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海南琼剧研究的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2022-12-17 05:57张继焦张禹
关键词:琼剧海南戏剧

张继焦,张禹

(1.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社会学院,北京 1024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议题展开了系列论述。在党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的持续支持与关注下,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我国戏曲界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琼剧以其独有的海岛文化特色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关于琼剧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末,众多学者经过近70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为推动琼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关于琼剧的研究方向、研究主题虽有别出心裁、可圈可点之处,但研究方向仍存在较为微观、分散、重复研究的问题,缺乏宏观的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形成框架体系,不利于后续学者把握研究重点,进而影响琼剧研究未来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通过系统文献梳理,试图回答过去学者们关于琼剧的研究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构建何种研究框架,琼剧作为地方戏的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做等一系列问题,以供后来学者参考。

二、琼剧研究的历程简述

琼剧①2008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30。历史悠久,是海南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海南民间世代发展传承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海南地区甚至国家和民族古往今来历史文化的重要变迁,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琼剧”这一名词第一次被公开出版物使用是在《海南岛旅行记》中,1936年由田曙岚所写,在其书中“琼剧之一瞥”中有相关论述,后来被广泛采纳。关于琼剧的研究至今已近70年。最早关于琼剧的研究可大致追溯至1957年,莽夫的《南岛鲜花——琼剧》②莽夫:《南岛鲜花——琼剧》,《戏剧报》1957年第1期,第12页。开启了我国学者研究琼剧的大门。1958年毛主席号召全国要学习海瑞的精神,此后,关于琼剧的研究逐渐步入正轨,1959年,李门等集体编写了琼剧《海瑞回朝》。1959年底,周恩来总理来琼考察时观看了琼剧《红叶题诗》后,称赞这是一出好戏。为献礼建国10周年,杨嘉等集体编写了一部现代革命琼剧《红色娘子军》,随后又研究了大量的史料,完成了《五指山上红旗飘》等琼剧作品。

关于琼剧的研究一直持续到1966年,受“十年动乱”影响,研究被迫中断,不少资料也因此被损毁,琼剧的研究就此跌入谷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79年,国内关于琼剧的研究开始慢慢恢复。1983年3月《中国戏曲志·广东卷》③《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从1983年3月到1987年3月,经过在戏曲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宣传发动,编纂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和勤奋钻研编写,完成了总共20万字的粤剧、潮剧、琼剧、广东汉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粤北采茶戏、梅县山歌剧、乐昌花鼓戏、花朝戏、贵儿戏、粤西白戏和竹马戏14个剧种的剧种志,同时还收集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数百小时的录音录像资料和一批图片、书、报刊及其它资料。④《〈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纂情况汇报》,《广东艺术》1994年第2期,第18-19页。开始编纂,琼剧也成为其14个剧种志之一,但直至1994年才正式发行面世。1998年,《中国戏曲志·海南卷》出版,该书反映了海南省戏曲的历史与现状,展现了琼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难得的历史资料。几十年间关于琼剧的研究虽经历了低谷、寒冬期,但好在又迎来了春暖花开,这期间收集并编纂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自2006年开始,琼剧开始得到更多关注,以琼剧为主题的研究文献量开始激增,琼剧相关著作也相继出版。2008年邢纪元所著的《海南琼剧史略》结合时代背景记录了琼剧历经三四百年的发展重要时段。2014年出版的《琼剧亲历见闻录》,以社会各界第一人称的视角对琼剧进行全方位的概述,是琼剧产生四百多年来里程碑式的作品。2020年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出版的《梁家梁口述史》⑤2015年海南省启动了“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首批对6位平均年龄达79岁的国家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对保护和传承琼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发掘琼剧的当代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琼剧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数据来源与提取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关于琼剧的研究的文献为基础研究样本,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57—2022年。首先基于CNKI高级检索功能以“琼剧”为主题词对所有与琼剧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共计617篇;其次对这617篇文献进行审核,根据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将与琼剧不相关的文献剔除,经筛选,最后共确定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共计237篇;再将这237篇文献的题目、作者、关键词导出构成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上述237篇文献为样本,以GooSeeker为工具对标题及关键词进行分析处理(频次大于7),导出供词矩阵表,再通过Gephi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共词矩阵图谱。发现与琼剧相关的主要研究包括:海南、音乐、文化、发展、戏曲、研究、传统、特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伴奏、传播、创新、中国、旅游、唱腔结构、舞台、设计、现状、保护、国际、海口市、马来西亚、教学、资源、海瑞、创作、人物、表演艺术、大致坡镇、红色娘子军、下南洋、技巧、程式、冼夫人、红叶题诗等37个主题词。见图1。

图1 与琼剧相关的主要研究主题词

以上这37个主题词经过归纳与整理又可分成8个主要研究方向:琼剧历史渊源或习俗研究方面、琼剧艺术风格研究方面、琼剧文化研究方面、琼剧经典传统剧目研究方面、琼剧传承现状研究方面、琼剧传播研究方面、琼剧教育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

虽然目前对与琼剧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但还远未形成关于琼剧研究的整体框架,那么如何构建这一框架呢?

(三)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构建琼剧研究框架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①张继焦:《换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第178-189页。是基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②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页。、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③[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41-148页。、费孝通的“文化开发利用观”④费孝通:《西部开发中的文化资源问题》,《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第5-9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内源型发展”理论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0页。、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⑥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8页。、李培林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⑦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17页。、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⑧[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Pierre Bourdieu.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⑨[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猛、李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Anthony 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Cambridge:Polity(publisher),1984.等理论而提出的。此理论认为,民族文化或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按照其本质可以分成本体结构、外在结构、自生结构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本体结构维度的本质是指文化资本、文化资源,是以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而存在的,其研究对象是文化遗产的本身如历史、文化、特色等。以琼剧研究为例,是指研究琼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方言唱腔、表演要点、伴奏乐器、角色行当、传统剧目、舞台氛围、服饰妆容等方面,是一种较为微观的研究层面。

第二个维度:外在结构维度的本质是将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到乡村、小镇、城市、地区、国家等场域中进行分析,不再单独研究文化遗产本身。以琼剧研究为例,外在层面的研究是指在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将琼剧放在乡镇、海南、两广(广东、广西,下称两广)、国家、东南亚等层面进行的研究,探讨琼剧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是一种中观或宏观的研究层面。

第三个维度:自生结构维度的研究本质上是指文化遗产在自身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新结构,产生新功能,进而形成自生力量,对个人、企业、组织、产业、地区、民族、国家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以琼剧研究为例,这一层面的研究关注琼剧作为文化遗产(物质性结构遗产、制度性结构遗产、习俗性结构遗产),在发展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过程,认为琼剧在形成新结构的同时发挥新功能,即这一维度聚焦琼剧自身的能量对外界的影响。

本文聚焦的研究对象——琼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文将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三个维度来构建与琼剧相关的研究框架,以期能够清晰说明近70年的研究状况,为后续学者提供参考。

四、从本体、外在、自生三个维度来看琼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文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提出将现有关于琼剧的研究分成本体、外在、自生的三个维度,构建关于琼剧研究的结构框架即,将上述8个现有关于琼剧的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归类识别。

(一)本体结构层面的研究维度

这类的研究比较多,是指针对琼剧本身的研究。如历史渊源的研究、艺术特色、方言唱腔、表演要点、伴奏乐器、角色行当、经典剧目、舞台氛围、服饰妆容等,是一种较为微观的研究层面。

1.琼剧的历史与文化

(1)历史方面

琼剧又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岭南四大剧种①琼剧、粤剧、潮剧和汉剧共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之一。②陈明春:《浅谈琼剧的发展》,《大众文艺》2010年第3期,第91-92页。最早研究琼剧的源流的是陈鹤亭③陈鹤亭:《琼剧的源流和沿革》,《天涯》1981年第期,第67-68页。,后来,陈小虹④陈小虹:《琼剧源起的现代诠释》,《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11期,第238页。、花靖超⑤花靖超:《琼剧源流考》,《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期,第174+176页。等探讨了琼剧的历史源流,虽说仍没解决学界尚无关于琼剧的起源的定论问题,但也从“模仿说”“宗教说”“外来说”“土著说”中找到了切入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叶海声描述了琼剧在广场与剧院演出的状况,分析了琼剧在乡间更受欢迎的原因,同时以戏班为主线,揭密了戏班的构成和演变史,这为我们了解琼剧的历史提供了新视角。⑥叶海声:《琼剧的民间色彩》,《新东方》2017年第4期,第69-73页。符皑滢总结了琼剧的发展脉络,并对现有关于琼剧的研究的现状做了探讨,认为目前关于琼剧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好在研究琼剧的队伍愈发壮大。该学者先从大型辞书、个人专著、学术论文中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归纳,后探讨了关于琼剧的保护、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琼剧对海外的影响。⑦符皑滢:《琼剧的源流及研究现状》,《新东方》2019年第1期,第76-81页。

(2)文化方面

赵康太从海南文化历史形态的角度对琼剧文化进行了阐释,认为很多戏剧的问题只有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才能得到真正的阐释;主张琼剧文化研究,要结合宏观琼剧文化体系与分解微观子系统。⑧赵康太:《海南文化历史形态的研究──兼论琼剧文化》,《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23-30页。莫小山从文化竞争的视角探讨了琼剧已经衰落的现实,总结了琼剧衰落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及多元娱乐方式的挤压造成的;自身原因则是琼剧本身的题材、表演形式落后等因素。⑨莫小山:《从文化视角看琼剧的衰落原因和改革出路》,《新东方》2015第6期,第42-45页。陈东亚以《红树林》为例,认为该剧充分展现了海南本土的人文精神、民俗文化、自然环境,能够推动海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⑩陈东亚:《琼剧〈红树林〉的海南本土文化表达》,《今日海南》2018年第11期,第64页。花靖超认为琼剧是民俗文化载体,体现着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嫁文化、地域方言等方面,是海南文化的重要体现。①花靖超:《论琼剧中的民俗文化》,《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期,第20-21页。

2.琼剧的艺术风格

(1)唱腔及相关表演艺术

琼剧演员的唱腔及其表演艺术是琼剧的灵魂。谢成驹详细探讨了从明代至今的琼剧唱腔的变革和改良过程,归纳了琼剧唱腔的类别②琼剧唱腔有四类,中板类含中板、叠板、数字板;苦叹类含苦板、叹板、哭板;专腔杂调类含教子腔、告哆腔、太和腔、争辩腔、古腔、高腔、陈述腔等和曲牌类含程途、醒叹、哭流水、五回头等。及其特点,从当代社会人们的观念、理念、思想的转变谈琼剧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改革方向。③谢成驹:《琼剧唱腔音乐变革、特点再认识及思考》,《戏剧丛刊》2010年第2期,第69-74页。姚彩虹探讨了琼剧唱腔的形成、特点、韵味。④姚彩虹:《琼剧的唱腔》,《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年第5期,第21页。龙朝明和谢丽斯⑤龙朝明、谢丽斯:《琼剧唱腔的分类及艺术特点研究》,《艺术评鉴》2020年第23期,第63-66页。、郑虹⑥郑虹:《浅析琼剧唱腔结构及其艺术特点》,《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6期,第118-119+189页。、林道森⑦林道森:《谈琼剧唱腔结构及其艺术特点》,《黄河之声》2017年第23期,第171页。、符芳珍⑧符芳珍:《谈对琼剧舞台表演艺术的认识》,《戏剧之家》2017年第12期,第57页。等讨论了唱腔的分类(中板、苦叹、专腔杂调和曲牌)或琼剧唱腔的艺术特点(语音、声调及唱腔旋律),并认为只有让更多人对琼剧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琼剧文化,推动琼剧传播。禹丹丹分析了琼剧的语言风格特色,发现琼剧具有唱腔语言以地方方言为主、唱腔多样化、表演内容民俗化的特点。⑨禹丹丹:《浅析琼剧的语言风格特色》,《汉字文化》2020年第23期,第80-81页。

林川媚认为戏曲艺术离不开表演艺术,因此从地域风格特性、剧种艺术特性、人物形象特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是做好琼剧表演艺术的重中之重,这能为后续琼剧的爱好者提供理性思辨与表演实践的双重参照系。⑩林川媚:《琼剧表演艺术谈》,《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第6期,第13页。吴海燕强调肢体语言在琼剧表演艺术中的作用。⑪吴海燕:《“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论肢体语言在琼剧表演艺术中的作用》,《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第6期,第94+79页。刘开怀从角色行当入手,突出了琼剧中的彩旦的特色。⑫刘开怀:《谈谈琼剧的彩旦》,《戏剧之家》2017年第6期,第54页。邓群坚认为掌握海南方言,明白双音腔、三音腔、多音腔、装饰音、倚音等美化唱腔旋律的手段,熟悉琼剧唱腔的伴奏特色才能真正理解琼剧唱腔的艺术风格⑬邓群坚:《谈琼剧唱腔的艺术风格》,《艺术教育》2018年第11期,第108-109页。。刘秀蓉从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演绎、剧本台词表演出发,探讨演员舞台表演的合理性。⑭刘秀蓉:《浅论戏曲演员舞台表演的合理性》,《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第35页。阮丹青⑮阮丹青:《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分析》,《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第36页。、路倩倩⑯路倩倩:《戏曲旦角的表演艺术探析》,《戏剧之家》2020年第19期,第40页。结合琼剧唱腔从台步技巧、身段技巧、念白技巧三个方面对旦角表演艺术特点进行了阐述。韩小怡将我国传统戏曲理论与西方现代系统论结合,去分析琼剧表演体系中的艺术内涵、要点及相互之间的关联。⑰韩小怡:《琼剧表演艺术浅论》,《大舞台》2015年第10期,第13-14页。张昌义探讨了《木棉花开》的艺术特点⑱张昌义:《浅谈〈木棉花开〉中的艺术特点》,《文化月刊》2022年第3期,第126-128页。。

(2)伴奏乐器

如今,在不断适应社会、市场变化的情况下,琼剧的伴奏乐器已发展为30余种,极大地提高了琼剧的观赏性。作为琼剧不可或缺的一环,琼剧的伴奏乐器也走进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视角。邓群坚探讨了月琴在琼剧唱腔伴奏中“撮奏”“装饰”“加花”的手法,这三种基本手法是琼剧腔调旋律完整、丰富的保证。⑲邓群坚:《月琴在琼剧唱腔伴奏中的手法掌握和运用》,《歌海》2008年第5期,第29页。黄华玉探讨了中阮作为伴奏乐器在琼剧中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技巧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的。⑳黄华玉:《浅谈中阮的琼剧伴奏处理》,《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年第Z1期,第47页。林斯柏阐述了司鼓在琼剧中的作用及司鼓手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应对的挑战。㉑林斯柏:《琼剧司鼓作用心得谈》,《乐器》2013年第9期,第62-64页。郭泽勇以新编历史琼剧《苏东坡在海南》《下南洋》《红色娘子军》为例,描述了如何烘托人物的情绪、气氛,做到张弛有度,展现了二胡作为琼剧伴奏乐器所起的作用。①郭泽勇:《琼剧伴奏中二胡的作用与特点》,《艺术百家》2015年第31卷第S2期,第200-202页。符史坛对扬琴伴奏技巧在琼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②符史坛:《浅谈扬琴伴奏技巧在琼剧中的运用》,《戏剧之家》2015年第11期,第45页。孙敏认为竹笛音色明亮甜脆,在琼剧伴奏中要以贴近海南话的风格为宜。③孙敏:《浅谈竹笛在琼剧伴奏中的运用技巧》,《戏剧之家》2015年第11期,第51页。“吊弦”又称为“调弦”,张文海指出要充分发挥调弦作为琼剧伴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的灵活性,并从气口的处理、力度与速度的处理、调弦“低唱高拉”和“高唱低拉”的伴奏方法、调弦散板的伴腔四个方面进行了解释。④张文海:《浅谈调弦在琼剧音乐中伴腔演奏的能动性》,《大众文艺》2016年第20期,第182页。陈杨指出吊弦演奏者要充分认识到吊弦对琼剧演奏的意义,并分析了“吊弦”或“调弦”演奏者在琼剧中伴奏需要注意的问题。⑤陈杨:《浅谈琼剧音乐中吊弦伴奏的技巧》,《戏剧之家》2016年第15期,第82页。黄云福进一步探讨了竹笛在琼剧中的具体伴奏手法及其作用。⑥黄云福:《浅谈竹笛及琼剧伴奏》,《艺术教育》2018年第13期,第80-81页。林亚琴提到大提琴是是最早加入我国戏曲乐队的西洋乐器,可以增加乐队的厚度,因此在琼剧的伴奏中要力争做到中西结合,提高琼剧的观赏性。⑦林亚琴:《浅谈大提琴在戏曲乐队中的运用》,《中国戏剧》2018年第11期,第61-62页。张发长谈到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如渲染戏剧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以及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等。⑧张发长:《论打击乐在地方戏曲表演中的应用》,《黄河之声》2017年第9期,第95页。这对戏曲的革新与发展有着较深远的意义。⑨张发长:《琼剧舞台打击乐的动静对比处理》,《中国戏剧》20178年第6期,第60-61页。

(3)服饰妆容、舞台灯光

虽然说琼剧演员的唱腔是整场琼剧表演的核心,但是角色的塑造离不开服饰妆容、舞台灯光的加持。服饰妆容与舞台灯光的每一个细节的背后蕴藏着琼剧文化的底蕴,其共同创造的场景氛围越逼真,越能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越能吸引观众以及戏剧爱好者,这背后少不了相关学者的研究助推作用。吴翠华探究了琼剧舞台妆容的演变,⑩吴翠华:《浅谈琼剧舞台妆容》,《戏剧之家》2019年第31期,第30页。曹萌研究了琼剧服饰图案⑪曹萌:《琼剧服饰图案研究》,《西部皮革》2019年第41卷第24期,第10-11页。,陈元芳、陈招万从宗教祭祀的视角对琼剧服饰起源进行研究,分析琼剧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并归纳出琼剧演员扮演角色时所穿着的服饰名目。⑫陈元芳、陈招万:《从宗教祭祀看琼剧服饰的起源》,《四川戏剧》2013年第7期,第146-148页。陈元芳、陈招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展示了琼剧服饰的程式性,以服饰见历史、见文化。⑬陈元芳、陈招万:《试论琼剧服饰的程式性》,《兰台世界》2014年第25期,第111-112页。周奇期以琼剧《秋菊姨母》为例,描述了灯光舞美对舞台的效果、对人物的刻画、对场景的渲染。⑭周奇期:《琼剧〈秋菊姨母〉的灯光设计与呈现》,《演艺科技》2020年第3期,第74-77页。徐丹、苏荻聚焦琼剧神话舞台设计,认为创新舞台设计才可以满足审美不断提升的观众要求,才能不被市场淘汰,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⑮徐丹、苏荻:《神话戏曲舞台设计的风格与实践——以琼剧〈追鱼〉舞台与人物造型设计为例》,《演艺科技》2021年第10期,第61-64页。

3.与经典剧目相关的研究

在与琼剧相关的研究中,一定绕不开《红叶题诗》《海瑞》《冼夫人》《红色娘子军》《下南洋》等经典剧目。

1959年,周恩来总理来琼考察时观看了《红叶题诗》这一剧目,称赞《红叶题诗》是一出好戏,并委托著名戏剧家田汉修改《红叶题诗》形成戏曲影片。1962年,田汉邀请戈铁(蔡兴洲)、石萍两位剧作家一起探讨雕琢,后来,这部《红叶题诗》成为了第一部搬上银幕的作品。薛若琳⑯薛若琳:《深刻而别致的清官形象——谈琼剧《〈海瑞〉》,《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第13-14+12页。、周育德⑰周育德:《说琼剧〈海瑞〉》,《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第14-15页。、安志强⑱安志强:《琼剧〈海瑞〉的新视角》,《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第16-17页。、王蕴明⑲王蕴明:《海瑞精神千古——观琼剧〈海瑞〉》,《中国戏剧》2014年第1期,第17-19页。的研究角度或是分析剧中人物、分析《海瑞》背后所表达的社会时代背景以颂扬海瑞刚正不阿的形象,或是从历史的角度做出评判。符传杰①符传杰:《琼剧舞台上公正廉明的清官形象——我演海瑞的点滴体会》,《中国戏剧》2014年第8期,第41-44页。、林斯柏②林斯柏:《一次有益的尝试担任琼剧〈海瑞〉司鼓的一点体会》,《中国戏剧》2014年第9期,第52-53页。、张昌义③张昌义:《小角色也要精雕细刻我演〈海瑞〉卫立秋》,《中国戏剧》2015年第6期,第64-65页。、郑怀兴作为司鼓、编剧、演员等以第一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作为一名职业剧作家,郑怀兴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塑造了这个悲剧人物海瑞④叶之桦:《恸哭的海瑞郑怀兴及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国戏剧》2015年第4期,第52-55页。。叶之桦从对琼剧《冼夫人》赏析的角度,为人们揭示了本剧编排的背后寓意。⑤叶之桦:《圣母之心琼剧〈冼夫人〉赏析》,《中国戏剧》2019年第9期,第19-21页。武丹丹在观《冼夫人》后有感而发,认为其显示出了独特的剧种特色、舞台成色。⑥武丹丹:《天际飘来一朵云琼剧〈冼夫人〉观后》,《中国戏剧》2019年第9期,第17-18页。王馗以对新时代琼剧领军人林川媚所饰演的冼夫人的印象入手,表达了对未来琼剧发展的信心。⑦王馗:《梅花庾岭外,别是一山川〈冼夫人〉中的林川媚印象》,《中国戏剧》2019年第9期,第15-16页。罗长青⑧罗长青:《“红色娘子军”的文艺叙述史》,《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4期,第77-83页。、张硕果⑨张硕果:《历史与表征:以影片〈红色娘子军〉为中心》,《新闻大学》2014年第4期,第44-51页。、孔庆东⑩孔庆东:《〈红色娘子军〉的版本》,《学术界》2014年第5期,第184-195页。等从不同角度,把《红色娘子军》这一题材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综合论述,从《红色娘子军》的发展脉络出发,展现了包括文学、琼剧、电影剧本、芭蕾舞剧、小说等文艺样式,并对《红色娘子军》的史料进行了考证。⑪罗长青:《“红色娘子军”创作素材之史实考证》,《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第67-72页。张艳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以《红色娘子军》为载体发掘文旅融合的社会效应与经济价值。⑫张艳:《红色经典与时代同行》,《戏剧文学》2020年第10期,第90-93页。现代琼剧《下南洋》以海南文氏家族为原型,通过离乡者、留守者下南洋、望南洋的对比,还原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⑬陈涣:《椰风海韵沐新松记海南省琼剧院优秀演员张卫山》,《中国戏剧》2009年第11期,第33-35页。王先春⑭王先春:《张海国与琼剧〈下南洋〉的情缘》,《中国戏剧》2012年第4期,第50-52页。认为张海国⑮张海国:海南省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对海南琼剧事业的发展作用巨大,尤其是组织协调众专家打造出了《下南洋》。《下南洋》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享誉海内外,给处在低谷期的琼剧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谢成驹⑯谢成驹:《时代召唤琼剧创新——现代琼剧〈下南洋〉开排》,《今日海南》2009年第3期,第44-45页。、张卫山⑰张卫山:《魂兮魄兮两徘徊我对〈下南洋〉主要人物文昌的理解》,《中国戏剧》2010年第7期,第62-63页。、李丹叶⑱李丹叶:《惜缘随缘终不悔——现代琼剧〈下南洋〉剧中星姐的人物塑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1卷第2期,第155-157页。、李硕征⑲李硕征:《想象与领悟——饰演现代琼剧〈下南洋〉阿龙的体会》,《戏剧之家》2014年第9期,第55-56页。等人从《下南洋》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演员自身的心得体会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拉近了琼剧与人民大众的距离。李璟瑶分析了《下南洋》的五场剧目,高度赞扬了该剧本所展现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在移民潮中于异国他乡创业产生的悲欢离合,以及从下南洋到下海南的历史转变,这无疑是传播海南文化的利器。⑳李璟瑶:《弘扬琼剧艺术的发展——以琼剧〈下南洋〉为例》,《音乐时空》2014年第13期,第47-48页。

4.琼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琼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众多琼剧研究者的关注。椰韵从实现社会进步需要文化作为支撑的角度引出琼剧在海南的地位,分析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琼剧陷入困境的因素,提出从剧目、人才、政府等方面相关的建议,肯定了创新在琼剧发展中的作用。㉑椰韵:《扶持琼剧发展,促进海南社会文化繁荣进步》,《今日海南》2012年第8期,第42页。王冬梅、吴觉妮认为,要对琼剧文献资源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同时利用当下的多元数字化与媒体渠道吸引众人目光,以促进对琼剧的保护与传承。㉒王冬梅、吴觉妮:《海南琼剧文献资源的利用与传承——以吴梅先生捐赠的琼剧文献资料为例》,《出版广角》2020年第12期,第65-67页。陈元芳认为,海南农村是琼剧这一文化的根系所在,各地都有看戏的习俗,因此在创作和表演剧目时要考虑到当地人民的口味,才能使琼剧在农村这块沃土传承的同时,寻找机会带动城市的琼剧市场发展,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琼剧。㉓陈元芳:《海南农村演出市场与琼剧的保护传承》,《戏剧之家》2020年第28期,第11-12+25页。文冠东、刘文华认为,开发琼剧对其自身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现阶段制约琼剧文化资源开发的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促进对琼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①文冠东、刘文华:《浅谈琼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西部皮革》2021年第43卷第53期,第114-115页。于炜潇为琼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模式与方法。②于炜潇:《简析琼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戏剧之家》2021年第17期,第36-37页。陈元芳认为新媒体拓展了琼剧的受众面,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③陈元芳:《新媒体环境下琼剧的传播与传承》,《戏剧之家》2020年第27期,第35-36+51页。周怡聚焦琼剧优秀演员缺失这一问题,提出要将琼剧纳入学校教育中,以推动琼剧的保护与传承。④周怡:《琼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北方音乐》2017年第37卷第2期,第242-243页。陈菲、林佳根据走访、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分析,论述了琼剧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改变现状。⑤陈菲、林佳:《海南琼剧文化生态变革探》,《戏剧之家》2020年第27期,第14-16页。

5.琼剧的现状

纯粹研究海南琼剧现状或从现状入手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后。部分学者研究海南琼剧现状时侧重整体,如张军在《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以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四个部分对琼剧的发展历史过程及琼剧本身进行了系统梳理。⑥张军:《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符策超从琼剧院或琼剧团、琼剧剧目、琼剧人才、琼剧演出市场、琼剧遗产这5各方面论述了琼剧的发展现状。⑦符策超:《海南琼剧现状述评》,《中国戏剧》2014年第12期,第61-63页。部分学者研究海南琼剧现状时聚焦局部,如罗晓海认为琼剧在农村发展的境况要比城市略繁荣一点,但仍不容乐观,仍需新的发展思路。⑧罗晓海:《琼剧现状与发展思路探微》,《大众文艺》2012年第16期,第108-109页。张军认为现阶段琼剧的研究层次还略微浅显,应密切关注琼剧演变的过程和规律。⑨张军:《戏剧学方法论与海南琼剧研究》,《戏剧文学》2014年第2期,第84-88页。陈元芳⑩陈元芳:《海南琼剧业余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戏剧文学》2016年第1期,第144-152页。以海南琼剧业余戏班的现状为基础,为琼剧在海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对策参考。伊乐聚焦当下海南本土音乐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为海南本土音乐在高校教学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提出建议。⑪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当代音乐》2015年第13期,第108-109+115页。张敬一⑫张敬一:《简析海南琼剧的发展现状和策略》,《戏剧之家》2019年第24期,第20页。、李逢迅⑬李逢迅:《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第51页。探讨了海南琼剧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琼剧发展的可行策略。林飞透过海南琼剧的发展的窘迫现状,提出未来琼剧的发展前景仍是明朗的,但需要通过让琼剧成为旅游名片、渗透校园生活、贴近群众等方式为琼剧带来生机。⑭林飞:《海南琼剧的发展现状和策略探索》,《中国戏剧》2018年第2期,第58-59页。

6.琼剧教学

关于琼剧教学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学者们大多基于目前琼剧人才窘迫的现状,提出自己关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的思考。吴宏以传授琼剧武功——毯子功为切入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兴趣、问题为导向,兼顾夯实基础与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琼剧的优秀人才。⑮吴宏:《琼剧毯子功教学中的探讨》,《戏剧之家》2014年第17期,第278页。许潇尹指出目前琼剧高水平人才缺失的现状,认为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优势,可以作为培养琼剧人才的可行性方案。⑯许潇尹:《海南琼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之我见》,《艺术教育》2019年第8期,第96-98页。徐丹、毛云鹏认为在舞台视觉造型教学方面,培养创作者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是首要的,进而才能创作或设计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如此,以创作带动教学,推动琼剧发展。⑰徐丹、毛云鹏:《当代主旋律戏曲题材综合创作与教学研究以琼剧〈白马泉涌〉的舞台视觉造型为例》,《中国戏剧》2021年第9期,第63-65页。

7.琼剧的传播

受地理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海南人口流动频繁。伴随着人口的流动,海南文化也被海南人带上了世界舞台,琼剧在两广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甚广。罗晃潮谈到华侨华人将粤剧、潮剧、汉剧、琼剧、闽剧等剧种带向海外,而这些华侨华人很多都来源于粤、闽两省。⑱罗晃潮:《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岭南文史》1998年第2期,第82-85页。王静怡提到1920年以前,就有琼剧戏班——琼顺班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①王静怡:《东南亚华人音乐的形成与来源——以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为例》,《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2卷第1期,第116-129页。后续学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康海玲将琼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琼剧在移植阶段、繁盛阶段、低落阶段、复兴阶段、危机阶段的兴衰历程。②康海玲:《琼剧在马来西亚的流传和发展》,《戏曲研究》2006年第3期,第325-338页。

(二)外在结构层面的研究维度

相较于本体层面的研究,这一维度的研究较少。外在层面的研究是指在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将琼剧放在乡镇、海南、两广、国家、东南亚等层面进行的研究,探讨琼剧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是一种中观或宏观的研究层面。研究这一层面的不多,主要涉及传播和教育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借助众学者的资料描述这一维度。

1.海南、两广地区层面

首先,海南及两广地区人民有看琼剧的习俗,使琼剧一直延续至今。琼剧是以海南话演唱的,主要流行于海南及两广地区。看戏是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每到节庆时节(公期、军坡等)或是有大喜事(孩子升学、老人祝寿等),各村就会提前邀请琼剧团到现场演出,不但可以营造热闹氛围,同时也可以借此展现村子的经济实力。后来就演变成“绑戏”③“绑戏”又称“缚戏”,就是提前预定、锁定戏剧演出的意思。不少地方以村为单位,召集村民或乡贤凑钱预约戏团来村里演出。习俗,这一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李春鹏认为琼剧的发展受海南当地节庆民俗文化的影响,与海南民俗形成依托关系。④李春鹏:《简析海南琼剧与海南民俗的依托关系》,《北方音乐》2019年第39卷第14期,第78+91页。此外,一些海南琼剧院或琼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为人民表演琼剧。⑤《〈海南琼剧院把演出舞台搬到乡村〉编辑点评》,《中国记者》1996年第3期,第36-37页。不少演员表示,观众们的掌声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陈育明⑥陈育明:海南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琼剧代表性传承人。曾说过:“琼剧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的关键是众多百姓的喜爱。百姓的喜爱使得琼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⑦刘梦晓、张梦真:《绑定一份喜庆吉祥》,《海南日报》2022-02-14(B02)。

其次,琼剧领头人推动了琼剧的发展。在琼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琼剧的领头人,他们为琼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国家一级演员、琼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育明、黄庆萍、王英蓉,国家一级演员、琼剧名角陈素珍、吴多东,琼剧著名演员李和平,国家二级演员曹秋菊、符绩红、吴淑坤、许秀菊等。至2004年,海南省的琼剧团已有近百个,从艺人员近万名,造就了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表演艺术家。⑧云心影:《为人民演戏为艺术谱写春秋琼剧表演艺术家黄庆萍的艺术生涯》,《中国戏剧》2004年第10期,第29-31页。谢成驹曾在《田汉的琼剧情缘》⑨谢成驹:《田汉的琼剧情缘》,《戏曲艺术》2003年第3期,第63-64页。、《才子溘然去,红叶锦句存——蔡兴洲和琼剧〈红叶题诗〉》⑩谢成驹:《才子溘然去红叶锦句存——蔡兴洲和琼剧〈红叶题诗〉》,《中国戏剧》,2006年第3期,第59-60页。、《追求纯朴简素,珍惜创作机缘》⑪谢成驹:《追求纯朴简素,珍惜创作机缘,记琼剧优秀演员陈素珍》,《中国戏剧》2007年第3期,第36-38页。中赞扬了田汉、蔡兴洲、陈素珍等对琼剧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再次,海南政府的政策引领琼剧发展趋势。自1992年始,“大致坡琼剧现象”就已形成。马仲川分析了“大致坡琼剧现象”背后的原因,认为其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有特色的分配制吸引知名演员加盟、按市场所需、服务农民的志愿四个因素而形成的。⑫马仲川:《“大致坡琼剧现象”透视》,《今日海南》2003年第10期,第40页。进入21世纪,海南省委、省政府致力于弘扬琼剧文化,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打造大致坡琼剧文化镇的方针,致力于将大致坡⑬大致坡:坐落于海南省海口市,因与琼剧结缘而名声大振,这里民营琼剧团的演出市场不仅面向全省,而且跨越琼州海峡直至广东雷州半岛。基地占地面积约2 300 m2,周边按规划预留了2公顷用地,用于戏剧雕塑文化苑、琼剧学校、琼剧乡村公园等戏剧文化设施的建设。打造为琼剧市场集散地、琼剧文化展示区和琼剧发展推动站,最终成为全国闻名的特色小城镇。⑭张悦:《海口大致坡“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揭牌》,《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第43页。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海口市各级党和政府,将大致坡镇作为“琼剧镇”建设,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琼剧广场、琼剧之家、琼剧陈列馆、琼剧教育馆等。①符策超:《海南琼剧现状述评》,《中国戏剧》2014年第12期,第61-63页。2007年12月26日,在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成立了海南琼剧基金会②王先春:《琼剧基金会凝聚琼剧复兴正能量》,《中国戏剧》2014年第10期,第20-23页。,这为海南的琼剧文化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2月,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③林诗成:《大致坡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2-11)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whjq/200902/44515b73ffbe44c4a 633e52d4109a454.shtml.吴淑洪④吴淑洪:琼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直言要将琼剧打造为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牌,并提供了为琼剧搭建平台“走出去”的建议。⑤吴淑洪:《让琼剧成为国际旅游岛独特的文化品牌》,《今日海南》2011年第5期,第30页。此外,由海口市委宣传部指导,美兰区委、区政府和海口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致坡琼剧文化节”是海南琼剧文化发展的标志性活动,从2016年的首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至2021年已举办了6届,充分展现海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国家层面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国家多项政策的倾斜与扶持。自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又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与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自党中央提出在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的重要决策以来,海南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机遇,张艳认为,要抓住当前弘扬红色文化与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的机遇,应深入挖掘经典红色IP《红色娘子军》,以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⑥张艳:《红色经典与时代同行》,《戏剧文学》2020年第10期,第90-93页。琼剧也因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广阔,通过网络、电视节目等方式宣传琼剧可以覆盖更广的人群。胡凯、梅也天、范佳佳认为,琼剧电视节目要抓住自贸港建设的机遇,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扩大琼剧艺术的传播范围。⑦胡凯、梅也天、范佳佳:《自贸港背景下琼剧电视节目发展的创新路径》,《传媒》2021年第16期,第72-74页。陈雪峰、马宁认为,在社会飞速变迁、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琼剧的传播迎来了历史机遇。⑧陈雪峰、马宁:《媒体融合——琼剧大众传播的机遇》,《文化月刊》2022年第2期,第137-139页。

3.东南亚层面

吴冠玉在其访泰国杂记中提到泰国是海南人移居海外最多的国家,一百多年以来海南的琼剧班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演出频繁。当时声名大噪的琼剧团——福堂班更是受邀入泰皇宫演出,并受到泰皇后的嘉奖。后来琼剧又受到泰国原国务院副总理的支持⑨吴冠玉:《琼侨·会馆·琼剧——访泰国杂记》,《今日海南》2000年第9期,第46-47页。,使得琼剧在泰国广为流传,这极大地推广了琼剧在海外的传播,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增强了琼剧的生命力。张默瀚对比了海外琼剧发展与海南省内琼剧发展,认为根据相关资料的梳理显示,琼剧在国内影响力较弱,在东南亚地区却影响甚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外界大环境的影响,琼剧在国内外市场陷入低迷,如何走出困境是有待思考的问题。⑩张默瀚:《浅谈琼剧在东南亚及国内的传播》,《戏剧文学》2014年第8期,第111-115页。

(三)自生结构层面的研究维度

这一层面的研究目前学者们鲜有涉及,一些学者虽然认识到琼剧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功能,但阐述得还不够透彻。这一层面的研究关注琼剧发展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过程,认为琼剧在形成新结构的同时发挥新功能,这些功能对个人、组织、企业、产业、城市、国家、世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简单来说,即这一维度聚焦琼剧自身的能量对外界的影响。因这一层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涉及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本文依旧借助众学者的资料描述这一维度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前,琼剧主要发挥娱乐功能、宣传功能与经济功能。近些年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琼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挥的新功能,如林銮珠、邱锡光认为大力开发研究乡土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经济价值;可以将琼剧等特色非遗项目进行深度开发,以形成海南乡土文化品牌,推动海南旅游的发展。①林銮珠、邱锡光:《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乡土文化传承研究》,《中国热带农业》2017年第2期,第28-31页。李萍认为发掘非遗旅游对海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琼剧可以丰富海南旅游文化的内涵。②李萍:《发展非遗旅游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内涵》,《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第8期,第129页。黄琪涵以琼剧《红树林》为例,认为要将各方资源整合,打造精品项目,促进相关文创产品的衍生,打造海南名片,才能与时俱进,让琼剧在传承中实现发展与创新,以带动海南的艺术、旅游、商业、教育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③黄琪涵:《琼剧〈红树林〉资源整合打造海南名片》,《戏剧文学》2019年第1期,第100-102页。莫晶晶、庞晓婷认为可以琼剧为中心,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开发文创产品,形成以琼剧为中心的产业。④莫晶晶、庞晓婷:《海南琼剧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年第2期,第117页。定安县可以通过打造琼剧IP,以重振琼剧,同时以“琼剧+美食”的模式,帮助定安传播城市形象,发挥自生功能。⑤郑晓冬、吴棉:《定安:文化软实力的“变现”》,《今日海南》,2021年第5期,第59-61页。由此可见,文化遗产的功能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琼剧的自生结构经历了戏台、戏班子、琼剧团、琼剧院、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产业群(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变化,在结构变化的同时其功能也发生着转变。新古典“结构-功能论”提出文化遗产一旦在某一地方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成为结构遗产,发挥自生功能。从文化遗产的结构性特征角度来看,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性结构遗产、制度性结构遗产、习俗性结构遗产。

1.物质性结构遗产

物质性结构遗产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城、古村、古建筑群、古寺庙、古墓葬、古碑林、历史文化街区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琼剧是记载着海南历史人文风貌的活化石,在海南家喻户晓,在琼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与琼剧相关的物质性结构遗产如古戏台、戏院、戏园、剧院、海南大致坡琼剧文化镇等。

早在清代,海南乡间、民间会馆亦或是公馆、祠堂就出现石戏台⑥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琼剧》一书介绍,海南的固定性石戏台,为清代所建。了,人们在宽阔的地方垒起石台,形成了最简单的石戏台。嘉庆年间,海口的庙宇已均建有固定戏台。民国初年,海口、府城出现市镇戏园⑦其以要闹宽阔之处为场地,一般由地方豪绅富贾出资,用竹或枋木建成,设固定座位。。光绪年间,具有营业性的演出场所——永乐戏院、中华大戏院、冠梅戏院相继建成。一些古戏台、戏院至今仍在使用,海口骑楼老街“自在咖啡馆”后院的戏台是海口市琼剧团驻骑楼老街固定演出点,每周末都有演出。该戏台始建于1931年,后因气候原因损毁,2014年得以复建。梁秉枢⑧梁秉枢:曾任琼崖红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在《琼崖工农红军战斗史片断》中写道:“红军组织琼剧团,自编革命剧本,排练公演,把群众的文娱生活搞得活跃起来,这对于宣传和鼓舞士气起了一定作用。”认为早期戏曲班社⑨演出设备相对简陋,演出场地要求不高,演出质量较为粗俗,故戏班也被称为“草台班”或“厚皮班”。在日寇侵琼时发挥着配合抗战宣传的作用。⑩潘心团:《琼剧历史上的那些戏班》,《中国戏剧》2020年第1期,第85-87页。新中国成立后,琼岛营业性的戏院、影剧院如雨后春笋,成为文艺演出、看电影和开会等活动的绝佳之地。2009年,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产业群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琼剧产业的带动下,不但产生了新兴行业,为大致坡镇的个人增加了收入,也促进了整个镇子经济发展,还盘活了琼剧在海南的发展。戎海曾谈到,大致坡镇的“民营剧团年均收入为55万元,14家民营剧团总收入达770万元”,⑪戎海:《琼剧艺术在这里焕发青春》,《海南日报》2006-10-31(001)。各剧团在大致坡镇上一年的消费都在500万元以上,其日常开销带动了大致坡的家庭宾馆、餐馆等一些服务业的发展。⑫《海南日报》:《用琼剧“唱”响大致坡》(2006-04-26)https://news.sina.com.cn/c/2006-04-26/07298791792s.shtml.2010年,海南省歌舞剧院开始投入使用,极高的科技感与先进设施保障了大型琼剧演出的质量,⑬苏庆明:《老戏台新戏台:琼韵悠悠从此扬》,《海南日报》2022-02-14(B03)。为琼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发挥空间。

由此可见,在琼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结构、新功能,经历了从戏台、剧院、戏园、戏院、大致坡镇琼剧文化产业群(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结构变化,在结构变化的同时其功能也发生着转变。近二三十年,琼剧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一些物质性结构遗产开始被开发利用,形成了以琼剧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吸引八方游客,带动经济增长。

2.制度性结构遗产

大型传统节庆、祭祀活动、近年来适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文化节、戏班剧团内部组织架构都属于制度性结构遗产。不少大型传统节日、祭祀活动、文化节历经数年甚至数代人流传至今,形成了制度性的安排,即每年在特定的时期众人狂欢庆祝佳节或祭祀祈福。海南的传统节庆、祭祀活动中少不了琼剧的身影。如春节、军坡节、公期、正月十五的换花节等活动期间,一般都有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琼剧演出以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海南每年正月的军坡文化节是一年中海南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为了祭祀南北朝时期的冼太夫人,活动期间琼剧余音绕梁;公期是以神明祖先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习俗①张继焦、宋丹:《庙宇、社区与城市:城市信俗研究的三层次分析法——以海口府城公期为例》,《百色学院学报》2020年第33卷第6期,第19-26页。,影响着海南人民虔诚的信仰、仪式、习俗传统,深刻影响着海南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习惯,时至今日也不例外②张继焦、吴玥:《从文化遗留论角度看海口府城的公期习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6卷第2期,第126-132页。;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大致坡琼剧文化节至今已举办了6届,2022年5月末,第七届大致坡琼剧文化节盛大开幕。在这些节日庆典或祭祀活动的影响下,海南各村甚至全省人民都热衷参与,还有不少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游客也被吸引于此,这不但将扩大海南文化的传播,还可助力旅游业、餐饮业、制造业等,拉动海南全域经济增长。

在大型节日活动演出中,一台琼剧能够完美呈现于观众离不开其背后的琼剧班子、戏团的组织模式。自古以来,戏班子或剧团的组织模式虽然历经变迁,但其精髓沿用至今。作为制度性结构遗产,戏班子或剧团的组织模式使琼剧演员得以后继有人、琼剧剧目得以推陈出新、琼剧唱腔和表演得以精益求精。充分挖掘琼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来看都是值得期待的。

3.习俗性结构遗产

习俗性结构遗产包括歌舞、戏曲、手工艺、餐饮等几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本身就是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习俗性结构遗产的角度来看,琼剧经过经年累月的发展,已经融入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海南人民的婚丧嫁娶、孩子的升学庆祝、乔迁之喜都离不开琼剧,琼剧已经成为海南民间信仰活动助兴的一种方式。在助兴的同时,琼剧界也致力于回馈社会,2006年,海南举办了琼剧界为贫困大学生慈善义演活动③时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梁飞,省文联专职副主席吴东民,省民政厅副厅长、海南慈善总会主席苏远洋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省文联、省民政厅有关处室的领导同一千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一众国家一级演员、琼剧著名表演艺术家陈育明、黄庆萍、王英蓉,国家一级演员、琼剧名角陈素珍、吴多东,琼剧著名演员李和平,国家二级演员曹秋菊、符绩红、吴淑坤、许秀菊等人先后登场奉献名家名段。,该次慈善活动所募资金共61 602.4元,共帮助了来自5个不同贫困县的12名大学新生。④《海南举办“琼剧界为贫困大学生慈善义演”活动》,《中国戏剧》2006年第10期,第42页。

剧院的戏曲、海南盛大节日中的琼剧元素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且近年来逐渐形成了琼剧和传统节日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每年的端午节,海南不但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与全国各地一致的习俗,在端午节看琼剧也逐渐成为制度性结构遗产的趋势。即琼剧作为习俗性结构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制度性结构遗产。这使琼剧得以充分发挥内源性力量,助推社会发展。

综上,琼剧本身就是文化资本、文化资源,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内生动力,产生与时代相符的自生结构,发挥自生功能。琼剧在形成新结构的同时发挥新功能,这些功能对个人、组织、企业、产业、城市、国家、世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于琼剧而言,从结构性视角来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琼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生功能,从结构性角度来看,琼剧属于戏曲类习俗性结构遗产,可以服务于制度性结构遗产,在外在结构因素的影响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性结构遗产,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彼此促进。

五、结语

从上述研究框架来看,关于琼剧的研究可以分成本体维度、外在维度、自生维度。这一划分可将现有琼剧的研究进行分门别类以删繁就简,我们可以从表1一探究竟。

表1 琼剧研究的框架及其内容

此前我们将经过筛选的237篇文献的题目、关键词进行处理,形成了以琼剧为中心的37个研究热点,又将这些热点分为8个大的类别,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为基础,构建关于琼剧研究的宏观框架,以对近70年众学者关于琼剧的研究进行清晰的呈现。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现有关于琼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结构维度,并且存在研究重复的现象。外在结构维度的研究是近些年来的研究重点,虽然目前成果没有像本体结构维度的研究成果那么多,但也形成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能够反映时代变化的研究成果。自生结构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也应是未来研究的趋势,一些学者虽然认识到琼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深挖其背后的逻辑,大多是一种静态的研究,忽略了琼剧发展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也就对琼剧本身能够发挥的能量理解不够深刻。

当下,关于琼剧的发展前景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琼剧作为地方戏的受众较为局限,走向全国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地方戏,不精不专等问题突出,颓势已显。还有一些人对此呈现乐观态度,通过微博搜素琼剧相关词条,能够看出人们对于琼剧发展的态度逐渐乐观,且年轻群体参与话题讨论逐渐增多,琼剧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本文通过本体、外在、自生三个维度的分析认为,琼剧作为文化遗产具有自生功能,在政府、社会组织等力量的推动下,还大有可为。

学者未来的研究应牢牢抓住我国政策的引导方向与当下时代背景结合,充分挖掘琼剧这类非遗自身的价值,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非遗有效产业化,转化为对个人、组织、社会、地区、国家、民族产生积极影响的要素,形成一种可复制的模式,为其他非遗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本体结构研究的维度前人已经为我们做好了铺垫,后续学者应在本体结构维度的基础上去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在推动琼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海南歌谣、海南八音等海南文化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继承、保护、发扬、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些外部条件或外部因素的影响给琼剧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进大国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尤其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际交往中,我们要更加坚定海南文化自信,让琼剧传播海南声音、讲好海南故事。在海南逐渐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同时,琼剧应乘势传播海南文化,宣传海南自贸港。

猜你喜欢
琼剧海南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让“琼剧”走进音乐课堂
海南琼剧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海南琼剧文献资源的利用与传承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