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新乡学院研究生处,河南新乡 453000)
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网络舆情,而且又常常引发和形成舆情事件及媒介事件。当今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媒体形态与格局快速和迭代发展,不断增量变化。这样的超常发展当然也容易出现混杂性失序以及暂时性的杂乱无章状态,如“饭圈”乱象等等。在不断变化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泡沫化、碎片化、垃圾化效应进一步加剧加大,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自媒体铺天盖地,信息量无限膨胀,严重超载。尤其是进入5G时代以来,以WEB2.0技术为前驱的新媒体技术创新孕育出BBS、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一些组织或个人依托各种花样翻新社交媒体平台[1],OGC、UGC、PGC、PUGC交叉共生发展,更是形成了“大众自传播”[2]局面,使得网络舆论的生成以及所引发的舆情事件产生相对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和破坏性影响。
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所以,对于引发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控制水平直接彰显平安建设能力。2021年7月中下旬,河南省遭遇“千年一遇”特大暴雨灾害,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负面情绪和谣言满天飞,使得本就处于严重灾难中的广大河南民众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慌,干扰了平安河南建设。应对重大危机传播,非常需要遵循危机传播规律和相关规则。必须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加强主流舆论导向,及时控制和治理网络舆情,为建设平安河南发挥智能媒体的积极作用。
意识形态是一种象征性的国家力量形态,它包含着深刻的国家战略利益,是现代国家能力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与存在方式。不同国家的性质是由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来定义的。现代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行为。意识形态安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意识形态体系经常发生舆情对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互联网也成为意识形态的战场,加剧了互联网超级平台不同价值观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竞争。近几年来,西方利用互联网超级平台开始冲击主权国家的社会秩序和政治运行。尽管我国一再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3],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新兴大国,不断被一些国家视为“威胁”,它们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不遗余力地打压我国。2021年河南“7·20”强降雨期间,面对千年未遇的洪灾,在国外的媒体上纷纷出现妖魔化中国降雨的恶意报道,以此挑起意识形态斗争。尤其是外媒“德国之声”记者直接来到郑州采访,并且,“德国之声”7月24日发布的新闻短片完全不尊重事实,借河南灾情抹黑中国,还将阻止他们不怀好意进行采访的郑州群众称为“愤怒的暴徒”。另一名《洛杉矶时报》驻华记者苏奕安,同样将群众抹黑为“愤怒的暴徒”。
在国内,一些顽固的危险势力,从未停止过对国家安全的干扰破坏。尤其是在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中,由于会出现各种危及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问题,社会不良情绪非常容易被挑动起来。国内危险势力也往往会乘机着力进行干预。如对于突发事件处置有所不当,就会被他们利用媒体力量无限放大,千方百计鼓动不满情绪。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事实真相还不够明朗的间隙,有些不良媒体不时发布假消息,恶意攻击地方政府的应对处置工作,还有一些自媒体刻意放大应急处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于政府发布的有关报道进行歪曲和抹黑,扰乱正常的危机处理工作。
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社会上最容易出现和传播谣言。出于各种原因和动机,一些人总是“唯恐天下不乱”,自然界和社会上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有人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在网上发布个人情感或职场等矛盾纠纷的帖子等,这种充满负能量和情绪化的信息和内容,极易引发网络暴力,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设平安河南,必须严格管控不良信息的发布,避免和限制谣言及社会不良情绪传播。
2021年河南暴雨洪灾发生以后,各种谣言满天飞。7月20日,网传“郑州进入特大自然灾难一级战备状态”,实为不实消息。还有网传郭家咀水库要发生溃坝:“二七区郭家咀水库存在重大溃坝风险,当地党委政府正在组织下游群众进行转移疏散。”经核查,全为谣言[4]。而这种谣言在暴雨洪灾发生期间,对于民众稳定情绪和信心有严重干扰。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人人都是传播者,自然形成了整个网络虚拟世界和空间的众声喧哗。而这种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又常常显得杂乱无章。网络暴力也就时时发生。关于网络暴力,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2020年的“女子取快递遭偷拍造谣有婚外情案”,对该女子造成极大的网络暴力伤害。郎某趁吴女士在小区快递站点取快递时通过手机摄录。出于博眼球目的,郎某与朋友何某通过分饰“快递小哥”与“女业主”身份,捏造了暧昧微信聊天内容,并将摄录的吴女士视频和聊天内容截图发至微信群,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在自媒体和社交媒体范围内,网络暴力和隐私侵权现象屡屡发生,虽然在这样的网络事件中受害人只是特定的个人,但是,这类事件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小视,平安河南建设需要清朗的网络舆论空间。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为应对复杂的舆情问题,各种新媒体应急传播体系搭建、应急传播能力提升显得更加迫切。在郑州暴雨到河南水灾的应急报道中,全国各地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迅速应对,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职责功能和作用。因此,要在危机事件中做好舆情管控,就需要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新媒体管理机制。
首先,要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科学权威的信息网络平台,避免专业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应急管理与新闻机构信息应急传播脱节错位;其次,专业的媒体机构要具有专常兼备、平战结合的跳转能力,具有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协同参与的应急传播能力;最后,政府主导、媒体传播、公众参与,做好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
从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来讲,在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单一的应急报道、单一的应对措施往往不足以迅速和有效应对。从2021年突发的郑州暴雨事件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相关的信息发布、灾情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力不从心,信息渠道零碎不全、传播平台散乱不一的问题非常明显和突出。因此,在新的媒介形式和信息传播机制背景下,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信息反映和单一的媒介报道。在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控制当中,一旦信息链条不完整,信息传导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舆情的负面爆发,甚至严重失控,因此要更加注重主流媒体的疏导作用。
网络舆情问题本来就极为复杂,而危机事件的紧急发生更容易引起网络情绪化传播,加之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中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甚至失控局面都有可能出现。因此,对于危机传播的舆情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为了能够及时掌控好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应该重点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将舆情预警作为专项工作,注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第二,抓好事中控制工作。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快速处置能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第三,加强事后追踪工作。持续回应公众对事件处理的质询,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成体系的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主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48字方针”,更是解决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危机传播问题的方向性指导思想。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这48字的重要指示中,“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为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指明了宏观战略性目标和方向[5],是我们管控社会舆情、建设平安河南的理论旗帜。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而美好生活的最重要标志当然就是社会稳定、人间和谐、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但是,如果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攻击性言论、伪装成鲜花的精神垃圾、唯利是图的商业信息、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语言等等这样的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稳定和谐如何实现呢?所以,净化信息空间,保持社会舆情平和安宁,必须从源头治理。有效监测和管理恶意传播信息的自媒体营销号,就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7]。
上世纪八十年代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8],指出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自身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这样的理论,风险信息从信息源、信息渠道、社会站、个人站和社会站及社会行为这五个方面进行反馈与巡回,在个人站与社会站对风险信息的异质性处理与解读过程中,风险被放大或缩小,并由此生发出由个体到社会的涟漪效应,产生各种社会影响[9]。因此,各类媒体一定要注意放大风险的重要因素,为降低风险发挥作用。
随着媒介生产技术的演进而发展,对于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真实性的核实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事实核查工作往往采取的是查阅文献、回访采访对象等手段,而如今一些更为先进的媒介技术如大数据技术已经被运用到该项工作中。《华盛顿邮报》专门推出《事实核查者》专栏,利用机器人和数据库对政客的公开演讲进行实时的事实核查。我们可以借鉴和引用这样的技术手段,对于自媒体营销号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
借鉴治理“围墙花园”的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10],构建多层次、多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机制,对突发事件舆情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总之,网络舆论空间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治理,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的放矢地研究治理网络舆情控制和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