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栋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坪镇周家小学,甘肃 陇南)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逐步实现高效化,这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应结合教学进程,优化数学教学策略,并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进行积极探讨。
为坚定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决心,进一步做好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工作,做好对教学的创新意义研究很有必要。
对教学予以创新,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在营造更优质教学条件的同时,也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因此会得到显著提升。一方面教学环境作为教学开展的客观条件,其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感官体验。当教师能进行教学创新时,基础教学环境也会随着教师的创新而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学生眼中是新颖、未知且有趣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会因此得到进步和提升。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其关系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更多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很“听话”,但学习状态并不理想。当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地位会更重视,在各个环节中会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这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认可,融洽的师生关系由此得以构建,教学效果也会在这一变化下得到提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师想要保证教学可以在科学、合理的状态下予以开展,就要对学生的课堂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中以自我为中心,会在备课阶段多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甚至是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这些思想、行为上的创新都是以往教育工作中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堂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受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会得到提升,这可以与教师的教育行为形成呼应,真正做到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互动,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数学是一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基础学科,要在小学阶段做好对学生的学习启蒙,首先应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这不仅让数学教学出现了“偏重”现象,还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效果。当教师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得以出现,这给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会因为实践而对数学产生兴趣。除此之外,针对一些特殊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甚至可以直接采取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会让数学教育摆脱束缚,以更符合学生认知的形式出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学习能力的进步,还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并学会了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因此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策略的执行都有其必要性。对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不断地坚持创新,并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让小学数学得到良好的发展。
数学本身的逻辑性,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特点,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因此,为了杜绝学生学英语时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应强调教学模式的转变。创设教育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学生感觉数学课堂常变常新,不会有逆反心理,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随着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变得更加丰富,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自律性。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性的教育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点。创新是推动教育工作发展的基础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之所以要进行创新,主要原因之一是素质教育对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随着新课改、五育并举、双减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成为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这一指导理念下做出改变,教学由此进入创新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只有跟随教育理念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基础性的数学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基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生在未进入学校之前就学习了很多知识。以小学数学为例,以前的学生认识1~100的数字都属于很超前的学生,但现在学龄前的孩子加、减、乘、除都已经学会了。虽然素质教育强调不应超前教育,但这种家庭教育的结果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当我们在课堂上对这些具有良好基础的学生时,他们的求知需求会不断地变化和增加,如果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方式授课,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会打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确保学生可以在教学引导和帮助下获得求知和兴趣需求的提升,由此完成对学生的数学教育。
学习一门学科首先要有兴趣,这样才能坚持不懈,逐渐突破学习的瓶颈和难题。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之美,可以借助公式、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数学技巧等,让学生看到数学和艺术一样有特殊的美感。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数字之间可以呈现出对称的美感,因此,教师可利用这种特性让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并利用数学计算或自我编制试题充分体会数学的技巧之美。这种美感不仅能影响学生,还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进程中对这种特殊的美感更有兴趣,这也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非常被看重的特质,因此,数学学习小组对数字之美的领悟和宣传程度,将会影响广大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未来的学习进程。
教师在训练中运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思维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和训练“数字意识”时,让学生计数班级有多少个小组,每组多少人。再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准确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涂装教室墙壁的总面积和所需的建筑涂料总数。伴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生会发现数学思维过程非常有趣。
在现代教学进程中,教师要以民主、和谐的态度引领学生成长,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的意见在此时被格外看重,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心声,而后又能创造更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愿意和教师交流及思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意见,让学生能借助以往学习的基础解决问题。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会自发地和其他同学共同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有时还会出现一定的分歧,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找到答案。这是数学思维博弈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被内化到学生学习进程的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是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达成的,每个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研究教育技能。
比如,根据连续的观察,我发现学习组的很多学生在进行下一步数学学习时,往往不愿意与教师合作。这是因为学习组很多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标准都差不多,所以没办法互相帮助。没有人知道较难的问题,或者团队中有一些学生内向,不愿意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我发现在三个学习组中,有1~2个学生属于性格非常内向或者考试成绩不佳,考试成绩特别好或者成绩不佳的学生不愿意和其他学生竞争。通过与学生交谈,发现这类型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学习和训练,而是因为他们与其他学习组伙伴没有共同话题,或者没有办法开展合作。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导入数学知识,如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良好的导入方式,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善,利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实行分层导入方法,借助如微课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融入学习中,感受小学数学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学习“人数统计”相关知识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让学生报数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班里共有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统计人数时应怎样进行加减,这些问题以生活情境的形式引入。以故事情境的形式导入知识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教师借助有趣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能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也可以将这些统计人数的知识应用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这一观察现象主要体现的是图书馆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问图书馆里下午有多少人?讲述新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教师可以发现,多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仅可以很快领会教师教授的新概念,还会举一反三,甚至给教师出难题,这也是让教师比较欣慰的。
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不再难以理解。很多学生表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利用在线生活场景的方式,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能使学生感受更多真实、有趣的数学学习场景,更愿意和教师一起学习数学。学习先进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学生的学习品质有所提升,学习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变得更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平时应下更多的功夫,让学生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常常会用不同车辆或者不同人物相对行动及行驶或者向后行驶等非常直观的方式,教师可以以多媒体动漫的形式来体现人物运动的过程,让动漫中的具体讲解给学生以启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并能兼顾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很多种,如智能化的白板演示多媒体课件、微课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为学生的演示带来更直观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领会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快速理解数学逻辑,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让教师就某些知识点进行多次讲解,学生也可以和教师一起主动思考,并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反思、考虑自己在理解该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就感,而且学生弄懂了一个问题,也会愿意自主探究其他难题,使学习具有连贯性。数学学习强调连贯性、统一性和聚合性的思维,因此如果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思考知识就能实现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贯通和连接,这种思维方式对学生后续学好数学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为了帮助学生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倡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创新尝试,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能查缺补漏,找到学生学习的短板,并尽量弥补这一短板,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