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黎静
(濉溪县新城中心学校 安徽淮北 235100)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了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才能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由此可见,家校共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价值观念得到熏陶的主要场地,可以说,二者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在当前德育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取得空前一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与价值观。
学校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德育尤为重要,构建和谐的家校共育环境,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对于学校来说,老师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在实践中,家校共育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网络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很多问题让学校和家庭始料不及,对学生的德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支撑,这就要求德育要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对孩子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特别是要在家校共育环境下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家长的作用。如何致力于学生的德育并取得实效,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务必关注的问题。
抓好《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结合《学校校纪校规》《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细则》,制定《班规班约》《优秀学生评比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力求每人都要做到。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老师给学生定规矩,要求学生坐姿端正,遵守纪律,做事有条理,如果做不到或达不到要求就反复强化训练。课堂上有了问题也不要急于发问,先自己认真想一想,如果想了以后还不懂,再举手问老师。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好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反复抓,真正落到实处。学期初,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计划,突出每天、每周、每月的工作重点,具体细化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培养目标,分工到人。每天打扫卫生,老师要求学生快速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地面的清扫,墙壁、栏杆、桌椅、门窗、多媒体的擦拭等。这样时时抓、日日抓,常抓不懈,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回家也乐意做家务,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的好习惯。
开好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的一举一动随时影响着孩子,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学校通过相关平台开展系列活动,一方面可以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又能真实地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化管理措施,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更加有效地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个刚踏上三尺讲台的年轻老师,一门心思想把学生成绩提上去,偏偏班里有一个天天不写家庭作业的学生,在学校老师看着才写,回家了就不写作业,三番五次地叫家长,总是叫不来。有一天,学生的奶奶不请自来了,原因是听说她的孙子在学校受了欺负,她给她孙子撑腰来了。老师处理好此事后,和学生奶奶谈起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奶奶说她不识字,看不了孩子写作业,孩子爸妈天天忙得很,也没时间看孩子,甚至说,她孙子就是来学校玩的。老师觉得和这样的家长无法交流,耐心也没了,撂下一句:“那就玩去吧!”就进班级里了。这让孩子奶奶气得直接去找了校长。待这位老师冷静下来后,才感觉到自己说的话有些过分,的确很不合适。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位老师便先向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如何和家长交流,又专程去了一趟那位学生家里,向学生的奶奶当面道歉,又和学生的爸爸妈妈促膝长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长慢慢地也开始管孩子的学习了,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此案例说明,和家长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态度和技巧。避免因自己不注意的一两句话,让家长变成了自己的对立方,让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化成泡沫。
针对这件事,老师进行了反思,吸取了教训,再与家长交流时,意思表达得尽量委婉些,尤其是和比自己年长的家长交流,一定不要和家长发生冲突。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和五花八门的问题时,要多和家长沟通,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案例一:新生报到时,班主任可以趁家长们都在,先开个家长会,针对学习、纪律、培养孩子习惯等方面提出要求,再留心观察哪些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在该家长的孩子名字旁边做个记号。为方便和家长交流,可以建立微信群,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管理活动中来。例如,安排开放家长日,提前40分钟到校开教室门,拉齐桌椅,打扫卫生,看管纪律。家长们都很积极,也很负责,有的甚至会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学校,有事的家长,他们还会和别的家长提前调好班。例如,学校如果有大扫除,班主任在群里说一声,就会有家长来帮忙,安排班长和家长一同管纪律,班长带领学生读书,家长监督,学生们渐渐养成了进班读书写字的习惯,教室里不再乱糟糟的,教师也不会担心一些安全问题了。有时个别学生忘记带书或者作业,值日家长还会及时联系该生家长。家长委员会参与班级值日,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也让学生尽快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学期总结会上,班主任给家长委员会的成员颁发奖状,其他家长报以热烈的掌声,投来羡慕的目光。为了共同的目标,老师和家长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甚至有家长对老师说:“老师,班里有需要我们做的你就说话。我们来学校参加活动,不是多大公无私,我们也是有私心的,我们帮班级做事,是为了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案例二:中年级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愿意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生就是知道也不举手回答问题。班级里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教师口头鼓励,效果也不太好。于是笔者和家长委员会商量:给发言的学生算分,奖励每个月得分最高的十位同学。每天放学后由发言学生自己把姓名和发言次数写在黑板上,由班主任拍照发群里,家长委员会来统计。从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了,人人抢着回答问题。放学的时候,学生都会互相交流今天发言了几次,回答了几个问题。家长们一有时间就会抽空看看班主任拍的发言名单图片,了解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一些表现。
案例三:利用好各种活动,如开展班级小型运动会,和家长委员会成员们一起筹划,由家长提前向学生讲解比赛项目有哪些,规则是什么,让学生先熟悉比赛项目,选择自己的强项进行练习。比赛之前,要打印好比赛安全承诺书,让自愿参加的学生和家长签字。为了激发学生的比赛意识,家长们还自愿捐款买了奖品,裁判也是家长,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昂,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通过让家长们参与班级的种种活动,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对学生的品德、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热爱祖国、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教育,培养了爱劳动、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
案例:在一次家访中,一位家长的话让班主任感触颇深,这位家长说:“上学期的表彰会上,当时老师正在奖励表现优秀的孩子。当时我和儿子坐在一起,当看到老师手中的本子越来越少时,儿子小声地对我说,看来没有本子了。儿子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本子也被老师奖励给别人之后,儿子又补充了一句,真没有本子了。当时我听了儿子的这些话,有点心酸,就鼓励儿子道:‘儿子,你看老师的奖励都是有原因的,有的是因为写字工整,有的是因为劳动积极,有的是因为学习认真,咱争取下学期也在这些方面努力一下,好不好?’”听了家长的这些话,老师首先肯定了他的教育方式,就此事和他进行了交流,回到家老师也在反思,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容易满足,一个本子、一句表扬的话对老师来说微不足道,但对孩子而言就是他的希望,是他努力的价值体现。老师要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尽可能不让学生有一种失落感、被忽略感。
在对德育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时,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离异家庭。因此,老师要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赵同学是一个男孩子,性格很内向,从不主动讲话,上课极少主动举手发言,做作业总出错,经常不写作业。因为不善与同学交往,所以他在班级里没有朋友。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和数次家访,笔者得知赵同学的父亲文化水平较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学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上课时老师经常用温柔的眼神来鼓励他,经常在班级里夸道:“看,赵同学今天的作业完成了,而且写得还很认真,真棒!”“赵同学上课认真听讲了,敢举手回答问题了,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出来,给他点赞。”渐渐地,赵同学拾起了自信,课间还会主动找老师,让老师给他安排事做。
笔者经常通过微信电话与赵同学的爸爸联系,把赵同学当天的表现及其出现的问题细致地说给他听,共同分析,想办法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状况,也会给予适当的建议。通过共同努力,赵同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次数多了,作业能认真主动地完成了,下课也愿意和同学聊天、做游戏,甚至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家长也反映赵同学和他们的关系慢慢变得融洽。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有苦有甜,有舍有得。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时,老师们可以这样无愧于心地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