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22-12-18 11:24胡冬梅范友林赵儒霞
中文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教材

胡冬梅 吴 瑞 范友林 孙 晶 赵儒霞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一、三教改革的迫切性

新时代已悄然来临,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趋势,职业教育也势必需要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1-2]。

1.新经济迫使职业教育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已不再是劳动力成本低、生产要素和资源廉价的“世界工厂”,正面临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与回归本土的现实困难,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增强了工作岗位的专业交叉性、技术复杂性,产业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新技术迫使职业教育换挡升级

“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育行业。

教育技术的发展革新了时空观,使教学从封闭课堂转为开放课堂。职业教育需要教师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各种新技术融入并整合到教学内容、新形态教材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建设中。

3.新业态迫使职业教育优胜劣汰

在新经济调整、新技术全面应用背景下,专业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岗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职业教育要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优胜劣汰,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以此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新时代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内涵,要求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内涵建设、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调整,“三教”必然会成为调整的重点。

二、三教改革的必要性

1.教师队伍结构需要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三教”改革的主体,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无论这个学校的宗旨如何明确,课程如何系统,训育如何有素,校风如何纯正,若是教师队伍综合能力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不会提升[3]。而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主要受限于以下现状[4]。

1.1 教师数量不足。一些职业院校生师比超过1∶20,有些地方和专业甚至超过1∶25。师资不足导致人均教学工作量超标,使得教师对教学研究、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管理等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在“双师”能力提升方面更是不足。

1.2 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双师”队伍建设水平较低,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不足。职业院校引进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缺乏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1.3 教师成长机制不够健全,教师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和指导。目前,一些院校普遍重引进、轻培养,缺乏系统化的职业成长路径,新教师的职业发展没有引导,规划模糊,还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1.4 教师考核评价管理不够完善。一是职业院校对于教师考核指标不够明确、合理,多采用“一刀切”,不能针对不同类型教师进行针对性考核和多维度考核,教师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特点。二是教师考核评价管理的工作流程还不够规范。三是针对考核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修订、动态跟踪。

2.教材建设需要革新

教材展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主要集中在数量和种类两方面,而教材的管理比较松散,教材的职业特色不明显。

2.1 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随着产业升级,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能结合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进行编写,行业新工艺、新规范、新技术未能及时体现到教材中,未能与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主动对接,也未能将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标准,使得学生所学与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偏离严重。

2.2 教材形式不够新颖,立体化程度不高。在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差别,需要大量包含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体验的新形态教材或立体化教材。

2.3 教材选用机制不够完善。职业院校教师教材编写的权利和自由过宽,统一规划和审核管理松散,教材编写质量不能保证。教材选用管理缺乏规则引导,比较随意,导致所选教材与教学课程不匹配,较为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需要突破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内核,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和“学”,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堂授课之法,通常也被称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关键要素。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深化“三教”改革,推动教法改革迫在眉睫。

3.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离。职业院校部分教师仍未认清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学需求,一些教师仍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满堂灌”“黑板上开机器”的情况,从而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所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为实践服务,实践无法强化理论学习,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却未能深入分析学情变化,未能准确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地因材施教,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3 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未能配套进行。部分职业院校教学未能及时且合理地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现实虚拟技术”等新信息技术方法融入教学中,教学方法落后、方法陈旧,无法个性化、多样化的满足学生需求。

3.4 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管理不规范。有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单一,不能根据课程性质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制定评价指标,教师缺少质量意识,教学不够规范,教学监控不合理,导致教学方法改革华而不实,不能落地推广。

三、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探究

“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关键,是“三教”改革的主体;教材是改革的载体;教法改革是实现途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变革去实现。而“三教”改革要走实走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主线,也是关键着力点。

1.优化教师队伍

1.1 以机制创新为契机,完善人才聘用与引进制度。破除唯学历论的人才引进模式,制订人才引进柔性管理办法,吸收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等特殊高技能人才;基于产教融合平台“请进来”,聘请能工巧匠、行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1.2 以机制改革为支点,完善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分型考核,多维度考核,同时增加教师个人品德、工作实绩、综合能力占比,将个人工作业绩与绩效考核挂钩;双师型教师要更多的倾向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考核;探索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

1.3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与企业深度融合,共享师资资源,齐力打造校企融合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引导教师“走出去”,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为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4 以专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系统规划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健全教师成长机制。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专业教师团队的任务、成长目标、和实施途径,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项职业能力。推崇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崇尚一技之长的用人观念,让每位教师都有成长的机会,健全教师职业发展。

2.拓展教材内容与形式

2.1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整合双方资源,更新教材内容。契合企业生产,将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材,重新设计架构教材框架;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嵌入工程或生产项目案例,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紧跟企业和行业前沿技术发展,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结合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工作过程划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开发可以根据生产实际增删变化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理实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2 以信息化技术为方法,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创新教材形式。开发具备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教材,重视教具、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合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教材”“3D信息技术+资源”等方法,开发形式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式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2.3 以机制建设为契机,健全教材管理。制定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四级建设机制,规范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制度与评价标准,设立教材编审选用委员会,全方位把关教材编写质量,全面审核教材的实践性、应用性与思想性;与企业协建教材管理中心,制定教材编写的激励办法,促进校企双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建立教材使用效果评估机制,跟踪教材的选用情况。

3.创新教学方法

3.1 重视教学技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具体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互动教学模式,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针对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却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开辟第二课堂,跨专业组织各类社团,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学习乐趣,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

3.2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带动教法改革。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是职业院校教学的基本特征,教法改革的着重点是提升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企业岗位生产要求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改革;与企业深度融合,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推广现代学徒制,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用致理达”的学习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案例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3 以信息化为方法推动教法改革。在信息技术时代,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等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立体化,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普遍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打造多媒体课件、实训操作、仿真实践等多维立体教学资源,提升实训教学的情境性,实现实训教学“看得见、摸得着、可重现”,提升教学的实践性;设计如提问、讨论、评价等线上教学活动,形成完整的模块化在线教学体系,提供开放共享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解决教学受时空和规模限制问题,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3.4 以课程德育为口径引领教法改革。感悟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源泉,只有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天性本能,才能真实提升教育教学整体的创新实践水平。教师要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社会理性和家国情怀,从职业素养、素质教育等视角,将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使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同步进行,直达学生内心,做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效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让学生得到感悟、激发潜能、提升自身成长。

3.5 以机制建设为契机,改进教学评价。针对当前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学生来源的多元化,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从而保证改革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主要看课堂是否“有用、有趣、有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潜力,以学生的德技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为最终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三教”改革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教材建设为基石,以信息化为方法,以机制建设为契机,以教法改革为目标,真正将三教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