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
(新疆美术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我国“十四五”规划有十五个工作任务,“文化润疆”便是其中之一。新疆是我国西部边陲重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兴盛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尊重新疆文化,并积极地帮助新疆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将传统文化当中影视、舞蹈、美术、音乐深度开发,融入文化旅游共同发展建设,让新疆基层群众感受到幸福感,让华夏文化滋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建立文化自信,共同为祖国的文化复兴作出积极贡献[1]。
文化交流是两个以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甚至于不同国度的群众组织、政府组织进行思想交流、政治交流、宗教交流,力求达成彼此认同,让彼此文化得到发展和进步。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加强内地与疆内民族交流尤为重要。当健康有序的文化得到交流,才能实现新疆的稳定和兴旺。在我国整体处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殊阶段,中央政府于十四五提出了“文化润疆”工作任务,同时新疆自治区政府各级代表围绕“文化润疆”进行了讨论。代表们纷纷认为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是中华血脉不可或缺的部分[2]。新疆具有多民族大杂居特点,“文化润疆”需要将重点集中于“润”,“文化润疆”的“润”字,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夜喜雨》中有,其中的“润”表示不干枯、湿燥适中;《广雅》中有“润,饰也”,表示有光泽、修饰;《汉书》中“泽加百姓,功润诸侯”中的“润”,表示协助扶助。因此,“文化润疆”的是指,通过文化双向互动,协同共进,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以“润”新疆同胞之心,可谓切中关键、程度适中、恰到好处。具体而言,“润”的是民族团结的和谐心、是继承创新的传承心、是互动交流的共振心、是爱国爱民的赤子心,充分体现了嵌入性文化援疆的深刻内涵。
新疆基层群众文化包括舞蹈、美术、音乐、旅游、饮食、民俗等,因为有47 个民族的原因,风格迥异、争奇斗艳就目前新疆基层群众对文化需求有以下特点:
新疆被称之为“歌舞之乡”,该地居住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能歌善舞,例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乌兹别克等。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他们载歌载舞的场面,但南疆群众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导致了大部分群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影视娱乐、歌唱表演方面有需求。例如当政府组织的摔跤表演、艺术表演信息传到各乡各村时,群众早已经在演出点等了一两个小时,由此可见便可看到基层群众对文化演出的渴望[3]。
北疆则呈现了明显的多种文化竞相斗艳的情况,但是基层群众缺乏较有高度的文化统领,导致基层文化种类虽然多,但相对比较分散。故而,整个新疆都需要最基本的文化体系建设,即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面建设,构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平台,促进各族群众的交流交融。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新疆基层群众获取信息途径增多,对其它地区丰富多的文化有了兴趣,这一点从新疆出现的快餐店、时尚服饰店、电影院等便可以看到一斑。故而如何通过文化馆这样的组织机构将内地文化送到新疆群众面前,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疆地广人稀,较多地方还存在较为传统的文化形式。随着现代文化发展范围扩大,他们虽然用上了手机、看上了电视,但是仍然对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的观点局限,认为现代文化就是汉化。正因为如此对现代文化有排斥。这种情况南疆较为突出。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看到政府主张的尊重各族文化,寻求文化共荣的政策。这也说明基层文化工作的触角不够深入,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或者说还需要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文化交流,将政府的文化主张融合进来,让新疆群众理解政府政策,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当地文化建设当中[4]。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新疆地区也面临着学生停课限制出行等原因,导致群众对数字阅读比较渴望。因此,文化馆而言需要提升官网、自媒体综合建设,能够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书籍、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作品。
“文化润疆”工程落地之根在基层,文化浸润的对象在广大农民群众,用文化振兴推动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摆脱精神贫困,促进生活方式世俗化、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润疆”的重点,也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重点。从“文化润疆”事业大局出发,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农民需求状况,促进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近几年,浙江省、陕西省、上海市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地方保障条例。其中2021 年1月1 日起开始施行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设立明确条款,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活动开展等,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保障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权益,同时还细化了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和内容,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群团组织等应当提供支持与便利措施;鼓励扶持发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团队,支持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5]。
文化馆可以发挥地理、地缘优势来积极地宣传“文化润疆”的内涵、目标。让新疆群众了解到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精髓基础上,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是新疆实现发展不可逾越的一关。只有实现进一步的文化融合,才能让新疆文化、经济、科技等发展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新疆多民族文化传播到内地,提升新疆旅游产业竞争力。总的来说,只有让新疆基层群众认识到“文化润疆”对新疆对自己具有积极意义,才能让他们参与到当地群众能够文化建设当中,或者说,在“文化润疆”政策影响下,由当地文化馆发挥引领作用,让新疆基层群众成为群众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和受益者[6]。
村级公共文化阵地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振兴农村文化事业的重点,也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培育农村文明乡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大舞台、村级文化广场等村级公共文化阵地在新疆虽已实现全覆盖,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只有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等村民经常举办演出和比赛活动的户外开放性场地,知晓度和利用率较高,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大都选址建在村委会之内,场地较大,有基本音响话筒等设备,常用于开展村级会议、宣传、宣教、国语培训等活动场地,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少。因此村民鲜少知晓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真正的职能和用途,有村民从未到进过农家书屋阅读书籍。因此,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性,需打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为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知识学习、健康养身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使农民群众由“请进来”变“走进来”,从“走进来”再到“经常来”“离不开”的转变。
建立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地,管理及使用的相关制度。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由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定期召开基层文化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村级文化工作,并协调相关部门,组织、监督、考核村级文化阵地工作。建立包含政府对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人员管理、服务效能、文化产品质量和数量、农民群众满意度、文化设施利用率等内容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计入县、乡镇政府总体考核分值中。
以和田地区皮山县乔达乡阿亚格乔达村为例,充分发挥本村“石榴籽”文化大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新疆四史”文化长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作用,打造村级文化服务矩阵,建成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先进文化引领阵地和道德文化教育阵地、京剧脸谱宣传画廊三大文化阵地。用“文化润疆”这条“主线”把文化阵地和文化服务串起来,形成覆盖全域、辐射整村的文化供给网络,建管用服、育人铸魂,达到内容潜在、浑然天成,让农民群众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享受中华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有效性,2021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区设立首批乡村“文化大院”示范点55个。农村“文化大院”是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业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快速提升,仅靠乡村公共文化阵地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文化大院”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有效补充。
通过在农民家庭院落创建“文化大院”,让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文化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农民在先进文化滋养中既富“口袋”又富“头脑”,让先进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在乡村大地开花结果,使“文化大院”成为滋养人心、凝聚人心、培育文明乡风的幸福大院。同时,可开展“文化大院”示范户活动,形成特色点位,发挥规模效应,以“示范引领、分批实施、整村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加速推进“文化大院”建设。
“文化润疆”核心是“润”,在于精准了解新疆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特点以及现状。目前新疆属于经济发展方面的后起之秀,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突明显,加上其多民族长久聚居,使得在文化供给上必须通过要融合互联网工具,唤醒群众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集合群众智慧来形成不同的文化产品,让群众本身多元性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这也就意味着文化馆成为民意探查单位以及群众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导单位,做好各类资源整合,才能在丰富传统歌舞、美术、音乐文化基础上,尽可能将党和国家政策融合进来,达成寓教于乐目的,提升群众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