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

2022-12-17 18:53王跃新李晨语
学术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图式人类思维

王跃新, 李晨语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创新思维的本质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在自然环境中,并没有属于人类自身的生态位,人类自身的躯体并不适应具体的自然环境。千百年来,人类必须通过自己构建的精神家园,建造的栖身之地,创造的具有媒介作用的人造物,来弥补其在生物学意义上不完善的器官“缺陷”,使人类在自然进化中得以更好地存活。在整个连续创造的过程中,人脑中的各种思维起到了核心作用,各类思维图式相互作用,渗透于人类的整体存在之中,系统地影响着人类存在的各项要素。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特有的思维图式左右着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致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得以区别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发展成果的不断累积,人类的思维图式也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思维图式的进化就是其本身不断修正、成果得以保留的过程,并逐渐丰富成一系列的思维系统,我们可根据其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命名。从字面含义上看创新,创:即开创、创造(创,始也。——《广雅》),新:为革新(更新,使之新),在这里,“创”“新”皆为动词,因而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同创新相关的思维具有引领和推动开拓创新实践之功能。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形态来看,创新思维是具有哲学内涵和科学内涵的思维图式。创新思维的哲学内涵包含两个层面: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创新思维图式是主体在本体论层面的原创性活动所产生的思维方式;从认识论层面上来说,创新思维是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突破性创造性地发现新规律、新技术等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也是具有科学内涵的思维图式:创新思维图式是以发展为理念构建的,力图以最小消耗驱动最大能量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就可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对旧有事物的重组和再创造产生新的实践成果。无论是其哲学内涵还是其科学内涵,无不体现出创新思维是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且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1〕思维图式的历史演进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由物质运动的规律所决定,因此可以判定,创新思维图式的出现与构建也必然是社会运动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先导,其内涵和图式同创新一词的出现和发展相关联。有学者指出,具有明显现代性特征的“创新”概念,于1912年由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针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大规模实证研究,于1997年发表《国家创新体系》报告。在此背景之下,1998年,我国中科院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论题,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报送了相关的研究报告。为与经济学中的创新语义相区分,提出“原始创新”一词,为了明确科技创新概念,对其进行三级分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05年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我国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创新”一词作了进一步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2〕“创新”由此成为强国战略。

于此,中国当代创新思维具有了深刻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以及文明内涵。中国现阶段创新思维图式的描写与构建,其时代内涵具有明显的现代性表征: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中国成功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积极地启发了全民族、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促使人人皆积极地进行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创新思维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当代创新思维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党领导中华民族创新性地走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创建新的社会文明形式的可能性,体现了“中国式”创新思维的文明内涵。

(二)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作为众多思维方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性思维的共性特征外,还有其独特性。在创新思维图式构建的历史过程中,现代创新思维展现出了复杂性、主体性和非连续性等特征,这些现代创新思维独有的特征决定了其可以成为现阶段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

1.创新思维具有复杂性特征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生物逻辑表征的思维方式。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技术人工物可以具备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任何一种技术逻辑图式或者说简单性原理都无法构建出创新思维图式的模型。创新思维图式具有生物逻辑中复杂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思维图式是一种有机的思维图式。创新思维图式的复杂性决定其可以多维化,以应对现阶段多元化社会所产生的复杂性问题。

2.创新思维具有主体性特征

思维图式发展的历史性表明,作为思维高级形式的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够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物。创新思维图式的构建通常是因为旧的方法或途径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人作为主体就要运用创新思维来突破惯性,以新的方法和途径去探索、解决问题。然而,这一过程受人自身的认知方式、知识系统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发挥出创新思维引领开拓创新的作用,就必须对作为主体的人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图式构建的训练。

3.创新思维具有非连续性特征

在机械论世界观背景下,理性思维方式或者感性思维方式构建的结果总是趋向平衡性和有序性,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平衡性和有序性最终会成为最优选择。并且,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各要素具有连续性特征,通过单个要素的生成或一个系统的生成,可以产生另一个要素或系统。而建构创新思维图式,就是要打破惯性思维定式,突破常规,产生新的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最终形成更高层次的平衡性和有序性,这是由创新思维所具有的非连续性特征所决定的。由此,我们构建创新思维图式,在某种情况下,等同于构建一种动力要素模型,形成动力因,打破旧有的平衡和有序,建立新事物或者新系统。

由上可知,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景中都能成为引领开拓创新的动力,可以加速推进社会各方面要素、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二、 创新思维是富有开创性的高级思维形式

(一)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

根据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可以推导出创新思维的发生机制既包含了一般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又有其独有的发生机制。研究创新思维的发生不能仅仅从脑生理和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还要从创新实践活动中去总结其发生规律。

创新思维的发生依托于人脑皮层区域的运动,与一般性思维发生机制的规律相通或相似,“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3〕逻辑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自然哲学史中,逻辑思维方式中的归纳逻辑思维和演绎逻辑思维是科学发现的两种方法或途径,被认为是理性的思维方式。非逻辑思维则由联想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感性思维构成。在实际运用当中,由于创新思维具有复杂性特征,因而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在与思维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发生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交互发生、作用的结果。

创新思维图式是根据人们创新性地改造自然、改造人类社会的创新实践活动方式而描绘和构建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新思维实践的目的不同,创新思维的发生契机也会有所不同,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实践活动制约着创新思维图式构建的高度,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4〕因此创新思维的发生还受到了所处历史时期的影响。

除去以上几点,创新思维的发生还受到了科技、文化、制度等社会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5〕当认知活动使人类有关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加时,人类创新思维的发生就会愈加频繁。创新思维活动可以在能动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创新性地提出新理论,指导和推动人们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而在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或完成的过程中,也积极构建和完善了创新思维图式,增强了人类整体上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加了创新思维发生的概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正向效应。

当遇到亟待解决的从0到1的突破性的问题时,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发生即是目的。当实践活动被阻碍或者进展缓慢时,为了达到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创新思维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推动实践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使实践目标能在较少消耗下实现,或者通过最短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原有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再次运用创新思维,可以重新进行再创新的实践活动,从而产生新的成果。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驱动,使其产生的驱动力达致最大化。

(二)创新思维发生的意义

早期人类思维对自然界的感知源于自身感官对自然界的直观感受,因此,这个时期人类思维活动所引发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无法摆脱具身经验的束缚。西方理性思维图式的构建和发展孕育出了近代科学,自然哲学家建立起新科学以及新理论的基础预设是:人类所能认识的“知识”保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中“存在” 是“上帝”理性预先的创造,人类的思维在结构上与“上帝”具有相似性,因此,拥有理性。“上帝”的理性思维赋予自然界以结构、秩序并生成规律,可以被人类所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结果——发现的“存在”和发明的“存在”——皆被设定为“上帝赋予人类的礼物”,以此确保知识的可靠性。一套支配自然界存在的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基本原理和公理,等待被人类的理性思维认知。

虽然之后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技术一起将自然哲学的这种认识论预设抛诸脑后,但是“神创思维”,或者说是机械论思维图式(即自然科学得以产生的思维图式)影响了世俗的科学观两个世纪之久——人类发现的一切科学理论皆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宇宙的运行需要一个外部的动因。人虽然保持着“万物之灵”的地位,但无论如何,其思维却始终与自然“存在”保持着“同一性”。

创新思维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创新思维图式的构建是人类思维方式在观念层面意义上的转变,当人们使用创新思维,开始构建出它的图式,并将其作为高效驱动社会发展的最高级的思维方式时,就标志着人类作为主体开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人脑中的创新思维驱动人的行为,开始主动发明和创造人造物、探索解决一切问题的不同路径、引领开拓创新,进而无限地加速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它是一种主体的带有目的性的活动,而不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简单的、被动的直观反映。这标志着,人的思维从“上帝的思维”中觉醒,人类思维的主观能动性除了改造自然,还可以创造性地构建“人工自然”。技术人工物是否已经将人与“上帝的自然”隔离,尚不能完全定论,但是无论是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皆是由创新思维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区别于自然界中的、外在的)带着人类自身标志的主动的驱动力驱动。

(三)创新思维的价值

创新思维作为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物化的结果。”〔6〕千百年来,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地认识自然界,改造人类生存环境,发展出人类社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近现代的西方科学创新发现中,创新主体(个人)在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新假说、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增长了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知识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

群体性创新思维图式的构建是现代社会人类创新实践活动的表征。创新思维的实践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学校、公司乃至国家层面共同协作完成。群体性的创新思维实践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呈指数级地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与转变。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蕴含巨大的动能,还包括观察和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用以产生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其成果可以形成新观念、创建新理念、开辟人类认知的新领域。从创新思维发生的意义和价值来看,创新思维是富有开创性的高级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最有力量、最有希望、最有价值的思维”。〔7〕

三、创新思维是全面开拓创新的动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8〕在中国百年创新求变的历程中,创新实践的场景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创新思维图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和剧烈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创新思维历经了从“中国化”到“中国式”的历史转变。

(一)创新思维作为开拓创新实践的动力因驱动社会变革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回顾中华民族奋斗创新的历史境遇和历史进程,创新思维是中华民族在每个历史时期开拓创新的第一推动力。1453年,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标志着近代科学兴起的自然哲学出现,自然哲学的思维方式促使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1640年,由英国首先开启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这个进程中,西方迅速完成了以力学和热学为基础、以“蒸汽时代”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7世纪至18世纪,推崇理性思维的西方“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的思想,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的旧中国,其历史境遇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寻求创新突围之路,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共和,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亦在教育制度上寻求思维上的革新,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等创新求变的思想理论,虽均以失败告终,但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思维方式,开启了西式机械理性思维“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创新思维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了整个中国社会关于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改变了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完成以电磁学为基础、以“电气时代”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过程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作为‘现实的历史’的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10〕由此,形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引发信息产业革命的“信息论”理论在西方世界逐步成熟,资产阶级开始开拓新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1〕而中国仍在曲折中前进。面对与西方世界存在的巨大差距,我们充分意识到,只有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思维图式,以及“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思维图式,方能引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方能推动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各领域中协调发展。

(三)新旧创新精神的转换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当前时代,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的发展不断挑战西方文明的历史主导地位,未来新的世界秩序尚无定数。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历程的关键时期。

立足于当代,当前世界的创新场景、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生物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和突破,智能时代来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产业催生出元宇宙产业。万物互联,打破了空间上、时间上,甚至是主体上的限制,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自身也面临一系列新旧转换的问题。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来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12〕未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创新思维将引领驱动新旧动能转换:追求数量增长型的思维方式向追求质量增长型的思维方式转变,引领驱动新技术代替旧技术;追求唯增长的思维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转换,引领驱动新材料、新能源代替旧材料、旧能源;由外延增长型的思维方式向内涵增长型的思维方式转换,引领驱动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系列环境、场景的变化,以及新旧动能的转换,究其本质是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代替了原有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我们所需面对的针对中国的不对称的科技创新竞争、创新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习近平曾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3〕创新思维是全面开拓创新的动力。唯有创新思维可以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变化,都能够引领驱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契合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创新思维图式,是开拓创新和发展的本质需求。

四、结 语

创新思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引领开拓创新的第一动力。但从近代“中国化”到当代“中国式”的创新思维图式转变的历史进程来看,在构建具有中国属性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创新思维图式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从“中国化”到“中国式”创新思维图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近代中国以前,从技术中产生的传统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偏属归纳性思维方式,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理论不具备领域间的迁移性,这样的思维模式很难产生系统的理论思维,这是中国近代没有产生“科学”的原因之一。当“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形成之后,我们被动地吸收和转化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思维方式。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自然科学的学科发展促使严格的分科思维方式产生。随着科学知识分类不断专业化、细化,社会科学和技术门类逐渐呈现出高精细划分的趋向,这样的精细划分有助于提高知识生产的效率,其结果是“一切皆为高效服务”。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构建的创新思维图式,积极的方面是,可以高效地提供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加快推动普遍意义上的人类共同进步;其消极的方面是,西方的高精细分类思维图式导致人文知识失去了整体性的视野,致使人文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产生了根本性的分离。现在,具有世界性的、现代性的创新思维所呈现出的带有“技术表征”和“价值性选择”特征的资本逻辑图式——一种片面的、局限的、以最大化利益为目标的创新思维图式作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否会生产出失控的技术,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是全人类都要加以警惕的。

在考量以上所提矛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察具有世界性的、现代性的创新思维图式与中华民族自身传统文化观念的关系。从进入中国,到“中国化”,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已经被中国纳入、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构建出具有中国特征的现代性的科学技术与知识体系。在接受西方分类结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知识分科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中国传统书院式统合性、整体性思维的“学问式”思维方式,传统一体化的文脉逐渐变成了相互隔离的知识体系,传统思维体系中整体性思维方式的流动性被切断。而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正是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利于推动全人类在普遍意义上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

(二)由自知到自主,构建“中国性”的创新思维图式

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说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多少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为在自然方面的较远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为在社会方面的较远的影响就更加困难得多了。”〔14〕立足于国情与世情,在中国与自身关系、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转型中,面对创新思维图式在转变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构建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图式才能更好地引领和驱动开拓创新?

一个民族创新思维图式的构建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构建具有民族性的创新思维图式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精神力量的自主性变得尤为重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5〕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构建民族创新精神的关键点,亦是解决创新思维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关键所在。传承不是复旧,而是为“自知”文化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性和它的发展规律。中华文化具有相容性、兼容性、整体性等特征,是关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文化,是深切关怀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指导思想谋发展的文化。中国创新体系的自主性当来源于主体的文化自信,在与他者互鉴的对话中,把握自身的、内生的文化脉搏。

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传统文化中构建创新思维图式的基础预设。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用民族文化启发创新思维,逐步克服西方思维方式中机械的分科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从以西方思维方式解释构建创新思维图式转变为以现代中国思维方式解释构建中国创新思维图式,才能构建具有中国时代内涵、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中国性”的创新思维图式。“中国性”的创新思维图式是具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世界意义的思维图式,是以建设性的姿态,构建指向未来的一种自觉性的创新思维图式。

注释:

〔1〕〔4〕〔5〕〔9〕〔14〕〔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82、111、98、42、314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17日。

〔3〕〔6〕王跃新:《创新思维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7〕王跃新:《遵循自然与自觉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发生逻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1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10〕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12〕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协论坛》2018年第3期。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猜你喜欢
图式人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