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斌,袁 梦
(1.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600; 2.长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凝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治国方针、 政策及理念精华,其出版发行备受瞩目,相关外译研究成果颇丰。如林榕、 林大津以文化翻译观考察其英译本,探讨了政治文献英译特点、 原则和策略及其文化翻译的总体倾向[1]; 朱伊革分析其英译对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价值,指出其英文译本不仅有利于改变“他者”建构中国形象的被动局面,而且能积极推动中国形象学以及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2]; 祝朝伟归纳了其中典故的英译方法,凝练出“中国观点、 国际表达”的翻译立场、 “异而化之、 融而通之”的翻译理念和“因势而变、 因时而新”的翻译策略等等[3]。 主体研究方向可概为梳理外译原则与策略研究文本话语特征与国家形象建构。 无论是何种中国特色的理念、 方案,都必须首先运用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播,离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就可能忽略最为基础、 最为本质的东西。 概念隐喻作为突破语言表层的语义内涵之所在,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个性,裹挟重要话语信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内涵更为敏感丰富,涉及阐释政治立场、 构建国家形象以及把握国际话语权等重要方面,而学界对其隐喻翻译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运用巧妙话语战略将其核心内涵予以阐述。 故此,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 三卷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中英文本为例,探究概念隐喻类型及隐喻框架模式,对照中英文本分析隐喻英译及其交际功能。
莱考夫(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4]不同于狭义上的修辞隐喻,是摆脱了流于修饰文体及语言表面的简单解读,上升为人类认知体验世界的复杂思维活动,“是链接语言、 思维和文化的纽带,它反映整个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5]。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此事物理解体验彼事物,说明方为源域,被说明方为目标域,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构成二者映射的基本条件。 一言以蔽之,人们使用对熟悉事物的已获得经验(源域)去认知陌生的未知事物(目标域),从而获得理解体验。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各语言社团中的隐喻不尽相同,蕴含着本土文化最具个性的特质,隐喻内涵通过语言载体交流传播后,进行的是文化思维的深度交流。 隐喻为抽象复杂的政治赋予生命力,成为政治参与者说服公众、 激发公众情感、 树立公众形象的绝佳选择,既承载着使用者(政治家)的语言风格,又传递着以其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理念倾向,故此,政治理念的有效交流依托于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翻译。 目前,学界对概念隐喻翻译在政治语篇中的关键作用认识较为深刻,研究较为丰富,如朱晓敏、 曾国秀建立现代汉语政治文本平行语料库,分析了其中隐喻模式及翻译策略[6]; 潘卫民、 张娇以《毛泽东选集》中的科技词汇为例,认为进行隐喻性科技词汇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准确传递科技词汇的内涵[7]; 孙丽冰以习近平讲话中的隐喻翻译为例,提出了政治语篇隐喻翻译常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保留喻体意象,必要时辅助解释性语言为首选等[8]。 前人的研究体现了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重要研究价值。 隐喻是概念化政治和构建世界观的重要手段,隐喻翻译则是传递一个国家政治理念、 意识形态与文化内涵的关键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话语建构,并借助大量隐喻手段传达语义内涵,而凸显政治理念与立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突如其来的空想,而是有着深厚的观念互动的历史,是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过程和结晶,具有历史性与实践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文本由13个主题构成,涵盖3大板块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 话题面向主题: 气候变化治理、 互联网治理、 经济治理及海洋生态治理; 地理区域主题: 中非、 金砖、 亚洲及上海。
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中各框架概念隐喻类型及高频隐喻模式。 首先,通读文本识别隐喻表述,确定其基本意义与语境意义; 其次,判定词语基本意义与语境意义是否存在差别,以及词语基本意义与语境意义的指称对象是否存在相似性,若答案为是,则可判定该词语具有隐喻含义。 再次,筛选并剔除无效候选隐喻。 专题中主要涵盖29种隐喻表述,涉及4类隐喻源域类型(见表1),而后以3大板块划分为基础,统计各框架内已确认的隐喻主题词数及出现频次,计算源域共鸣值(1)算法为隐喻主题词个数之和与各主题词出现次数之和相乘。,科学判定隐喻分布比重(2)部分隐喻主题词量较少,源域共鸣值较低,故不纳入考量。,表2显示文本主题框架中4类隐喻源域共鸣值数据。
表1 隐喻源域及主题词类型
表2 文本主题框架各隐喻源域共鸣值(个)
表2数据表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4类隐喻源域共鸣值总和远高于其余主题框架(该主题在专题中所占篇幅较大); 除“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外,源域共鸣值较高的主题分别为“经济治理”“中非”“互联网治理”; 9个主题框架中4类隐喻模式源域共鸣值相差较大,隐喻模式使用占比不尽相同,说明由于所处国际环境及政治语境的差异性,主题中隐喻模式倾向各有侧重; 除“海洋生态治理”主题外,各主题框架均以建筑隐喻使用频率最高; 专题中的建筑隐喻与道路隐喻源域共鸣值总和占比高达90%,说明专题以高频使用“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模式,辅以“集体隐喻-拟人隐喻”模式构成文本隐喻框架。
系统地运用某种隐喻以描述事件,可以导致对那个事件非常特定的理解,专题中高频使用建筑隐喻-道路隐喻表述构成特定语言模式,框架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向世界展示了价值共识、 责任共担、 发展共赢、 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施过程,即把复杂、 抽象的无形事物构想为一个有形物质的结构。 建筑隐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化,在此基础上,将政治理念有形化,展现的是“可视化”愿景,增强说服力,激起世界各国情感共鸣,为团结一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基础。 道路隐喻使用道路的选择、 坚持、 目的地等特征,映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 例如道路的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道路的坚持——“一道”,目的地——“共同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等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且强调协同合作精神以实现共赢。
集体隐喻呼唤受众认知共识,从情感角度出发,“家园”“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等隐喻表述将人类看作整体,在地球这个“家园”里不分彼此,共同生存。 中国一直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万物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集体隐喻展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超国家、 超意识形态、 超文明、 超宗教、 超种族差异”内涵,天下一家,化异为同,相互依存。 拟人隐喻将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 国家参与活动行为等拟人化,使政治活动得以具象呈现,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受众共鸣。 “携手同行”“手拉手肩并肩”等隐喻表述强调团结统一,注重集体精神,重视平等性,即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各国应紧密联系、 共同发展,彼此之间不分高低、 和谐相处,向着统一目标前进。
高频使用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模式,辅以集体隐喻-拟人隐喻模式的完整隐喻框架构建完成,从而编织成“话语形式复杂多样、 内容主线清晰明了”的专题体例。 就政治语篇而言,源语隐喻意象是否再现于目标语中、 隐喻框架模式是否实现有效对等,是政治理念能否激起受众情感共鸣,以实现其政治功能的重要条件。
为考察专题中的隐喻英译,选取隐喻源域共鸣值较高的4个文本主题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话题面向-“经济治理”与“互联网治理”主题,地理区域-“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 观察主题中的隐喻及其英译发现,隐喻因其具有“语言共性”,在历史长河流淌中,部分隐喻表述已达成语义共识,语言转换间可直接对应。 此时,越是具有东方特色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表述就越需要深入分析,故下文对“喻体共知性”较强的隐喻表述仅稍作讨论,着重解读文本中隐喻色彩浓烈的表述及其英译。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中高频使用建筑隐喻及道路隐喻模式,其次为集体隐喻模式,拟人隐喻使用频次最低。 文本中诸如“根基”“同舟共济”“阴魂不散”等隐喻表述简洁有力,例如:
(1)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
...erode the foundations of one’s own development...
(2)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
...stick together like 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
(3)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
Cold War ment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still exist...
如例(1)“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一句,用建筑房屋的地基——“根基”比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础工作,被直译为“erode the foundations of one’s own development”。 主题中不止一次提出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以此呼吁团结一致、 共渡难关。 如例(2)一句中,习主席用“同坐一条船过河”喻示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 此句中的“同舟共济”被译为“stick together like 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passengers in the same boat”形容所处的境遇相同,“stick together”直接明了地指出世界各国在危机挑战面前应采取的正确举措——紧密团结。 由此看来,译文直截了当且真实有效地传达了源语隐喻内涵,其交际功能自然得以完整实现。
此外,在谈及强权政治等国际问题时使用了“阴魂不散”这一负面情感强烈的词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东方人重悟性、 直觉、 意象,西方人重理性、 逻辑、 实证”[9],“直觉、 意象”的思维方式倾向主观经验,而“理性、 逻辑”则偏重客观事实,东西思维文化的差异性致使语言表述方式有所不同,隐喻转换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在例(3)“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一句中,原文使用“阴魂不散”形容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恶劣影响依旧存在,且含有较为强烈的消极语义,表达了对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不满与负面判断。 译者采取舍弃喻体、 保留意象,将原文译为“Cold War ment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still exist”,“阴魂不散”处理为“still exist”,弱化了源语强烈的主体态度,仅陈述客观事实。 这样的做法在准确再现隐喻意象的同时,尽可能地贴合了目标语文化,安抚了受众对源语隐喻表述的负面情绪,消除了受众可能存在的抵抗心理,隐喻政治内涵得以顺利传递。
“经济治理”主题中的建筑隐喻与道路隐喻使用频次较高,其次是拟人隐喻,而集体隐喻使用频次较低。 观察分析隐喻英译发现,主题中的建筑隐喻及道路隐喻英译大多选择直译法,但其中也不乏舍弃喻体、 保留意象的处理方法。 例如:
(4)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achieve shared prosperity through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5)各国早已休戚相关、 命运相连。
...all countries are connected, and their interests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6)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
Blindly copying the models of others will only be counterproductive,as will be any attempt to impose one’s own model on others.
(7)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 气力大谁就说了算。
Rules should be formul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ot in a might-is-right manner.
例(4)一句中,用“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道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即“共赢”)。 译文舍弃“康庄大道”这一喻体,呈现源语隐喻意象——“shared prosperity”。 例(5)一句,“休戚相关”这一拟人隐喻体现了世界各国紧密相连、 福祸相依的关系,译文将源语隐喻意象直接转为目标语,虽然舍弃了喻体形象,但有效处理了源语可能存在的繁杂,避免语义内涵传递过程中出现障碍,隐喻意象清晰明了、 准确再现。
除了以上具有正面积极的隐喻表述外,主题中还出现了表达消极否定意义的语句。 如例(6) 源语使用拟人隐喻“水土不服”,借对环境气候、 饮食习惯的不适应,映射一个国家若不从实际出发,强行搬用别国政策方针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译文将原句置于上下文语境中,融合连接语义,“counterproductive”意为“事与愿违”,与源语隐喻内涵一致,达到了等效转换。 再如例(7)使用拟人隐喻“胳膊粗、 气力大”映射强权政治,且对以强权制定规则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了绝对否定,此时,“胳膊粗、 气力大”由于上下文语境影响而带有负面意义。 译者使用目标语习语性隐喻“might-is-right(强权即公理)”替换源语中的拟人隐喻,译者不仅对源语隐喻内涵的认知较为清晰,而且在翻译转换时准确把握了目标语言文化,搜寻出语义对等的表述方式。 另外,源语“不是谁的胳膊粗、 气力大谁就说了算”的表述方式较为强硬,“not in a might-is-right manner”不仅紧密贴合目标语习惯,更弱化了源语的消极否定意义,为有效传递政治理念提供条件。
“中非命运共同体”与其他主题框架略有不同,除以建筑隐喻模式为主之外,主题中集体隐喻及拟人隐喻使用频次较高,道路隐喻使用频次相对较低。 主题中的建筑隐喻均根据上下文语境被转换为“build”“set up”等目标语表述。 如“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的“共筑”处理为“build”,以及“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中的“建设”译为“set up”等,均进行了较为适宜的翻译转换。
主题中更多使用集体隐喻与拟人隐喻,诸如“家园”“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携手”等表述,展示中非深厚情谊。 例如:
(8)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China and Africa have long forge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and we rise and fall together...
(9)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 同舟共济……
Mutual assistance and solidarity has been the hallmark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 over the years...
例(8)用“忧喜与福祸彼此共同承担”说明中非“关系密切、 利害相同”。 译者采取替换喻体、 再现意象,将“休戚与共”译为“rise and fall together”,译文中的空间隐喻“rise and fall”,即“好的”为“rise”、 “坏的”为“fall”用以形容“忧喜福祸”。 “rise and fall together”的译法替换了源语隐喻喻体,再现了一致意象,在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基础上采取了较为适宜的隐喻表述,完整传达了源语隐喻的语义内涵。 又如例(9),观察上下文语境可知,源语使用集体隐喻“同舟共济”描述中非长期以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其中“同舟共济”与“互帮互助”语义重复,译者将其处理为“Mutual assistance and solidarity”,选择了舍弃喻体、 保留意象,说明在对原句进行认知分析后,译者选择合并四字词、 保留语义,有效处理了源语的重复赘余,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源语隐喻内涵。 与此同时,主题中多次使用拟人隐喻“携手”,展现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紧密联系、 关系友好以及情谊深重,有“亲密团结、 共同前进”之意。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中的“携手”直译为“join hands”不同,“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中的“携手”被处理为“Let us”引导的祈使句。 源语文本可概为“‘携手’打造责任共担、 合作共赢、 文化共兴、 安全共筑、 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对照其翻译发现,译文采取“Let us build a stronger China-Afric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that...”句式。 “Let us”既展现了中国对非洲的呼唤与邀请,又与原文本的段落排比句式对仗,在传达隐喻内涵的基础上,做到了源语与目标语形式上的互相对应。
“互联网治理”主题多用建筑隐喻及道路隐喻模式,几乎不使用集体隐喻及拟人隐喻表述。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或有两点: 一是主题文本只是讲话中的一部分,篇幅较短,不可避免地存在语料中几乎没有某种隐喻模式的情况; 二是出于有效性考虑,进行隐喻识别筛选时未将新奇性较低的隐喻表述纳入考量。 主题中的建筑隐喻均采取直译,如“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译为“We should also build more platform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此处不再赘述。
“互联网治理”主题中多次使用道路隐喻表述,源语中的“一道”不仅表达“一起”“一同”,也含有“一条道”的语义内涵,表明中国欲与世界各国同走一条路,发展良好的伙伴关系,为建立多边、 民主、 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努力。 例如:
(10)中国愿同各方一道……
We propose that political parties of other countries work with us...
(11)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
We should respect the right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to independently choose their own path of cyber development...
(12)……同舟共济、 互信互利……
...mutual support, mutual trust and mutual benefit...
基于上下文语境可知例(10)的“各方”指所有国家地区,为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中国倡议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译文将“一道”处理为“work with”,虽然舍弃了隐喻喻体,但做到了恰当切实地将原句语义呈现于目标语中,体现了“各方”作为实施主体,在促进互联互通过程中的伙伴关系,对折损的源语隐喻效果进行了有效补偿。 同时,例(11)用“道路”比喻“为发展网络所实施的政策、 举措等”,由于源语意象与目标语意象具有较强的认知共性,因此,将源语喻体进行直译,主题中也高频使用了“同舟共济”这一隐喻表述。 如例(12) 使用“同舟共济”以呼吁世界各国为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而齐心协力、 互帮互助。 译文舍弃隐喻喻体、 保留隐喻意象,将“同舟共济、 互信互利”处理为统一表达式“mutual support, mutual trust and mutual benefit”。 “同舟共济”重点在于“济”,即相互帮助,故此,译文虽舍弃喻体形象,却将源语意象完整再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上下文语句,进行语义整合,最终达到目标语表述形式一致、 言简意赅的效果。
通过例举分析发现,译文主要采取直译法、 套用法、 舍弃喻体形象而保留隐喻意象等方法。 无论采取何种英译方法,译文总是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意象呈现,在充分把握政治话语敏感性与内涵隐晦性的基础上,准确实现了隐喻意象的对等转换,发挥了源语在国际语境中的政治交际功能。 除考察源语隐喻意象是否准确再现外,译文隐喻框架与原文“高频使用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模式,辅以集体隐喻-拟人隐喻模式”的隐喻框架基本达成一致,对各框架中隐喻英译转换进行量化统计发现,源语隐喻表述进行有效英译转换占比达80%,为充分发挥隐喻政治功能提供条件。 英译本将专题中模式多样、 领域广泛的隐喻框架准确再现,政治话语内涵得以自然生动地进行交流传播。
隐喻通过具有系统互动关系的两个认知概念域所映射出的民族文化,必有其特殊的内涵[10]。 由于所处语境的特殊性,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语义内涵更具敏感性,语义功能更具政治性。 故此,于政治语篇而言,成功的隐喻翻译不仅能够有效传递一国的意识形态、 政治理念,更是构建国家形象、 把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中原文以“建筑隐喻-道路隐喻-集体隐喻-拟人隐喻”模式架构而成文本隐喻框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象化、 概念化。 译文实现了隐喻框架对等有效,译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基于文本语境及政治语境,择取了较为适宜的隐喻英译方法更好地实现了源语交际功能。 此外,译者以话语内涵有效转换为基准,对具有强烈主观意识形态色彩的源语隐喻,采取了弥合文化差异、 弱化主观色彩的处理方法,为顺利实现政治理念交流提供条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外译出版无疑是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的成功典范,考察其隐喻模式及隐喻英译对政治语篇隐喻翻译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隐喻模式为文本谋篇布局提供框架依托,将语义内涵盘络相衔,构筑为完整的话语体系,隐喻框架是政治理念与立场的重要载体。 其次,进行隐喻翻译时需对隐喻意象认知明确,厘清原文本话语脉络,以“政治性”为首要考量因素,遵循“隐喻意象等效转换、 隐喻框架对应一致”的基本规则。 此外,本研究语料较少,说明力度有所减损,后续研究拟扩大语料范围以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分析探讨,从而进一步拓深政治语篇隐喻及其翻译研究,以助力更为全面完善的政治话语体系构建,推动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真实有效的传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