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九个论断〔*〕
——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分析

2022-12-18 02:34上官酒瑞程竹汝
学术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制度

上官酒瑞, 程竹汝

(上海行政学院 政治学教研部, 上海 20023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作了重要论述。该理念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它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探索的丰富经验;它揭示了我国民主政治本质属性和实践特征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范畴;它涵盖了习近平围绕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学理阐释,主要是对其理论逻辑、实践基础、运作机制、比较特征、文明价值等的研究。与此不同,本文基于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论述的原文、文本,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其逻辑体系。就内在的思想体系性而论,该重大理念主要包括民主的本质评价论、结构功能论、发展战略论,这三论又涵盖九个方面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它们共同构成了该重大理念的思想内涵。

一、民主本质评价论

(一)内涵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习近平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此论断明确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确认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的本质(生命)联系,蕴含着“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和我国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不同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民主之观念。这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3〕这是对民主本质认识的新发展。既然人民民主规定了人民共享国家权力,那么,逻辑上就需要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其途径就只有诉诸“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民主政治由政党来运作的普遍政治现象,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和执政。党的领导之本质是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各领域不断塑造人民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4〕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特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5〕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往往只是某个阶层的代表。这就从政党政治权力归属的意义上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本质联系。

在本质内涵上,我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党领导的本质是塑造人民主体性,体现了人民民主在主体和公共事务上的“全”。这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形成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基础与空间。

(二)评价标准:衡量政治制度是否民主不能拘泥于刻板模式

与民主本质直接相关的是民主形式的评价标准。首先在评价方法上应破除关于民主形式的刻板印象。习近平曾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6〕“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7〕

评价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主体也须遵循民主原则。只有民主政治的经验主体与评价主体相统一,民主评价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才是合理的。“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8〕

民主的评价标准还涉及“是不是”“真不真”“好不好”等维度。对于判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习近平概括了“八个能否”的标准,即“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9〕

如何评价民主的真实程度呢?“四个要看、更要看”回答了这一问题。“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10〕显然,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制度具有实效才能体现民主的真实性。

如何评价一国的民主究竟好不好呢?我们认为:“民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1〕“好的民主一定是实现良政善治的,一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12〕“好的民主,应凝聚社会共识,而不是造成社会撕裂和冲突;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是导致社会阶层和利益固化;应保持社会稳定有序,而不是带来混乱和动荡;应让社会充满向美向善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充斥假恶丑的负能量。”〔13〕民主政治发展有最基本的要求,即“六个切实防止”: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14〕

衡量标准上,民主政治既有制度标准,也有实践规范,既有民主好或不好的“上线”,也有民主发展的“底线”。由“八个能否”“四个要看、更要看”“四个应”和“六个切实防止”等构成的评价民主政治“全”的标准,是从民主政治全过程的角度展开的,即是从过程民主与成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统一的意义上确定的。

二、民主结构功能论

(一)政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道路关乎方向、决定命运。民主道路不同,形态自然各异,方向必然有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至关重要。”〔15〕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成功开辟并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16〕该道路内涵丰富,但最根本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至今一直强调的“三者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7〕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初的理论概括是:“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8〕这两句话的本质内涵是相通的,即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发展的必然选择。或者说,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本就内含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前提,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9〕具有内在一致性。“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20〕发展民主政治并非只有西方制度模式一条道。

对“三者有机统一”内涵的充分揭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21〕其中,“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2〕“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3〕从历史看,“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2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我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飞跃,人民逐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奋斗史。”〔25〕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26〕将民主发展道路与党的奋斗历史、初心使命、宗旨意识等联系在一起,将历史与现实、未来关联起来,揭示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民主意义。

(二)制度体系:民主发展的主旨是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27〕习近平重申了邓小平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论”,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两个半程”,提出后半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8〕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我们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特别注重制度体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9〕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论述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习近平既强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也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多次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扬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致的,并不矛盾。”〔30〕

在结构上,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31〕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3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33〕集中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新”属性,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34〕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构成部分,我们对其性质和功能作了新的厘定,“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3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具有基本政治制度属性,前者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责任感;后者包括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等,也属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上述诸方面从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基层治理制度等不同层面构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三)参与实践: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36〕该论断与民主评价标准的全面性、民主制度的体系性相辅相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即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样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各种民主形式、渠道贯通互动,“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37〕如果说民主道路、制度体系是从现代国家建设视野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进行的总结,那么依托制度的完整参与实践则是对民主发展全过程的必然要求,两者相结合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发展诉求。

民主选举是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的民主形式。选举权在人民政治权利中具有基础地位,所以要“保障人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8〕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概括的重要实践基础。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39〕“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0〕作为重要参与实践,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41〕实践中由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构成的协商民主体系已经形成。其中,人民政协是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人民群众是民主协商的参与主体和重点。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情主要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42〕民主决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唯有向人民拜师,运用民主办法汇聚意见,才能保证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43〕习近平多次说明中央全会报告起草和审议中广泛征求意见,“就是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44〕民主管理也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45〕这包括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城乡社区民主管理、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社会组织民主管理等;这是在党组织领导、政府主导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广泛参与,让人民的事人民管,人民的事人民办。民主监督是为了有效制约权力,让人民行使权利不会因选举结束而停止。习近平认为:“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46〕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靠民主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7〕必须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为民主监督创造条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48〕

(四)发展效能: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一个认识论基础是:“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49〕民主价值只有贯彻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其功能意义才能是全覆盖的。人民民主最直接的实践表现是人民意愿的充分表达及有效实现,是广泛持续的参与及参与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参与形式、渠道的不断丰富畅通,是“党和国家要做什么、如何做、做得怎么样,人民参与贯穿始终”,〔50〕是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得到保障。人民民主的独特价值是“国家权力不是为资本服务的,而是为人民服务的”。〔51〕因此,中国民主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结合在一起,“真正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52〕就民主的实际效能而论,人民民主的发展过程,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民生日益改善,人民生存权、发展权、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权利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美好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民主发展能否与国家治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衡量民主效能的重要方面。一个国家如果治理失灵、失范、失效,甚至成为“失败国家”,其民主的高质量是难以想象的。习近平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53〕中国国家治理效能高、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表现出我国民主政治结构与功能的有效性,体现出我国政治制度实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实现了权威、活力与秩序的协同,使中国社会的各种因素耦合成了强大的发展力量,成为中国之治的“密码”。

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民主的效能还体现在推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团结的作用上。在发展统一战线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54〕人民政协要紧紧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通过发扬民主、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等关系和谐。在民族关系上,我们党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55〕等观点;在宗教关系上,我们党提出了“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通过解决实际困难吸引人、团结人”〔56〕等观点。

如果说政治道路、制度体系、参与实践主要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过程的解释,那么“解决问题”、发展效能就主要是对其意义、效能的阐释。在两大“奇迹”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形成过程中,我国民主政治的功能意义和治理效能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这已为大量的经验事实所证明。因此,习近平总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57〕所谓新事物,主要是指中国民主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所谓好事物,主要是指中国民主能够有效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58〕

三、民主发展战略论

(一)自信改革: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人民民主“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59〕其功能性优势源于其人民性与合价值性,源于其制度结构优势与合规律性。实践表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这些优势与生命力,构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60〕

坚定制度自信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民主制度提供了立场和主观支持。事实上,“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61〕与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与人民对民主的新期待相比,中国的民主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62〕质言之,坚定制度自信与推动治理改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更成熟、持久、定型,构成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的基本方面。

在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完善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63〕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64〕具体来说,要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等等。

特别是健全协商民主制度,发挥协商政治的传统优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鲜明特色。新时代政治建设战略要求是:“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65〕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因此,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66〕在比较意义上,协商民主更具中国特色、更能展现人民民主的本质特性与全过程特征,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形式。

(二)建设动力:关键领域牵引并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理论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动力具有不同层次且多维的特征。首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导源作用,是包括民主政治在内其他领域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67〕这构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思路、总部署。其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直接动力,源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形成的民主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8〕这里,民主之于人民美好生活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刚性内需”,至于满足法治、公平、正义等其他需要,也离不开民主。因此,我们要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69〕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要聚焦民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民主运行体制机制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间的不适应不协调,进而激发民主制度和参与实践活力,让民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再次,在发展目标上,“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民主的初心。”〔70〕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开民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目标,是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中国民主发展在使命上的驱动力。最后,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我国民主发展也具有来自于制度竞争的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71〕我们要想拥有在当今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制度,就要发展我国的具有充分实践基础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推进思路:以系统思维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既指明了“过河”的任务目标,也说明了“桥或船”的思路方法。他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72〕在治国理政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73〕坚持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他国民主制度模式,搞“全盘西化”“全面移植”,即使是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也要将其与中国实际、特点结合起来,在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后,进行战略性思考,坚定走中国民主发展之路,不急于求成,避免犯颠覆性错误;不能“为选举而民主”,而要在民主制度体系和参与实践上通盘性考虑,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贯通起来,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互动中整体性推进;不能“为民主而民主”,而要在现代国家建设大系统中全局性谋划,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民主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团结等结合起来,将政党民主、国家民主、社会民主与居民自治贯通开来,“以民主促进国家发展、在国家发展基础上推进民主,不离开发展空谈民主”。〔74〕

坚持系统观念要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历史过程与合理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5〕在民主发展上,习近平非常注重历史传承,提出的诸多新观点新要求都有着宏大历史视野与鲜明历史思维。他认为每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发展都是在长期历史传承中逐步改进、内生演化的结果,“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76〕中国民主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77〕从思维方法看,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运用系统思维观察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结果。

四、重大理念思想内涵的逻辑体系

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九个论断,体现了中国民主“全过程”的最大特色,包括权力归属的全主体、制度框架的全方位、参与实践的全链条、功能意义的全覆盖、改革发展的全方面、推进思路的全系统。正如习近平所言:“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78〕

这些论断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的统一。其中,权力配置的全主体、评价标准的各方面,主要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的认识论、形式的评价论阐释;政治道路、制度体系、参与实践、发展效能,主要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和功能的实践论阐发;自信改革、建设动力、推进思路,主要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和实践的方法论要求。它们全景式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时代课题,揭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丰富思想内涵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归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是民主内涵本质与形式评价的统一,是民主制度结构、过程与功能的统一,是民主发展中守正、创新与动力、方法的统一,是历史传承、现实基础与发展走向的统一,是民主认识论、价值论、结构功能论、本体论与推进实践论、方法论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该重大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意义深刻的思想体系。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主旨、规律遵循、话语表达与实践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2〕〔3〕〔4〕〔6〕〔7〕〔8〕〔9〕〔10〕〔14〕〔16〕〔17〕〔18〕〔21〕〔22〕〔23〕〔24〕〔26〕〔27〕〔28〕〔29〕〔30〕〔31〕〔32〕〔34〕〔35〕〔36〕〔38〕〔39〕〔40〕〔41〕〔42〕〔43〕〔44〕〔45〕〔46〕〔47〕〔49〕〔53〕〔54〕〔55〕〔56〕〔58〕〔59〕〔60〕〔61〕〔62〕〔63〕〔64〕〔65〕〔66〕〔71〕〔72〕〔76〕〔77〕〔78〕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4、335、97、96、96-97、336、336、82、335-336、85-86、5、5、303、176、51、51、274、175、62、64、175、216、176、337、229、265、97、165、268、177、99、103、98、169、96、249、77、101、294、179、326、152、266、83、84、84、84、84-85、336-337、177、102、333、80、80、82、336页。

〔5〕〔20〕〔33〕〔48〕〔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9、7、74-75、115、16页。

〔11〕〔12〕〔13〕〔15〕〔25〕〔37〕〔50〕〔51〕〔52〕〔70〕〔7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5、42、44、50、7、23、40、37、43、49、50页。

〔19〕〔6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67〕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6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4页。

〔7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制度
土建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问题与处理对策
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式民主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生态民主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