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华
(西藏日报社拉萨 850000)
在开展民生类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选题与采访方式,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则更要关注平民化、地域化的生活实际,同时以人民群众的角度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的时候应注重尺度的把控,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当地群众进行良好的交流,以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最终借助报纸新闻报道将当地的民生情况有效展现出来。
民生类新闻的主要意义就是展现人们的生活实际,应做到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完成对其真实生活的反馈[1]。由于民生类新闻需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其与实际生活也更加贴近,并展现出更加突出的亲和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地区的报纸都开始增加民生类新闻的内容,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一些少数民族新闻媒体也加大开展民生类新闻的报道,保证可以充分发挥出民生新闻的自身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现阶段很多新闻媒体采用的采访报道方式依旧较为老旧,同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新闻内容无法吸引人们关注,对民生类新闻报道的总体发展也会造成限制。
1.设备落后,人员专业性不强
现阶段,尽管少数民族地区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设备落后以及人员专业性不强等。
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地政府对民生新闻报道的财政支持力度稍显不足,进而引发采访设施相对落后、人才培育缺乏支持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虽然鼓励优秀人才到西藏支援发展,但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愿意到西藏地区的优秀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民生类新闻的发展造成限制。
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很多民生类新闻的采访记者的采访能力有待提高。而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聚集区,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既专业的采访技巧不够过硬,也没有充分了解当地独特的民族风俗,这样势必会对当地民族经济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发展的了解造成限制,进而相应的民生新闻采访与报道工作就很难开展。
2.采访难以突出地域特色
一方面,采访的形式整体较为单一,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以西藏地区为例,很多媒体在进行民生类新闻报道的时候都会存在相互模仿的情况,虽然事件内容以及时间地点是不同的,但在新闻的采访形式和提问方式上却有着很强的相似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新闻千篇一律,难以发挥出民生新闻报道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类新闻报道在选题上也比较雷同,进而导致采访内容缺乏新意,同时还增加了地域局限性。
现阶段,西藏地区的部分环境依然比较恶劣,为进一步提升民生类新闻的报道质量,报纸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应先提升硬件设施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当地的采访条件[2]。与此同时,在对某些专业领域内容进行采访之前,记者要先对其进行初步了解,保证在尊重当地文化与民族风俗的基础上进行采访,进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保证沟通的顺利通畅。记者在完成采访工作以后还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整理与转换,便于人民群众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还需要加强对被采访对象的激励与引导,保证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针对被采访对象回答的关键信息,记者要进行全面记录,并进一步挖掘出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新闻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报纸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应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民族特色。
以西藏地区为例,在针对西藏地区民生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记者应充分了解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情况与生活现状;第二,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应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尽可能地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风格;第三,不同的被采访者在个性、文化水平方面也会展现出很大的不同,记者应充分结合被采访者的特质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例如,如果被采访者的性格比较开朗直爽,就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采访方式,直面问题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而对于比较含蓄、内向的被采访者来说,则可以通过简单的寒暄来拉近距离,进而再逐步提出问题。而且为有效保证采访效率,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应保证采访语调与采访环境相符,以确保采访过程的稳定推进。
报纸媒体在完成采访之后就需要刊登相应的文章,在进行文章结构设定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分层、分段。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西藏地区民生类新闻的主要读者大多是普通市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长篇大论,因此如果民生类新闻的篇幅过长很容易导致其失去阅读兴趣。对于这样的情况,民生新闻的编辑人员就需要借助报纸现有的版面完成新闻内容的排版,最大限度地保证民生新闻结构的丰富性与多样化[3]。例如在开展文字描述的时候可以在内部插一个与之相关的图片,进而在提升新闻真实性与具体性的基础上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轻松的阅读体验。此外,导语的设定也是新闻撰写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写好导语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当地实际是提升民生类新闻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民生类新闻同质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保证同一题材的新闻可以体现出独特性,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应充分立足于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出地域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在进行民生类新闻策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本地新闻资源优势,保证民生类新闻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近年来,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举办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活动,这就可以作为报纸媒体的发展契机,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相应的新闻策划工作。针对比较重要的事件还可以以专稿的形式进行报道,并开辟相应的版面介绍相关活动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变迁,使得更多人可以加强对该活动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报纸媒体在西藏地区的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民生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沟通方式与采访方式也应积极结合实际。
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被采访对象在生活背景以及文化习惯等多方面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候应积极拓展思路、创新采访模式,保证整体采访过程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充分提升整体的采访效率。
首先,在准备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记者应结合被采访人员的实际情况先列出一个大致的采访思路,并明确重点要提问的问题。其次,记者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应注重贴近群众,保证可以明确采访的本质和核心。最后,针对一部分比较特殊的报道,被采访者很有可能会隐瞒事实,对于这样的情况记者应加强对其的刺激与引导,保证可以获得更加深入的采访信息。此外,在此过程中,记者应时刻遵守职业道德,充分提升民生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新闻报道是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报纸媒体应不断提升对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类新闻的采访水平与报道水平。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类新闻报道应进一步体现出其亲民性与贴近性,通过结合实际与贴近群众来获得人民群众广泛支持。与此同时,在实际开展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采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丰富的文章内容与科学的文章结构来更好地展现出民族特色,并充分保证文章内容可以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相适应,从而推动民生类新闻发展水平登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