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

2022-12-18 19:18奚洁人
中国领导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化

◎奚洁人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的世纪之问和战略要求。此后,又多次强调“三个为什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特别强调:“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如何才行,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搞清楚、弄明白的,由此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严重的失败,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对此,我们党是通过在不同历史阶段作出的三个历史决议,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才搞清楚、弄明白的,从而不断地提高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坚定历史定力,把握历史主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简称《历史决议》)使全党同志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3]、本质问题的政治理解和哲学把握,从而使对“三个为什么”世纪之问的认识,达到了历史自觉的新高度,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最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就是能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根本和根基所在,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说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5],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6],但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或不能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无法证明和显示其真理的力量。

一、“两个结合”:党的领导力生成逻辑发展的必然与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7]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把握党的领导力生成逻辑指明了方向。

从理论逻辑上看,恩格斯早就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他还指出:“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列宁也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并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0]。然而从历史的和实践的逻辑看,党在年轻时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毛泽东在1965年曾讲过:“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那时的中央领导者们,实在懂得很少,或者一窍不通。”[11]历史上犯“左”倾路线错误的许多同志,尤其是号称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王明等人虽然读过这些重要论断,也许还能背诵,可惜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当作教条,结果给革命根据地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致使党在1927年和1934年遭受了两次严重的失败。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2]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开展了坚决斗争。毛泽东早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到1930年期间,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开创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模式的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3],第一次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和共产党人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4]的重要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经验,尤其是勇于和善于从血与火的考验和错误教训中学习的党的学习力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6]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7]因此,党的诞生之日,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但应该承认,我们党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对其认识还是不自觉的,尚处于必然的阶段。

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生存发展的,不可能完全游离,这是一种必然状态。因为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语言系统,就无法表达思想。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是在中华文明系统中孕育成长的,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资源引用自如。在1927年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针对农民砸菩萨的事,就强调“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18]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上》,借以比喻共产党人应当善于教育引导和启发农民,使农民自愿地去破除迷信和旧的风俗习惯,不能强迫或代庖。毛泽东在这方面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以致在遵义会上,竟然有人当面对毛泽东说:“你打仗的方法一点都不高明,你就是照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意为根本不懂马列主义。毛泽东反驳道:“打仗之事,敌我形势那么紧张,怎能照书本去打!我并不反对理论,它非有不可,要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指南,决不能变成‘书本子主义’!”[19]体现了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鲜明态度。毛泽东对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确实也不是教条式的,一直主张“古为今用”,强调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要“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20]。显然,主张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后来他提出的“三大法宝”的比喻、愚公移山精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等,都是“古为今用”的经典案例。在《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中也引用了好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经典案例来诠释论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比如,《实践论》的结束语:“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1]而知行统一观、知行合一论,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观点。在《矛盾论》中,运用辩证法分析《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案例后指出,“《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22]等。但遗憾的是,毛泽东确实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因此,严格地讲,仍然处于必然的状态。

党的十八大后,坚持“两个结合”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逻辑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阐明了要通过这个“结合”,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等战略理念和工作方针。一是要重视和加强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23]“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4]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5]后又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6]三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做到“两个相”。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27]实质上,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时代化和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原创性地正式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8]的重大论断,意味着“两个结合”进入了新的逻辑发展阶段,同时也确立了“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基的理论文化地位。

由此可见,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之前“两个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必然”状态的话,那么新时代对于“两个结合”的全面论述,已经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世纪之问,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已经从必然状态进入了自由的境界。因为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29]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就的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鲜明标识,就是“两个结合”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里程碑。

“两个结合”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真谛领悟的逐渐深化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生成之基的逻辑进程。这个结合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最基础、最核心的领导力,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逐步增强和提高的。

二、“两个结合”奠定了党的领导力之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从最根本和最基础的意义上说,就是“两个结合”的能力。伟大建党精神、“两个创造”和“十个坚持”是“两个结合”的标志性伟大成果,多方面,多维度地体现了是党的领导力之基。下面,试以伟大建党精神、“两个创造”和“十个坚持”为重点,从“两个结合”的视角和层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内涵和方法作一点探析。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两个结合”的价值领导力

价值领导力的本质和核心是一种精神影响力,是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是领导者的价值理念、高尚品格和模范行为的传播、示范的引领力及其追随者对其认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30]这个政治品格,就是“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31]伟大建党精神和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就是“两个结合”的精神成果,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集中体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同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不变信念,是前进道路上的方向和旗帜,是我们党在征途上踏遍千山万水、穿越林海雪原的精神罗盘;是共产党人无惧泰山压顶,哪怕风狂雨骤,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勇气和力量的精神源泉;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精神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责任同中华文化知行合一、实干兴邦实践担当精神的结合,更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就确立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自觉要求和政治任务,是共产党人永远牢记、矢志不渝,并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奋斗目标和历史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无产阶级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同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结合,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危亡中,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军事、文化侵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图强求变、御侮纳新、浴血奋战的顽强奋斗精神,是在抵御列强军事侵略的血火中,坚持开眼看世界,表现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忍辱负重的好学精神和勇气智慧,更是支撑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百折不挠、高歌猛进的意志、气概和风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共产党政治纲领、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同中华文化精忠报国理念和民本思想的结合,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忧党、忧国、忧民,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为党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强誓言和模范行动的精神表征。

(二)“两个创造”与“两个结合”的道路开创能力和文明创新发展能力

“两个创造”,即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两个结合”的伟大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创新能力的重大体现。道路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32]。党成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习借鉴十月革命经验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后,党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五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3]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人间正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道路”,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老式的、野蛮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五个主要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彻底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34]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更切合中国实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与时俱进、持续不断的道路开创能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文明观,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吸收人类已有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创造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形态;二是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和独特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伟大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指向;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四是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和实践平台,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坚持以各种文明平等交流、多元互鉴为价值导向,展现出绚丽多彩、强大生命力的人类文明形态。毫无疑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文化创造力、文明创造力。

(三)“十个坚持”与“两个结合”的领导理念和思想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理念,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引领性。“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5]《历史决议》坚持“两个结合”,将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十条历史经验“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也传承贯通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和历史自觉。“十个坚持”具有鲜明的“两个结合”的思想方法论特点,蕴含着丰富的领导理念,具有根本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比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古代圣贤历来主张治国有道,即治国是有规律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的典故,用以比喻治国理政之道。共产党执政最根本的政治理念就是遵循治国理政的规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功的,因此最有资格领导这个国家。《历史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古人曰: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36]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三是坚持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37],中华文化具有鲜明强烈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千万不能‘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8]《历史决议》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我们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四是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具有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历史决议》强调,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五是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典:“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洪范传》)[39],讲“打铁必须自身硬”。《历史决议》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由此可见,“十个坚持”中蕴含的领导理念,都贯穿“两个结合”的思想方法论。这些重要领导理念和思想方法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强大威力。

三、坚持“两个结合”,深刻理解和掌握新时代党的领导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提出“要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40]的明确要求。

党中央明确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是对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原创性贡献,从“两个结合”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研究新时代党的领导理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切入点。“两个结合”,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形式,能更好地让中国人民理解和掌握,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且“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41]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厚植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领导理论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和人类文明的精神殿堂增添了宝贵财富。

(一)坚持“两个结合”,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理论和文化的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中国共产党人的无比自信昭告世界:“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42]自信,是一切领导力的基石,没有自信何以领导。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豪迈宣称:“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43]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即“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理论自信,是立党立国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旗帜;道路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定海神针;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气和力量所在。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两个结合”奠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是党的领导力之魂,道路和制度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形成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44]百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5]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文化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基因,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华文化最深层精神底蕴的结合。

自信不自大,自豪不自满。中华文明同样蕴含着从“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的谦逊美德到“骄兵必败”“兵骄者灭”等防止骄傲自大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了这个优良传统,毛泽东将《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古为今用地演绎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务必”的警示,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表明:“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47]并多次告诫:“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48]“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49]总之,自信也是建立在忧患意识基础上的永远奋斗精神,“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50]同时要自觉地清醒意识到,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现在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赶考永在路上。

(二)坚持“两个结合”,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时代的中国智慧

思想引领力、理念倡导力,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力。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着急剧的深刻演变,进入了动荡变革期,引发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世纪之问。“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51],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的文化精神也具有跨时代性,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精神相结合,正是回应时代之问的最佳选择。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5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53]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挥“两个结合”的整体优势,顺应时势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了大时代领导者的大格局、大智慧,为引领世界发展、时代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首先,强调要认清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正确的时代观、世界大局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要与时代同步伐。“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54]更不能逆时代潮流而动。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是旨在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的人类情怀,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孜孜以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5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21世纪“两个结合”原创性的重大思想成果。这一新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被写进第71届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在重大全球议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其次,提出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世界文明观,奉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样本。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明观,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理念,传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二是坚持主张文明的多样性和平等的交流互鉴,反对文明歧视和文明冲突论,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坚决反对以文化霸凌代替文明交流。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6]表明“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57]三是奉献中国方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不仅是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也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推进不同文化和文明系统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58],成为实现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

最后,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进一步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和政党关系,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首创发起以“为人民谋幸福与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倡导21世纪的政党价值观、责任观,得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认同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倡导政党“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59]等理念和主张,引起强烈共鸣,盛赞中国共产党是“坚守信念又灵活智慧的政党”。总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世界进步潮流,为人类谋福祉奉献了中国智慧。

(三)坚持“两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精髓,为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根本思想武器

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0]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概括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61]这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思想精髓和根本方法论。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实事求是”的古语作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意义的界定和阐释,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思想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则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新的丰富内涵。对于“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突出了坚持和推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实践的理念,强调了思想与实践相互激荡、相互促进产生强大思想引领力的观点。[62]对于“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63]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实事求是提升到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信念,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同时强调了实事求是要成为领导干部的信念和本领,因为没有领导本领或本领不高、不够,还是难以做到实事求是。最终还要“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就是要落实于行动,说明这也是领导作风。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64]的新论断。应该指出“与时俱进”与“守正创新”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各有所重。前者重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特征,即理论是要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原理,后者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性特征的同时,突出了如何与时俱进的思想机理,即“守正创新”。从“两个结合”的维度看: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精华;就是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基本内涵。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活的灵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生命力,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65];创新,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中国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创新,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更加强大的理论创新力、文化创造力、思想引领力和政治凝聚力,彰显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伟力。

[注 释]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9.

[2][28][30][32][33][36][41][50]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3, 13, 8, 13, 13-14, 11, 11, 22.

[3][4][12][40][5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2, 23-24, 6, 79, 8.

[5][37][5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6, 7.

[6][4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70, 1438-1439.

[7]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求是,2021(22).

[8][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42—743, 28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5.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2-203.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46.

[13][14][18][21][2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1991: 111-112, 116, 33, 297, 313.

[16][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34, 708.

[17][42][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4, 70, 59.

[19]褚银,章世森,晁华.遵义会议的那些历史细节[N].解放军报,2014-01-14.

[2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

[24][25][26][27][4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6, 156, 164, 161, 4.

[2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45.

[31]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30.

[3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9-10.

[3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38][61]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

[39]习近平.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58.

[43][44][4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13, 9, 8.

[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0-71.

[49][6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97-598.

[53][62]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72, 519.

[54]习近平.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主旨发言[N].人民日报,2014-05-22.

[55]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7.

[5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59]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60]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8.

[64][6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1-1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