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波
(江苏润和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国昆舞是从江苏昆曲中挖掘的适合于发展的基因,从中进行提炼,并经过一系列体系化整合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舞的第四大新流派。中国昆舞的形式上和表现运用手法上继承发展了传统戏曲昆曲的审美特点和风格性。昆舞的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但昆舞一经确认之后,就非常迅速地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2]。南艺舞蹈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昆舞系进行昆舞的教学与研究,让昆舞的发展和传承有了广阔的平台和专业性上的支持,但没有形成非常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了系统性且充足的教学经验,尤其是昆舞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授课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中国昆舞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开展对比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点经验和对策[3]。
王海涛老师对中国昆舞的创立与发展进行整合。
张森、郭云喆老师探讨了中国昆舞艺术的孕育和生长背景,集中展现了中国昆舞从传统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巨大魅力。
古心老师分析了中国昆舞中点、线、面的运动与方式。提高中国昆舞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品格,让中国昆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虞凤珺老师明确昆舞与古典舞在训练目标上的一些差异,构建完善的基础教学体系;注重“以意为先”,实现昆舞教学的规范化。
张若冰老师对昆舞身体语言的训练形态进行了专门性的分析,结合昆舞舞剧《昆韵》《虞美人》两个舞剧作品,对如何开展中国昆舞基础训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杨剑昕老师认为在中国昆舞训练中要注重对意念技巧的训练,要多方面感悟昆舞作品中的人物,提高对昆舞的表演水平。
文献综述法。对学者在昆舞以及昆舞教学上现有的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用现实上的数据作为支撑,找到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为研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教学法。将毕业的昆舞系的学生分为普通组与实验组,通过对比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让昆舞学生们能够清楚地掌握昆舞的魂脉和特点,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昆舞的韵味,从而更深层次地由外而内的体会到风格特点,总结归纳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
定性研究法。结合现有的教学和现状模式,客观的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和建议,希望为后续中国昆舞实践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为昆舞的发展贡献一些绵薄之力。
采取对比基础教学的研究方法,普通班采取传统的“口传身授”,昆舞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保持不变:实验班的教学加入昆舞的特色与意韵的方法,采用环境情景式和意念牵引式的教学法进行引导式的开放教学。尤其是昆舞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和引领,制造一种意念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环境中感受到昆舞的心境、情境、意境,让昆舞的教学更加高效。
提出对策和建议,在完全明确中国昆舞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昆舞的教学和内容、引导式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的重新再设计,特别注重社会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中国昆舞教学的整体水平。
1.1 昆舞定义
中国昆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造性:昆舞的舞蹈动作的特点、韵律及舞蹈特征和风格特色等都具有较为鲜明的风格性和独特性,在推位与点位上进行了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性:昆舞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而来的,在昆曲非常深厚的内涵积淀之下,昆舞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精髓得到了提高和发展。目的性:昆舞注重“意守丹田”,使用舞者“意念”来表现美,展现美、创造美、增强了昆舞动作发生的状态与其表演的独特目的性。风格性:由于昆舞舞蹈“意念”的引领特色,产生了独特的韵味。
1.2 昆舞的发展历程分析
昆舞作为一种新兴古典舞蹈流派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的历史。虽时间不长,但昆舞的意韵特色,尤其展现在作品中,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昆舞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2006年与2009年相继举办了昆舞国内和国际研讨会,为昆舞进行把脉。这几次国内和国际的专家研讨会,一方面,展示昆舞发展中创作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请国家级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为昆舞的发展建言献策,取得了非常踏实有效的作用。
南艺舞蹈学院成立了昆舞教学的传承和发展基地,为昆舞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南艺这个国家级专业的艺术院校中,昆舞的发展有了专业性的平台,和专家级别教授的指导,让昆舞可以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2.1 昆舞的形态特征
昆舞的空间可以构成27点系,舞蹈运动空间为平面8个点,而这8个点又分上中下三个维度,再加上上0点和下0点以及包括人内心的运动意念一共为27点,这是昆舞独有的舞蹈点位。
含和沉:昆舞的形态是身体在运动中放松,气往下沉,将气韵积在丹田,为气力的上升找到科学的根源。顺和连:指的是“先立脑、后立行”,通过人的意念来指引,使昆舞动作产生独特的韵味。圆和曲:继承了昆曲表演画圆圈的艺术特点,在圆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动态变化。倾:是一种运动的动势,让人感受到和谐之美,增强了昆舞雅致的特点。
2.2 昆舞的魂脉特征
昆舞创始人马教授指出,通过舞蹈动作的运动发展,舞者在昆舞中所产生出的一种意念,即意韵是中国昆舞最为重要的魂脉和特点。
审美价值:昆舞艺术格调为清淡、高雅、精致、唯美。昆舞起源于江苏,秉承了昆曲的优质基因,在江苏这片江南水乡的文化气质熏陶下,更显得昆舞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传承价值:昆舞的形成与存在就是一种对传统古典舞蹈、戏曲文化的应用、传承。
实践教学价值:昆舞强调从微观的角度入手提高训练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把握舞蹈的动态神韵。让昆舞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昆舞的基础韵律,从而将昆舞“以意为先”的魂脉感受到,并体现出来。
在昆舞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具有一定的填鸭色彩,造成昆舞舞蹈课堂互动性缺乏、教学质量不高、气氛不活跃等问题。因为昆舞的魂脉是“以意为先”用意念来引领肢体的运动,这就更考验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及教师的传授能力。如何培养昆舞教师,如何用科学引导式的教学法授课,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昆舞的技术技巧等基础性的教学没有与实践巧妙融入在一起。在授课中,教师多依赖于传统的指导。
在肢体语言、技术技巧等基础课上投入较大的力度,但没有结合昆舞的特点进行授课。虽然设置了身韵课,但没有注重突出昆曲缓慢、淡雅的格调。
昆舞剧目课内容的设置上缺乏昆舞精神深层次的导向传递,多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复制教师的舞蹈动作,没有完全融入昆舞的舞蹈语境。
昆舞基本功教学活动依然存在模仿的教学,忽视对昆舞审美理念的塑造,学生只是对昆舞的动作规律进行简单的模仿学习。模仿动作容易,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用意念来产生昆韵,这是非常重要的,动作只是基础,而韵律特色是昆舞的魂。
忽视社会的拓展性,没有把昆舞发展的时代背景传播给学生,造成学生不能把握昆舞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魅力。加强昆舞的社会拓展性,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及演出,是推广和宣传昆舞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深入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为了找到改善昆舞教学的对策,将学生分为实验组与普通组。
1.1 实践组教学模式
在对比教学中,实验组主要采取韵味引导、意念引领的教学方式,突出昆舞的技巧特点、美学价值、艺术价值。采用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具有古典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情感思想上融入教学氛围,提高肢体的创造力与表现力;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指导。同时,对实验组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第一,介绍昆舞作品。将学生带入昆舞作品之中,融入情感,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昆舞的动作,昆舞与其他舞种不同在哪里,风格性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基础性的知识点。第二,引导式教学。融合昆舞的理论知识,带动学生集中精神,调整每一位学生的呼吸,用呼吸来带动肢体的运动,营造以意为先的昆舞课堂氛围。第三,开展学习比赛。通过小比赛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也通过小比赛的行为,能够让我们清楚的分析出不同性,找到一些教学方法。
1.2 对比组教学模式
普通组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即观察模仿——学习指导——个人或者是小组演绎——评价的流程方式。
对比实验组与普通组的学习成果,实验组的学生对昆舞的要求有进一步的了解,不仅重视基础训练,更能进行创新;而普通组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依赖于教师的“口传身授”及动作模仿。
1.3 实际效果对比
实验组在基础学习上的积极性明显好于普通组,感悟性更为突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还能够自主编排昆舞作品,而且能够融入各种形式的昆舞表演中。
2.1 制定明确的昆舞教学目标
教师在昆舞教学中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昆舞教学的标准,对昆舞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2.2 强化昆舞基础性教学训练
在基本功训练中,注重对气质感、直立感、稳定性、伸展性与线条性的训练。在后期的基本功训练中,就应具有“含、沉、顺、连、圆、曲、倾”,“雅、纯、松、飘、轻、柔、美”以及“上、下、平、入、推、拉、延”等审美特征。
2.3 合理分配昆舞教学内容与训练内容
优化训练内容,注重风格性训练、功能性训练,必须要将风格性训练摆在功能性训练之前,让学生把握昆舞的气韵,曲线美与律动美。加强意韵部分、坐部、行部、技部、手位等方面的训练。
2.4 鼓励昆舞的创新性教学
昆舞教学应与时俱进,实施创新性的教学,将昆舞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在一起,凸显昆舞课堂的教学魅力。
鼓励学生学习和欣赏昆曲,思考编创;将基本功训练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体系,对基本功训练、剧目训练、身韵训练等内容进行整合。对传统的“口传身授”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昆舞的魂脉“以意为先”,感知昆舞所带来的舒缓、娴雅与均衡。
2.5 组织开展昆舞的社会化工作
昆舞社会化工作要多方寻求合作和发展,同各个学校、文艺院团等加强沟通和交流,多参与全国性的文艺演出及宣传推广,用实践演出提升昆舞学生的艺术水平,让昆舞教学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国昆舞发展时间的不长,但极具传统特色的新生产物,昆舞在训练上与任何舞种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和发展方向。
首先,昆舞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包括创造性、文化性、目的性、风格性与观念性等。
其次,明确昆舞教学的目标,确定昆舞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为后期的训练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提高当前昆舞教学的整体水平,为我国昆舞的发展与弘扬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