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三小学 朱小燕
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度渗透,以及新课程思想的全面贯彻,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也被赋予了全新使命。其在教学定位与育人导向上,正在向着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丰富化领域迈进。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则可使每一项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问题的构建、教学任务的落实向着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认知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在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践情境、展演情境、游戏情境的刺激下,其参与语文阅读、写作、表达、交际的兴趣必然会切实提升,更利于其认知潜能的开掘与内在涵养的塑造。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度、合理、高效应用,则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性。基于此,教师在落实新时代的全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时,应以充分应用情境教学法为铺垫,并通过对其优势发挥,来构建和谐、丰富、多元认知生态。让学生在以生活素材、媒介资源、开放问题、游戏展演等构建的情境刺激下,借助多种方式、选用多样途径开展语文学习,来助推其认知需要满足、认知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塑造,从而为确保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路径延展、效能强化而助力,为助推小学生的认知释放、丰富多元发展、健全人格塑造而奠基。
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思想而诞生的一种全新教学策略与育人手段,其重在以情境为铺垫、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将具体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等转化为辅助性认知情境与育人生态,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与驱动下,于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开展知识学习,获得认知发展。而开展对情境教学法的概念与内涵解析,则更利于教师在教学应用中把握其内在特性,并将其高效迁移指教与学的设计、落实、建构领域,来确保其在学生认知发展领域的作用发挥与效能强化。
所谓情境教学法,主要指以具体教学内容与预设教学目标为参考,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对情境素材、资源、工具等的整合与利用,将教学中涉及的一些形象、色彩、情绪等认知元素,置于情境领域,对学生的情感、思想、认识产生冲击,以借此来引发学生的内在共鸣,帮助学生在情境领域开展知识学习,获得认知提升的教学策略。而通过对情境的创设,则可使教学中涉及的诸多认知元素,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场景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在无声无息的感染下获得认知能力的发展,来达到提升教学效能,塑造学生内在涵养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全新育人策略与教育思想,其中的“情”,主要指师生的情感,“境”则指师生所处的环境。而在实质上,情境教学法便是对“情”与“境”的彼此交融、深度渗透,以通过内外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内在主动与思想共鸣,促使学生在请境内模仿、尝试、体验,来提高其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而且,在内在特性与实施原则上,情境教学法所具有的实际性、适用性、启发性原则,以及其对学生认知规律、身心特性的全面遵从,使其在学生认知发展领域的借助与应用,必然更利于其认知发展,也更利于对教与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延展性的强化。
语文学科显著的人文性、工具性特质,以及小学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自控力、自制力弱的身心特性,都需要有效地应用情境教学法,若在应用过程中严重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脱离了课堂教学所需,则必然难以发挥其作用与功能,且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这要求教师在借助情境教学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与设计时,必须充分把握其实施原则,将其实际性、适用性、启发性贯通在教与学的各个方面,深层领域,来确保其运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与学的高质量推进。
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实际为参考,通过对教材、教法、目标、内容等的深度解析,使所创设的情境,以及所运用的情境资源与素材能与教学所需紧密关联。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认知体验中,通过情境刺激,积极参与指具体教学项目、活动、任务领域,来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开掘其语文认知潜能,培养其探究、实践、应用的良好习惯,使语文教学中涉及的阅读、写作、表达、交际等认知项目,与情境实情深度融合,并以多元途径反馈至学生思想、情感深处,来确保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实效。
语文学科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尤其是其涵盖的日常表达、交际、互动等认知项目,必然需在生活中实践中方可凸显其价值与作用。这使教师在落实情境构建时,应多选用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且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资源与素材,使其普遍适用至学生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确保其在不同教学实践中的功能彰显。可以说,只有确保其适用于所有学生,且兼顾整体、关注个体,方可更利于情境的刺激、帮扶、引领作用发挥,也更利于教与学的实效强化。
情境创设的目的,重在启发、引导、带动。而启发性原则的遵从,则可使教师在选用情境素材、构建教学情境时,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现状,并将这些因素与情境资源、项目深度兼容至一起,使教学设计的精准度、教学指导的精细化得到全面保证。而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得到全面发展,不仅可增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流,且可构建出和谐、欢悦、民主的育人生态,学生的潜能开发、心智启迪等育人目标也会逐渐得到实现。
就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情境教学法更为贴近小学生的身心特性,也更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思想、观点等的理解。其不仅可切实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缺憾,且可使学生在深度体验、积极参与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培植。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法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自觉,其必然更利于学生视域的拓展与人格的重塑,且可使师生、生生在双向、多边互动中感知语文的内涵与魅力,来助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向着高质量、深层次领域推进。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领域,或使学生在不同教学项目所对应的情境冲击下,深度融入课堂,来调动其感官,帮助其从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参与至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其在育人导向上,更为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也更易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使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得到完美释放,以促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交流、与教师研讨中获得思维、理解、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在学生情感共鸣的驱使下,其认知潜能必然会得到全面开发,自然更易实现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良好习惯的培养,认知需要的满足。
由于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很多教学项目,不论在外在呈现形式上,还是内在育人目标上,都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人文涵养、认知积淀、综合素养发展。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则可使学生在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中,深度感知课文中作者的心路历程、或作者寄托于文本的情感内涵。而随着学生认知体验的深刻,以及其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其更愿意主动探究,积极实践,每一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也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学生的人文涵养培育目标的达成度,必然会得到全面保证。受此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感知、理解过程,必然会由感性向理性迁移,由外在向内在升华,其认知能力的提升自然会更加充分。
情境教学法的落实,可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其内在自觉被充分、全面调动。不仅有助于全新育人生态的构建,而且可使每一项教学活动、任务、策略的实施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会全面强化,语文教学的价值也会被无限放大。此外,随着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深入,教师的思想理念必然会得到全面革新,其所设计的活动也会更为科学、精准、高效,学生的认知诉求自然会全面释放。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很多课文,不论在思想主旨上,还是语言构架上,都更贴近学生的身心特性,且可读性、思想性、启发性很强。而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将课文中所展示的思想、情感、主旨等,用最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展演类活动迁移至其视域,必然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其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落实课文阅读指导时,应以充分应用情境教学法为铺垫,在切实兼顾学生身心特性、认知诉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情节等进行创造性加工,将其改编为对应的展演情境。使学生在展演中融入文本,来扮演其中各类角色,对课文内容开展直观化演绎,以借此来激发学生课文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寄托于其中的思想、情感,使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开展《狐假虎威》阅读指导中,可以课文内容为引领,组织学生根据其情节,扮演课文中的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等角色,来展演其情节的推进过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的适度引导,使学生在演、思、悟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文主旨的深入了解,来助推学生兴趣激发。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切实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且更利于学生在丰富、鲜活、形象的认知体验中获得认知升华,以助推其对语文内涵的高度掌握。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描述,或比较深邃的思想,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对各类媒介工具、资源、素材的借助与利用,借此来创设情境,就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形象性展示。使学生在声、色、影的刺激下,在视频、图画、音乐等辅助下开展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内化。而通过媒介类情境的冲击,学生的体验必然更加丰富,其对认知能力的提升目标也会逐步达成,教与学的实效性自然会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在开展《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用配着音乐的视频展示至学生视域,帮助其直观感知“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风光、波光粼粼的海面,成群结队的海鸟,各种各样的珊瑚和五彩缤纷的鱼群等,使其在美景与文字的融合下,积极参与课文学习,活跃课堂氛围,助推其认知升华。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语文是对生活的浓缩。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则必然更利于学生在充分兼顾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学习,促进语文素养的塑造。因此,教师应用深度践行“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来构建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在生活场景、素材、活动的引领下,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与特色,为其积累生活经验而注入新鲜血液。而在生活情境的驱动下,学生对语文与生活之间关联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刻,语文教学的延展性也会得到全面保障。尤其在诸如写作、表达、交际等教学项目中,教师更应加强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其内在涵养与人文积淀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在以“我的植物朋友”为主题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可倡导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某一“植物”为载体,在家对其开展培植,并记录、观察、探究其生长过程,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领下,获得对所写对象特性的深度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开展语文写作,来拓宽其认知视域,塑造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情境教学法具有显著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同时,情境教学法可使一些看似抽象、深奥、复杂的语文学习内容,以更为直观、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至学生视阈,以引领学生充分体验,开掘自身认知潜能,开阔自身认知视野,激活语文学习兴趣,来达到深层次、全方位培育学生内在涵养、丰富学生认知实践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切实加强对具体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目标的研究与分析,并以此为参考,根据学生认知现状,来做好对各类情境素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辅助情境工具、媒介的借助与驾驭。使小学语文教学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