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虽然已经属于制造大国,但在制造技术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和提升。制造行业的转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应当从各方面来进行系统化管控,抓住技术核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明确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是指在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关节机械手、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因其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具备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的功能,常被应用于物流、电子、化工等领域。有关于机器人的定义,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所定论,人们对机器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有部分具有单一功能的机器人被投入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捷。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还未有详细的概念,定义上所坚持的基础准则相似,但在细节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家标准化机构ISO 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简要概念,认为其是能够达成自动操控目标、可反复编程、有多个自由度的操控机器,并且还具备丰富的功能性,可运输原料、操控工具、实施一连串的操控工作[1]。这一定义被大部分国家所赞同,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工业机器人的概念会随着发展而逐步完善。我国初步尝试使用机器人来进行工业生产,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发展至今我国已经拥有了独有的工业机器人科研机构,而且大部分的工业机器人都拥有自动操控系统,自由度在3~6 个以上,大多数机器人的腕部位置有1~3 个自由度。
为了提高我国制造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以创造良好的智能制造环境。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核心技术的配合。其中,机器人技术是硬件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高端装置的制造,对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车间也逐渐转变为数字车间。在数字车间中有效应用机器人,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我国制造行业中应用工业机器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实现自动化。通过工业机器人能够自动实施制造工作,代替人工完成生产制造中的部分环节,只需要设置好相应的硬件系统,发出生产指令,便能够由工业机器人独自完成。二是提高了加工制造生产的安全性。工业机器人在安全结构设计上更加精密,并设置了安全故障检测预警处理机制,一旦出现问题,便能及时报警,有利于降低设备故障率,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做到“零伤亡”。三是提高了加工制造的生产效率[2]。
为了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作用,应重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尤其是智能制造单元的设计。硬件结构设计是智能制造单元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单元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实际情况,创建相应的硬件系统。一般情况下,工业制造行业所涉及的单元基本程序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原料、制作、检测和分拣等,所设计的工业机器人应当具备上述功能,并将这些工作程序充分体现在机器人的智能制造单元设计中。其工作流程如下:启动工业机器人系统,工业机器人就位,通过运动来拾取工业制造夹具、制造毛胚,在加工单元放置零件,自动运转CNC 进行零件加工,之后将零件取出,并对其进行打磨处理,然后把零件输送到检测单元进行全面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直接反馈给工业机器人。通过检测后的零件,要进行分拣,然后输送至传统系统中,并根据检测结果将零件输送到不同的通道中[3]。
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单元的硬件结构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总控系统,用于把控整个工作程序,使之顺利开展,实际生产中是利用PLC 技术来实现整体管控。二是储存单元,实际指的是制造系统的自动料仓。三是执行系统,这部分主要由工业机器人来完成。四是加工系统,主要指的是工业生产线数控机床。五是检测系统,CCD 属于检测单元。六是分拣单元及其他辅助设备。在硬件系统的创建过程中,核心是总控体系,需充分利用PLC 控制技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加工制作的自动化,要利用远程操控系统、自动化操控系统,来完成硬件系统架构中的各项工序,把控好每一个生产制造环节中的通信,实施相应的操作和控制。例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装设西门子PLC控制装置。料仓架构作为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储存单元,用于储存原料、料坯。在接收到总控体系指令时,储存单元便会做出相应的动作,推出原料,完成原料索取工作。工业机器人是指令的执行单元,需要根据生产计划来进行运作。工业生产的数控机床则可作为制作单元,依据制造计划来进行加工[4]。在设计打磨单元时,可以利用气缸进行操作,创新加工制造打磨系统,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利用工业机器人末端工具来代替传统的打磨系统,通过编程引导工业机器人进行零件打磨。
在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中,所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动拆捆机器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使用钢卷法来制造完成冷轧带钢。钢卷制造之前,应当先将钢卷拆捆,然后再进行加工。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钢铁生产的时间,若是引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拆捆机器人,则能够利用程序来实现自动化操控,剪断钢卷的捆带,提高拆捆钢卷这一环节的工作效率。自动拆捆机器人的机头,可使旋转操作机器横向位移,并具有自动测定功能,可确定卷边机器的捆带方位。在剪断捆带之后,自动拆捆机器人还可自动压实已经剪好的捆带,使之尺寸、体积达到最小化,并随即处置,自动卸掉废弃材料。自动拆捆机器人的应用,不仅缩短了钢铁生产周期,简化了生产流程,还有利于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操作上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5]。
2)自动取样机器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可利用自动取样机器人,进行自动取样操控,并做好相关的标记。自动取样装置结构包含了以下部分:一是1 个平房样板斗。二是1 套取样贴标夹具。三是4 个立放样板斗。四是平头推出机构。五是1 台机器人。通常,在完成机组取样后,可使用自动取样机器人来操控取样小车内的试样板,并对其粘贴标签,运输至料斗中。自动取样机器人的有效应用,可保证钢铁生产质量,整个生产操控流程更加稳定。
3)自动贴标签机器人。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应当重视冷轧制造生产环节,在打捆操作钢卷后,可利用钢卷小车将其送到工台上,每一个工台对应着钢卷上的贴标印记,由自动贴标机器人来完成,通过打印标签、拾取标签、粘贴操控等方式,高效完成贴标工作。利用自动贴标签机器人,可以充分发挥真空原理,吸附标签,计算出钢卷的宽度、直径,将贴标头机械臂移动至相应的贴标工台上,开始实施贴标作业。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该过程中,自动贴标签机器人能够先处理急需贴标的钢卷。在贴标签的过程中,机器人能够使用辊轮来压实标签,使之更加平整,并确保标签处于规定的粘贴位置上。全部工序完成之后,自动贴标签机器人恢复到最初状态,实现了贴标签环节的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医疗保健行业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促进医疗行业水平的提升。若工业机器人的处理技术能够达到医疗行业所需要的水平,那么便能够完成各类外科手术,但目前这部分还有一定的不足。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一些材料处理等工业项目中。可利用工业机器人系统,来自动化处理手术病人,不仅可以在手术实施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还可以将手术病人运输到相应的位置,并帮助其进行术后恢复。目前,在医疗保健领域使用最多的工业机器人是智能自动机器人车床,可利用自动机器人来操作手术车床,提高了医疗制造生产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6]。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大部分生产制造工作都涉及到焊接环节,而且焊接工作量比较大,对焊接人员有着极大的劳动强度挑战,要求其具备较好的焊接技术,以保障焊接施工质量。在利用焊接机器人技术之后,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焊接工序的智能化水平。当前,焊接机器人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点焊机器人,另一种是弧焊机器人,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可以利用焊接机器人来实施消声器、座椅骨架和底盘等部分的焊接工作,处理好零部件的搭接问题,做好角接处理,以提高汽车的制造质量,使之安全系数得以提升。在丰田企业中便有效应用了点焊机器人,创新了传统的焊接生产线,应用了先进的焊接工艺。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制造行业中对焊缝位置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要求。因此,为了使焊接机器人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配备了先进的电弧、激光传感器设备,以便于实现焊接效果的自动跟踪,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焊接轨迹,改变焊接顺序,常被用于船舶制造业中。
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应充分利用搬运机器人技术,根据事前设定好的程序执行相应的运输任务,而且可遵循指挥任务对象、运输程序要求来进行作业。在物流交通运输行业中,搬运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投入使用的高速搬运工业机器人数量越来越多,常被用用于一些大型物体搬运工作中。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传统的搬运机器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生产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创新研发,以丰富搬运机器人的功能。例如,当前使用最多、功能性最强的是6 轴搬运机器人,能够达到1 300 kg 的最大负荷能力,在纵向5 m 以内的搬运工作都能够顺利完成。另外,当前所使用的搬运机器人,均属于并联机器人,可达到6 个自由度,如:Delta 机械手,有着极高的精确度,能够将误差控制在±0.1 mm之间,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强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优化工业机器人产品,可有效提高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性,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