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珍玛
(西藏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文物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灿烂历史文明。它是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只有保留传统文化的根,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到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形下,人民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十分旺盛。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尤其是历史文物,这也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变得愈发重要了。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一个个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我们祖先的精神价值。文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载体。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文物,这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一种古为今用的角度来促进我国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当今,我国的文化保护和利用不够充分,地方的政府、文化保护单位、使用产权部门权责主体不够明晰,导致具体措施无法落实,法定主体形同虚设。因此,要想让文物“活”起来,首先我们要坚定地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道路,增强对文物保护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荣誉感。其次,坚持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改革,做到政策的上通下达。最后,文物工作者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义务,为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奋斗、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文物保护工作仍然是我国目前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协调好文物保护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1]。在这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塑造我国成为文化大国的重视。
2018 年10 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我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份文件是我国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印发的中央政策性文件[2]。可以说,它将默默无闻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整体部署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工作在现如今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我党高瞻远瞩的领导眼光,让文物能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了充足的保障。加强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为经济服务,经济为文化服务,提高人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
文物保护,通俗地说来,就是对一些具有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使其最大程度的免遭破坏。文物继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推动着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因此,我们理应重视文物保护。
狭义地说来,文物保护就是对珍贵文物的保护。但文物保护工作仅凭几人之力是不可能做好的,它需要人民群众合起手来一起去完成,以大量的财力辅助支持。这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平地起高楼在今天看来已是屡见不鲜。高楼大厦的筑起对历史文物来说,无疑会是一种冲击。此外,人们对于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文物的破坏。文物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我们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即使修补也很难复刻。意识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文物保护意识在目前来说尤为重要。只有我们从思想深处加深对文物保护的观念,我们才会将文物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保护意识,才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物是我们历史长河中所留存下来的珍贵财富,我们需要珍视、爱护它,那么保护文物就应该确实成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人民大众共同的去维护,仅仅依靠我国文化部门和政府机构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我们国家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开展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假使人民大众能够了解各种文物并重温中国古代文明,陶冶情操,那么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自觉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从我国目前的文物宣传教育现状来看,在缺乏有效的文化宣传教育途径的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物的认识相对较为局限,其不仅无法感受到文物的价值与意义,更无法体会对保护文物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对文物的理解不深入,不到位,从而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从某种角度来看,文物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且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人力和财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否则难以长期性开展。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实现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二者之间的重要性相当,缺一不可。文物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部分具有较高流传度、研究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文物往往能够得到系统的保护,而对于部分不具备上述特征的文物而言,保护工作的开展则相对较为滞后。古建筑文物是最为常见的文物形式之一,古建筑文物往往具有多年的历史,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古建筑文物的外表损坏严重,需要长期性的维护保养。受到地方财政支持和专业人才不足的影响,此类文物的保护工作相对较为困难,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消失,仅仅留下了部分影像资料,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记忆。文物保护资源匮乏是更一种常态化的现象,古建筑文物这类较为常见的文物形式,其自身的价值本身就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也间接性造成了文物保护资源匮乏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土地资源得以开发,这对于未曾开发的历史文物而言,也是一种无形冲击和影响。此外,在人民群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基础上,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历史文物损坏问题屡见不鲜,甚至部分人会私自占有挖掘出的文物。这其中,个人挖掘且占有文物的现象最为常见,当个体在发现文物之后,其不仅不会主动向当地相关部门汇报,反而是通过非正式的挖掘方式对文物进行挖掘。此类人群由于缺乏文物挖掘的技术和经验,所采取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暴力性特征,挖掘过程本身就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除了个体因素之外,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也是造成文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前段提及,文物保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人力较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自身的业绩需求,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其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地方的资金也主要投入与经济建设层面,所划拨给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数量严重匮乏。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诸多文物受到了严重破坏,且缺乏后续的维修和养护。
文物保护单位是文物保护工作对外的宣传口。首先,我们必须要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的知名度,与有关部门联手合作推广文物宣传。比如,开办一些专家学术探讨活动,打开文物在学界、政府、民间的知名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文保部门的社会认可度。这些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只有相关部门和领导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优先位置,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完成。
文化想要扎根于民族的深林之中,文化教育就需要从青少年开始着手。青少年是祖国成长的花朵,寄托着祖国光明的未来。从现阶段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激发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是提高青少年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展览、讲座的形式,让青少年了解文物保护是什么,他们应该怎么做。“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多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开设了流动博物馆,利用一些法定节日到各个地方进行宣传、发放文物保护宣传手册。二是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到校园,给青少年或者大学生来讲授课程,通过彼此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汲取文化养分。文物遗存作为曾经历史的见证,以一种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眼前,比书上的文字更具有教育意义。它以一种直观的呈现形式,让我们感知时代文化的感召力[3]。
志愿者已经变成我们这个社会的温暖力量。在许多大型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从这一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公开向社会招募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志愿者,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物保护的这份工作当中来。对志愿者来说,他本身必须对历史文化以及文物知识要充分地了解,才能够对游客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所以,参加这种志愿活动能够增加志愿者对文物的了解。同时,游客们聆听志愿者们的耐心解说,自身也能够自觉地形成爱护文物的意识。如何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呢?目前,我们第一需要的是充足的资金,利用政府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结合社会上筹集的闲散资金,对我国濒危文物进行刻不容缓的保护。另外就是要树立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在新闻媒体发展快速的信息时代,媒体宣传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兴的自媒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来教导人们进行文物保护,增强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时下,短视频、直播越来越热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APP 成为了许多人手机的“必要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借助这些平台以其灵活的形式,充分地利用画面、声音、文字等将保护文物的核心思想传达给受众。直播现在成了卖货的代名词,但文物保护宣传也可以通过直播进行宣传。直播的在场感、互动性比较强,文物保护可以通过发起直播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文物科普,实时互动,解答他们的疑惑。这种即时互动的方式,能够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充分利用时下新兴的技术,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努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从某种程度来看,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不仅仅要通过系统的宣传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也同样重要。一是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政府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行政价值,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持续完善文物保护机制。二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辖区范围内的文物进行系统性保护,一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存在破坏文物的行为和现象,则应当依据法律要求给予相关责任人一定的惩罚,并将这一事件向社会公开,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够从制度和法律的角度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三是除了要给予法律制度层面的支持之外,还应当在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牵头开辟多个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款,从而满足文物保护管理的资金需求。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地方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并牵头为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提供工作岗位,从而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最后,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是目前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在地方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是,文物保护则是全民族的基本责任,故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允许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现象出现。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规划,明确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计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全社会都需要加入到文物保护当中去。这将是一项长期性、艰巨的历史工作。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媒体宣传,使文物保护成为全民共识,从而推动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