育观念的实践中,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基本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创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强化团结意识、分享观念,并树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在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发展的实践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际的时候能用正能量思想和主流的价值观指导实践。例如,在青年节鼓励学生开展理想和励志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准备和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对理想有更深刻的认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在学校范围内的考试中,可以设置无人监考区,使学生能强化自主管理观念,用先进的文化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同时也与德育息息相关,能让学生在积极正能量的指导下树立更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德育背景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缓解学习、生活以及交际压力,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修养。因此,在实践中,要求教师能提高心理健康评估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优化教育形式的情况下,使心理干预和心理疾病预防协同推进。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推进,提高教育成效,为培养更高素质的全面化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