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乃忠
(长沙理工大学 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湖南 长沙 410114)
元宇宙概念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本体论,因为它的形成是由科学技术的集中发力和人类前所未有的囚困所推动,不是自我意识的升华。生存危机被每一个人所排斥,但每一个人又被吞噬其中。破与防的元年,每个人都“元气”满满。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人类文明希望在新的元点重新开始。人是一种虚拟化存在。虚拟是人的基本行为方式,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社会及人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是人的虚拟能力的发展水平。
人类先天具有元叙事的基因。中国人结婚掀起盖头来,就是一种元叙事和元虚拟。中国传统戏剧小说中有抛绣球选婿的情节,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门当户对的反抗,符合大众的生存美学,即社会底层群众迫切需要推倒封建制度所建立起来的文化理性,回到资源清零状态,即元状态。而抛绣球就是元虚拟。
一切宗教都是虚拟,西方是万能的上帝,东方是普度众生的佛祖,其都具有“元”信心,也都反映了人类对“万能”的期盼。《圣经·新约》以彼岸世界的完美幻象鼓舞人心。灵魂学说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元虚拟,是支配人类全部本质的“元点”。“尚方宝剑”就是承载了万能功能的“元器件”。武侠小说就是虚拟一个与现实世界价值根本对立的“元世界”,其描绘的丐帮组织内卧虎藏龙。水泊梁山造反,就是对“帝国”的虚拟化摧毁。“清纯”“返朴”即是对人世界“污浊”的元清洗。一个个理想世界的完美形象,反映了在纷繁的世界里,人类需要一种简单的“元”生活。
人类的哲学史实际上就是“元”虚拟史,从西方的“水”“火”“原子”“存在”“理念”“实体”“我思”“绝对精神”,到东方的“道”“礼”“理”的本体演变,无不是一种“元”虚拟的演变。站在科学史角度看,从西方的“元素”“基因”“细胞”,到东方的“气”“阴阳”“本草纲目”,也都是一种“元”思维。可以看到,人类的思想史都隐藏着一股强烈的“元”动力。
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自然状态,到罗尔斯的原初地位、无知之幕,都是“元”虚拟的代表。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寻求一种“元动力”。时间和空间与其说是一种现象性存在,不如说是一种虚拟性存在。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尺度是我们宇宙中时间和空间的最小不可分割单元,反映了人类在探索时空的“元时间”和“元空间”上所作的努力。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试图构建一种“元批判”,从而支配其他一切批判。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尼采的权力意志也是在“元”的探索道路上树立的里程碑。
数字化和象征性符号的大量涌现是虚拟大爆发的显著特征,从远古神话的图腾到语言、文字,再到数字技术和大量象征性符号的发明,人类的虚拟征程发生了根本性的飞跃。通过虚拟,人类塑造了大量的“原初理想”。由于人类对异化世界的抵制,因而开始走向历史虚拟,一种原初的“完美”愿望同大量现代数字化虚拟、象征性符号混合构成了一种“人造原始”,这种“完美快感”既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快感,也不同于本真原初的快感,而是一种现实生活向“人造原始”回溯的欲望,一种基于反异化的原始重构。现实世界的高度脆弱性,成为虚拟的“元动力”,即“在科学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的现代生活中,却又处处充满形而上学的仪式、话语和情绪。”〔1〕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把元宇宙定义为数字化虚拟世界或者说是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笔者认为这是对元宇宙概念的根本性误解。若以此为概念,对元宇宙进行研究,所产生的意义是极其微弱的。如果真是这样解释,那么就不需要元宇宙这个概念,有虚拟世界就足够了。元宇宙概念的巨大效应在于,元宇宙概念有虚拟世界无法容纳的内涵。人类虚拟出宇宙概念,本以为包含一切,没想到出现了虚拟世界(虚拟宇宙),同时还有可能出现与我们现实宇宙平行存在的另一种我们无法进入的“平行宇宙”“循环宇宙”“高等宇宙”,甚至是多个或无数个平行宇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早就谈道:“诸宇宙在无限时间内永恒重复的先后相继,不过是无数宇宙在无限空间内同时并存的逻辑补充。”〔2〕显然,恩格斯早已指出了可能存在平行宇宙和循环宇宙。更有甚者,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可能是更高宇宙的虚拟作品。
因此,元宇宙不是现实宇宙,也不是虚拟宇宙,更不是平行宇宙,而是真实宇宙、虚拟宇宙、平行宇宙、循环宇宙、高等宇宙等一切宇宙共同的,系列宇宙背后的原初宇宙,即元宇宙生成一切宇宙。元宇宙的“元”体现了五重虚拟:一是世界的元初,即一切本体的本体;二是宇宙的最微观的元要素;三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未知数,即宇宙或人类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四是人类对自然状态的双向跨越,向地球外部跨越的星际旅行和向地球现实困境跨越的虚拟世界;五是圆满,一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大一统理论,万能公式,解决人类文明冲突的启明星,获得最大公约数的算子。
元宇宙概念或思维的诞生,说明过去的一切哲学概念,包括宇宙、形而上学、存在、此在、差异、数字化、虚拟、人工智能、超人等,都无法解释人类的快速变化和所创造的成果。元宇宙仍然是人类的一次虚拟,但它把人类的虚拟之路逼向了极端。宇宙本就是无限大、无所不能,现在又增加了元维度,这就把本体论逼到了极致,同时把宏观和微观发挥到了极致。即是说,人类的虚拟之路已到巅峰,人类的虚拟之力也已被全部耗尽。因为目前,人类已经无法想象比元宇宙更原始的原、源、元。
在此“元动力”下,商人看到了商机,元宇宙游戏、元宇宙时尚秀、元宇宙制药、元宇宙概念股等应运而生。曾经的“数字+”“智能+”一跃成为“元宇宙+”。比虚拟货币更虚拟、比游戏更游戏、比虚假更虚假的“真实利润”“真实货币”被放到了大众面前。中产阶级看到了财产下坠又被托起的希望,一种激励信心的“元气”。政治家看到了人类的最大包容度,一种政治治理的“元动力”,一种统领分歧的最高意识形态。科学家看到了新的研究域和新的宇宙观。哲学家看到了新的概念、新的本体、新的“第一哲学”、新的“基本问题”、新理性批判、“元异化”,即哲学家感受到了哲学新的未来。
元宇宙概念被提出来已经30年,但之所以会在2021年被赋予新的内涵并出现大爆发,主要原因是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提供了技术准备,同时人类遇到了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一系列生存和发展困境,使其感受到了总体安全的“元危机”和“元对抗”。
自然主义表示尊重自然本身的自发性及其状态,反之,人类主义强调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求,对自然进行干预。生态危机既是人类主义的结果,也是人类主义的不作为。一望无际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已被大片平坦的木厂所代替,到处是火焰和浓烟,正在发生物种灭绝的危机。俄罗斯切尔斯基市的永久冻土,开始迅速融化,存在冻土下数百万年的病毒,有可能来到人类中间。多个气候临界点正在逼近,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原,正陷入不可逆转的融化,北冰洋转向循环可能陷入崩溃。继2022年3月荷兰科学家率先在人类血液中检测到微塑料后,2022年4月,英国科学家也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3〕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与病毒共存的自然主义,还是采取主动接种疫苗、隔离的人类主义,人类不但没有共识,还处于剧烈对抗状态。即便在学术共同体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2022年1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表示,降低新冠肺炎发病率的最好办法是最大限度地为全世界人口接种疫苗,这需要更加公平的疫苗分配。〔4〕然而,也有人表示大规模接种疫苗是不可接受的错误。〔5〕人们在接种疫苗上的对立,实际上已经成为自然主义与人类主义对抗的典型表达。
现实主义主张面对现实、聚力现实,摒弃脱离实际的思想与行动。虚拟主义强调充分发挥虚拟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虚拟推动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现实主义与虚拟主义都主张基于现实,但不同点在于是否脱离现实。现实主义与虚拟主义都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虚脱了。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发言表示,人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消灭新冠病毒,这种病毒或将最终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6〕一边是疫情弥漫的经济下滑,普通民众生活艰难,另一边是富豪财富暴涨。截至2021年6月,美国前0.1%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196倍之多。〔7〕财务危机席卷全球,财务主体大都处于难以清零的负债状态。对此,现实主义主张尊重现实、接受现实,并在现实的概念、要素、逻辑框架下寻找对策。虚拟主义主张开辟虚拟场景,投射到虚拟世界中,以摆脱现实困境。虚拟主义包括符号主义、数据主义、现实增强、道德增强、情感增强等,主张以虚化实。
宇宙主义以宇宙视角看待人类社会,即地球与人不过是浩瀚宇宙的一粒尘埃,随时可能随风而去;而地球主义则是以地球为基地、人的理性为轴心考虑宇宙的存在与发展,即人具有理解和驾驭万物的禀赋。地球主义的学术依据是人类的生物学基础,是地球的基因,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宇宙主义认为,随着对外太空认识的深化,人们很容易发现地球太小,且一直存在生存的风险。向外太空探寻新的生存空间,并与外星生物对话是宇宙主义的基本思想。2021年12月15日,由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联合实施的火星探测项目,在火星水手号峡谷中心区域探测到其地下存在大量的水,这为未来人类定居火星带来了希望。人类已经准确感受距离地球约280亿光年,用了129亿年才到达地球的光,发出光的星球的“元材料”可能与今天我们周围的恒星不同。这束光是宇宙形成初期的光,它来到地球,并被人类感知,对于宇宙主义来说,意义是巨大的。星际旅行是宇宙主义的近期目标,建立星际文明是宇宙主义的长远目标。宇宙主义与地球主义的对抗焦点是人以及地球物种在宇宙中的定义及其角色。
全球主义意味着人类站在整体利益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决策,经济上减少贸易壁垒,政治(军事)上减少对抗,文化上减少隔阂。民族主义则是完全站在本民族、本国的利益上进行目标选择。民族主义的特点是单边主义、文明优越主义、霸权主义、自我孤立主义等。世界上爆发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矛盾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孤立状态,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在民族主义阻挠下,各民族之间文明互鉴步履维艰,甚至爆发战争。在西方“资本—民族—国家”的结合体中,资本伪装成自由,民族伪装成团结,国家伪装成平等。为了资本的利益,自由主义亦是封建主义,数据主义恰是与全球主义对抗的新封建主义。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抗,实际上是表层全球化与深层全球化的对抗。表层全球化表现为在经济、技术、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上的一种拉平,而深层全球化体现为政治制度、军事实力、文化内核、民族利益的融合。
人类正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时期,即经济重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世界政治格局单极让位于多极,全球治理多边取代单边,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科技领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变局主义是指积极应对大变局的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乱局中化危为机。乱局主义是指为了维护旧局,各类主体采取欺骗、恫吓、威胁、暴力等手段搞乱世界局面,维护自身在旧局中的既得利益。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既是旧局的维护者,也是乱局的推手。乱局主义本质上是世界发展大势中的腐朽力量,其想要扼杀新生力量,但这种行为非但无法改变世界大变局的趋势,反而加速其自身的失败。乱局主义到处挑起战争,“它不仅仅会摧毁生机勃勃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精神创伤。”〔8〕其既是霸权主义的余波,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表。反之,变局主义是以积极的历史主动性,客观看待历史的变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不仅在国际上,在国家、社会、群体内部,也存在变局主义和乱局主义的对抗。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新型领域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无不存在变局主义和乱局主义的直接对抗。
五大对抗的“元危机”使得人类急需一种万能的、彻底的“元答案”“元方案”“元公式”,能够化解一切危机、祛除一切病魔、消灭一切不平等、吹散一切阴霾。是故元宇宙在上述“五大对抗”中实现了“元爆发”。
宇宙大爆炸理论隐含了一个“元悖论”,即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大爆炸之前的“物”又来自哪里?这个“元悖论”不仅是其他一切悖论的源头,也为元宇宙的诞生留下了缝隙。随着熵增的加快,人类进入了一个多元制约的无解世界,至少存在“五大悖论”,即存在论悖论、认识论悖论、辩证法悖论、整体论悖论和人的类本质悖论。
宇宙是最大的存在、最根本的存在,它无所不包。现在又出现了平行宇宙、虚拟宇宙、循环宇宙、高阶宇宙,那么现有宇宙就不是宇宙,或者说,这些新宇宙就是反宇宙。宇宙的存在论悖论说明了宇宙概念的无解,也意味着人类从此“失去”了宇宙。虚拟世界的诞生是人类从“实”出发,迈出了“实”的界限,是对“实”的突破,是对“实”的否定,是“实”的反面。在数字化虚拟世界里,人们从“实”中进入虚,在虚中感受“实”,被包裹在“实的虚”与“虚的实”中。机器翻译、机器伴侣、数字播音、数字演员、虚拟学生、增强现实等让我们无法判断是实还是虚。语音、照片、视频的剪接技术使“实”愈行愈远。在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虚拟域”获得了爆炸性拓展,“虚拟域”就是创新域。在“实的虚”与“虚的实”的悖论中,人类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
人类在大数据、智能、虚拟等环境下,认识世界的对象、中介和方法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确定性工具和方法更多了,但得到的确定性结果却变少了。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悖论构成了认识论困局。以考察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为例,人类开发了查重软件,可以把传统人工无法对比阅读的大面积文献,通过大数据进行比对,即时获得其是否具有原创性的结论。然而相对应的,很快就有人开发了降重软件,可以帮助人类即时实现降重,不但不重复,还不“乱码”,甚至同人工书写的逻辑、话语一致。此时,机器的创造似乎比人的创造更具“原创性”。自动驾驶的汽车、写诗的机器人、写论文的机器人等,人类以外的新主体诞生了,但其权利和义务主体的归属,是制定确定性算法的人还是确定性机器,难以判定。虽然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在提升,但人越来越不能认识自己。互联网使世界越来越小,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彼此也越来越难以沟通和相互理解。
笛卡尔(1596—1650年)在其早期著作《谈谈方法》中谈道,动物是一架没有理性的机器。其在1664年发表的遗作《论人》和《论胎儿的形成》中,把人体也看成了一架机器,认为人体的器官也像机器的零件一样,组合在一起工作。拉·梅特里(1734—1745年)在《人是机器》中阐明,人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身体决定心灵,心灵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另一种实体。把人看作机器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猛烈批判。然而,智能的发展使得机器越来越有“智慧”,人在越来越多的方面退化为“机器”(辩证法)。从智能机器反思和生物学进展方面来认识,“人是机器”的“形而上学”亦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人的意识在神经生物学和智能研究的双重推动下,其物理学机理更加清晰,人的思维可以在机器上复制,人的辩证思维可以行为化、机器化、透明化,从而实现了“知”与“行”的同一。可以说“人是机器”才是真正的辩证法,形成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悖论。知行合一,在人类历史上以前从未真正实现过,不仅是因为人类从未真正认识“知”,还因为“知”和“行”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之中。随着生物智能的发展,以及永生、单性人、数字人、量子生命、外貌增强等的出现,人失去了“生—死”“男—女”“身—心”“美—丑”的对立统一。就制度性来看,西方民主是从“所有人意见的表达”的辩证法的全面性出发,最后却只有“民主—集中”对立统一的一面,即只有民主没有集中的形而上学,即从辩证法出发,走到了形而上学。
人类为了物种的整体性守候了数百万年,一直为了物种的完整性而进行斗争。根据遗传学,生物隔离使人类物种在数百万年前获得了独立性和完整性。人类的整体性概念也是以自身物种的整体性为基础的。但是由于基因变异,人类物种始终存在缺陷,以致人类始终无法摆脱各种遗传疾病的困扰。为了克服基因缺陷(不完整性),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其进行修补,甚至改变人类的基因,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然而,这些做法却使得人类的生物整体性被破坏,人类变得更加不完整了。尤其是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生物碳基和半导体硅基的结合,产生了新的“人—机”物种。尽管“人—机”一体物种在抗疾病和智力增强方面,可能远远超过人类,形成“超人”,但无论基因编辑的“超人”还是“人—机”一体的“超人”,都彻底改变了数百万年来人类物种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关键是,人类无法在新的生物增强技术上建立新的独立性、完整性和整体性,因为这种独立性和整体性正不断地被破坏和重建。人作为物种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永远地消失了,人类生物整体性基础被摧毁了,一直作为“抽象的整体的神圣”的人类将不复存在,〔9〕人类的其他整体性概念也将不复存在,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将彻底改变。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的个性及其本质,都来自人类进化形成的智力优势。人类发明的工具、机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类在智力上具备优势而导致的结果。人类在智力与体力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智力增量”和“体力增量”,即人类原有智力和体力与人类发明物的智力和体力之和始终大于人类原有的智力和体力。数百万年以来,特别是近一万年来,人类的创造物不断增加,但这种“体力增量”和“智力增量”之和始终无法超越人类原有的体力和智力,即使是近几十年快速发展的自动化技术也一样,因而人类一直有效地驾驭着人类的创造物。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导致人类可能能够控制机器的算法,却无法预测算法的结果。此时,人类来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临界点,即人类创造物的“体力增量”之和、“智力增量”之和超过了人类的原有体力之和、智力之和,尤其是“智力增量”。此时的“智力增量”可能会摆脱人类的控制,获取一种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可能存在形成一种高于人类智力的新物种的巨大风险,此时,人类的类本质就会走向自由的反面。人类从此迈向后人类时代。
人类面临的五大悖论,书写了人类物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既有宇宙自身的悖论预设,更主要地源于新技术革命的爆发。数字、数据、虚拟、智能、生物等技术的融合,使人类进入难以化解的对象之惑、思维之困中。面对这些悖论亟须寻找一个所有“元”都有解的“元方程”。
元宇宙是尊重绝对个性差异的思维,是无限包容的概念,是个性绝对自由的张望。在现存的知识体系里,生命被定义为一种外在的理念,缺乏一种真理性和现实性,“只是生命过程的尸骸,这样有机体就是作为非生命存在的、机械的和物理的自然界的总和”。〔10〕面对生命意义的质疑,以“五大抛弃”为代表的N抛,是一种生命呐喊,也是一种“元宣言”。
尼采认为:“相信真理是从怀疑所有那些至今被相信的真理开始的。”〔11〕我们发现过去一直被称为“真理”的信念,恰恰是最大的谬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破缺了(数字化虚拟),生命周期被打破了(生物增强、生命永生、实验室生产奶粉和牛肉等),人的万物之灵的地位动摇了(智能意识的诞生),人与动物的区别模糊了(动物也会用工具,也有自己的语言,也有意识),传统遗传学被质疑了(知识也可以获得性遗传),宇宙无穷大的信念垮塌了(平行宇宙与平行宇宙之间有空间),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结束了二进制和数字化。抛弃真理就是抛弃信念,抛弃对传统价值的信念。“对真理来说,信念是比谎言更危险的敌人。”〔12〕关于物质丰富带来幸福的信念、西方文明优先的信念、科技产生美好未来的信念等,都失去了真理的至上性。抛“真理”不等于抛弃一切真理,是要重新寻找“元真理”。
元宇宙形式上是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为动力,试图冲破现实世界的藩篱,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是要与现实世界决裂。“虚假的真实”表现为主体的假、客体的假、内容的假、形式的假、理论的假、实际的假、个人的假、集体的假、物质的假、精神的假、科学的假、技术的假、情感的假、关系的假、符号的假、话语的假、品牌的假、数据的假、经济的假、政治的假等所有的假构成的一个单一的假,即人的假。从主体的假来看,从福柯的“主体之死”,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再到齐泽克的“主体的空无”,无不都在说明“虚假的真实”已经成为文化肿瘤。从数据的假来看,数据污染导致数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学科,也是数据主义泛滥的原罪。真作假时假亦真。真实世界不一定真,虚假世界不一定假,以极端克极端。在“虚假的真实”世界里,疲倦的人类走向了追寻“真实的虚假”之路。元宇宙的“虚拟”就是对现实不“实”的革命。
法律、制度、道德、规则等既是推动文明演化的中介,也是文明的内容。在尼采等学者看来,人类发展到今天,始终是以权力争夺为中心的文明建构,并塑造了对应的权利制度、机构、法律、道德等规制,而代表这种利益获得者的思想家以哲学、意识形态等方式对其进一步塑造。尼采谈道:“我们既不愿意以康德的方式受骗上当,也不愿意以黑格尔的方式受骗上当:——我们不再像他们那样相信道德了,因而也不需要为任何哲学奠定基础,以便使道德保持权利。”〔13〕尼采的观点表明,康德、黑格尔式的“伪道德”不仅不能推动人类进步,反而是一种本体式地对人的控制。对此,福柯进一步认为,现代制度就是一个全天候的监狱。到了数字化时代,数字规则下的数字难民、数字监控等不但没有让人类获得解放,反而以更严密的形式进一步控制人类。元宇宙抛弃法则,不是不要法则,而是不要为了权力的强制化的法则,是要从人类整体原初愿望的“元规则”出发制定法则,即无规则的“规则”。
元宇宙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元)颠覆大人物(宇)的审美,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一个元,一个元宇宙,其所追求的就是小宇宙战胜大宇宙。元宇宙带来了至极公共性,让一切社会资本变得无穷小,并要荡平一切优势和优越感,让所有人在同一赛道上比拼。以背景、资源、平台、称号等要素构成的社会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身体资本、精神资本、学术资本、名誉资本、关系资本等,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社会资本总和。在社会资本积累逻辑下,身份是人与人社会区分的主要标准。元宇宙要成为一个新标准、一个元标准,瓦解过去一切名誉、身份等社会资本的沉醉,检验每一个人的真实水平,暴露其原型。元宇宙是一种能力元的释放,所以元宇宙的内在动力是以微克宇、以小胜大,是对传统现代性世界(社会资本积累)的反叛。人们需要一切归零,任何人都必须回到同一起点,需要回到“元初”。“元”的价值才是永恒的价值,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社会资本积累体系进行颠覆。元宇宙在现存文明体系内掀起了“海啸”,是对现有“自然状态”的起义,是对自己身份的解放。
元宇宙是最彻底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不是仅去技术中心化,而是去宇宙全部中心化,包括去城市中心化、去权力中心化、去人类物种中心化、去种族中心化、去科学知识中心化、去学术中心化、去权威中心化、去文化中心化等。从人类物种中心主义看,人类处于一切物种的顶端,保持对其他物种的优越感,而非以人类为中心赋予其他物种更多、更明确的道德关怀。去人类物种中心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去种族中心主义一样,就是要去除对自己民族的偏袒,要去除人类对自己物种的偏袒。从种族中心主义看,西方世界长期存在对亚洲、非洲的种族优越感,以西方文明作为人类的未来范式,用西方价值体系作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西方霸权主义本质上是种族中心主义理性。从去科学知识中心主义看,以人类理性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始终是人类文明成就的标志,但科学知识体系对亚科学、非科学逻辑体系的排斥导致科学知识体系霸权,引发科学知识绝对化。去科学知识中心主义就是要解放边缘知识,让每一个“元知识”都处于无中心的境地。
人类理性及其伟大创造铸就了人类的辉煌与自信,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的不堪重负,而这种负担对人类的制约已经到了至暗的时刻,产生了一种临界状态。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已经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元初精神、一种轻简式的生存方式、一种抛弃一切理性的归零态。
海枯石烂,誓言还在。元宇宙犹如宇宙大爆炸一般响彻世界。撕破一切虚张声势的外衣,就是元宇宙的“初心”。“五大虚拟”构成了“元宇宙”的概念内核;“五大对抗”点燃了“元宇宙”的世俗火焰;“五大悖论”等待着“元宇宙”的万能密钥;“五大抛弃”努力为“元宇宙”拓荒开路。元宇宙是最后的形而上学,是对过去一切形而上学的否定。作为承载人类一切希望的元宇宙效应爆发后,人类从此有了新的最高理想,它覆盖了过去一切理想,它最包罗万象,又最简单。它是对一切传统最彻底、最根本的批判,又具有最强的饱和度和亲和度。元宇宙的“元共识”特征在于构建一个一劳永逸、化解一切不安的最元始方案,既具有本体性,也具有道德规范性,更具有理想性。元宇宙的“元共识”意义在于突破共同价值的狭义性,开启了广义伦理学的新范式。宇宙的尽头是元宇宙,但“元宇宙”仍会被追问其“元”,追寻一个新的精神托架、一个新的精神家园、新的尽头。即是说,无论怎样跨越宇宙的元宇宙,永远是人的元宇宙,这就是元宇宙的最大悖论。元宇宙作为人类虚拟的本质,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人类在至“暗”时刻看到了“元”的爆破力。
注释:
〔1〕余乃忠:《“后世界”的逆袭与清算——西方“形而上学”概念的演变与存疑》,《学术界》2020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3〕《科学家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中国日报》2022年4月11日。
〔4〕《世卫官员:如果无法解决新冠疫苗分配不公,疫情将很难结束》,光明网,https://m.gmw.cn/2022-01/19/content_1302769924.htm。
〔5〕《诺奖得主公开反对新冠疫苗:未接种疫苗的人,将拯救人类!》,网易网,https://www.163.com/dy/article/GU1DEOK00536N8D8.html。
〔6〕《世卫称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消灭新冠病毒》,《环球时报》2022年1月19日。
〔7〕《前0.1%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196倍 疫情凸显美贫富差距》,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088934763772950&wfr=spider&for=pc。
〔8〕向玉乔:《战争与道德记忆》,《云梦学刊》2020年第2期。
〔9〕余乃忠:《第七感: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反思系统的革命》,《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10〕〔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77页。
〔11〕〔12〕〔德〕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5、261页。
〔13〕〔德〕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