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2-12-17 06:00:4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冯爱敏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北校陈加甲
天津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文章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二小学 冯爱敏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北校 陈加甲

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践行新课改的重要手段。教师运用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能丰富学生的感官和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且直观形象,方便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知识和能力。当前,有些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重难点模糊、时间安排混乱、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文就这些现象,从创设情境、整合精简、综合拓展三个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出建议。

一、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能塑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实现情景交融、声形并茂。小学学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是重视情境营造和感受的科目,教师在讲解篇章时,应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转化为学生的视听感受,创设情境,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开阔学生视野。

(一)文本诵读

无论是抒情性作品,还是叙事性作品,诵读都是品读文章,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很多教师只重视笔头功夫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口语能力,造成学生不能将文字与视听感受相结合,限制了想象力,削弱了审美体验。教师应该注重诵读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与信息技术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画面中感受文章的文字之美。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围绕爱国主题,向学生介绍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诵读,品味诗歌的情绪和表达。教师自身要具备优秀的诵读能力,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对诗歌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诗歌的精髓通过咬字、停顿、语调等形式表现出来。继而让学生跟读,自主品味诗句,并讲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文本诵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诵读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学生立体形象的理解提供条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尊重学生在诵读中注入自己的理解。

(二)视听结合

很多教师将语文课的讲解压缩成语文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既依赖于文字材料的大量积累,也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多以图片、录像的方式记录生活,进行积累;也可以将生活情境带到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将生活场景和见闻模拟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文章。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祖国河山的写景作品,有古代的诗歌,有现代的散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准备好相关的主题图片,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氛围中进行感受和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在课上以图片或录像的形式进行分享。如课文中提到的小兴安岭、洞庭湖、西湖等景点,有的学生可能跟随家长旅游过,教师可以让他们分享经历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感受能力。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的时候,切忌喧宾夺主,让影视和音乐的享受夺走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因小失大,而要合理规划信息技术的使用安排,让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三)信息补充

语文教学的选材范围极广,有的文章年代久远,理解难度较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催生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抓住文章核心,理解精髓。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渠道,就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历代评价等信息进行搜集。例如,《少年闰土》一课,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文章《故乡》。该文年代久远,也涉及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有着不小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反复阅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并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屏幕展示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复杂的思想情感。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对鲁迅先生的创作做大致了解。如之前《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等文章教学涉及的近现代史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应用到该篇的背景补充中,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更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相比于以往的查找书籍、报刊等方式,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广泛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方便教学,提高效率,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整合精简

教材的教学内容都是精细挑选后的成果,为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应注重简洁的原则,不以过多、过重的教学任务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让讲解流于表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课、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从而深化理解,打通思路,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切实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微课导入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常常用于教学内容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课前预习的微课,教师应该以课文中最能引起学生关注的方面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一些科技题材,虽然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但是其陌生感和新奇感同样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后复习的微课,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利用表格、大括号等形式进行归纳汇总,让学生在课后能巩固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微课中提供新的理解文章的思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课,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这一活动生动形象起来,在课前制作微课作为引入,以自己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并且播放相应的背景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公园、植物园、校园绿植角落,搜集各种各样自然的声音,留作课堂分享。在微课中,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还可以初步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文章内容。课后,教师可以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瀑布》,进行拓展延伸。

除了课前、课后,教师还可以在微课中加入课外阅读赏析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打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微课短小、精悍的特质,内容不应繁杂,而应与正式课堂相区分。

(二)复盘回顾

以往,很多教师只是用表格、大括号等总结性图表和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完成复盘回顾。这种方式费时低效,而且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利用微课、课件等方式,帮助学生复盘当天所学内容,再让学生将作业上传到网络,第二天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作业共同的问题,用屏幕进行展示,让学生先自行讨论,找出错误,解决问题,余下的问题再由教师指正。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进度,定期组织复盘课,用信息技术将该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形象化、系统化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例如,部编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写景”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在完成该单元课文教学之后,组织复盘课。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单元散文和诗歌的写景手法,并画成思维导图,上传到班群作业板块。课上,教师将完成得较好的思维导图通过屏幕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汇总。还可以在复盘课后,用微课帮助学生回顾,加深印象,并布置习作,让学生运用课上总结的方法完成一段景色描写。学生的写作作业也可以上传到班群的作业板块,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将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完善。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可以让一份材料展示出来,让班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并进行思考点评,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升了课堂效率。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及时做好复盘回顾。

(三)师生互换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平台。师生互换,是一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锻炼学生表达组织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之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和综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讲给教师和其他学生。以往,学生面临着大量的板书压力,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制作课件,并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让课堂更为多彩。例如,“人物描写一组”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并制作课件,做小讲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其各选一段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描写,作为自己的自学任务。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教学重点在于学习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形成基本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并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渠道搜集资料,并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同时要讲明,让学生注意到课件设计应简洁大方,重点突出,删繁就简,并且可以创新教学环节,比如加入图片、影像、音乐等,丰富课堂体验。在课上,教师要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听,教师在一旁做好记录。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可以点评学生的教学表现,并补充漏掉的知识点,指出讲解错误的地方。最后,教师在课下总结反思,将教学内容疏漏之处,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出来。

信息技术增加了师生互换的自由度和丰富性,增强了可操作性。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适当,让学生通过自学提高能力。教师还应勤于反思,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并从讲解姿态、语调等方面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综合拓展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辅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挖掘学习潜力。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还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将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

(一)分享交流

信息技术为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时候,缺乏经验,既没有制定合作交流的纪律,也无法控制活动的时长,使效果事倍功半。信息技术可以辅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进行准备,由此避免了正式课堂上费时低效的情况。信息技术还可以改变合作交流的形式,拓展这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完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例如,“自相矛盾”一课,属于文言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扫清阅读障碍。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学案,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提问,填好学案。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讨论每个问题的建议时长,并让完成任务的学生上传学案。讨论结束之后,可以将学生的学案展示出来,一起评判学案完成的情况,指出其中的疏漏。该课文是一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韩非子》《战国策》《庄子》等典籍中的文言寓言故事,通过网络进行班内的交流分享。因此,教师应善用信息技术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合作探究活动,课前做好准备,课上调节进程,课后鼓励学生开阔视野,交流分享。

(二)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写作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生发出新的解读和体悟。以往,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分开,课文讲解不布置练笔,作文教学不提供阅读指引。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读写教学,让学生拓展阅读量的同时得到充分的笔头锻炼机会。并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习作布置了一篇读后感,之间的联系不言而喻。教师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口头的方式表述出来,并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课下阅读原著,进行练笔,上传到网络,让其他学生也一起交流讨论。在习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练笔拿出来,进行扩充改写。对选择同一本书目作为读后感写作对象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其在课下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生发新的角度、新的理解。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具有典型性的作文展示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评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阅读理解有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写作教学有了良好的实践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表意见,获得提升。由于部分读写教学难度较大,教师还应及时关注到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学习状态变化,耐心解答和引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以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开放多种课堂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师生互换、读写结合等方式,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延伸,提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微课信息技术文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2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6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00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