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12-18 11:24张善雨
中文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张善雨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培养具有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从而为社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满足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大国目标实现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1.职业价值观模糊,职业理想低

高职生现实的追求是学到一技之长,而所选择的专业更多是家长的意愿,或者根据就业状况的好坏选择专业,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职业价值观进行选择的很少,这就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向往,也缺乏对专业蕴含价值的主动探索,这和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性互相矛盾。工匠精神表现为对专业的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应该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要认同自己的专业价值,对专业不懈的追求,并把它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更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乐于对专业奉献。高职生也较自卑和现实,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要求不高,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心态,也会使工匠精神的培育遇到屏障。

2.定位偏差与引导缺失

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及错误言论的影响,过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认为岗位工作与自身难以匹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也导致学生难以做到谦虚求知、不耻下问,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和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培养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工匠精神要求学校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应当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提升,由于缺乏实践性,学生自身的价值定位容易出现偏差。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自我培育意识与职业观落后

高职生自我培育态度不够积极,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高中要舒适和轻松,导致很容易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大学生也会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意识,缺乏积极的自我培养、发展态度,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全面地投入专业学习及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高职生自主性也较差,大学生缺乏积极的自我培育态度,在学业上无规划、无目标,学生难以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导致工匠气质与职业品质的提升不够理想、专业能力与职业技术发展受阻。

高职学生职业观落后,所以追求轻松舒适、环境优越、薪酬优厚的热门行业或岗位,对薪酬不高、地区偏远的岗位缺乏兴趣,难以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无法在岗位工作中修炼技艺、磨炼自己。在就业压力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也造成高职生专业思想的弱化,毕业生更趋向于选择责任小任务轻,福利待遇好的企业或岗位,造成专业对口率不断下降,使得岗位缺口越来越大。高职生怕吃苦,对工作条件、收入高低非常在意,对企业和专业缺乏忠诚度,这与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注技艺的追求,不为金钱地位所诱惑自愿奉献相反而行。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1.不正确的价值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导致学生工匠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孔子提出的关于儒家思想中君子不器理论,将各种各样的职业放在一起进行排名,通过排名手工艺人和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地位低下,很多人在选择工作的行业时会避开做匠人。

2.偏见的职业观

从古到今,人才选拔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现在的一些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想着让孩子进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队伍,他们觉得这样的工作稳定,也比较体面,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这样的职业令人羡慕,社会地位高,孩子好找对象。这样根深蒂固的择业观,在人们的心中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3.社会变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前几年,生活物资非常匮乏,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充分。现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民不愁吃喝,人们更加倾向于时间短且收益高的投资方式,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见效慢的工作,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工匠精神严重缺失。

4.快节奏的生活

现如今,中国各个领域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处在一个欠踏实的年代,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使一些人更向往中网红的职业,往往是这种职业越容易使人走错路、走弯路,根据没有心思去了解传统行业。正是在这种快节奏生活模式的冲击下,人们往往缺乏脚踏实地、扎实学习的匠心,使得我们的工匠精神不能继续发扬下去。

5.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

国内职业教育目标大多停留在批量输送技能型人才层面,职业教育遵循的教育观对于技术的观念也多为“重操作,轻内涵”,这导致职业教育的重要核心一直难以得到全面的完善,难以从根本上去跟进时代发展要求。

6.社会认知环境的影响

在高考录取率节节攀升的社会大环境下。职业教育被人为划定在高考录取批次的末端,致使职业教育也被基本定性为“二流教育”,在社会助力。地位上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约束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业教育在自我要求层面趋于低下。

7.自我发展理念的桎梏

在社会认知环境的影响下,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对于自我发展的定位也时常停留在得过且过层面,缺乏长效性的内在发展需求,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无法领悟“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造成了内部发展驱动力量的流失。

三、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1.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工匠精神也是有着古老传统并持续至今的一种精神。在如今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更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地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融合,探求其价值实现的路径,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当前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于通过环境营造、文化创造,深化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认知理解,从而达到认同的效果,最终才能使其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精神力量和坚定内心的信念。同时部分学生对工匠及其衍生出来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缺乏对技能执着追求的精神与信念,从根本上无法深刻理解、体悟工匠精神的本真。

要充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立法、宣传、制度等方面下手,构建完善的工匠制度体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电视台、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劳动、职业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全社会的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对技能人才建立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体系,提高工人的待遇;在院校现有条件下,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通过技能选拔出优秀的技能人才。为大国工匠提供培训机会和平台,职业院校应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各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

2.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师风

想要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起到引领效应,教师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不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还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引领者,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将会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由于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直接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和经历,才能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指导,并且解答他们在技能学习、职业道德锻造、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的各种难题。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制度保障,还需要高职院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师德师风中,不断塑造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让教师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精神设计一堂好的教学活动,探究适合现在去进行教学的现代信息化教学策略,探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效果,并要严格要求教师们以身作则在言行举止中对学生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去营造尊师重教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也可以去开展各种各样的评比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根据特长参加教学大赛、信息化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深入挖掘能力强的工匠型教师。学校方面也应该要有计划地去安排各个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活动,对企业中的研发、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等去进行细致地了解,熟悉、研究明白实践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事项、好的活动顺序,通过在企业中去实践,能够精确地把握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让教师们在学校中传授学生专业知学识同时,还能更好地结合实践生产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各个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培养教师们爱岗敬业、不怕苦、不怕难、好上加好的“工匠精神”。

3.将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

老师们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将专业课的学习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通过反复备课,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专业课程学习的专业性,还应该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训技能,才能让学生们在实际训练中不断地加深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也可以在技能训练中去逐渐养成“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通过创新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去增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感悟教育和实际训练教育,进而使我们的“工匠精神”与相关的技术活动、学生技能培育结合起来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进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由内而外到学生自身精神中去。

4.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理论课教学

德育理论课程的教育最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教师引导,从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中去,并且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课程,通过不断探索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从合适的点引入工匠精神。但如果想要在课堂上充分融合德育内容和工匠精神,教师对工匠精神还必须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况且不同行业对于工匠精神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的需要去研究相关的行业情况,搜集行业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将其融入德育课堂中去。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和研究,不仅能够有效加强德育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联系,还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中,而且加深加强德育治教育的育人作用。除了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之外,教师课堂中更要去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除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高职的德育不只是要学生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能读能诵,而是为了通过德育教育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和三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人文思想教养。

5.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肥沃土壤,而且工匠精神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要学会发挥出文化育人无声的作用,持之以恒、好上加好、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精髓。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方法,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建构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在校园中的展览板中去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比如,宣传大国工匠的人物事迹、建造大国工匠文化长廊,漫步在校园,就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在校园内都能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的氛围,在这样的熏陶下,长此以往,就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对学校中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增强。

6.创新活动载体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创新是工匠精神重要的核心,而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更加是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地基。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设计出了相关制度,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最具有创造性的制度创新,相对于马上步入社会生存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去参加那些创新创业竞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有利于学生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增加师生间的友好交流,也可以使学生们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还能锻炼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户的需求,为未来自己走向职场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工匠精神”不仅在强调尽职、一丝不苟和专心,而且还包含着革故鼎新、突破自己的创新内涵。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